1.关于关心民生疾苦的诗句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联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管子·牧民》 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 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儒行》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白马篇》 烈士之爱国也如家。——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烈士:有抱负.有作为的人。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位卑未敢忘忧国。 ——-陆游《病起书怀》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 精忠报国。——《宋史·岳飞列传》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麦孟华《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 春望 杜甫 详细内容 到百度里查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详细内容 到百度里查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马嵬坡 郑畋 详细内容 到百度里查 玄宗回马杨妃死,云雨难忘日月新。 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井又何人。 韩奕 诗经 详细内容 到百度里查 奕奕梁山,维禹甸之,有倬其道。 韩侯受命,王亲命之,缵戎祖考,无废朕命。 夙夜匪解,虔共尔位,朕命不易。 干不庭方,以佐戎辟。 四牡奕奕,孔修且张。 韩侯入觐,以其介圭,入觐于王。 王锡韩侯,淑旗绥章,簟茀错衡。 玄衮齿舄,钩膺镂钖,鞹鞃浅幭,鞗革金厄。 韩侯出祖,出宿于屠,显父饯之,清酒百壶。 其肴维何,炰鳖鲜鱼,其蔌维何,维笋及蒲。 其赠维何,乘马路车,笾豆有且,侯氏燕胥。 韩侯取妻,汾王之甥,蹶父之子。 韩侯迎止,于蹶之里。 百两彭彭,八鸾镪镪,不显其光。 诸娣从之,祁祁如云,韩俟顾之,烂其盈门。 蹶父孔武,靡国不到,为韩姞相攸,莫如韩乐。 韩乐韩土,川泽訏訏,鲂鱮甫甫,麀鹿噳噳。 有熊有罴,有猫有虎,庆既令居,韩姞燕誉。 溥彼韩城,燕师所完,以先祖受命,因时百蛮。 王锡韩侯,其追其貊,奄受北国,因以其伯。 实墉实壑,实亩实籍,献其貔皮,赤豹黄罴。 烈文 诗经 详细内容 到百度里查 烈文辟公,锡兹祉福。 惠我无疆,子孙保之。 无封靡于尔邦,维王其崇之。 念兹戎功,7a6431333332643237继序其皇之。 无竞维人,四方其训之。 不显维德,百辟其刑之。 於乎前王不忘。 时迈 诗经 详细内容 到百度里查 时迈其邦,昊天其子之,实序有周。 薄言震之,莫不震叠。 怀柔百神,及河乔岳。 允王维后,明昭有周,式序在位。 载戢干戈,载櫜弓矢。 我求懿德,肆于时夏,允王保之。 隋宫 李商隐 详细内容 到百度里查 乘兴南游不戒严,九重谁省谏书函。 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详细内容 到百度里查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2.【英语翻译1、我求懿德2、以翼天子3、致求盈余4、川壅为泽5、与英1.我追求美好的品德.懿,美好.语出《诗经·时迈》.2.(用)来辅助天子.翼,辅佐.3.努力追求(财物)有盈余.4.河流堵塞成为湖泽.壅,堵塞.语出《春秋左传正义·卷二十三》.这是个卦象.说是地水师卦(坎下坤上)的第六爻由阴爻(--)变成阳爻(一),成了地泽临卦(兑下坤上);坎为水,也就是流动的“川”,兑为泽,水潭是不流动的.5.与才智出众的人一起交游,切磋学问.游:交游,交往,有时特指游学.古人非常重视游学,如《诗经》里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俗语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等都是这个意思.6.不欺骗所结交的国家.与:结交,亲附.语出《苟子·王霸》.又见《资治通鉴·卷第四》:“政令已陈,虽睹利败,不欺其民;约结已定,虽睹利败,不欺其与.”与《苟子·王霸》文全同.“与”字此意项另见《左传·烛之武退秦师》: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又见《国语·齐语》:“桓公知天下诸侯多与己也.”7.(用)来治理国家.御,统治;治理.家,原指大夫的封地,后也指国家.邦,即国.语出《诗经·大雅·思齐》:“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3.《世说新语》里一句话“无大无小,从公于迈”是什么意思翻译:无论小人物还是达官显贵,都跟着鲁侯一路迤逦而行。 一、原文 思乐泮水,薄采其芹。鲁侯戾止,言观其旗。 其旗茷茷,鸾声哕哕。无小无大,从公于迈。 思乐泮水,薄采其藻。鲁侯戾止,其马蹻蹻。 其马蹻蹻,其音昭昭。载色载笑,匪怒伊教。 思乐泮水,薄采其茆。鲁侯戾止,在泮饮酒。 既饮旨酒,永锡难老。顺彼长道,屈此群丑。 穆穆鲁侯,敬明其德。敬慎威仪,维民之则。 允文允武,昭假烈祖。靡有不孝,自求伊祜。 明明鲁侯,克明其德。既作泮宫,淮夷攸服。 矫矫虎臣,在泮献馘。淑问如皋陶,在泮献囚。 济济多士,克广德心。桓桓于征,狄彼东南。 烝烝皇皇,不吴不扬。不告于訩,在泮献功。 角弓其觩。束矢其搜。 戎车孔博。徒御无斁。 既克淮夷,孔淑不逆。式固尔犹,淮夷卒获。 翩彼飞鸮,集于泮林。食我桑葚,怀我好音。 憬彼淮夷,来献其琛。元龟象齿,大赂南金。 二、译文 兴高采烈地赶赴泮宫水滨,采撷水芹菜以备大典之用。我们伟大的主公鲁侯驾到,远远看见旗帜仪帐空翻影。 只见那旌旗飘飘迎风招展,车驾鸾铃声声响悦耳动听。无论小人物还是达官显贵,都跟着鲁侯一路迤逦而行。 兴高采烈地赶赴泮宫水滨,采撷水中藻以备大典之用。我们伟大的主公鲁侯驾到,只见他的坐骑是那样强盛。 只见他的坐骑是那样强盛,他讲话的声音又悦耳动听。他满脸和颜悦色满脸笑容,不怒自威教化百姓树新风。 兴高采烈地赶赴泮宫水滨,采撷凫葵菜以备大典之用。我们伟大的主公鲁侯驾到,在宏伟的泮宫里饮酒相庆。 他开怀畅饮着甘甜的美酒,祈盼上苍赐予他永远年轻。通往泮宫的长长官道两侧,大批的淮夷俘虏跪拜相迎。 我们伟大的主公鲁侯君王,庄敬恭谨展示出品德高尚,庄敬清慎保持严整的形象,不愧天下百姓的风范榜样。他既能教化又能卫国开疆,把列祖伟大事业继承发扬。 同时也没有不孝不敬之失,理所当然要得到福禄祯祥。我们勤勉的主公鲁侯君王,庄敬恭谨展示出品德高尚,先是筹划修建宏伟的泮宫,接着又发兵淮夷束手臣降。 那一群勇猛如虎的将士们,泮宫水滨献俘大典正奔忙。那些贤良如皋陶的文臣们,筹备献俘大典聚在泮水旁。 鲁国上下济济一堂众臣工,倾力推广我王的善意德政。威武之师坚定地踏上征程,一鼓作气把东南淮夷平定。 文臣武将生龙活虎气势盛,但大家既不喧嚣也不高声,不跑官要官也不抢功争名,都来泮宫献俘奏捷展战功。战士们把角弓挽得曲曲弯,蝗群般的羽箭射得嗖嗖响;冲阵的兵车坚固而又宽大,步兵车兵连续作战不歇晌。 威武之师很快征服了淮夷,淮夷上下齐归顺不敢相抗。因为坚持了你的战略决策,才有淮夷土地最终入我囊。 本为恶声鸟如今却翩翩飞,栖居起落在我泮宫的树林。它既然吃了我的甜美桑葚,当然要感念我的仁爱之心。 野蛮的淮夷既已臣服我国,忙不迭地前来献宝把贡进,这些宝物有美玉巨龟象牙,还有南方出产的大宗黄金!三、出处 出自《诗经》,而不是《世说新语》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周代的祖居之地周原宜于农业,“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绵瓜瓞》等诗篇都表明周是依靠农业而兴盛,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周族在武王伐纣之后成为天下共主,家族宗法制度、土地、奴隶私有与贵族领主的统治成为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特征。 二、作品赏析 《诗经》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情实感,这种创作态度,使其具有强烈深厚的艺术魅力,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第一座里程碑。《诗经·国风》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在《七月》中,可以看到奴隶们血泪斑斑的生活,在《伐檀》可以感悟被剥削者阶级意识的觉醒,愤懑的奴隶向不劳而获的统治阶级大胆地提出了正义质问,有的诗中还描写劳动者对统治阶级直接展开斗争,以便取得生存的权利。 三、作者简介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相传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周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 这些没有记录姓名的民间作者的作品,占据诗经的多数部分,如十五国风。 周代贵族文人的作品构成了诗经的另一部分。 《尚书》记载,《豳风·鸱鸮》为周公旦所作。2008年入藏清华大学的一批战国竹简(清华简)中的《耆夜》篇中,叙述武王等在战胜黎国后庆功饮酒,其间周公旦即席所作的诗《蟋蟀》,内容与现存《诗经·唐风》中的《蟋蟀》一篇有密切关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鲁颂·泮水。 4.《诗经·黍离》全文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注释: 1.黍 :一种农作物,即糜子,子实去皮后叫黄米,有黏性,可以酿酒、做糕等; 2.离离:庄家一行行排列的样子。 3.稷 :谷子,一说高粱。 4.行迈:远行。迈,行、走; 5.靡靡:迟迟、缓慢, 犹疑不决的样子。 6.中心:内心; 7.摇摇:心中愁闷难忍。 8.谓:说; 9.悠悠:遥远、渺茫; 10.此何人哉:这(指故国沦亡的凄凉景象)是谁造成的呢?; 11.实:籽粒; 12.噎 :食物塞住咽喉,哽咽。 译文: 那糜子一行行地排列,那高粱生出苗儿来。缓慢地走着,心中恍惚不安。了解我的人知我有忧愁,不了解我的当我有所求。浩渺的苍天啊,这都是谁造成的呢? 那糜子一行行地排列,那高粱抽出穗儿来。缓慢地走着,心中如酒醉般昏昏沉沉。了解我的人知我有忧愁,不了解我的当我有所求。浩渺的苍天啊,这都是谁造成的呢? 那糜子一行行地排列,那高粱结出粒儿来。缓慢地走着,心中难过,哽咽难言。了解我的人知我有忧愁,不了解我的当我有所求。浩渺的苍天啊,这都是谁造成的呢? 5.诗经•国风•王风•黍离彼黍离离1, 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2, 中心摇摇3。 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 此何人哉4? 彼黍离离, 彼稷之穗。 行迈靡靡, 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 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 彼稷之实。 行迈靡靡, 中心如噎5。 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 此何人哉? 【译 文】 那儿的黍子茂又繁, 那儿的高粱刚发苗。 走上旧地脚步缓, 心神不定愁难消。 理解我的人说我是心中忧愁。 不理解我的人问我把什么寻求。 悠远在上的苍天神灵啊, 这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那儿的黍子茂又繁, 那儿的高梁已结穗。 走上旧地脚步缓, 心事沉沉昏如醉。 理解我的人说我是心中忧愁。 不理解我的人问我把什么寻求。 悠远在上的苍天神灵啊, 这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那儿的黍子茂又繁, 那儿的高粱子实成。 走上旧地脚步缓, 心中郁结塞如梗。 理解我的人说我是心中忧愁。 不理解我的人问我把什么寻求。 悠远在上的苍天神灵啊。 这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6.怀柔蚕食一词什么意思“怀柔”一词由来久远,早在《诗经·周颂·时迈》中就有“怀柔百神,及河乔岳”的句子。 毛苌为之作注曰:“怀,来也;柔,安也”。意思是对百神、河流和山川都要善待。 在《礼记·中庸》中也有“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的说法。此后,“怀柔”一词屡见于《汉书》、《三国志》等古籍中,并出现了与之相对应的“怀柔政策”,亦即“用政治手段笼络其他的民族或国家,使其归附自己的一种政策”。 总而言之,怀柔,其实就是恩威并用中的“恩”——招来安抚,表达了古人对和平安宁的渴望与寄托。 7.几个文言文句子翻译1.我追求美好的品德。懿,美好。语出《诗经·时迈》。 2.(用)来辅助天子。翼,辅佐。 3.努力追求(财物)有盈余。 4.河流堵塞成为湖泽。壅,堵塞。语出《春秋左传正义·卷二十三》。这是个卦象。说是地水师卦(坎下坤上)的第六爻由阴爻(--)变成阳爻(一),成了地泽临卦(兑下坤上);坎为水,也就是流动的“川”,兑为泽,水潭是不流动的。 5.与才智出众的人一起交游,切磋学问。游:交游,交往,有时特指游学。古人非常重视游学,如《诗经》里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俗语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等都是这个意思。 6.不欺骗所结交的国家。与:结交,亲附。语出《苟子·王霸》。又见《资治通鉴·卷第四》:“政令已陈,虽睹利败,不欺其民;约结已定,虽睹利败,不欺其与。”与《苟子·王霸》文全同。“与”字此意项另见《左传·烛之武退秦师》: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又见《国语·齐语》:“桓公知天下诸侯多与己也。” 7.(用)来治理国家。御,统治;治理。家,原指大夫的封地,后也指国家。邦,即国。语出《诗经·大雅·思齐》:“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8.迈迈时运 穆穆良朝 这首诗是什么意思陶渊明《时运》赏析 [序]时运,游暮春也。 春服既成,景物斯和,偶影独游,欣慨交心。 迈迈时运,穆穆良朝。 袭我春服,薄言东郊。山涤余霭,宇暧微霄。 有风自南,翼彼新苗。 洋洋平泽,乃漱乃濯。 邈邈遐景,载欣载瞩。人亦有言,称心易足。 挥兹一觞,陶然自乐。 延目中流,悠想清沂。 童冠齐业,闲咏以归。我爱其静,寤寐交挥。 但恨殊世,邈不可追。 斯晨斯夕,言息其庐。 花药分列,林竹翳如。清琴横床,浊酒半壶。 黄唐莫逮,慨独在余。 这首诗模仿《诗经》的格式,用四言体,诗题取首句中二字,诗前有小序,点明全篇的宗旨。 本来,汉魏以后,四言诗已渐趋消歇。因为较之新兴的五言诗来,其节奏显得单调,而且为了凑足音节,常需添加无实义的语词,也就不够简练。 但陶渊明为了追求平和闲静、古朴淡远的情调,常有意选用节奏简单而平稳的四言诗体。因为是有意的选择,其效果比《诗经》本身更为明显。 全诗牵涉到这样一个典故:据《论语》记载,一次孔子和一群门徒围坐在一起,他让各人说出自己的志向。最后一个是曾点,他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意思是:在暮春时节,天气暖和得已经穿得住春装了,和五六个成年朋友一起,带上六七个少年人,到曲阜南面的沂水里入浴,再登上求雨的土坛,迎着春风的吹拂,然后一路唱着歌回家。这想像中和平安宁的景象,悠闲潇洒的仪态,把向来严毅深沉的老夫子也感动得喟然长叹,说:“吾与点也。” (我的心与曾点一样)后代修禊(三月三日在水边洗濯以消除不祥)的风俗渐盛,因为时间也是暮春,又同是在水边嬉游,所以关于修禊的诗文,常引用到《论语》中这个典故。东晋元兴三年(404),陶渊明四十岁,正闲居在家乡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 他在禊日出游东郊,想起曾点说过的那一番话,写下了这首纪游的《时运》诗。诗前小序的大意是:暮春时节,景物融和,独自出游,唯有身影相伴,欣喜感慨,交杂于心。 全诗四章,恰是前二章说欣喜之情,后二章叙感伤之意。 先说一二两章。 第一章前四句中,“时运”谓四时运转;“袭”谓取用、穿上;“薄言”是仿《诗经》中常用的语词,无实义。这四句意思很简单,用五言诗写两句也够了:时运值良朝,春服出东郊。 但诗歌语言并非唯有简练才好,而必须服从特定的抒情要求。下笔缓缓四句,正写出诗人悠然自得、随心适意的情怀。 开头“迈迈”、“穆穆”两个叠词,声调悠长,也有助于造成平缓的节奏。而且“迈迈”形容时间一步一步地推进,“穆穆”形容春色温和宁静,都排除了激荡、强烈的因素,似乎整个时空和诗人的意绪有着同样的韵律。 后四句写郊外所见景色:山峰涤除了最后一点云雾,露出清朗秀丽的面貌;天宇轻笼着一层若有若无的淡淡云气,显得格外高远缥缈;南风吹来,把踪迹留在一大片正在抽发的绿苗上,那些禾苗欢欣鼓舞,像鸟儿掀动着翅膀。这些写景的句子从简朴中显出精巧,似漫不在意,却恰到好处。 同时这开远的画面,又是诗人精神世界的象征。它广大、明朗、平和、欢欣。 第二章转笔来写自己在水边的游赏,这情趣和《论语》中说的“浴乎沂,风乎舞雩”相似。“洋洋平泽”,是说水势浩大而湖面平坦,诗人就在这湖边洗濯着(这里“漱”也是洗涤之意);“邈邈远景”,是说远处的景色辽阔而迷蒙,它引人瞩目,令人欣喜。 这四句中写动作的两句很简单,其实就是四个动词。“乃”和“载”都没有实义,主要起凑足音节、调和声调的作用。 写景的两句也很虚,不能使读者切实地把握它。但实际的效果如何呢?那洋洋的水面和邈邈的远景融为一气,展示着大自然浩渺无涯、包容一切的宽广。 诗人在湖中洗濯,在水边远望,精神随着目光延展、弥漫,他似乎和自然化成了一个整体。这四句原是要传布一种完整而不可言状的感受、气氛,倘若某一处出现鲜明的线条和色块,就把一切都破坏了。 后四句是由此而生的感想:人们不是这样说吗:凡事只求符合自己的本愿,不为世间的荣利所驱使,人生原是容易满足的。举起酒杯一饮而尽,在朦胧醉意之中,我就自得其乐。 以上是说暮春之游在自然中得到的欣喜。陶渊明热爱自然,这是人所皆知的。 他病重时写给几个儿子的遗书中,还言及自己“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不过,陶渊明之热爱自然,内中还深含着一层人生哲理。 在他看来,多数人由于违背了人的自然本性,追逐无止境的欲望,于是虚伪矫饰,倾轧竞争,得则喜,失则忧,人生就在这里产生了缺损和痛苦。而大自然却是无意识地循着自身的规律运转变化,没有欲望,没有目的,因而自然是充实自由的,无缺损的。 人倘能使自己化同于自然,就能克服痛苦,使人生得到最高的实现。这样再来看前二章,也许可以体会得更深一些。 那么,陶渊明为什么又“欣慨交心”,还有一种感伤呢?说到底,人终究不能完全脱离社会,只是面对着自然生活——哪怕是做了隐士。就在陶渊明写作《时运》诗的前一年(元兴二年)冬,军阀桓玄篡晋自立,国号楚,并把晋安帝贬为平固王,迁往自己的根据地江州,安置在浔阳。 不久另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