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古诗词中不乏运用

1.雨有着丰富的文化,古代诗词中不乏写“雨”的优美诗句;俗语、成语

中午,我回到家里,扒在窗前看着眼前的一切.

只见天色越来越暗,乌云像赶集似的,一个劲地往上空聚拢.顿时,天空中黑压压的一片,便得天昏地暗.一片可怕的黑暗像贪婪的恶魔一样企图要把全世界都吞噬掉.远处,灰蒙蒙的一片,风像一个变形师,把几朵飘散的云拉得长长的,像一条条银灰色的飘带.天与地仿佛连在了一起,只是一片灰白,已分不清哪片是天,哪块是地,也不知谁是谁非了.在这无边无际的世界里,仿佛没有一点声音,有的只是无边的寂寞.

滴答滴答,雨开始下了.雨像一帘如雨幕般洁净的纱布,在我眼前拉开一道巨大的雨帘.这绵绵细雨虽不如雷雨来得凉爽,不如大雨来得气势磅礴,但这细雨也另有一番风味,像上好的凉茶,细腻润口;又像浇口香糖,只有细细品味才会尝出这其中清新爽口的滋味.这雨如拿着降落伞的小士兵,它们借助着风力,优美地在空中划出了一道美丽的弧线,然后安全地落在地上,不见了,不愧是卓越的跳伞家.

屋檐下,有时会有几滴雨滴滑落,那时因为雨打在屋檐上,顺着中间那条凹下去的地方流了下来;有时雨稍稍下大时,那雨也会顺着几条凹下去的地方一下子涌出许多的雨水.周围一片寂静,只有雨仍依依稀稀地下着,发出滴滴答答的声音.

许久,雨停了.雨后的景色十分美丽:土地上中的花朵好像洗过了澡,显得鲜艳许多了,而且生意盎然,在花芯里,几颗晶莹剔透的露珠随着清风

的吹拂而缓缓滚动,闪射着五光十色的光彩.聚在那鲜绿的叶片上的几颗小露珠,闪着晶莹的光彩,像一颗颗撒在玉盘里的珍珠.路也被雨冲洗的干干净净.

啊!雨洗净了一切,也滋润了万物.我爱这纯真结净的雨!

2.古诗词当中都用哪些意象用法

意象是指渗透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形象。

某个意象蕴含着什么样的情感和意味,这并非出于某个诗人一时的创造,而是经过历代诗人反复地继承、运用、发展而逐渐积累起来的。这些意象在历代诗人反复的继承、运用、发展过程中便渐渐积累了厚厚的文化意蕴。

有些已经成为我们民族文化和心理积淀的一部分。我们在阅读和鉴赏古诗词时必须具备解读这些意象的能力,且要在广泛的阅读中能举一反三,由此及彼。

下面就结合一些大家较熟悉的诗词来分析几个古诗词中常见意象。 一、鸿雁 1.大雁是候鸟,定期南飞北返,这就容易使那些滞留外乡,不能按期定时回家的人对比自己,生发出无尽的忧思。

如: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韦应物《闻雁》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赵嘏《寒塘》 雁,春秋迁移,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

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 2.我国古代有“鸿足传书”的传说,因为古代人们和外出的亲人难通音讯,所以又让大雁承担了“信使”的使命。

如: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 《清平乐》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李清照《声声慢》 3.雁总是结阵成“人”字或“一”字形集体迁徙的,因此孤雁(断雁,孤鸿,断鸿)也就成为诗人表达自己孤苦漂泊的意象。如: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蒋捷《虞美人•听雨》 在浩淼的江水与低压的阴云之间,只有一只孤雁在凛冽的寒风中哀鸣,显得那样孤单、渺小、无助。词人正是借用孤雁的形象来抒发自己风雨飘摇中流浪江海的悲凉心境。

二、月亮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们很自然地将人的悲欢离合与月的阴晴圆缺联系起来。

月圆便想起团圆,月缺便想起分离。而人生总是离多聚少,且往往是月缺人也缺,月圆人不圆。

故人看见月亮很容易触景生情,想起故乡、亲人。 最典型的当是李白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还如李煜的《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这首诗写离愁。

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在那清秋的深夜,词人独自登上西楼。

从“无言”和“独上”中可见他愁思之深和身影之孤单。这时他抬头一看,只见残月如钩,这既是写实,也是象征。

试想,连月亮都是残缺的,人世团圆又有何望?月如钩又会在词人心上增加多少孤寂愁苦? 不仅如此,月亮还是游子与故乡联系的媒介。如果说游子是故乡放出的风筝,月亮就是那根线。

游子为什么不会迷失呢?那是因为有月亮!月亮以其无垠的光辉照耀着游子也照耀着故乡。游子抬头看见月亮心头生发出许多美丽的遐想:今夜,月下的故乡该是一如既往地美丽而宁静吧。

故乡的亲人又在干什么呢? 如杜甫的《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这首诗是诗人在长安的俘虏营中写下的,表达了身被囚系的诗人对妻子家人的思念。

诗人不说自己望月忆妻,却想象今夜鄜州月圆,妻子独自一人在望月思念自己,妻子身旁虽有儿女陪伴,但儿女还太小不懂他们母亲的思念,并不能为母亲分忧。这样写来,写出了诗人神驰千里,黯然动容之满怀愁绪,使诗情更进了一层。

三、登高(登楼,登台) 1.我国地域辽阔,历代文人漂泊异地,音讯不通,一旦登楼远望,家乡桑梓景物,亲戚故旧面影,纷纷涌上心头,免不了愁从中来。因此登楼怀远是常见情思: 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孟浩然《秋登万山寄张五》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无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晏殊《蝶恋花》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柳永《八声甘州》 2.登高,置身于高山或高台之巅,实际上也是置身于无垠的空间与永恒的时间交集之点。

面对无垠的空间,人会愈来愈真切地感受到个人被放在天地间的渺小;面对永恒的时间,人会愈来愈痛切地感到生命的短暂。这种个人的渺小感和生命的短暂感,将激发人对自己人生价值的迫切追问。

而追问的结果往往是:人生如寄,韶光易逝,壮志未酬而华发已生。因此登高极易引发怀才不遇、壮志未酬之悲。

最有代表性的当是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胸怀大志,因指陈时弊而屡遭打击。此诗写他登台远眺,前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写出“天地”即空间的辽阔。

第四句写在广阔背景中,兀立着一位因无用武之地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诗人临风洒泪,慷慨悲凉,赢得了后世无数怀才不遇之士的强烈共鸣。

四、落花(落红) 落花极易让人联想到春天的逝去、人生美好时光的流逝、青春的凋零、友人的离去乃至一切美好事物的逝去。美丽鲜活的生命的凋零,当然会在人的心头引起阵阵的伤感。

如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