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经反映的中原文化

1.诗经是中原什么文化的代表,楚辞是南方什么文化的代表

诗经是中原文化(现实主义)的代表,楚辞是南方楚文化(浪漫主义)的代表

《诗经》《楚辞》分别是先秦时期北方中原文化和南方楚文化的辉煌结晶,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故中国文学史上往往将“风”“骚”并称。“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并且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的名称,西汉初期已有之,至刘向乃编辑成集。东汉王逸作章句。原收战国楚人屈原 、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辞赋共十六篇。后王逸增入己作《九思》,成十七篇。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其余各篇也是承袭屈赋的形式。以其运用楚地(注:即今湖南、湖北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和风土物产等,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对后世诗歌产生深远影响。

2.简述中原历代诗词从哪些方面体现了中原文化精神

中原地区是中国文学的发祥地,中原文学是中国文学的源头。

东周洛阳的史官整理成书的《尚书》是中国最早的散文总集。先秦时期,中原诗歌肇始的标志是《诗经》十五国风中的二南、邶风、风、卫风、王风、郑风、陈风和桧风。

汉魏时期奠立了中原文学的基本艺术特质,并有“汉魏文章半洛阳”之说。中原辞赋散文在汉代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贾谊开骚体赋先河;张衡肇开东汉抒情小赋风气。

魏晋时期,文学创作观念与文体都发生了变革,中原诞生了建安风骨、正始之音。左思的《三都赋》还制造了“洛阳纸贵”的佳话。

同时,东晋以后,中原士族南迁,推动了江南文学的繁荣。隋唐时期,中原文学空前繁荣,不仅文学数量首屈一指,并且名家辈出,唐代留名的两千多名作家中,中原河南人士占五分之一。

来自中原的杜甫和白居易是唐代三大诗人中的两位。河南孟州人韩愈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

北宋时,东京(今开封)做为世界级的繁华都会,勾栏瓦舍遍布,说唱艺术勃兴,对宋词和话本小说的产生和兴盛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南宋之后,战乱致使中原文化南移,中原文学才逐渐没落,即便如此,在元明清时期,中原仍然不乏李梦阳这样的名家。

3.中原文化怎么一回事

中原文化原属大陆型文化,没见过大海,所以连贝壳都稀罕,可 以拿来当钱使,要吃鱼,也只有河鱼。

《诗经》上提到许多种鱼、什么 鲂、鲋之类,这些鱼的体型都很小,做法也简单,不外乎煮在汤水之 中,称为“酯”,或者用盐腌渍,称为“鲊”。如果捕捞后能立刻吃的 鲜鱼,就用刀切成细片,拌上佐料,称之为“脍”,也写成“絵”,部 首从鱼,更能说明这种吃法。

作脍不是件简单的事,要讲究卫生,免 的有“河鱼之疾”(闹肚子),所以《周礼》中就设有“内绘”的官职, 主管王室的“割烹煎和”之职,“割”就是制“脍”。唐代有一种著名 的“脍”,称为“飞刀脍鲤”,以河鲤为主,但在江南,也有用其他鱼 作成脍的,例如晋代张翰家乡的“鲈鱼脍”。

这种吃法,大约也在唐代 传到日本,例如日人的“刺身”(生鱼片),就是“割”,而另一种一片 鱼加一团饭的做法,称为“鲔”,日文念作“nigili”,也是此意。中文 “鲔”的另一个解释“鱼肉酱”,与日本人将鱼肉剁碎,调味后做成 “盖饭”的吃法相同。

4.楚辞的是怎样体现了文化内涵,体现了什么文化内涵啊

试论楚辞的文体特点。

一. 从诗风言,铺排夸饰,想象丰富,是楚辞的共同特征。如《离骚》充满奇幻不拘的想象,抒发真情层进反覆。 二. 从体式言,楚辞较之《诗经》,篇幅极大增长,句式也由四言为主变为长短不拘,参差错落。 三. 就语言说,楚辞多用楚语楚声,楚地的方言词语大量涌现,另外,“兮”字、“些”字作为虚词叹语成为楚辞的一个鲜明标志。

试论《离骚》的思想内容。

一.“美政”理想和深沉的爱国情感。屈原向往“前圣”治国君明臣贤、君臣和谐的境界,提出“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的具体治国方略。 二.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坚韧品和疾恶如仇的批判精神。贵族大臣群起而攻,迫害屈原,但屈原仁不放弃他的政治理想而苦苦追求,《离骚》写他上天入地,寻求出路,就是他追求理想实现的形象描绘。批判精神在于他坚定不移地追求光明理想的同时,也直接揭批黑暗、指斥奸佞。

试论《离骚》的主要艺术特点。

一.浓烈的激情和奇幻的想象。《离骚》前半回顾往事,追忆身世、理想和遭遇,基本是写实,但那些比兴手法铺叙夸饰自己的美好品质的诗句,已具有奇异想象的特色;后半写对未来道路的探索,则更是火一样的浓烈激情、忠贞深沉的爱国情感,通过奔腾飘逸、上天入地的想象淋漓尽致地喷发出来。 二.洁纯美、独立不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高贵的出身,崇高的理想,峻洁纯美、独立不屈的人格,及其异常浓烈的情感,构成了抒情主人公超凡脱俗的完美想象,具有象征意味,表现了这篇抒情长诗的精神实质。 三. 比兴手法的拓展。它把《诗经》片段的比兴发展成为长篇诗歌中比兴的连续使用,还把《诗经》那种喻象、喻体各自独立的单纯比喻合二为一。在《诗经》基础上拓展的寄情于物、托物抒情的表现手法,形成了我国文学中著名的香草美人的托喻手法的传统,影响深远。 四. 结构特点。全诗都围绕着,诗人忠贞不渝的故国情感和追求崇高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来谋篇布局的。前半部分回顾历史,实写,后半部分对理想之实现的探索,虚写。 五. 形式和语言特色。既采用了民歌形式,也汲取了散文的笔法,成为一种句式长短不拘、韵句散语相间的新的文学表现形式。《离骚》后半表现诗人的思想活动,往往设为主客问答,铺排描写。语言丰富多彩、双声叠韵比比皆是

楚辞是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而发展起来的,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由于地理、语言环境的差异,楚国一带自古就有它独特的地方音乐,古称南风、南音;也有它独特的土风歌谣,如《说苑》中记载的《楚人歌》、《越人歌》、《沧浪歌》;更重要的是楚国有悠久的历史,楚地巫风盛行,楚人以歌舞娱神,使神话大量保存,诗歌音乐迅速发展,使楚地民歌中充满了原始的宗教气氛。所有这些影响使得楚辞具有楚国特有的音调音韵,同时具有深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和浓厚的巫文化色彩。可以说,楚辞的产生是和楚国地方民歌以及楚地文化传统的熏陶分不开的。 同时,楚辞又是南方楚国文化和北方中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春秋战国以后,一向被称为荆蛮的楚国日益强大。它在问鼎中原、争霸诸侯的过程中与北方各国频繁接触,促进了南北文化的广泛交流,楚国也受到北方中原文化的深刻影响。正是这种南北文化的汇合,孕育了屈原这样伟大的诗人和《楚辞》这样异彩纷呈的伟大诗篇。 《楚辞》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出现,打破了《诗经》以后两三个世纪的沉寂而在诗坛上大放异彩。后人也因此将《诗经》与《楚辞》并称为风、骚。风指十五国风,代表《诗经》,充满着现实主义精神;骚指《离骚》,代表《楚辞》,充满着浪漫主义气息。风、骚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的两大流派。

5.古代中的 "中原" 是什么意思

在中国的辽阔疆域上,在位于北纬35°左右、东经110°至115°之间的地方,有一片呈白杨树叶形状的辽阔的土地。这片树叶形的辽阔的土地在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夏商周时期,曾是商朝和周朝的历史文化发祥地,而在春秋战国时期,则是宋、卫、郑、韩、魏等国的属地。后来随着长河流泻,时代变迁,又分别有东汉、三国时的曹魏、西晋、南北朝时的北魏、五代时的梁、及后来的宋、金等,在这片土地上建国建都。在这片土地的下面,宝藏累陈,遗址遍布,埋藏着中国历史文化的多半部分。这片呈叶子形状的辽阔的土地,因在古代属豫州,居九州之中,因而自古有“中州”之称,人称“中原”。

中原,不只是中国历史的发祥地,它还是中国思想的发祥地,它曾先后孕育了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等这样的思想大家;中原,它亦是历代文化及文学的产生和集结地,它产生了最早的《诗经》中的“周南”、“召南”,以及“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陈风”、“桧风”等,中原,它曾产生过杜甫、白居易、李贺、李商隐、元结、刘禹锡、贾谊、司马光等诗文冠天下的诗人和文学家,它更是风骨刚劲、俊朗浑阔、以曹氏父子及“建安七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的集结地。中原,它北有王屋,中有龙门,南有瓷玉,它有伏羲女娲,轩辕黄帝,它有传说中的《洛书》,现实中的《封神》、《周易》,它是历史的,文化的,思想的,它是厚朴的,滞重的,底蕴的。

中原,它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是“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是“东门之栗,有践家室”的,是“河水洋洋,北流活活”的,是“彼泽之陂,有蒲与荷”的,是“溱与洧,方涣涣兮,浏其清兮”的;中原,它是“远方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它是“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它是“春城无处不飞花”,它是“春去也,多谢洛城人”,它是“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中原,它亦是“漫漫秋夜长,烈烈北风凉”,是“四气代谢,悬景运周”,是“伊洛广且深,欲济川无梁”,是“太谷何寥廓,山树郁苍苍”,是“绿水扬洪波,旷野莽茫茫。走**横驰,飞鸟相随翔”……

中原,它位于北亚热带与暖温带的交接过渡地带,北连莽莽北国,南接郁郁江南,它既有北国的性格,又有南国的特征,它既是雄浑的、刚硬的、苍莽的,又是灵秀的、温润的、内敛的。中原,它被神奇的造物分为了东西截然不同的两部分,它既有西部的或雄浑或苍郁或灵秀的连绵山脉,又有东部的平坦开阔、茫茫无边、不知何终的大平原。它的西部山脉,自北向南,连绵不断,山系高拔陡峭,森林茂密苍莽,山泉丁冬,潭水幽深,谷地蜿蜒,山岚笼罩;它的东部平原,平坦辽阔,茫无边际,不知所终,春来麦浪翻滚,秋去物归寂然,之间杂以村落点点,阡陌纵横,林荫遮途,偶尔犬吠鸡鸣,楝花簌簌落地,便是日深春暮了。

中原,它处于季风南来北往、互相交错之地,因而它绝对是四季分明的,春夏秋冬,日月分配,不多不少,2月必春来,大地湿润,繁花遍野,春水汤汤,11月必冬至,草木落地,万物寂然,白雪飘飘。它的春天不同于北国的峭冷、刚硬,也不同于南方的热烈、柔媚,它的春天是柔中带刚的,是刚中含着温润的,是润中透出干净的,是净中带着清纯、明亮的;它的冬日也不同于北国的万里冰封,终冬不化,不同于南方的温和依旧,不见雪影,它的冬日是冷冽中时有温和的,虽雪飘而有度,虽冰封而有融,若有那雪后云散,天空湛蓝,树开白花,大地一色,便是晴日映白雪了。

中原,它是山川云布的,它的西部群山云集,北有太行雄浑硬朗,中有嵩山、崤山、熊耳沉稳苍翠,南有伏牛、桐柏、大别灵秀、温润、郁郁苍苍;它的河流多源发山中,北有淇水、卫水、沁河,中有伊、洛、汝、颍、沙,南有淅川、泌水、淮河,滔滔汤汤,蜿蜒百里千里,汇入东南,到了那春望夏盛,但见那河水滔滔,满岸绕堤,穿山过桥,势不可挡,而到了那秋日云淡,河面宽阔,映空照云,平静流淌,若见有芦荻荡荡,水鸟落寞,便是河水明净地绕过了田野村落。

中原,它是树木遍布,苍翠碧绿的,城中树木夹道,映楼罩屋,城外田野广阔,处处林荫遮路,山坡山谷,路旁道边,河塘池岸,村里村外,无处不栽树,无处不见树,站在田野上往远处的村庄望,不见房屋,但见黑黑的一片,那黑黑的一片便是村庄了,因为树木笼罩,所以远望去便是黑黑的一片了。中原,它的西部群山多生油桐、杜鹃、杏树、栗和椴、楸与槭、以及山榉与杉木,每到春天,连山苍翠,花开坡谷,群山烂漫;它的东部平原则遍种白杨、桐木、刚槐柔柳、红桃白梨、粉杏紫楝,三四月间,城里城外,村野庭院,繁花盛开,蕾蕊满枝,红似烟霞,白似瑞雪,粉如轻云,紫如气岚,远望去,村村花如锦,户户笼花烟。而到了那处处白杨遮荫,迎风喧响,柳絮穿街舞墙,漫天飘荡,便是花落春尽了。

6.十八种中原文化有哪些

【省委徐光春书记高屋建瓴地把中原文化概括为十八种文化形态,分别是史前文化、神龙文化、政治文化、圣贤文化、思想文化、名流文化、英雄文化、农耕文化、商业文化、科技文化、医学文化、汉字文化、诗文文化、戏曲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武术文化、姓氏文化。

从微观上说,我们有以裴李岗遗址、仰韶村遗址、龙山文化为代表的史前文化资源,有以二里头遗址、郑州商城、殷墟遗址、东周王城为代表的古都文化资源,有以伏羲太昊陵、黄帝故里、神农氏、颛顼、帝喾等为代表的古帝王资源,有以古城方国、名人墓庙为代表的姓氏文化资源,有以张衡墓、岳飞庙为代表的名人资源,有以龙门石窟、嵩岳寺塔为代表的古代艺术珍品资源。特别是龙门石窟中的卢舍那大佛,其自信、神秘、美丽的微笑可以与西方蒙娜丽莎的微笑相比美。】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