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评价余秀华的诗余秀华及其诗歌在2015年年初的诗坛乃至社会范围内掀起了一阵不小的风波,评论声音众多,却在很大程度上是针对余秀华"脑瘫"患者的身份,而部分诗人、学者对余诗所做的批评各执一词,在缺乏对余诗整体把握的情况下得出了偏激的结论。事实上,余诗源于日常经验,是对其个人体验的坦率书写。面对这些批评,余秀华希望人们更多地去关注其诗歌本身,她对自己所经历的人生有着严肃的认知和体察,在当今这个"风"一样的社会流行中,余秀华呈现着一种定力,而这定力的核心就是写诗。余秀华的诗歌创作,不仅是书写权力的一次彰显,还暴露出了目前诗歌观念存在的矛盾和局限。当然余秀华的诗歌创作也存在局限,有待成熟,但其创作的意义却在指向自身的同时,折射到了整个诗坛。 余秀华,女,1976年生,湖北钟祥石牌镇横店村人,网络诗人。 代表作《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作品被《诗刊》微信号发布后,余秀华的诗被热烈转发,人们惊艳于余秀华的天才和诗歌的质朴滚烫、直击人心。 2015年1月,余秀华的两本书开售,分别是湖南文艺出版社的《摇摇晃晃的人间》,以及广西师大出版社的《月光落在左手上》。 2015年1月28日,余秀华当选湖北省钟祥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2.解析余秀华的诗歌源余秀华的诗歌和近年来出现的打工诗歌也不同。 打工诗歌多是以“我们”的代言人身份发言的,传达的是“我们”一类人共同的心声,而余秀华的诗歌发出的却是作为个体生命的“我”的独特声音。她是自觉地这样做的。 她说:“写诗是很个人的事情。”“我很自我,不会太在意他们(别人)的看法。” “诗歌是什么呢……不过是情绪在跳跃,或沉潜……不过是一个人摇摇晃晃地在摇摇晃晃的人间走动的时候,它充当了一根拐杖。”这种诗歌观念的形成和她的独特生命状态包括独特的病痛以及由此带来的婚姻痛苦有关,即所谓“不幸出诗人”、“痛苦出诗人”吧。 不仅她的那些抒写爱情的诗篇是自我的,就是她对父亲的抒写,对白雪、对月光的抒写,也是自我的、独特的。“渴望一场没有预谋,比死亡更厚的大雪/它要突如其来,要如倾如注,把所有的仇恨都往下砸/……哦,雪,这预言家,这伪君子,这助纣为虐的叛徒/我要它为我堆出无法长出野草的坟。” 对白雪的这种感受是能够复制、能够模仿的吗?。 3.选、点评余秀华诗12首的作者:铁匠嵇康是谁嵇康(223-263年):字叔夜,谯郡铚县(今安徽宿州)人。“竹林七贤”的领袖人物。三国时魏末著名的思想家,诗人与音乐家,是当时玄学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为人耿直,他幼年丧父,励志勤学。后娶曹操曾孙女(曹林之女)为妻,在曹氏当权的时候 点评,余秀华,铁匠,嵇康 嵇康 嵇康(223-263年):字叔夜,谯郡铚县(今安徽宿州)人。“竹林七贤”的领袖人物。三国时魏末著名的思想家,诗人与音乐家,是当时玄学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为人耿直,他幼年丧父,励志勤学。后娶曹操曾孙女(曹林之女)为妻,在曹氏当权的时候 4.怎么看待余秀华的诗如果不是这首突然就火了的《穿越大半个中国去睡你》,余秀华还是一个普通的乡村农妇,叼着烟,去喂兔子——如果要说她有什么和普通农妇不同的地方,那就是她患过脑瘫症,影响了她的运动机能,走路有点不顺,笑起来的时候面部表情也似乎不完全受自己控制。 但正是因为这一点,当她因诗而红,更多人把注意力放在这个“脑瘫诗人”的娱乐点上,而没有好好去对待她的诗歌。 余秀华的诗歌才华是惊人的——她具有简单几个文字就创造出意象的能力。 把她全部的诗歌放在一起,我们还能看到一个在当地生活圈不被人理解,在私人生活诸多遗憾,却通过诗歌找到了灵魂的人,一个在自己的诗歌天地里创造出完整自我灵魂得到拯救的人。这是最让我感动的一点。 5.余秀华的诗歌励志一位脑瘫患者、农妇,竟能写出如此动人的词章?余秀华在惊讶和赞叹声中“火”了,而这背后糅杂了励志、同情、感慨等种种微妙情绪—— 这些天,余秀华的诗作在微信上广为传布。她的生活,也因此改变。打爆的约访电话,不断有记者上门,相继死去的兔子,村书记和市领导也来了。湖北钟祥市石牌镇横店村,余秀华的家里,一切生动而荒诞地发生着。 嘈杂的人声中,有来访者要求余秀华即兴创作。17日,余秀华的电脑上留下一首《假如你是沉默的》。更像对竟日喧哗的抗议:“假如你是沉默的,身边的那个人也无法窃取/你内心的花园,内心的蜜、你的甜蜜将一直为自己所有。没有一个盗贼/没有季节错乱的蜜蜂/雪徐徐落进院子里,世界维持着昨天的次序。”唯有黑夜低垂,人潮散去,余秀华才能回到熟识的往昔。 一旦白昼重临,“脑瘫诗人”、“心灵鸡汤”作者,甚至“中国的艾米丽·狄金森”的标签又会纷至沓来。不过数日之间,一棵稗子,就已让满园春色包围。 毫无疑问,余秀华是优秀的诗人。但诗歌之外,她的先天缺陷、农村背景以及语言风格,也在过度放大中不断遭遇无意或是有意的误读。 旅美作家沈睿的一篇推介文章,经微信订阅号“民谣与诗”修改后,以《余秀华——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的标题引爆了社交网络。撇开“标题党”的因素,余秀华的同名诗作备受肯定,在其真实与力量。“我是穿过枪林弹雨去睡你/我是把无数的黑夜摁进一个黎明去睡你/我是无数个我奔跑成一个我去睡你”。背后,是独特的音韵与情绪。 沈睿评价“余秀华是中国的艾米丽·狄金森,出奇的想象,语言的打击力量,与中国大部分女诗人相比,她的诗歌是纯粹的诗歌,是生命的诗歌,是语言的流星雨,灿烂得你目瞪口呆,感情的深度打中你,让你的心疼痛。” 沈睿或许过度沉浸于偶得的欣喜。事实上,这首诗的主题,与诗人普珉一首“身体写作”之作颇有相合。差别在于,余秀华的情绪更纯净,语言的节奏感更扎实,抒情的音调更高。 但以此将余秀华引为天降奇才,怕也言过其实。譬如,《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中有一句“两具肉体碰撞的力,无非是这力催开的花朵”,很明显受到狄兰·托马斯《通过绿色导火索催动花的力》的启发。再譬如,余秀华自陈“不关心人类的大问题”,写下“下一个春天啊,为时不远/下一个春天,再没有可亲的姐姐遇见”,也很难说没有海子抒情诗《日记》的影子。 在微信朋友圈里,余秀华开列的阅读履历包括:保罗·策兰、弗罗斯特、博纳富瓦、特朗斯特罗姆、阿赫玛托娃、海子、顾城、雷平阳、宇向、韩少君。去年1月,余秀华专门写过一篇《致雷平阳》,起首便是:“我以诗人的身份向你致敬,以农民的身份和你握手。” 换言之,余秀华对于自己的诗歌创作,有着充分的自觉,亦不乏明确的源流。虽然经历病厄、身囿农村,她的写作并没有依托大量切身的经验材料,也不曾借助方言或古诗等更接近的语言谱系。相反,她阅读翻译的现代诗,从他者的世界攫取灵感,借语言的弦荡漾诗心,再向更普遍的天地寻求共振。 打动我们的,理应是余秀华的诗歌,而非那些凭空附丽的意义。可惜,读诗需要耐心和敏锐,多数人却等不及。却意图相信一个贫瘠中创生的幻梦,一种人为营造的弱势群体叙事。因为,这样才符合我们熟识的认知体系、自以为正常的价值标准,接受起来才更为便捷。可凡此种种,固然易于感动,却忽略了余秀华作品中真正诗性的部分。 好在,余秀华是自知自怡的。 在自述《摇摇晃晃的人间》里,她写道:“我感谢诗歌能来到我的生命,呈现我,也隐匿我。……即使我被这个社会污染的没有一处干净的地方,而回到诗歌,我又干净起来。诗歌一直在清洁我,悲悯我。”这并不是矫情,而是胸中块垒的直抒。因为“诗歌是什么呢,我不知道,也说不出来,不过是情绪在跳跃,或沉潜。不过是当心灵发出呼唤的时候,它以赤子的姿势到来,不过是一个人摇摇晃晃地在摇摇晃晃的人间走动的时候,它充当了一根拐杖。” 《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再见,2014》和《我爱你》是余秀华眼下最知名的三首诗。不约而同地,诗里都提到了“春天”。《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里有“当然我也会被一些蝴蝶带入歧途/把一些赞美当成春天”,《我爱你》的最后则这样写的:“告诉你一棵稗子提心吊胆的/春天”。 其实,余秀华就是诗歌大地上偶然出现的一棵稗子。我们则像一些逐浪采粉的蝴蝶,强加给她太多虚妄的春天。也许,在自然的春天里提心吊胆,才是稗子的夙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