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是怎么流传下去的

1.古诗是怎么流传下来的

大体上,古诗词传世靠的是以下几个手段:

一、刻石。比如各个地方名胜的墙壁、山石,很多都有诗词家的笔迹。

二、诗集。诗人不一定都是穷困潦倒的,比如晏殊、纳兰容若等,写的诗词就自己出诗集了。

三、口传。就像唱歌不一定要看着歌词才会唱,可能就是听别人唱来唱去自己就会了。

四、后人点评整理。比如王国维就最爱干这个事。把诗词整理到一起,添加自己的感想。

五、野史小说。在某小说里,忽然出现一首诗。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红楼梦》里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了。

2.唐诗宋词是怎么流传下来的,看完哭了

唐诗宋词是怎么流传下来的,看完哭了…… 公元762年 那是安史之乱发生后的第7年 一个步履蹒跚的老人走到金陵城里一座房子门口 他在门口走来走去 在犹豫要不要敲门投奔亲戚 金陵城街上的人行色匆匆 没有人在意这个潦倒的人内心有多纠结 乱世谁还在在乎面子尊严?活着就行 李白在生命的最后两年 仕途不顺,穷困潦倒 投奔了族叔李冰阳 没过多久就病重了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左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临终歌》当年让力士脱鞋,贵妃倒酒的李太白 如今寄人篱下,在病榻上写下 这最后一首临终诗 诗仙李白=潦倒老人 先别忙着欷歔可惜 更心痛的还在后面 李白临终前把毕生作品的手稿 交给了叔叔李冰阳 整理成了10卷的《草堂集》而这些 全 都 失 传 了 你们可能会觉得 “李白的诗不是已经多到虐哭了么” 没错,李白现存诗歌1000首左右 差不多只是他作品10% 现在你觉得《将进酒》很美 《大鹏赋》很帅 可你不知道的是 和《大鹏赋》齐名的鸿猷文 据说让司马相如都汗颜 可是 《大猎赋》《鸿猷文》,嗤长卿,笑子云 只有李白这么倒霉么?更倒霉的还有这个家伙 据说《春江花月夜》被称为 孤篇压全唐 他的作者是张若虚 既然这个人这么牛逼 那他其他作品呢 不好意思,没有 好吧,唐朝有点远了 那宋代明代呢?那就更惨了 李清照一个离异妇女 带着几十车金石著作 只剩下90多首词 什么《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全都没有了 如果只是个人的力量太弱小 没有办法保护好作品 那么《永乐大典》呢 永乐皇帝记录编撰了14世纪前中国所有的历史地理宗教哲学等 全册3亿7千字 朕说了这么多只是想表达一件事情 我们的诗词我们的文化 要跨越千年百年 经历战乱纷争朝代更迭 保存到现在 是一件非常非常非常难的事情 其实很简单 这些诗词著作流传下来主要有三种方法 第一:它本来就是刻在石壁、鼎上 想要让它磨灭还是比较困难的 比如说韩愈他去爬了华山 真的在山上被吓尿 从此再也不登华山 于是题诗一首刻在华山 今天都能看到 洛邑得休告,华山穷绝陉 悔狂已咋指,垂诫仍镌铭 第二:责任感爆表的人去收集修书 说到现在为什么能看到唐诗 其实应该感谢这个人 大明天启年间这个叫胡震亨的中年人 决定辞官回家 编一本最全的《唐诗》他不但收录诗歌,还编写诗人自传 从藏书阁到书信到手记 统统都翻出来编撰 最终10年时间,一千零三百卷的《唐诗统签》问世了 他还又花了7年时间编撰了《李诗通》《杜诗通》如果没有他 现在有可能 ……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 ——口口相传 言传身教 三岁小儿都知道背三字经 人人都知道李杜诗篇好光焰万丈长 哪怕就是换了朝代 依然会被这些文化所折服 这就不得不提康熙 作为一个满族的皇帝 他入了关内 学会汉字懂得诗歌 他深深被这些感动 他决定 得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凡二千二百余人,厘为九百卷 ——《全唐诗》可以想象的是 康熙对诗歌的热爱肯定不仅仅放在自己身上 编撰这本书 更多的是想让自己的后代 以及更多的人都能读懂 两千年来,多少王国毁灭 多少城市荒芜,多少宫殿成飞灰 多少诗书淹没在战乱时间里 可正是艰难 所以那些拼尽全力保护传承的人们 藏书楼毁了还会再建 书被烧了再编撰 就算不能写在纸上也要记在脑海 所以我们还能看到2000年前的论语 一千年前的唐诗 以及几百年前四万多首乾隆的诗(啊喂) 所以今天依然能看到这么多诗词 是多么幸运的一件事情。

3.唐诗是怎样流传的

一、呈示寄赠

这是当时最普遍的方式,如李白的诗《赠汪伦》《沙丘城下寄杜甫》,孟浩然的《秋登万山寄张五》,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有些诗虽不以“寄”“赠”为题,但也是赠送给别人的,如李颀的《送魏万之京》。有时诗人直接把自己的新作向友人吟诵,如杜甫的诗友苏涣曾到杜甫船上拜访,当面吟诵自己的诗给杜甫听。

二、投诸名流

唐代许多举子文士为了获得声誉,顺利及第,往往会把自己的得意之作献给当时的名流,以显露自己的才华,提高自己的身价。如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就是献给张丞相的一首干谒诗。再如朱庆馀的《闺意献张水部》,是献给当时官水部郎中张籍的一首诗。

三、即席赋咏

不少诗人才华横溢,即席吟诗,出口成章,文采斐然,如王勃的《滕王阁》,郑谷的《席上贻歌者》。大历年间卢纶、李端等所谓“十才子”,常奔走于王公贵戚的宴席上赋咏酬答,从而名声大震。

四、墙壁题诗

驿馆、驿亭、寺观等公共场所的墙壁、柱子成为唐代诗人约定俗成的诗歌“发表园地”。如宋之问的《题大庾岭北驿》,骆宾王的《在狱咏蝉》。白居易在《蓝桥驿见元九题诗》中说:“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唐代诗人也喜欢在名胜古迹上“发表”诗作,据记载,饶州干越亭上的题诗达上百首。晚唐诗人张祜曾在全国各地几十座著名寺观里题过诗。

五、诗板题诗

这是中唐之后较为流行的一种方式,即用诗板题诗,然后挂起来,供人阅读。晚唐咸通年间,诗人薛能经过蜀地泉亭,曾看见“亭中有诗板百余”,可见诗板题诗在当时很普遍。设立诗板的多是当地县令、寺观主人等。他们请过路的人留下诗篇,以求为本地、本寺观增光添彩。如秭归县令繁知一听说大诗人白居易要路过巫山,就事先在巫山神女祠墙壁上用大字写上“苏州刺史今才子,行至巫山必有诗”,目的是请白居易留诗。

六、题画之诗

诗人在绘画作品上面题诗,画旁有诗,诗旁有画,诗画相映成趣,相得益彰,画以诗名,诗以画名。如韦庄的《金陵图》就是一首题画之作,诗人看了六幅描写南朝史事的彩绘,有感而发,挥笔在画上题诗。

4.唐诗是怎么流传下来的

今天能读到唐诗,你知有多幸运吗?2015年06月05日 08:39:48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9版■六神磊磊一400年前,大明朝天启年间,魏忠贤公公正在乱搞的时候。

有一位老人,默默脱下了官袍,整齐叠好。这是绣着精致白鹇鸟的青袍,代表着他是五品官员。

外面有人喊:胡书记,你怎么还不出来?我们等着接你去德州上任呢。“上任?”老先生淡淡一笑,自言自语:再见了,官场!对于你,我早已厌倦。

我要回到家乡,用剩余的岁月,去完成一件更重要的事:“编一部最全的唐诗,不要再有遗漏,不要再有散佚,让后世子孙都能读到它!”让我们记住这个老先生的名字——胡震亨。现在人可能很难理解,不就编本唐诗么,很难吗?事实是,在那个年代,真的好难。

那时可没有这么多出版社、印刷厂、图书馆,没有谷歌百度当当京东亚马逊。你要找一首诗,说不定就要跋涉千山万水去抄,还不一定能抄到。

那么,如果老胡偷懒,不编这本唐诗,会怎么样?答案是:后果很严重。二那时候,唐诗正以今天物种灭绝般的速度在失传。

据胡震亨估算,到他所处的年代,唐诗已经至少失传了一半。你也许以为:诗怎么会失传呢?只要诗人够棒,写得够好,不就会口口相传留下来嘛。

呵呵,你以为是你们家菜谱呢?先问一个好像不太科学的问题:在所有唐诗里,最猛的是哪一首?可能有不少人会回答:《春江花月夜》,所谓“孤篇压全唐”嘛;那么作者是谁?不少读者也能答上:张若虚。这位张先生写出了这么猛的作品,一定是个大名人了?没错,他当时就被人尊称为“吴中四士”,江湖地位就算不如明教四大护教法王,也差不多够“五散人”了。

然而,这么猛的一位先生,到今天留下来了多少诗呢?答案很令人震惊——只有两首。此外,唐代的五言绝句里哪一首最猛?有很多人会脱口而出:《登鹳雀楼》,就是每个人小时候都背过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它的作者,一般认为是王之涣。这个王猛人有多少诗留了下来?答案触目惊心——只有六首。

一千多年里,也不知道有多少“白日依山尽”、“海上明月共潮生”被湮灭失传?三王之涣、张若虚先生的遭遇,不是偶然的。李白有多少诗留了下来?最惨的说法是:大概十分之一。

这个伟大的天才写了一辈子诗,估计有五千到一万首,十之八九我们永远见不到了。李白去世前整理了毕生稿件,郑重托付给了族叔李阳冰,请他为自己编集子,以便流传后世。

李阳冰没有辜负他的期望,用心整理出了《草堂集》10卷,然后……失传了。那些湮灭掉的诗文,都是因为水平烂吗?不是的。

比如唐人记载说,李白的《大鹏赋》和《鸿猷文》特别伟大,让上一代辞赋霸主司马相如和扬雄都汗颜。今天,《大鹏赋》幸运地流传了下来,但《鸿猷文》呢?对不起,没有了,永远淹没在了历史中。

再说杜甫。这个同样伟大的诗人,四十岁之前的诗几乎全部失传,而他活了多少岁呢?只有58岁。

还有“初唐四杰”里坐第一把交椅的王勃,没错就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的那个,他的集子艰难地流传了几百年,终于在明代彻底湮灭。直到明朝都快亡了,人们才从别的图书里找出一些王勃的诗文,让我们感受他的风采——就好比《金庸全集》全部失传了,你只能跑到六神磊磊的专栏里去找几段金庸原文来过瘾,想想都要哭。

伟大的孟浩然算是幸运的,死了没几年,就有人给他编诗集,但许多诗当时就已经散佚;还有伟大的李商隐,就是“春蚕到死丝方尽”“心有灵犀一点通”的那位大牛人,亲自编了四十卷诗文集,可惜全部失传,没一卷留下来。他的诗是多年之后人们陆续一点点搜求到的。

不光是诗歌在消失,前人编的各种诗集、诗选也在消失。何况,过去编诗集的路子往往不对,有的拼命选盛唐诗,中唐、晚唐选得很少;有的只选些清汤挂面的诗,粗豪一点的一首都不选。

在当时,号称最全、最完整的一本唐诗,叫作《唐诗记》。胡震亨找到这套书,只翻开第一卷就怒了:“开篇就把人家唐高祖李渊爷爷的一首诗给记漏了,这也号称是最全的唐诗吗?”他下定决心:我距离唐朝已经700年了,再不编一本完整的唐诗出来,我们怎么对得住那些伟大的前辈诗人?四有人不解:老胡,这么难的事情,你一个人干,凭什么能干成?老胡充满信心:就凭我家的万卷藏书!所谓“万卷藏书”,一点也没有吹牛皮。

他家有一个巨大的藏书楼,叫作“好古楼”,其江湖地位大概接近于少林寺的藏经阁,包罗万象,“收藏图书万余卷”,什么冷门武功都有。老胡本人的学问也很渊博,十八岁中秀才,二十九岁中举人,这都不说了,而且涉猎广泛,连兵书都啃,能忽悠得当时的抗金名将“刘大刀”刘铤都和他做朋友。

1625年,老胡挽起袖子,干了起来。“我不但要收录最全的盛唐诗,也要收录最全的中唐诗、晚唐诗、五代诗!”“我不但要收录诗歌,还要整理出每一个诗人的小传、评语,让他们名垂后世。”

“我不但要收录些完整的诗,还要收入断篇零句,甚至词曲、歌谣、谚语、酒令,什么都不遗漏。”我读《射雕英雄传》时,每当读到大高手黄裳写《九阴真经》这一段,就想起胡震亨老先生编全唐诗的故事来。

无数个昼夜过去了,终于有一日,胡震亨。

5.古代的诗词是怎么流传下来的

这些诗人在当时的社会地位类似于现在的歌手。则李白等就相当于著名歌手。这并不是开玩笑,事实上诗与词在古代是用来唱的,还要配上舞蹈,如李白喝醉了就舞剑吟诗。就像现在的歌手会出名一样,那时写诗写的好的人也会出名,毕竟艺术是每个时代的人的追求。所以他们写的诗就像是现在的歌词一样,总会有人去整理记录。大体上,古诗词传世靠的是以下几个手段:

一、刻石。比如各个地方名胜的墙壁、山石,很多都有他们的笔迹。

二、诗集。诗人不一定都是穷困潦倒的,比如晏殊、纳兰容若等,他们写的诗词就自己出诗集了。

三、口传。就像你唱歌不一定要看着歌词才会唱,可能就是听别人唱来唱去你就会了。

四、后人点评整理。比如王国维就最爱干这个事。把诗词整理到一起,添加自己的感想。

五、野史小说。在某小说里,忽然出现一首诗。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红楼梦》里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了。

6.古人的诗是怎么流传下来的

随口吟出的诗,除非是名人或权贵会有人记下来,一般普通人的诗是不会被记录下来的.有的有心记的诗人吟完后会及时记录下来,其中好的诗,就会被人们相互传阅而流传下来.也有许多诗是写出来的,尤其是那些长诗.

古人对诗文很崇敬的,有时甚至是崇拜,特别是那些不会写诗的人,他们是使诗歌能流传下来的主力军.

由于古代没有先进的印刷技术,古人是非常重视抄写和记录的,这也是许多文字能流传到现在的主要原因.

民间的记录只在流传范围上发挥了作用,长久保留,官方的搜集和编撰功不可没.几乎每个朝代官方都会组织大规模的编修活动.

7.唐诗的流传方式是什么

唐诗是通过人和物流传开来的。

留存与传播,必然离不开“介质”。介质可分两类:一是人,一是物料。

一、先说“人”:(1)皇家政吏:为诗词的兴盛提供政治庇护 古时历代皆重文,帝王将相或政客官吏,或多或少都会写几笔文章。尤其是帝王的喜好,会深度地影响一个时代的民间风气。

整个皇室和政坛,会聚集起一箩筐的诗人词人。这不仅为诗词的兴盛的提供了庇护,也为诗词的留存提供了条件:政客接近权力中心,所言所行,皆有人为之记录。

(2)文人集会:覆盖面广博的文人活动中心 退避庙堂之高,而处江湖之远的诗人词人,必然少不了文化上的交流沟通。如李弥逊在《水龙吟》中提到的“曲水流觞,晚林张宴,竹边花外”,也或者就像是《红楼梦》中的海棠社和桃花社。

在集会上,文人雅士互相品鉴评点。所有创作,自是均有记录。

(3)歌妓吟唱:娱乐化是向大众普及的捷径 诗词、歌、舞,三者是一体的。诗人词人谱词作曲,歌妓依声唱和。

娱乐化的传播方式,不仅为诗词展现了全新的欣赏角度,也拓宽了诗词的覆盖面积:古典诗词走出了小众的精英阶层,流向了社会、流向了普通百姓。二、再说“物料”:(1)题壁:及类似的题楹、题碑、题柱、题扇 旧时的文人,为了赶考功名、进京赴试,多要长途跋涉,翻山越岭。

邮亭驿舍、酒楼茶肆、寺院道观便成为了常居之处,在这些居所的墙壁上,也涌现了大量的诗词。这其中最著名的,大概要数苏东坡的《题西林壁》。

殊不知,目前可确认的,苏轼的题壁诗多大39首。题壁诗的一大好处,是经久不腐,可以长久地保存。

(2)文本:纸质抄本和木质刻本 这里所谓的文本,不仅仅指的是诗词的集结(比如《全唐诗》《全宋词》的整理编纂),也包括诗话和词话。朱光潜先生说中国没有诗学和词学,但是拥有大量的诗话和词话,即是对古代诗词的文学批评和鉴赏。

比如,较为著名的《随园诗话》和《人间词话》。这些词话和词话,为诗词的保存和流传,贡献了一份力量。

三、最后说点其他的:以上例举的模式,大概只适用于唐宋及以后朝代。在唐宋以前,也就是《诗经》(春秋)和《古诗十九首》(汉魏)的时期另当别论。

另:唐代诗人写了诗后,大致有以下几种发表方式。一、呈示寄赠 这是当时最普遍的方式,如李白的诗《赠汪伦》《沙丘城下寄杜甫》,孟浩然的《秋登万山寄张五》,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有些诗虽不以“寄”“赠”为题,但也是赠送给别人的,如李颀的《送魏万之京》。有时诗人直接把自己的新作向友人吟诵,如杜甫的诗友苏涣曾到杜甫船上拜访,当面吟诵自己的诗给杜甫听。

二、投诸名流 唐代许多举子文士为了获得声誉,顺利及第,往往会把自己的得意之作献给当时的名流,以显露自己的才华,提高自己的身价。如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就是献给张丞相的一首干谒诗。

再如朱庆馀的《闺意献张水部》,是献给当时官水部郎中张籍的一首诗。三、即席赋咏 不少诗人才华横溢,即席吟诗,出口成章,文采斐然,如王勃的《滕王阁》,郑谷的《席上贻歌者》。

大历年间卢纶、李端等所谓“十才子”,常奔走于王公贵戚的宴席上赋咏酬答,从而名声大震。四、墙壁题诗 驿馆、驿亭、寺观等公共场所的墙壁、柱子成为唐代诗人约定俗成的诗歌“发表园地”。

如宋之问的《题大庾岭北驿》,骆宾王的《在狱咏蝉》。白居易在《蓝桥驿见元九题诗》中说:“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

唐代诗人也喜欢在名胜古迹上“发表”诗作,据记载,饶州干越亭上的题诗达上百首。晚唐诗人张祜曾在全国各地几十座著名寺观里题过诗。

五、诗板题诗 这是中唐之后较为流行的一种方式,即用诗板题诗,然后挂起来,供人阅读。晚唐咸通年间,诗人薛能经过蜀地泉亭,曾看见“亭中有诗板百余”,可见诗板题诗在当时很普遍。

设立诗板的多是当地县令、寺观主人等。他们请过路的人留下诗篇,以求为本地、本寺观增光添彩。

如秭归县令繁知一听说大诗人白居易要路过巫山,就事先在巫山神女祠墙壁上用大字写上“苏州刺史今才子,行至巫山必有诗”,目的是请白居易留诗。六、题画之诗 诗人在绘画作品上面题诗,画旁有诗,诗旁有画,诗画相映成趣,相得益彰,画以诗名,诗以画名。

如韦庄的《金陵图》就是一首题画之作,诗人看了六幅描写南朝史事的彩绘,有感而发,挥笔在画上题诗。唐代诗人“发表”诗作的方式还有很多,如唱和诗、分题赋诗等。

更有趣的是,道士诗人唐俅把自己的许多诗装进一个大葫芦里,放入河流中漂走,让更多的人读到他的诗。唐朝时已发明了雕版印刷术,诗人也曾印过诗集,如白居易就曾印过一份,但印数很少,很难广为传播。

大体上,古诗词传世靠的是以下几个手段: 一、刻石。比如各个地方名胜的墙壁、山石,很多都有诗词家的笔迹。

二、诗集。诗人不一定都是穷困潦倒的,比如晏殊、纳兰容若等,写的诗词就自己出诗集了。

三、口传。就像唱歌不一定要看着歌词才会唱,可能就是听别人唱来唱去自己就会了。

四、后人点评整理。比如王国维就最爱干这个事。

把诗词整理到一起,添加自己的感想。 五、野史小说。

在某小说里,忽然出现一首。

8.唐诗是怎样流传的

一、呈示寄赠 这是当时最普遍的方式,如李白的诗《赠汪伦》《沙丘城下寄杜甫》,孟浩然的《秋登万山寄张五》,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有些诗虽不以“寄”“赠”为题,但也是赠送给别人的,如李颀的《送魏万之京》。有时诗人直接把自己的新作向友人吟诵,如杜甫的诗友苏涣曾到杜甫船上拜访,当面吟诵自己的诗给杜甫听。

二、投诸名流 唐代许多举子文士为了获得声誉,顺利及第,往往会把自己的得意之作献给当时的名流,以显露自己的才华,提高自己的身价。如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就是献给张丞相的一首干谒诗。

再如朱庆馀的《闺意献张水部》,是献给当时官水部郎中张籍的一首诗。 三、即席赋咏 不少诗人才华横溢,即席吟诗,出口成章,文采斐然,如王勃的《滕王阁》,郑谷的《席上贻歌者》。

大历年间卢纶、李端等所谓“十才子”,常奔走于王公贵戚的宴席上赋咏酬答,从而名声大震。 四、墙壁题诗 驿馆、驿亭、寺观等公共场所的墙壁、柱子成为唐代诗人约定俗成的诗歌“发表园地”。

如宋之问的《题大庾岭北驿》,骆宾王的《在狱咏蝉》。白居易在《蓝桥驿见元九题诗》中说:“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

唐代诗人也喜欢在名胜古迹上“发表”诗作,据记载,饶州干越亭上的题诗达上百首。晚唐诗人张祜曾在全国各地几十座著名寺观里题过诗。

五、诗板题诗 这是中唐之后较为流行的一种方式,即用诗板题诗,然后挂起来,供人阅读。晚唐咸通年间,诗人薛能经过蜀地泉亭,曾看见“亭中有诗板百余”,可见诗板题诗在当时很普遍。

设立诗板的多是当地县令、寺观主人等。他们请过路的人留下诗篇,以求为本地、本寺观增光添彩。

如秭归县令繁知一听说大诗人白居易要路过巫山,就事先在巫山神女祠墙壁上用大字写上“苏州刺史今才子,行至巫山必有诗”,目的是请白居易留诗。 六、题画之诗 诗人在绘画作品上面题诗,画旁有诗,诗旁有画,诗画相映成趣,相得益彰,画以诗名,诗以画名。

如韦庄的《金陵图》就是一首题画之作,诗人看了六幅描写南朝史事的彩绘,有感而发,挥笔在画上题诗。

9.历史上最差的诗词是怎么流传下来的

虽然历史上优秀诗人灿若繁星,优秀诗词不计其数,但真正要写出一首满堂喝彩、万世流芳的佳作,却是一件艰苦卓绝的事情。那么,历史上最差的诗词是怎么流传下来的?

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诗歌传统的国度,先贤们写下许多优秀诗篇,如瑰宝一样,至今还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闪光,并流传千古。好诗流传千古,差诗同样也流传千古。不同的是,好诗流传是因为后人的共鸣,而劣诗却被当作笑料,记录在逸闻趣事中,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要想写一着好诗,不仅要下读破万卷书的功夫,而且要有一双慧眼,一颗慧心,一支灵动的笔,并经历漫长的训练。因此贾岛有:“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叹息;卢延让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经历;杜甫则有:“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真实体会。

想做一个志向远大的诗人,如果没有这一艰苦卓绝的过程,收获的便只能是劣诗。80后走四方论坛认为,非但不能赢得“诗豪”、“歌豪”之名,反而会被讥为“杜撰”,臭名远扬。

历史上有种现象,凡歌功颂德、吹牛拍马之类的诗歌,很少有传世精品。甚至一些优秀诗人,一旦创作马屁诗,往往质量平平,贻笑大方。解缙是明朝大学者、大文豪,《永乐大典》总编辑,与杨慎、徐渭并称明代三大才子,曾是朱元璋最欣赏、最信任的大臣,官至内阁首辅。

有一次,解缙陪朱元璋在御花园钓鱼,解缙钓到了鱼,朱元璋却一无所获。解缙看到朱元璋面色不悦,便吟了一首《钓鱼诗》:数尺丝纶落水中,金钩抛去永无踪,凡鱼不敢朝天子,万岁君王只钓龙。朱元璋一听,果然转忧为喜。不过,解缙的才名和人格却因这首马屁诗损毁不浅。

近世军阀张宗昌,人称“三不知”将军:不知手下兵有多少,不知家里钱有多少,不知自己的姨太太有多少。张宗昌土匪出身,胸无点墨,却好吟诗,甚至整理出一本《效坤诗钞》,到处送人。

他的诗作《游泰山》:远看泰山黑糊糊,上头细来下头粗。如把泰山倒过来,下头细来上头粗。

《大明湖 》:大明湖,明湖大,大明湖里有荷花,荷花上面有蛤蟆,一戳一蹦达。

民国四公子之一的张伯驹,曾评价张宗昌的诗不脱“丘八”习气,并把它当作笑料,记录在随笔集《春游纪梦》中,流布天下。

唐代史思明和安禄山发动了“安史之乱”,安禄山死后,史思明自立为大燕皇帝,继续叛乱,并率军西征。攻占洛阳后,恰逢樱桃成熟的季节。俗话说:“洛阳樱桃甲天下”,史思明让人摘来新鲜樱桃,与手下那批捍将们战隙寻欢,饮酒作乐。

史思明品尝着新鲜的樱桃,忽然思念起儿子、怀王史朝义来。于是,他安排专人,快马加鞭,给留守燕京的儿子送去一篮樱桃,说一半给儿子,一半给宰相周贽,还当场附庸风雅地写了一首《樱桃诗》:樱桃一篮子,半青一半黄,一半与怀王,一半与周贽。

尽管身边人纷纷恭维皇帝才华横溢,但也有人善意地提醒说,若把三句和四句对调一下,才合韵律。史思明一听,气不打一处来,怒道:我儿子岂能屈居周贽之下?

大家听后,差点儿没喷饭。不过,他虽然爱子情深,但他那儿子也狼心狗肺,后来竟然发动兵变,杀死了自己的父亲。史思明这首拙劣的《樱桃诗》,伴随着这则故事而“流传千古”了。

北宋年间,石介曾作《三豪诗送杜默师雄》一诗,盛赞石延年、欧阳修、杜默(字师雄)三人的才华,说石延年豪于诗,欧阳修豪于文,杜默豪于歌。

石延年、欧阳修才气卓绝,冠以“豪”,可谓实至名归。杜默特别爱写诗,但诗才拙劣,其诗多不合格律,常常闹笑话,以致后人把言事不合格者比喻为“杜撰”,“杜”说的就是杜默。

苏东坡读过杜默一首《送守道六子诗》,诗曰:“学海波中老龙,圣人门前大虫。推倒杨朱墨翟,扶起仲尼周公。”这种诗才也被石介列为文坛“三豪”之一,苏东坡深感反胃,忍不住打趣说:我看杜默的豪气,那正是京郊学究先生,饮了私酒、吃了瘴死牛肉,醉饱后所发!

苏东坡还把这件事记录在《东坡志林》中,广为流传,闻者无不笑倒。杜默这首毫无韵味、形同白开水的诗歌,也随《东坡志林》而“流传千古”。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