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中描写节日喜庆的场景的《诗经·七月》中记载了西周时期旧岁新年交替时的节庆风俗。 幽风 七月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七月鸣鵙,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四月秀葽,五月鸣蜩。八月其获,十月陨萚。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言私其豵,献豜于公。 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窒熏鼠,塞向墐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 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麦。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昼尔于茅,宵尔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2.求诗经中与端午节有关的内容诗经时期还没有端午节,因为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诗经时期要早。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避邪。“中国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历代有大量诗、词、歌、赋等文学作品传世。 3.诗经中关于端午的句子额。诗经时期还没有端午节,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诗经时期要早。复制来山海轩的答案给你 【诗经时期还没有端午节,因为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诗经时期要早。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避邪。“中国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历代有大量诗、词、歌、赋等文学作品传世。】这个专业 4.诗经的传说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的七夕,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是中华民族传统节庆,也是东亚各国的传统节日。「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诗经.小雅.大东》中这段有关织女、牵牛星宿的记载,被认为是牛郎织女传说的萌芽。夏秋之交,织女星与牵牛星先后双双升上中天,分列银河两岸,遥遥相望,牵牛织女的星神爱情故事由此产生。 七夕当天,民间有「七娘会」、「水上浮」、「听私语」、「乞双七水」等风俗。民俗学家表示,随著民众的文化自觉性被逐渐唤醒,七夕文化正在中国民间复苏。 5.关于古代诗词的问题请问,古代诗词中,有哪些诗词是描写中国传统节欧阳修《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 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王安石《元旦》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韩翃《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李静山《节令门·端阳》: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殷尧藩《七律·端午》: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无名氏:《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七夕) 王维《九月九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重阳) 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杜甫《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杜甫《冬至》: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 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 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 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望三秦? 李先芳《腊日》:腊日烟光薄,郊园晓望空。岁登通腊祭,酒熟醵树翁。 积雪连长陌,枯桑起大风。村村闻赛鼓,又了一年中。 史青《除夕》:“今岁今宵尽,明年明日催。 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 气色空中改,容颜暗里催。风光人不觉,已著后园梅。 6.分析《诗经【原文】《郑风·溱洧》溱与洧,方涣涣兮。 士与女,方秉蕳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 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讲义】:和韩国、日本的朋友相处,彼此之间,总免不了要夸耀自己民族的文化优越性,时常说到的是本国国民的情商与浪漫。 韩国的朋友说,每年的初雪,情人之间,无论相隔多远,都要相聚赏雪的,皑皑白雪是纯真情感的最好印证。日本的朋友总是说到樱花节,每年樱花盛开的时候,大公司都放假,男男女女聚到樱花树下,载歌载舞,很多美丽的爱情故事便在这样的季节里悄然生长。 山河不惊,岁月静好,是东方民族温馨的迷梦。我自然无颜对韩、日朋友吹嘘我今日之国民如何如何,但我正告韩、日朋友:这样的情人节,在我们的先人那里也是有的。 对于物候的敏感,以及潜在的天人合一的群体意识,是东方民族共有的特征。我要说的是诗经时代的情人节。 在中国的民间文化里,七夕是可以视为的情人节的。但七夕的起源并不是十分的古老,七夕成为中国民间的情人节,和唐明皇、杨贵妃七月七日长生殿誓约有关,即使不是源于此,至少它也起过很重要的推波助澜作用。 但诗经时代的情人节与七夕无关,那时代的情人节是上巳。孙作云先生有两篇很重要的文字,有助于我们对于诗经时代情人节的认识。 其一是《诗经恋歌发微》,其二是《关于上巳节二三事》(均收在《诗经与周代社会》一书,中华书局,1964)。前者以民俗为线索,通过对《郑风·溱洧》等十五篇诗经作品的分析,论证了《诗经》中许多恋歌与上巳节有关,指出:上巳节的风俗,是在春天聚会、在聚会时祭祀高媒和祓契于水滨以求子,《诗经》中有许多恋歌是在这节日里唱出的。 后者则在前者的基础上写成,追述了上巳节的起源以及它在后代的演变。一般读者对于上巳节的印象可能来自王羲之《兰亭序》,但这已经蜕变为文人墨客表现风雅的道具,更接近于上巳本色的应是杜甫《丽人行》里所写:“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三月天气,万象皆新,草木疯长,阳光明媚,丽人们徜徉河边,临水照花,爱慕者们在努力追随、接近……。这样的日子、这样的环境,正是爱情生长的温床。 《郑风·溱洧》的开篇便是如此。“溱与洧,方涣涣兮。” 简简单单七个字,传递给我们多少欣喜、兴奋和欢乐的气息!相信大家都有这样的感受:人的活动周期和自然界成对应关系,寒冷的冬天是蛰伏的季节。裹着厚重的衣物,手脚都不灵便,思维也冻结了,我们难以创造和表现。 春天到来,阳光从一张张的绿叶上爬过,磨薄了我们的翠绿的衣袖。脱去一冬的重负,束缚太久的手脚急需舒展,蛰伏已久的心灵渴望飞扬,我们如何能不起舞和歌唱!听呐,郊外的溱河和洧河解冻了,我们听见那河水如同我们的血液在哗哗地流淌。 我们如何来表达内心的喜悦和激动呢?我们按耐不住内心的兴奋,奔向河边,在河边飞跑,彼此诉说内心的喜悦。 爱情和喜悦之情一起在我们的心灵里疯长,我们陶醉在这一片春光里。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 短短十四个字,为我们勾勒和呈现了一副欢乐祥和的游春图。这是一副永恒的中国文学游春图。 《论语》的“暮春者,春服既成。童子五六人,冠者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相比之下,多了些文人雅士的雍容华贵,少了里巷男女的真切和烟火气。 李后主的“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冯延巳的“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对春日冶游的追忆,庶几近之。 但对环境的勾勒和渲染,总觉不如“溱与洧,方涣涣兮”来得直接和声势浩荡。记得有一次,一位老北京的朋友问我北京春天来的标志是什么,我做了各种的回答,都被他一一否定。 最后,他告诉我,老北京判断春天来的标志是北海的冰开始融化。我自己喜欢附庸风雅,常到水边去走。 紫竹院和什刹海的冰还没有全化,成群的野鸭子们已经在展现他们优美的舞姿,像战斗机一样轰炸薄冰。东坡的“春江水暖鸭先知”,老杜的“长安水边多丽人”,都将水暖河水边人或物的活动,当作春天的表征,大概也是他们高于一般诗人之处吧。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十四个字好。 接下来的“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亦好。 或许大家要揣摩这士与女的关系。他们或许认识,女孩子可能心里老早喜欢这帅哥,今儿个正好找个借口一起玩儿。 或许并不认识,只是一见钟情而已。这女孩儿的内心大约有几分羞怯,但她决不做作,她大胆地邀请,真诚、执著,略略有点儿缠人,以至于对方不忍拒绝。 坦诚、率真,正是那个时代年轻人的特色。健康和温暖的气息,真令人神往。 这样的文化心态,在今日几难梦见。我只在每年元旦的北大未名湖狂欢会感受过。 那时候,人和人的心灵之间是不设防状态。新年的钟声敲响,无数的青年从各个方向涌来,无论性别,无论相识与否,彼此友好地招呼和微笑,或是一群人。 7.用文言文写一种节日古诗文中的节日 古诗文中经常提到的节日有元旦、人日、灯节、社日、寒食、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腊八、祭灶节、除夕等。 1、元旦, 指一年的第一天。古代指农历正月初一,现称春节, 民间俗称“过年”。 年, 本意是指谷物成熟。周朝以“年”名岁, 一年的开头叫“岁首”。 汉武帝刘彻主持制定了太初历, 正式确定每年正月为岁首, 正月初一为元旦。辛亥革命后中国开始采用公历, 于是有了两种年、两个元旦, 为了加以区别, 又因为阴历元旦正处于“立春”前后, 所以称农历元旦为“春节”。 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正式采用公历, 将每年的1月1日定为元旦, 农历元旦改称春节。农历元旦还有许多别的名称, 如元日、元朔、元正、元辰、正旦、新正、新春、新年。 写元旦的最著名的诗是王安石的七绝《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屠苏, 酒名。 古俗,正月初一, 家人先幼后长, 饮屠苏酒。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春节的习俗有吃饺子、拜年、放爆竹鞭炮等。2、人日, 正月初七。 古代礼俗规定:“正月一日为鸡, 二日为狗, 三日为猪, 四日为羊, 五日为牛, 六日为马, 七日为人。”唐宋以前, 人们对这个节日很重视, 到这一天, 家家吃“七元”———用素菜、谷料等七种东西混煮而成的一种粥。 据说, 吃了这种粥可消除百病。并且制作一种叫“人胜”的礼物相互赠送, 这种礼物是用金箔、银箔剪成的人形发饰, 把它作为一种吉祥物别在发髻上, 能够在一年里求得幸福安康。 隋朝薛道衡有诗《人日思归》, 写得很动人:“入春才七日, 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 思发在花前。” 此诗采用对比手法,抒发思归之情,用三处对比,一是入春时间短与离家时间长对比,二是雁归与人未归对比,三是春花未发与思归之念已生对比,抒发了强烈的思乡之情。3、灯节, 又称上元节、元宵节, 即正月十五日。 这一天是“过年”活动正式结束的一天, 过了这一天,一切生活都又如平日一样正常了, 所以, 在灯节, 人们尽情嬉乐。灯节的习俗有赏灯、吃元宵、耍狮子、舞龙灯、踩高跷、放烟花爆竹等。 这一天, 各街道放灯, 各店铺放灯, 家家户户张灯结彩, 形成灯市, 入夜灯火通明如同白昼, 人们游览观赏猜灯谜, 热闹非凡。元宵又称汤圆, 宋代称“元子”、“浮元子”。 吃元宵意在求得全家人在新的一年团圆幸福。欧阳修的《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这首诗采用的是什么手法?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梁启超称辛弃疾的词“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王国维以此词最后的四句为“境界”之第三,即最终最高境界。 这虽不是辛弃疾的原意,但也可以引出悠悠的远意,做学问、成大事业者,要达到第三境界,必须有专注的精神,反复追寻、研究,下足功夫,自然会豁然贯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就能够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4、社日是古代祭祀土神的日子。 社日分春社和秋社两次, 一般在立春、立秋后第五个戊日, 这日, 人们带着酒肉饭菜去祭祀土神, 祷求夏秋丰收。之后便相聚欢饮, 吹箫击鼓, 尽情娱乐。 王驾《社日》:“鹅湖山下稻粱肥, 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 家家扶得醉人归。” 这首诗借春社散后村落渐归宁静这样一个尾声表现了社日的热闹与欢乐场面, 同时表现了农民在丰收在望的情况下所必有的极度喜悦的心情。5、寒食节是清明的前一天( 一说前两天) 。 寒食日不得举火只能冷食事先做好的饭菜。本节日起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事, 因介子推抱木焚死, 就定于是日禁火寒食。 寒食与清明两节, 本是分得很清楚的, 后来因为人们不太适应禁火寒食, 寒食节也就越来越淡化, 到清代, 寒食不再提倡, 民间也没有禁火习俗了,寒食节便并入了清明节。相传介子推写了这样的诗句送给晋文公:“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唐·韩翃(hóng)《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6、清明, 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在每年四月五日( 农历三月) 前后。 这时, 我国大 部分地区气候变暖, 草木萌发, 一片新绿, 给人以清净明洁的新鲜感觉, 故称此为清明。农业生产上, 正是春耕农忙时节。 清明节的习俗, 一是祭墓、扫墓, 无 论官员衙吏还是仆佣乞。 8.诗经七月里包含的天文历法因为历法的规律和天体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不相一致,导致了夏商周秦各代的历法一直多变。所谓三正就是人们探索历法规律的结果。按照司马贞的说法,三正是: 周正建子,夏正建寅,秦正建亥。周朝以今天阴历的十一月为正月,夏朝以今天阴历的正月为正月,秦朝以今天阴历的十月为正月。 《诗经·七月》的一个极其珍贵的史料价值就表现在它真实记录了夏周之间的历法变动轨迹。使我们今天依然可以利用它来捕捉夏历和周历之间的嬗变。在整部流传下来的《诗经》中,《七月》是唯一的资料。 《国语》和《礼记》里都提到“夏之衰也,周弃继之。”《尚书》里周人也称自己是夏的传人。说明周可能确实是夏的一个分支。所以夏的历法最初是通过周弃来继承的。但是夏的历法中,一年只有十个月。我在《夏小正物候辨析》中已经作了论证。其中最有力的证明是:夏历五月夏至(时有养日),而十月有冬至(时有养夜)。我们知道冬至到夏至之间正好时隔六个月。周历在《礼记》中已经是每年十二个月了。《七月》中有两个“年底”: “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这是夏历十二月的一个年底。” “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窒熏鼠,塞向墐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这是十月底的一个年底。说明两种历法同时存在着。 《诗经·七月》是西周早期的作品,那时周人在公刘及古公亶父的领导下住在陕西泾河上游一带。从《诗经·七月》记载看,当时正处于夏历和周历的历法转型期。诗中有这样的一段: 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说明每年的十月晒场上的粮食入库以后,周人有一个节日。这个节日类似过年,丰收节和狂欢节。夏历的十月是一年的终了,周历的十月不是一年的终结,但是在《诗经·七月》中却是被称为“改岁”: 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窒熏鼠,塞向墐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这个改岁包括改岁时的把酒狂欢都应该是夏历年终改岁的遗存。在《诗经·七月》中十月以后不是十一月和十二月,它的十一月称作“一之日”,十二月称作“二之日”,正月称作“三之日”,二月称作“四之日”。而三月到十月的称呼不变,沿袭夏历。 西周初期的平民生活也是被分割成这样的两个部分,对应的非常整齐:从三月到十月,大家是住在田野里的家,从事农事,实行的是三月至十月的夏历。而从一之日到四之日大家是住在自己在都邑的家里,妇女和孩子在猫冬,而男子则为统治者服役,实行的是一之日到四之日的周历。 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 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言私其豣,献豣于公。二之日凿冰冲冲。 三之日纳于凌阴。三之日于耜。 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从四之日(周历四月夏历二月)开始,大家陆续回到自己在田野里的家,开始了新的一年的农事活动。所以这四个“之日”的历法是周人自己的创造。介于“四之日”和“四月”之间的是夏历三月(周历五之日)是最容易混淆的一个月,所以在《诗经·七月》中这个三月有两个别名作为过渡:以“之日”的延续被称作春日,以农事月份的开始被称作蚕月。因为在这个蚕月里,仓庚鸟叫了。这意味着女人们要开始孵化蚕卵了。而在《夏小正》里,仓庚鸟在二月就开始叫了。原因是《夏小正》的夏历二月底已经是《诗经·七月》里的三月半了。 但是由于历法从夏历的每年十个月改为每年十二个月,所以每个月从36天改为每个月30天了。所以在《诗经·七月》里记载的农事和物候与《夏小正》里的农事和物候就发生了明显的差异。由于将一年分成“农事的”和“皇室的”两个部分,实行起来难度很大。所以在《诗经》的其他篇章里,都不用这种西周早期曾经用过的历法。到了周公以后的《礼记月令》里就有了成熟的十二月历法和二十四节气的农时。但是《礼记月令》里,立春之月也就是孟春之月定在夏历的正月。可见还是回到了周人祖先的夏历,这说明西周早期的历法改革是不成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