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古诗词《赠从弟》

1.古诗《赠从弟(其二)》刘桢全文

《赠从弟(其二)》赏析 赠从弟(其二)——[汉] 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本有性 译文; 山上高耸挺拔的松柏树,在山谷中吹来的瑟瑟风中挺立.风刮得是多么强大,松枝是多么的劲挺!当冰霜一片悲惨凄凉景象之时,而松柏却依然终年端正挺拔.难道松柏不怕严寒吗?那是松柏具有不畏严寒的本性! 赏析; 刘桢(?-217),字公干,东平(今山东省东平县)人,“建安七子”之一,刘桢的诗风格劲挺,不重雕饰.作品流传很少,现仅存十五首. 刘桢有《赠从弟》诗三首,都采用的比兴手法.本作是第二首,作者以松柏为喻,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要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开篇描写出松柏树的整体形象:高耸挺拔,立于高山之上,笑迎“瑟瑟”寒风,不向严寒低头,不在恶势力下弯腰,高俊雄伟,傲骨铮铮. 三、四两句“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意思是说风声是多么的凶猛,松枝在风中又是多么的刚劲.是对风声与松树都予以展开描写,描写松柏与寒风在对立中所展现的情状,突出了松柏树的可贵品格. 五、六两句“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意思是正当严冰寒霜带来一片悲惨凄凉景象之时,松柏树却总是那么挺拔美好.通过冰霜的残酷再一次反衬松树的不畏严寒与高洁傲骨.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两句的意思是难道松柏就不遭受寒冷吗?但是松柏原本就具有不畏严寒的本性.直接写松柏的品格,点明主题. 如果说前面四句主要写松树的外在形象,那么后面四句则主要写松树的内在品格.它雄伟挺拔,不惧怕任何恶劣严酷的环境.这样,松树的形象才得到完整的表现. 全诗以简练的语言写出了松柏树刚正坚贞、不屈不挠的鲜明形象和不向严寒低头,不向残暴弯腰的高贵气节,诗作融入了对松树赞颂的深厚感情,其用意是以比兴手法象征诗人自己的性格与抱负,同时也是为了勉励他的从弟.。

2.古诗《赠从弟》的赏析

赠从弟(其二) 魏晋●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诗文注释】 ①刘桢有《赠从弟》诗三首,都用比兴。

②从弟:堂弟。 ③亭亭:高貌。

④瑟瑟:风声。 ⑤罹:遭受。

⑥凝寒:严寒。 【作者点击】 刘桢(?-217),字公干,存诗二十馀首。

他同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禹、应扬并称“建安七子”。他在当时甚有诗名,曹丕即称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

他性格豪迈,狂放不羁。钟嵘说他: “仗气爱奇,动多振绝。

贞骨凌霜,高风跨俗。” 【作品品析】 刘桢的赠答诗中,最著名的是《赠人弟》三首。

这三首诗分别用苹藻、松树、凤凰比喻坚贞高洁的性格,既是对其从弟的赞美,也是诗人的自我写照。其中第二首最佳,写得豪迈凌厉,颇有“挺立自持”、“高风跨俗” 的气概。

面对动乱的社会,遭遇坎坷的人生,刘桢更多地是表现个人愤慨不平的情感,因此他的作品中总是充盈着慷慨磊落之气。正如他自己所说,风霜逼迫愈严,愈能体现松柏坚贞挺拔的本性。

这种精神和气骨造就了刘桢诗歌俊逸而奇丽的风格。 【诗文品读】 【特色探究】 这是一首咏物诗。

【名句研读】 1、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这两句继承了孔子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调也”的这种思想,勉励他的弟弟要学习松柏,越是风声凄惨,那么越是要挺立风中。

2、岂不罹霜雪,松柏有本性。 ——这里用 “松柏有本性”,实际上是一种“比德”之说。

所谓“比德”就是用自然界的事物来比喻人的道德境界,从而进一步唤起人们的人格境界的自我提升。中国古代的士大夫喜欢用松、竹、梅、菊来比喻人格。

在这里,刘桢以松柏为喻,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号召人们处于乱世的时候要有一种坚定的人格追求。 【相关链接】 一、同题诗选录 ★赠从弟 唐●李白 楚人不识货,重价求山鸡。

献主昔云是,今来方觉迷。 自居漆园北,久别咸阳西。

风飘落日去,节变流莺啼。 桃李寒未开,幽关岂来蹊? 逢君发花萼,若与青云齐。

及此桑叶绿,春蚕起中闺。 日出布谷鸣,田家拥锄犁。

顾余乏尺土,东作谁相携。 傅说降霖雨,公输造云梯。

羌戎事未息,君子悲涂泥。 报国有长策,成功羞执圭。

无由谒明主,杖策还蓬藜。 他年尔相访,知我在磻溪。

★赠从弟司库员外絿 唐●王维 少年识事浅,强学干名利。 徒闻跃马年,苦无出人智。

即事岂徒言,累官非不试。 既寡遂性欢,恐招负时累。

清冬见远山,积雪凝苍翠。 浩然出东林,发我遗世意。

惠连素清赏,夙语尘外事。 欲缓携手期,流年一何驶。

★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其二 唐●李白 东平与南平,今古两步兵。 素心爱美酒,不是顾专城。

谪官桃源去,寻花几处行。 秦人如旧识,出户笑相迎。

★赠从弟(其一) 魏晋●刘桢 泛泛东流水。磷磷水中石。

苹藻生其涯。华叶纷扰溺。

采之荐宗庙。可以羞嘉客。

岂无园中葵。懿此出深泽。

★赠从弟(其三) 魏晋●刘桢 凤皇集南岳。徘徊孤竹根。

于心有不厌。奋翅凌紫氛。

岂不常勤苦。羞与黄雀群。

何时当来仪。将须圣明君。

★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其一 唐●李白 少年不得意,落魄无安居。 愿随任公子,欲钓吞舟鱼。

常时饮酒逐风景,壮心遂与功名疏。 兰生谷底人不锄,云在高山空卷舒。

汉家天子驰驷马,赤军蜀道迎相如。 天门九重谒圣人,龙颜一解四海春。

彤庭左右呼万岁,拜贺明主收沉沦。 翰林秉笔回英眄,麟阁峥嵘谁可见。

承恩初入银台门,著书独在金銮殿。 龙钩雕镫白玉鞍,象床绮席黄金盘。

当时笑我微贱者,却来请谒为**。 一朝谢病游江海,畴昔相知几人在。

前门长揖后门关,今日结交明日改。 爱君山岳心不移,随君云雾迷所为。

梦得池塘生春草,使我长价登楼诗。 别后遥传临海作,可见羊何共和之。

★赠从弟茂卿 唐●杨巨源 吾从骥足杨茂卿,性灵且奇才甚清。 海内方微风雅道,邺中更有文章盟。

扣寂由来在渊思,搜奇本自通禅智。 王维证时符水月,杜甫狂处遗天地。

流水东西岐路分,幽州迢递旧来闻。 若为向北驱疲马,山似寒空塞似云。

★赠从弟弘元时为中军功曹住京诗 汉晋●谢灵运 昔闻兰金,载美典经。 曾是朋从,契合性情。

我违志概,显藏无成。 畴鉴予心,托之吾生。

★吴安西馆赠从弟楚客 唐●孟郊 蒙笼杨柳馆,中有南风生。 风生今为谁,湘客多远情。

孤枕楚水梦,独帆楚江程。 觉来残恨深,尚与归路并。

玉匣五弦在,请君时一鸣。 二、古松诗选三、诗中的古松赏析【经典试题】 1、(2005年江苏省无锡市)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句中,“亭亭”的意思是“高耸的样子”,写出了青松挺立风中的形象。

B.三、四两句连用两个“一何”,第一个“一何”突出了风之大,第二个“一何”突出了青松的雄健挺拔。 C.反衬手法的运用是这首诗写作上的主要特点,全诗以“山上松”的坚韧反衬出“谷中风”的迅疾。

D.本诗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的顽强生命力,对从弟的劝勉之意不言而喻。

3.【求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词理解性默写《赠从弟》,《送杜少府

⑴《赠从弟》中描写风狂的反复句是: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主旨句: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⑵《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宽慰友人,表达送别情感的千古名句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劝慰友人不要做儿女之情句是: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⑶《登幽州台歌》中指生不逢时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描写空间辽阔抒发悲哀苦闷心情句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⑷《送元二使安西》中,描写清新明朗的送别环境句是: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诗中虽只字未提送别,但笔端却饱含悠悠不尽之情思,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它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⑸《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描摹愁绪的千古名句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运用想象写作者壮志豪情的诗句是: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⑹描写春天的古诗词: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⑺描写夏的古诗词: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西江月》)⑻描写秋天的古诗词: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⑼描写冬天的古诗的名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10)《无题》①以极其沉痛的心情写伤别的诗句是:相见时难别亦,东风无力百花残.② 常用来比喻教师的工作,被人们用来赞美无私奉献的精神(表现爱情坚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诗句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11)《相见欢》用巧妙地比喻写"愁”:翦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12)《登飞来峰》:与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曾楼”(“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两句诗: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13)《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描写早春春草初出,若隐若现的美景的句子是: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作者发表看法,表达盛夏比不上早春景色的观点的句子是: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14)《苏幕遮》描写登高所见秋景的语句是:碧云天,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抒发浓烈的思乡愁绪的语句是: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4.古诗《赠从弟(其二)》刘桢 全文

《赠从弟(其二)》赏析 赠从弟(其二)——[汉] 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本有性 译文; 山上高耸挺拔的松柏树,在山谷中吹来的瑟瑟风中挺立。风刮得是多么强大,松枝是多么的劲挺!当冰霜一片悲惨凄凉景象之时,而松柏却依然终年端正挺拔。

难道松柏不怕严寒吗?那是松柏具有不畏严寒的本性! 赏析; 刘桢(?-217),字公干,东平(今山东省东平县)人,“建安七子”之一,刘桢的诗风格劲挺,不重雕饰。作品流传很少,现仅存十五首。

刘桢有《赠从弟》诗三首,都采用的比兴手法。本作是第二首,作者以松柏为喻,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要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开篇描写出松柏树的整体形象:高耸挺拔,立于高山之上,笑迎“瑟瑟”寒风,不向严寒低头,不在恶势力下弯腰,高俊雄伟,傲骨铮铮。 三、四两句“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意思是说风声是多么的凶猛,松枝在风中又是多么的刚劲。

是对风声与松树都予以展开描写,描写松柏与寒风在对立中所展现的情状,突出了松柏树的可贵品格。 五、六两句“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意思是正当严冰寒霜带来一片悲惨凄凉景象之时,松柏树却总是那么挺拔美好。

通过冰霜的残酷再一次反衬松树的不畏严寒与高洁傲骨。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两句的意思是难道松柏就不遭受寒冷吗?但是松柏原本就具有不畏严寒的本性。

直接写松柏的品格,点明主题。 如果说前面四句主要写松树的外在形象,那么后面四句则主要写松树的内在品格。

它雄伟挺拔,不惧怕任何恶劣严酷的环境。这样,松树的形象才得到完整的表现。

全诗以简练的语言写出了松柏树刚正坚贞、不屈不挠的鲜明形象和不向严寒低头,不向残暴弯腰的高贵气节,诗作融入了对松树赞颂的深厚感情,其用意是以比兴手法象征诗人自己的性格与抱负,同时也是为了勉励他的从弟。

5.有关古诗《赠从弟》诗句的题

⑴三、四两句诗中的两个“一何”,表达上各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全诗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下列古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中,“亭亭”的意思是“高耸的样子”,写出了青松挺立风中的形象。

B.三、四两句连用两个“一何”,第一个“一何”突出了风之大,第二个“一何”突出了青松的雄健挺拔。

C.反衬手法的运用是这首诗写作上的主要特点,全诗以“山上松”的坚韧反衬出“谷中风”的迅疾。

D.本诗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的顽强生命力,对从弟的劝勉之意不言而喻。

参考答案:

1.第一个“一何”突出谷中风的迅疾凶猛,第二个“一何”突出青松的雄健挺拔

2.象征手法全诗借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自喻高洁、坚贞的情怀,在自勉中也勉励从弟做一个坚强不屈的人。

3.C

6.刘桢的古诗《赠从弟(其二)》

《赠从弟》魏晋: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注释: 1、亭亭:高耸的样子。

2、瑟瑟:形容寒风的声音。 3、一何:多么。

4、惨凄:凛冽、严酷。 5、罹( lí )凝寒:遭受严寒。

罹,遭受。 6、"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二句是说,难道松柏没有遭到严寒的侵凌吗?(但是它依然青翠如故,)这是它的本性决定的。

7、从弟:堂弟。 释义: 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

风声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的刚劲! 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 难道是松树没有遭遇凝重的寒意?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 作者简介: 刘桢(180―217),字公干,东汉末年东平宁阳(今山东宁阳县泗店镇古城村)人,东汉名士、诗人。

赏析: 这 首诗名为“赠从弟”,但无一语道及兄弟情谊。我们读来却颇觉情深谊长,而且能同诗人心心相印。

这是因为诗人运用了象征手法,用松树象征自己的志趣、情操和 希望。自然之物原本自生自灭,与人无关。

但一旦诗人用多情的目光注入山水树木、风霜雷电,与自然界中某些同人类相通的特征一撞击,便会爆发出动人的火花。 这种象征手法的运用,刘桢之前有屈原的桔颂,刘桢之后,则更是屡见不鲜,且形成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特征之一。

扩展资料: 《赠从弟》(其二)貌似咏物,实为言志,借青松之刚劲,明志向之坚贞。全诗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寓意高远,气壮脱俗。

以松的高洁之态动人情思,风的肃杀之声逼人警觉。用“亭亭”标示松的傲岸姿态,用“瑟瑟”摹拟刺骨的风声。

绘影绘声,简洁生动。又以“谷中”映衬“山上”,更突出了位居全诗中心的青松的傲骨。

由风势猛烈而发展到酷寒的冰霜,由松枝的刚劲而拓宽为一年四季常端正,越发显出环境的严酷和青松岁寒不凋的特性。诗的意境格外高远,格调更显得悲壮崇高。

松树和环境的对比也更分明,而松树品性的价值也更加突现出来。 诗人由外而内,由表层到深层,把读者眼光从“亭亭”“端正”的外貌透视到松树内在的本性,以此表明松树之所以不畏狂风严寒,是因为有坚贞不屈的高风亮节。

全诗以松树为中心,写得集中紧凑。反复咏歌,却不平板单调。

用词朴素无华,风骨雄健,气势有力。不重在工笔细描,而以层层深入事物的内核见长。

刘桢如果直接抒写内心情感,很易直露,便借松树的高洁来暗示情怀,以此自勉,也借以勉励从弟。全诗关于兄弟情谊虽“不着一字”,但味外之旨却更耐人品尝。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刘桢(东汉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

7.《赠从弟》的古诗大意

译文:高高耸立的山上的松树,在山谷中吹来的瑟瑟风中挺立。

风刮得是多么强大,松枝是多么的劲挺! 冰与霜正下的猛烈急骤,而松柏却整年长久端正挺立。 难道不怕遭受严寒吗?松柏有不惧严寒的本性!诗人希望堂弟能向松柏那样坚贞自守,不因外力的压迫而改变本性,也有自况自勉的含义。

诗人不是孤立地咏物写松,而是把松柏放在恶劣的环境中来刻画,突出了它与作为对立面的狂风、冰雹的搏斗,可谓是通过典型环境来刻画典型性格,使松柏的形象以胜利者的姿态傲然挺立在高山之巅,显示出一种激励人心和斗志的崇高美、悲壮美。人是环境的产物,也会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挫折、考验。

诗人告诉我们,必须像松柏那样永远保持坚贞自强的个性,才不愧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8.有关古诗《赠从弟》诗句的题

⑴三、四两句诗中的两个“一何”,表达上各有什么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全诗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对下列古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中,“亭亭”的意思是“高耸的样子”,写出了青松挺立风中的形象。

B.三、四两句连用两个“一何”,第一个“一何”突出了风之大,第二个“一何”突出了青松的雄健挺拔。 C.反衬手法的运用是这首诗写作上的主要特点,全诗以“山上松”的坚韧反衬出“谷中风”的迅疾。

D.本诗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的顽强生命力,对从弟的劝勉之意不言而喻。参考答案:1.第一个“一何”突出谷中风的迅疾凶猛,第二个“一何”突出青松的雄健挺拔2.象征手法全诗借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自喻高洁、坚贞的情怀,在自勉中也勉励从弟做一个坚强不屈的人。

3.C。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