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服装标志

1.怎样辨别唐诗服装的真伪

唐朝还流行女子穿"胡服"。

"胡服"就是西域人的服装。腰带形式也深受胡服影响。

在此以前,人们的腰饰是以金银铜铁,这时候流行系"蹀躞带",带上有金饰,并扣有短而小的小带以作系物之用。这种腰带服用最盛是在唐代,以后延用一直至北宋年代。

盛唐以后,胡服的影响逐渐减弱,女服的样式日趋宽大。到了中晚唐时期,这种特点更加明显,一般妇女服装,袖宽往往四尺以上。

中晚唐的贵族礼服,一般多在重要场合穿着,穿着这种礼服,发上还簪有金翠花钿,所以又称"钿钗礼衣"。 唐高宗以后,以紫色为三品官的服色;浅绯色为五品官服色,深绿色为六品官服色,浅绿色为七品官服色,深青色为八品官服色,浅青色为九品官服色,黄色为宫外之人及庶民服色。

2.【中国古诗中描写服饰的有哪些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杜甫《咏怀古迹》) 西施咏 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邀人傅脂粉,不自著罗衣.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其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 会向瑶台月下逢 这是的第一首,描写贵妃花儿般的容貌和仙子般的体态,这个大家都没异议.但有一个问题,“云想衣裳”的云是什么云?——是乌云?是火云?还是彩云?我想,当是白云.你看后面两句“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这岂不正是白色的的感觉吗?所以,当时贵妃是穿着白色的衣裳应该是没有疑问的吧.其二 一枝红艳露凝香 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 可怜飞燕倚新妆 我觉得这首是写牡丹.“一枝红艳露凝香”——正是花之形貌.“云雨巫山枉断肠”——乃谓花如有灵,即使当年巫山之云雨亦不堪相比.巫山云雨乃自然现象,而牡丹花亦是自然景观,不正好可以相比吗?倘若云雨有神,则名花更当有灵.昔日楚襄王“断肠”于巫山云雨之美,却不知如今牡丹之美更胜一筹.“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汉宫”代指唐宫,“飞燕”代指贵妃,唐宫佳丽三千,有谁可比牡丹之美?唯有贵妃而已.其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 常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 沉香亭北倚阑干 这首写君王.倾国之美人与绝世之名花“互相欣赏”着,君王则在一边带笑而看之.牡丹花开已是暮春时节,百花纷纷凋谢,春风岂能无恨?而此时此刻,复何恨之有?总之,第一首写人,第二首写花,第三首写君王.写人之美,则用花来形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写花之美,则用人来比衬——“可怜飞燕倚新妆”.美人对此名花,自是欢喜不禁.却不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乐坏了旁边的君王.。

3.唐诗繁荣的标志体现在哪些方面

唐诗的繁荣,主要是指诗歌的艺术水平、题材范围、思想内容等,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广度、深度。

提起唐诗的繁荣,人们习惯于标举这一昭然事实:清代康熙年间编辑的《全唐诗》收录作品四万八千九百多首,诗人二千二百多家。其实,仅仅从作品的数量着眼来称道唐诗的繁荣,那只是一种皮相的认识。诚然,如此灿然可观的数量,不失为繁荣的标志之一,但唐诗之所以能在我们古代诗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居于显赫地位,成为“一代”之胜,与楚辞、汉赋、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并传不朽,主要原因还不在数量之巨,而在质量之精。若纯以数量论,有唐一代,不到三百年时间,遗留下将近五万首诗歌,比西周至南北朝一千六七百年间遗留下的诗歌多出两三倍以上,固然足堪称羡,但较之清诗,数量上便无优势可占了。清代诗歌作者、作品究竟有多少?由于迄今还没有一部较为完备的清诗总集,无法精确地加以统计,仅《晚晴簃清诗汇》即有作者六千一百多位。据统计,现存清诗专集,当不下于四千种。这意味着清诗的总数不是以万计,而是以数十万计,显然远过于唐诗。但却很少有人称赞清诗的繁荣,其原因便在于清诗的质量不及唐诗远矣!

倘若从质量着眼来审视唐诗的繁荣,我们就会看到,唐诗不仅拥有一支声势浩大的作者队伍,更重要的是这支队伍中名家辈出,巨匠迭现,因而其“精锐”的程度是前代和后世都无与伦比的。中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李白与杜甫固不待言,即如初唐四杰、陈子昂、孟浩然、王维、高适、岑参、王昌龄、韩愈、孟郊、白居易、元稹、李贺、刘禹锡、柳宗元、杜牧、温庭筠、李商隐、皮日休、杜荀鹤等人,也都取得了后人所企慕的杰出成就。他们“既娴新声,复晓古体,文质半取,风骚两挟,言气骨则建安为伍,论宫商则太康不逮”(殷璠《河岳英灵集序》),无论是体制的完备,还是技巧的成熟,无论是意境的高远,还是韵律的精严,无论是揭示生活的深度,还是反映现实的广度,都已达到了殆难后继、不可逾越的地步。鲁迅先生说: “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佛掌心的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动手”( 《致杨霁云》),其意大约即是如此。

尤为可贵的是,唐代许多优秀诗人还不断将探求的触角和耕耘的犁头伸向新的未经开拓的领域,努力出以戛戛独造的艺术风貌,让人们听到自己独具音色的高歌。这就必然带来题材、风格和形式的多样化,使诗歌园地里绽满千姿百态、姹紫嫣红的奇葩。以初唐四杰而论,虽然后人一般均相提并论,但细细较之,其风格特征却不尽一致。陆时雍《诗镜总论》已指出: “王勃高华,杨炯深厚,照邻清藻,宾王坦易”。可以认为,司空图正是根据唐代诗人各不雷同的创作实践而概括出颇具美学意义的“二十四诗品”的。正因为题材、风格和形式的多样化,唐诗不仅以其所表现的积极向上的生活理想和精神风貌给后人以感染,而且以其所显示的异彩纷呈的艺术画面和审美情趣给后人以陶冶。当我们在唐诗的苑囿里徜徉时,辄有目不暇接、心驰神往之感。

明代诗论家胡应麟曾经在其代表作《诗薮》中赞叹道: “甚矣,诗之盛于唐也!其体则三、四、五言,六、七杂言,乐府、歌行,近体、绝句,靡弗备矣。其格,则高卑、远近、浓淡、浅深、巨细、精粗、巧拙、强弱,靡弗具矣。其调,则飘逸、浑雄、沉深、博大、绮丽、幽闲、新奇、猥琐,靡弗诣矣。其人,则帝王、将相、朝士、布衣、童子、妇人、缁流、羽客,靡弗预矣。”这正是对唐诗高度繁荣的局面的精当概括。

4.有关服饰文化的唐诗 及其注解

唐代袭隋制,在继承与发展南北朝女子服饰上,另有创新及改制,主要表现在襦裙衣身袒露,**呈现性感魅力。更有甚者,**完全裸出,如敦煌飞天及柘枝舞妓。关于唐代舞姬裸胸之记载,张说诗云:“礼宿设,乐妙寻。声明备,祼奠临。”又复曰:“射祼郁鬯,乃焚膋芗。”方干曾有《赠美人》诗:“粉胸半掩疑暗雪,醉眼斜回小样刀。”欧阳询《南乡子》诗:“二八花钿,胸前如雪脸如花。”施肩吾诗:“漆点双眸鬓绕蝉,长留白雪占胸前。”李群玉诗:“胸前瑞雪灯斜照,眼底桃花酒半醺。”多是描写唐代歌妓舞女穿袒胸装之形象。袒胸装不仅在宫内或歌舞伎中流行,而且日渐影响到民间,有诗为证:“日高邻女笑相逢,慢束罗裙半露胸。莫向秋池照绿水,参差羞杀白芙蓉。”这是周濆《逢邻女》诗对袒胸邻家女子美妙形象描绘。才女赵鸾鸾之《酥乳》谓:“粉香汗湿瑶琴轸,春逗酥融绵雨膏。浴罢檀郎扪弄处,灵华凉沁紫葡萄。”唐代敦煌一些文字资料与壁画,亦反映了当时女子确有露乳之风。裸装或半裸装,在当时被视为一种时尚。它不仅表现在女子日常生活着装中,也盛行于乐舞习惯上。对此,《敦煌曲子词》有确凿记载,譬如:“素胸未消残雪,透轻罗。”(《云谣集??风归云》)“雪散胸前,嫩脸红唇。”(《云诱集??内家娇》)“胸上雪,从君咬。”(《云谣集??渔歌子》)。男女在缠绵爱恋之时,常有相互咬啮之现象,以轻微痛楚为乐,此被称为“情咬”。故古代男女相爱,私订婚姻盟约,被称之为“啮臂盟”。闺房之乐,男女之欢,尤其是男对女,喜欢在胸前、颈项部“嘬”取缕缕红痕(系微血管被“嘬”破所致),北方人称之为“情挲印”,江南人称之为“撮俏痧”,亦是“情咬”一种。(杨)贵妃常醉酒,衣褪微露乳,帝扪之曰:“软温新剥鸡头肉。”禄山在傍对曰:“滑腻初凝塞上酥。”唐玄宗笑曰:”信是胡人,只识酥。”盛唐时期,社会风气既开放,女人丰满之美,为当时公认。白居易《小女冠阿容》云:“绰约小天仙,生平十六年。姑山半峰雪,瑶水一枝莲。晚院花留立,春窗月伴眠。回眸虽欲语,阿母在旁边。”其中“姑山半峰雪”,似在状“乳”,又似写景,或二者兼而有之,这正是汉语与唐诗,朦胧美妙难解之处。

至于女子所穿胡服,隋唐壁画较为常见。胡服多翻领,凡穿胡服者,腰间必系革带。唐代女子喜穿石榴裙。白居易“血色罗裙翻酒污”,李白“移舟木兰卓,行酒石榴裙”,万楚“眉黛夺将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均为描绘石榴裙之佳句。唐代姬妾面部化妆,一般敷铅粉、抹胭脂、涂鹅黄、画黛眉、点口脂、描面靥、贴花钿。发式与发髻变化,名目繁多,不可胜数。形制有髻鬟之分,头上插戴簪钗金叶银篦珠玉宝石及鲜花。白居易《长恨歌》诗云:“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刘禹锡《观柘枝舞》:“垂带覆纤腰,安钿当妩眉。”其复云:“敛黛凝愁色,施钿耀翠晶。”刘长卿《扬州雨中张十宅观妓》曰:“夜色带春烟,灯花拂更燃。残妆添石黛,艳舞落金钿。”当时女子,蝉髻做得曲高蓬松轻盈,加上花钿,正若诗人所赞:“月梳斜,云鬓腻。晓花微敛轻呵展。”

5.唐诗兴盛的现象和标志

唐诗发展创作的过程就是不断推陈出新,重大的变革和成就产生于陈子昂和李商隐时代,以李、杜最为突出。唐诗兴盛的现象和标志是按不同阶段发展变化的:

1、开元前五六十年,初唐四杰扩展了诗歌题材,充实了诗歌的内容,以陈子昂的《感遇》为标志开创了五言古诗的新面貌;

2、开元之初到安禄山之乱前夕,诗歌发展呈跃进之势,显著变化是七言歌行,代表人物李白,他的歌行打破初唐整齐骈偶的拘束,杂用古文和《楚辞》的句法,开创了崭新的诗体;更有田园、山水派,王维、孟浩然;

3、安史之乱前夕到大历初,诗坛的光芒都在杜甫身上,创新了诗歌的形式和题材,将律诗发展到完全成熟阶段

4、贞元中到大和初,诗坛又开始活跃,代表人白居易、元稹,诗歌题材扩大了社会诗的内容,用诗歌写故事是新风气

5、大和初到大中初,以李商隐、杜牧最为杰出,成为唐诗灿烂的晚霞。

个人心得,仅供参考。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