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望海楼米芾赏析只要赏析,】首联是主画面——望海楼.为了衬托望海楼之高,先写镇江城,“云间”和“近青天”极写其高峻,这就为百尺望海危楼打下坚实的基础.楼而能飞,是因为屋檐翘起,如五色雉飞翔,“缥缈”则有仙境的意味.颔联写近景——长江,是这首诗中最精彩的一联.诗人好象是一边喝酒,一边画画,一边吟诗,长江夹着三峡的涛声从笔底流过,杯中六朝的帆影连同酒一起喝下,不禁诗画之兴大作,一边画出片片白帆,一边吟出这句诗.颈联写远景——红日、白烟.夕阳在呜呜的画角的催促下渐渐下沉,远处幽静的江边弥漫着白烟.这里不乏有“长河落日圆”和“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意境.。 2.《蝶恋花》(米芾)的赏析蝶恋花米芾千古涟漪清绝地,海岱楼高,下瞰秦淮尾。 水浸碧天天似水,广寒 宫阙人间世。霭霭春和一海市,翱戴三山,顷刻随轮至。 宝月圆时多异气。讹诈光一颗千金贵。 【简析】 《蝶恋花》词牌一般以抒写缠绵悱恻之情为多,似此词以健笑写景,而能大气包举,摄人心魂,观之词史,实为罕见。海岱是作者的任所链水军的一座名楼,并不太高,而在词人笑下,此楼竟同杜甫笔下"一览众山小"的泰山没什么两样,可以"千古""下瞰秦淮"。 那么这到底是人间的高楼还是仙山的琼阁呢?看了"广寒宫阙,"熬戴三山"这些语句,我们真会觉得如在仙境!那澄流通空明的水,那奇诡的海市蜃楼,那"带异气"团孄皓月,即一字一句是其是实,又超迈。意象是那么的玲珑,真令人服其凌云健谈。 3.米芾水调歌头,中秋的诗词赏析水调歌头·中秋(米芾) 砧声送风急,蟋蟀思高秋。我来对景,不学宋玉解悲愁。收拾凄凉兴况,分付尊中醽醁,倍觉不胜幽。自有多情处,明月挂南楼。 怅襟怀,横玉笛,韵悠悠。清时良夜,借我此地倒金瓯⑵。可爱一天风物,遍倚栏干十二,宇宙若萍浮。醉困不知醒,欹⑶枕卧江流。 赏析: 米芾写中秋赏月,却反其道而行之,故意撇开月亮,先写自己晚来的秋意感受。“砧声送风急,蟋蟀思高秋”,古人有秋夜捣衣,远寄征人的习俗,砧上捣衣之声表明气候转寒了。墙边蟋蟀鸣叫,亦是触发人们秋思的。李贺《秋来》诗云:“桐风惊心壮士苦,衰灯络纬啼寒素。”米芾这两句着重写自己的直觉,他是先听到急促的砧声而后感到飒飒秋风之来临,因此,才觉得仿佛是砧声送来了秋风。同样,他是先听到蟋蟀悲鸣,而后才意识到时令已届高秋了。 接着米芾说:“我来对景,不学宋玉解悲秋”,表现出他的旷逸豪宕的襟怀。他这句抝折刚健之笔使文气为之一振。因为砧声和蟋蟀等秋声,毕竟要给人带来一种凄凉的秋意,而倔强的词人不愿受其困扰。所以,接着他要“收拾凄凉兴况,分付尊中醽醁”了。可是“凄凉兴况”偏不那么容易收拾,酒后反而心里加倍感到不胜其幽僻孤独。才说“不学宋玉解悲愁”,强作精神,是一扬,这里“倍觉不胜幽”,却是一跌,如此一来,作者闻秋声而引起的内心感情上的波澜起伏,就充分表露了出来。 “自有多情处,明月挂南楼。”就在这个时候,一轮明月出来了。月到中秋分外明,此时,明月以它皎洁的光辉,把宇宙幻化为一个银色的世界,也把作者从低沉压抑的情绪中解救出来,于是词笔又一振。至此,词人才托出一轮中秋月点明题意。“多情”二字是在词人的感情几经折腾之后说出的,极其真切自然,使人感到明月的确多情。在反复渲染中秋节令的秋意,从反面为出月铺垫,以“自有”二字转折,使一轮明月千呼万唤始出来,用笔颇为奇妙。 下片写赏月时自己在月光下“横玉笛”、“倒金瓯”、“倚栏干”乃至“醉困不知醒”的情景。“怅襟怀”的“怅”字承接上下片,巧妙过渡,既照应上片“不胜幽”的“凄凉兴况”,又启下片的赏月遣怀。“横玉笛,韵悠悠”,玉笛声本富有优美情韵的,而在大放光明的中秋月下吹奏,那更是妙不可言,可是词人马上想到要借此清时良夜,痛痛快快大饮一场。“遍倚栏干十二”,说明他赏月时间之长,赏览兴致之高,于是他不由神与物游,生发出对宇宙对人生的遐想。 “宇宙若浮萍。宇宙如此之大,作者却视之若浮萍,不只见出他心胸神思飘逸,更是物我合一之际内心的真实感受,读来令人心弛神往。境界如此之美,兴致自然更高,于是词人不觉豪饮大醉。结句“醉困不知醒,欹枕卧江流”不再写赏月饮酒之后的种种,以不结之语收束了全词,给人留下巨大的想象余地。这首词自东坡著名的同题词之后,能独树一帜,勇于创新,确有其独特的妙处:赏月不写月华,偏道个人“对景”之感,清景之中见出清趣,颇值用心玩味。 作者介绍 米芾(1051-1107?)一名黼,字元章,号鹿门居士、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徙襄阳(今湖北襄樊),寓居润州(今江苏镇江)。以母侍宣仁后藩邸,恩补浛光尉。历知雍丘县、涟水军,以太常博士出知无为军。徽宗时擢礼部员外郎,出知淮阳军。所行多违世异俗,也称“米颠”、“米襄阳”。善画山水,自成一家,人谓“米氏云山”。书法得王献之笔意,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四大家”。大观元年卒,年五十七。《宋史》、《东都事略》有传。著有《宝晋英光集》八卷,《砚史》、《画史》、《书史》各一卷。词作有《强村丛书》本《宝晋长短句》一卷。 4.望海楼 米芾 赏析首联是主画面——望海楼。为了衬托望海楼之高,先写镇江城,“云间”和“近青天”极写其高峻,这就为百尺望海危楼打下坚实的基础。楼而能飞,是因为屋檐翘起,如五色雉飞翔,“缥缈”则有仙境的意味。 颔联写近景——长江,是这首诗中最精彩的一联。诗人好象是一边喝酒,一边画画,一边吟诗,长江夹着三峡的涛声从笔底流过,杯中六朝的帆影连同酒一起喝下,不禁诗画之兴大作,一边画出片片白帆,一边吟出这句诗。 颈联写远景——红日、白烟。夕阳在呜呜的画角的催促下渐渐下沉,远处幽静的江边弥漫着白烟。这里不乏有“长河落日圆”和“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意境。 5.望海楼 米芾 赏析首联是主画面——望海楼。 为了衬托望海楼之高,先写镇江城,“云间”和“近青天”极写其高峻,这就为百尺望海危楼打下坚实的基础。楼而能飞,是因为屋檐翘起,如五色雉飞翔,“缥缈”则有仙境的意味。 颔联写近景——长江,是这首诗中最精彩的一联。诗人好象是一边喝酒,一边画画,一边吟诗,长江夹着三峡的涛声从笔底流过,杯中六朝的帆影连同酒一起喝下,不禁诗画之兴大作,一边画出片片白帆,一边吟出这句诗。 颈联写远景——红日、白烟。夕阳在呜呜的画角的催促下渐渐下沉,远处幽静的江边弥漫着白烟。 这里不乏有“长河落日圆”和“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意境。 6.请问谁知道米芾望海楼全诗鉴赏,不要习题,只要赏析或者鉴赏类的谢首联是主画面--望海楼。 为了衬托望海楼之高,先写镇江城,“云间”和“近青天”极写其高峻,这就为百尺望海危楼打下坚实的基础。楼而能飞,是因为屋檐翘起,如五色雉飞翔,“缥缈”则有仙境的意味。 颔联写近景--长江,是这首诗中最精彩的一联。 诗人好象是一边喝酒,一边画画,一边吟诗,长江夹着三峡的涛声从笔底流过,杯中六朝的帆影连同酒一起喝下,不禁诗画之兴大作,一边画出片片白帆,一边吟出这句诗。 这首小诗主要写景,而情隐景中,驱遣景物形象,传达了怀乡、思友的感情。 在暮春三月的晴江之上,诗人仰视,有落日与绮霞;遥望,有远山如眉黛;俯察,有青青的芳草。 这些物态,高低远近,错落有致。情,就从中生发出来。 韩琮此诗从“晚日”、“远山”写到“春草”,导入“望乡”,情与景协调一致,显得很自然。从时间和空间段上来说,从晚开始写,然后到远,其中包含了许多的追忆的成分。 而且感叹了自己的人生。对于家乡的渴望。 7.米芾的“水调歌头”如何鉴赏东坡《水调歌头》中秋词名噪一时,写在东坡之后的这首词堪称另一佳作。 东坡中秋词以奇问为词首:“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米芾反其道而行之,上阕一大段故意撇 开月亮,而以词人对秋的感受开头。 “砧声送风急,蟋蟀思高秋。”古人有秋夜捣衣,远寄征人的习 俗,砧上的捣衣之声正是气候转寒的表征。 蟋蟀在墙边鸣叫,易引起人的秋思。个人感觉是米芾在 这两句中重点描写的,他是先听到急促的砧声,而后感到飒飒秋风的来临,因此给人一种秋风是被 砧声带来的错觉。 同样,他是先听到蟋蟀的悲鸣,而后才意识到时令已届高秋了。这里的思维逻辑 异于一般人,着重写个人感觉,强调作者为外物所引起的内心感受,在这里强调了作者被秋声引发 心灵上的颤动。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这一名句出自宋玉《九辩》。 此后,“见落叶而悲 秋”便成为才人志士笔下的常态。然而米芾却说:“我来对景,不学宋玉解悲秋。” 表现出他的旷逸豪 宕的襟怀,此处亦可看出他的刚健。因为砧声、蟋蟀等秋声,毕竟给人带来一种凄凉的秋意,而这种 困扰是词人不愿意感受的。 所以,接着他要“收拾凄凉兴况,分付尊中酝酵”了。可是让杯中的美酒 来消解“凄凉兴况”却并不是那么容易的,酒后反而倍感不胜其幽僻和孤独。 从用笔上来说,“不学 宋玉解悲愁”先扬后抑,“倍觉不胜幽”先扬后顿,秋声使词人内心出现起伏,把“无计相回避”的“悲 愁”充分表现出来了。 就在这个时候,一轮明月出来了,而且中秋的月亮格外明亮。 此时,明月以它皎洁的光辉,把宇 宙幻化为一个银色的世界,使词人摆脱低沉压抑之感。于是词笔又一振,他情不自禁地歌唱道:“自 有多情处,明月挂南楼。” 直到上阕结拍,词人才以中秋月点题。“多情”二字是在词人的感情几经折 腾之后说出的,就极其真切自然,给人一种明月也有情的感觉。 米芾先是反复渲染中秋节令的秋 意,再反面衬托出月,以“自有”二字转折,使一轮明月千呼万唤始出来,这种写法与东坡中秋词大异 其趣。 上阕写月出,下阕便是赏月了。 词人分四个层次写自己在月光下“横玉笛”“倒金瓯”“倚栏干” 乃至“醉困不知醒”的情景。 “怅襟怀”的“怅”字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既照应上阕“不胜幽”的“凄 凉兴况”,又启下阕的赏月遣怀。 “横玉笛,韵悠悠”,玉笛的情韵固然优美,但米芾此时是在皎洁明 亮的中秋月下吹笛,此时境界更是颇具诗情画意。所以词人马上想到要借此清时良夜,像李太白那 样“举杯邀明月”,痛饮一场。 “遍倚栏干十二”,说明他赏月时间之长,从多种角度赏览的兴致之高, 他为这“可爱一天风物”陶醉了,不由得神与物游,遐思起宇宙、人生。 词的写法很妙,自上阕结拍点出“明月挂南楼”之后,“月”字便没有再出现了,亦再没有直接去 描写月亮^然而词的境界如此优美,给人一种置身月光之下的感觉,这个境界空灵、圣洁、宁静、浩 瀚,人与宇宙化为一体了。 宇宙之大,词人视若浮萍,心胸如此博大,神思如此飘逸,大有羽化登仙、乘风归去之势。 面对如此美妙的境界,词人赏月饮酒的兴致也高,不觉豪饮而大醉。 “醉困不知醒,欹枕卧江 流”两句,使人想起东坡《前赤壁赋》结尾的“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 白,,。 米芾这首中秋词通篇都是对内心和感受的抒写,因此,写得清空而不质实。 开头泛写秋声,蟋 蟀之声当然随时可闻,而砧声却不一定能于中秋之夜闻到。他如此写,只不过是为了表达自己内心 的一种秋意之感。 接着词人写“我来对景”时感情上的折腾,也是虚写。 词人在赏月,也只是着重写 “横玉笛”的雅兴,“倒金瓯”的豪情,“倚栏干”的遐思,这些都是心灵的感受。 写景也非实写,“清时 良夜”“可爱一天风物”这二句写法很概括,结句“欹枕卧江流”更是意想中的境界,整个词境如空中 之色,镜中之像,用笔空灵回荡,而自有清景无限,清趣无穷,由此可见词人用笔的独特。 8.《吴江垂虹亭作》赏析《吴江垂虹亭作》赏析: 垂虹亭就在吴淞江上的长桥之上,庆历八年,王廷坚所建,东西千余尺,用木万计,是三吴绝景之一。 湖光海气,荡漾一色,桥上有亭,名曰——垂虹亭。 “断云一片洞庭帆”,走在桥上,在中间小憩,看下面白帆点点。 断云一片,断云是非常美的比喻,比喻船帆犹如截断天上一段云。这里的洞庭,就是太湖,附近有洞庭山,因此得名。 “玉破鲈鱼金破柑”,鲈鱼和柑橘,均是吴江特产。玉破鲈鱼是指以鲈鱼作脍,剖开后,肉色洁白如玉。 金破柑,指柑橘掰开后橘肉橙黄如金。 “好作新诗继桑苎”,“好”,是不妨的意思。 “桑苎”,泛指农桑之事。但此处却不是指农桑,而是唐朝的茶圣——陆羽,号桑苎翁,他隐居吴兴,嗜茶,这里举陆以为同调。 这一句是言志,说与陆羽一流人物为友。“秋色满东南” 照应首两句,更把意境纵横上下地拓展了。 “泛泛五湖霜气清,漫漫不辨水天形”是写湖面的景色,广阔无边的湖面,充满了霜天的清气,有如轻漫飘渺的羽纱,让水天融合浑然一体。 “何须织女支机石”这句的典故是来自《太平御览》,《荆楚岁时记》里面有:张骞寻河源,得一石,示东方朔。 朔曰:此石是天上织女支机石,何至于此?“且戏常娥称客星”是比喻成冲犯主人的来客。 宋代米芾《吴江垂虹亭作》原文: 断云一片洞庭帆,玉破鲈鱼金破柑。 好作新诗继桑苎,垂虹秋色满东南。 泛泛五湖霜气清,漫漫不辨水天形。 何须织女支机石,且戏常娥称客星。 译文: 白帆点缀于太湖,仿佛剪下了一片片飞云。 肥美的鲈鱼,肉色胜过了美玉,鲜红的桔子,颜色亮过了金子。不妨作几首新诗,遥继隐士陆羽的幽情。 眼前垂虹亭畔的秋色,已经浸透了东南山川。广阔无边的湖面,充满了霜天的清气,有如轻漫飘渺的羽纱,让水天融合浑然一体。 又何须,远涉河源,去取织女的支机石来?且趁着月色,悠游嬉戏作一回嫦娥的常客。 扩展资料 这是北宋诗人米芾吟咏吴江垂虹桥的一首诗。 它以富有画意的笔触形象地描绘了这座水波连天、长虹飞渡的古代名桥的宏伟景象。 米芾曾任无为知军,因他个性怪异,举止颠狂,遇石称“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称“米颠”。 徽宗诏为书画学博士,人称“米南宫”。 米芾能诗文,擅书画,精鉴别,书画自成一家,创立了米点山水。 集书画家、鉴定家、收藏家于一身。他是“宋四书家”(苏轼、米芾、黄庭坚、蔡襄)之一,又首屈一指,其书体潇散奔放,又严于法度。 米芾平生于书法用功最深,成就最大。米芾自称自己的作品是“集古字”,对古代大师的用笔、章法及气韵都有深刻的领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米芾学书在传统上下了很大功夫。 米芾未卷入政治漩涡,生活相对安定,后当上书画博士,饱览内府藏书,熟谙千载故事,古人得失,如数家珍。 他少时苦学颜、柳、欧、褚等唐楷,打下了厚实的基本功。 苏轼被贬黄州时,他去拜访求教,东坡劝他学晋。元丰五年(1082)开始,米芾潜心魏晋,以晋人书风为指归,寻访了不少晋人法帖,连其书斋也取名为“宝晋斋”。 米芾以书法名世,他的成就完全来自后天的苦练。米芾每天临池不辍,他儿子米友仁说他甚至大年初一也不忘写字。 米芾作书十分认真,一首诗,写了三四次,还只有一两字自己满意,其中的甘苦非个中行家里手不能道,也可见他创作态度的严谨。 米芾的书法功力最为深厚,尤其是行书,皇帝曾询问书法,米芾自称自己是“刷字”,明里自谦而实点到精要之处,“刷字”,体现他用笔迅疾而劲健,尽兴尽势尽力。 他的书法作品,大至诗帖,小至尺牍、题跋都具有痛快淋漓,欹纵变幻,雄健清新的特点。 米芾的书法影响深远,尤在明末,学者甚众,像文徵明、祝允明、陈淳、徐渭、王觉斯、傅山这样的大家也莫不从米子中取一“心经”,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如今。 米芾除书法达到极高的水准外,其书论也颇多。著有《书史》、《海岳名言》、《宝章待访录》、《评字帖》等,显示了他卓越的胆识和精到的鉴赏力,对前人多有讥贬,然决不因袭古人语,为历代书家所重,但过头话也不少,诮颜柳、贬旭素,苛刻求疵。 米芾传世墨迹主要有《苕溪诗卷》、《蜀素帖》、《方圆庵记》、《天马赋》等,而翰札小品尤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米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