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古诗词的美在哪里

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日何时照我还.请解释诗词美在哪里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到来时江南景色的美丽,烘托了诗人的心情.一个“绿”字使全诗大为生色,全诗都活了.这个“绿”字就成了后人所说的“诗眼”.在“绿”字.“绿”字形象鲜活,春意盎然,读来仿佛有阵阵春风扑面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写完后,王安石觉得“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到”字太死,看不出春风一到江南是什么景象,缺乏诗意,想了一会,就提笔把“到”字圈去,改为“过”字.后来细想一下,又觉得“过”字不妥.“过”字虽比“到”字生动一些,写出了春风的一掠而过的动态,但要用来表达自己想回金陵的急切之情,仍嫌不足.于是又圈去“过”字,改为“入'字、“满”字.这样改了十多次,王安石仍未找到自己最满意的字.他觉得有些头疼,就走出船舱,观赏风景,让脑子休息一下.王安石走到船头上,眺望江南,春风拂过,青草摇舞,麦浪起伏,更显得生机勃勃,景色如画.他觉得精神一爽,忽见春草碧绿,这个“绿”字,不正是我要找的那个字吗?一个“绿”字把整个江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动人景象表达出来了.想到这里,王安石好不高兴,连忙奔进船舱,另外取出一张纸,把原诗中“春风又到江南岸”一句,改为“春风又绿江南岸”.为了突出他反复推敲来之不易的那个“绿”字,王安石特地把“绿”写得稍大一些,显得十分醒目.一个“绿”字使全诗大为生色,全诗都活了.这个“绿”字就成了后人所说的“诗眼”.后来许多谈炼字的文章,都以他为例.一年初春时节,诗人王安石从扬州到了瓜州渡口,归心似箭,想早日返回金陵钟山的寓所——他因变法失败而被罢相之后,一直住在这里.他打算先坐船横渡长江,到对岸的京口(今江苏省镇江)上岸,然后连夜赶路回钟山.渐进黄昏,船就要靠近南岸,马上可以上岸赶路了,诗人不禁往西边眺望着,只见峰峦重叠,绵延不断,伸展到远方,最后被云雾所遮裹,看不到夕阳外的钟山.但它并不遥远,要知道,从京口到金陵,中间不过隔了几座山峰而已!船一靠岸,王安石第一个跳上岸,忽然一阵春风吹来,夹带着一阵使人心醉的花香.啊!诗人的脚步正好赶上了春天的脚步,双脚踏上了江南绿色的地毯.回望江北岸,只有那苍苍的暮霭和滚滚的烟波……这时,一轮明月从东方升起,它将伴随着诗人连夜赶回家中,与亲人团聚.王安石一时兴起,随口吟出一首绝句: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他一路上反复吟诵着,思考着,总觉得第三句中的“到”字太平庸,也不够贴切.后来改为“过”字,读了几遍,又嫌不好;又改为“入”字——“春风又入江南岸”,咦,这象什么话?不好!他自言自语着,然后又改为“满”字——“春风又满江南岸”,唉,越改越不像话了,诗人又抛弃了“满”字,跑了十多里路,想了又想,改了又改,却总是找不到一个妥贴的字眼.最后,他忽然想到在船上望见的绿色的山、绿色的水、绿色的田野和草木……绿,不正是江南春天的象征吗?何不用一个“绿”字呢?于是诗人大声吟诵道:“春风又绿江南岸”——好一个“绿”字!王安石到此才确定用“绿”字来取代“到”、“过”、“入”、“满”等字眼.第二天,诗人回到钟山的寓所,就立即把这首诗抄录在自己的稿本上.诗人想用一个动词来表现江南春天的景象,但他最终选择了一个形容词,将形容词作动词用,这就是“形容词动用”.“绿”不仅表明“绿色”,还有“吹绿了”的意思 ,将春风拟人化,更增添了动态美.。

2.“古诗”美在哪里

古诗是古代汉族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以唐朝为界限,以前诗歌均为古体诗,其后,古体诗渐渐式微,逐渐消亡。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体诗,但唐代之后的诗歌不一定都算近体诗,具体在于格律声韵之分。

古诗简介

古诗在时间上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以唐朝为界限,以前诗歌均为古体诗,其后,古体诗渐渐式微,逐渐消亡。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体诗,但唐代之后的诗歌不一定都算近体诗,具体在于格律声韵之分。手法主要为;赋,比,兴。

折叠编辑本段意义

古诗源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说诗语》)晋、宋时,这批“古诗”被奉为五言诗的一种典范。西晋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东晋陶渊明、宋代鲍照等,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到了梁代,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更从理论上总结评论了“古诗”的艺术特点和价值,探索了它们的作者、时代及源流,并大体确定它们是汉代作品。同时,萧统《文选》,以及陈代徐陵又从诗歌分类上确定了“古诗”的范围:凡无明确题目的作品,有作者的称“杂诗”,无名氏者为“古诗”。

因此,梁、陈以后,“古诗”已形成一个具有特定涵义的专类名称。它与两汉乐府歌辞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并且发展为泛指具有“古诗”艺术特点的一种诗体。而便在文学史上占有“古诗”代表作的地位,这一标题也就成为了一个专题名称。

折叠编辑本段概述

郑板桥诗作

古体诗,别称古风,《诗经》中有十五国风,后人引申把诗歌也称为 “风” 。

唐代以前的古诗体是一种不讲究格律,也没有字数句数限制的诗体。唐以后,由于近体诗的产生,诗人为了将古体诗与新兴的格律诗相区别,便有意模仿汉魏六朝古诗的写法,在某些方面加以限定,从而形成了唐代古体诗的固定模式。其结果就是把唐以前完全自由的诗体,变成一种处于格律诗与自由诗之间的半自由诗。

近体诗,又叫今体诗(“近”和“今”都是就唐代而言的),讲求严格的格律。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句数、字数和平仄、用韵等都有比较严格的规定。

折叠

3.诗歌 美在哪里

诗歌之美在于语言美、声律美、意境美。

生动形象是一切文学语言所共有的特点。人类的语言有两大类型,一类是描写性的摹状语言,即形象语言;另一类是推证性的逻辑语言,即抽象语言。文学艺术语言的基本形式是摹状语言,而科学理论语言的基本形式是逻辑语言。

诗歌语言是典型的摹状语言。判断抽象语言的尺度是语法和逻辑,而判断形象语言的尺度则是生动和优美。为了达到生动和优美,诗歌语言可以破坏语法,也可以不遵守逻辑。例如:“要问相思,天涯犹自短”,以有形之“天涯”喻无形之“相思”,不合逻辑,却是一句好诗。所以理智感太强的人,不能做诗,也不能理解诗。

诗歌语言的另一个特点是声律美。闻一多说:“声律是诗之花朵。”诗歌本质就是一种具有音乐美的艺术语言。王国维说:“一切之美,皆形式之美也。就美之自身言之,则一切优美,皆存在于形式之对称、变化之调和中。”何新认为:“新诗革命不成功的根本原因,就是由于现代新体诗抛弃了两千年中国古典诗歌的最宝贵的成果——诗歌修辞和音律声韵的艺术美。在新诗中,至今未能形成优美的艺术表现形式,许多诗完全倒退为原始时代那种信口而发、毫无形式的所谓‘自由体’。”“绝对的自由就是不自由,绝对无形式的诗也正意味着根本没有诗。因此,新体诗的创新,还是要从研究现代语言的声韵和修辞规律入手。”

对于一首好诗,如果说形象是肉体,那么命意就是灵魂。没有灵魂的肉体即使美丽,也只是一具无生命的石膏模特儿。一般地说,命意在诗中隐含得愈深邃,诗的意境就愈深,因而愈耐人寻味。

诗的意境有主客之别:

诗人介入感情的“造境”——这是古典诗歌的浪漫主义表现形式。如李白的诗:“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诗人隐藏自我的“写境”——这是古典诗歌的写实主义表现形式。如杜甫的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除此之外,古典诗歌还有一种象征主义的表现形式。我把它概括为——诗人兴此归彼的“幽境”,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象征。诗人用“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象征远离故乡惜别不舍和思念亲人的心情。但这两种心情无论在形式上或属性上,与“杨柳”、“雨雪”都毫无共同点,这也是象征不同于比喻之所在。

4.传统诗词到底美在哪儿

中国古典诗歌自始即以其能予人直接的感发之力量为最基本的特色。说到作诗,一定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即看到外界的景物情事使内心感动,然后用诗歌表达出来。

辛弃疾有两句词:“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意思是,每一棵松树、每一根竹子都是我的朋友,山上的一只鸟、一朵花都是我的弟兄。人就要有这种爱惜和关怀宇宙万物之心。

到了南北朝,钟嵘的《诗品序》中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他认为天地间阴阳二气的运行感动了万物,万物的生长变化又感动了人心,引起人性情的摇荡,而借以表现这种感动和摇荡的最好方式就是诗歌。

5.诗歌 美在哪里

诗歌之美在于语言美、声律美、意境美。

生动形象是一切文学语言所共有的特点。人类的语言有两大类型,一类是描写性的摹状语言,即形象语言;另一类是推证性的逻辑语言,即抽象语言。

文学艺术语言的基本形式是摹状语言,而科学理论语言的基本形式是逻辑语言。诗歌语言是典型的摹状语言。

判断抽象语言的尺度是语法和逻辑,而判断形象语言的尺度则是生动和优美。为了达到生动和优美,诗歌语言可以破坏语法,也可以不遵守逻辑。

例如:“要问相思,天涯犹自短”,以有形之“天涯”喻无形之“相思”,不合逻辑,却是一句好诗。所以理智感太强的人,不能做诗,也不能理解诗。

诗歌语言的另一个特点是声律美。闻一多说:“声律是诗之花朵。”

诗歌本质就是一种具有音乐美的艺术语言。王国维说:“一切之美,皆形式之美也。

就美之自身言之,则一切优美,皆存在于形式之对称、变化之调和中。”何新认为:“新诗革命不成功的根本原因,就是由于现代新体诗抛弃了两千年中国古典诗歌的最宝贵的成果——诗歌修辞和音律声韵的艺术美。

在新诗中,至今未能形成优美的艺术表现形式,许多诗完全倒退为原始时代那种信口而发、毫无形式的所谓‘自由体’。”“绝对的自由就是不自由,绝对无形式的诗也正意味着根本没有诗。

因此,新体诗的创新,还是要从研究现代语言的声韵和修辞规律入手。”对于一首好诗,如果说形象是肉体,那么命意就是灵魂。

没有灵魂的肉体即使美丽,也只是一具无生命的石膏模特儿。一般地说,命意在诗中隐含得愈深邃,诗的意境就愈深,因而愈耐人寻味。

诗的意境有主客之别:诗人介入感情的“造境”——这是古典诗歌的浪漫主义表现形式。如李白的诗:“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诗人隐藏自我的“写境”——这是古典诗歌的写实主义表现形式。

如杜甫的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除此之外,古典诗歌还有一种象征主义的表现形式。

我把它概括为——诗人兴此归彼的“幽境”,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这是象征。诗人用“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象征远离故乡惜别不舍和思念亲人的心情。

但这两种心情无论在形式上或属性上,与“杨柳”、“雨雪”都毫无共同点,这也是象征不同于比喻之所在。

6.文言文的魅力到底是什么呢

文言文”是相对于“白话文”而言.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及用书面语言来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而语言进行表述,就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我国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所以,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在国内,中学语文课程中,文言文的学习更是占了很大的分量.什么是文言文? 1.文言文很精彩.这是无疑的.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文言文.由此可见中国的现代文明历史还是很短的,解构或者解读传统文化还是现代化的必要,因为传统智慧的继承建立于对文言的正确解读.2.文言文是知识.对,因为文言文已经不再是语言,它纯粹是文字.但文言文是知识,甲骨文也是知识,为什么就不学甲骨文呢?对了,正是因为甲骨文是更原始的文字,所以文言文是进一步学习甲骨文等等传统高级文字(学)的基础. 3.文言文也是技巧.汉语的表述、描绘、组合、转变、喻式、铺比、推演……,在思想的表达上充分承载了汉文明的风格.掌握文言文物理结构,对现代汉语的理解比较精深,对新汉语的构造将有“法”可依. 4.“文言文”是“白话文”的相对.这个词的结构是这样的:文言-文.第一个“文”是“文字”,“言”是语言.“文言”则指“文字化了的语言”.它说明两层意思:其一,指明文言文本是一种语言;其二,这个语言后来被文字化了.“被文字化了”的语言也有两重含义:其一,可以有语言但没有文字的文化,比如大多数少数民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其二,语言功能退出生活,以文字的形式成为历史. “文言文”的字面意思,应该是:被文字化了的语言的一种文体.后面那个“文”指文体. 那么文言文除了在考古研究之外,还有什么“前途”吗?或者说,还会有什么生活的应用价值?我想是有的.在传统形式的生活淡化出现代社会时,只不过人们忽略了一些边缘地区的社会生活,才造成现代应用对文言文的怀疑或者忽略.比如在宗教建设中,某些碑刻仍然会用文言文撰写,仍然采用书法书写,使用工具镌刻.篆书的应用也大多如此. 再放大去看,古典诗词都属于“文言”一类,它们在生活中并没有远离我们而去.只是在语言形态上,之乎者也离开了口头,成为文字之后,显然它对技巧的推敲,表意的扩展,有了确实的规范要求.它的“前途”,就在它的应用,也在它能唤醒含混的词源与典故.可以说,前途看好. “文言文”这个名词也可以涵载语言与文字之间在文化历史上的相互关系.某种形式上,一旦某种语言——包括方言——被“文”化,文字化,也就是书面化,其语言魅力顿减,而文字功能倍增.因为语言通常是口头相传,与生活密切相关,语言尚未进入文化状态,它是对生活经验的一种保留,没有文字的扩展性能. 我们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不免会产生一种错觉:古时人说话也是这么说的么?我想这可以用现在时态下书面语与口头语在表述上的不同来“感受”,它们之间在结构上规则上并无大的区别.也可以推测,古人说话只不过比文言文更随意,更白化通俗而已,“三言两拍”也可以做参考了.至于现在我们阅读文言文,当然不代表在重复古人的说话,而是在朗诵或者默读一种文体. 阅读文言文,感受的是一种极为明晰的思路,就好像偶尔阅读西方哲人著作,很有那种应有的肃穆.。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