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朱子对《诗经》注解的著作是

1.试列举唐代主要注释著作及其作者

孔颖达:隋未唐初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市)人。隋时举第,授河内郡博士,继补太学助教。入唐后李世民引为文学馆博士,封曲阜县男,转迁给事中,官至国子祭酒。曾师从刘焯,博通群径,名重一时。奉太宗诏主编《五径正义》,兼采南北经学家之长,成为一代训诂名著,唐时以其书作为科举取士的依据。

贾公彦:唐洛州永年(今河北永年县)人。官至太常博士,博通群经。著《周礼义疏》六十卷,《仪礼义疏》三十卷,为后人所重。其解说《周礼》参考郑玄注,能改郑氏好引纬书,好改经字之弊。解说《仪礼》,亦取郑说,然精审不及《周礼注》。《周礼义疏》、《仪礼义疏》均流传至今,收入《十三经注疏》。

徐彦:唐人,著《春秋公羊传疏》一书,后收入《十三经注疏》,余不详。

杨土勋:唐人,曾任四门助教,著《春秋谷梁传疏》一书,后收入《十三经注疏》,余不详。

李善:唐扬州江都(今扬州市)人,曾任崇贤馆直学士、兼沛王侍读等职,后为潞王府记室参军,转秘书郎,又出为经城令。其学有师承,意多存古,于唐显庆三年(公元658年)完成《文选注》六十卷,旁征博引,是唐初文选学的集大成之作。

杨倞:唐弘农(今河南灵宝县南)人,与元稹、白居易同时,官东川节度使、刑部尚书。著《荀子注》一书,是流传至今《荀子》的最早注本。

司马贞:唐河内(今河南泌阳县)人,官至朝散大夫,弘文馆学士。著《史记索隐》一书,并补作《三皇本纪》,有小司马《史记》之称。

张守节:唐开元、天宝间人,官诸王侍读。其学长于地理,著有《史记正义》一书。余不详。

颜师古:唐京兆万年(今西安市)人,祖籍临沂,颜之推之孙。太宗时拜中书侍郎,官至弘文馆学士,精通文字训诂,著有《汉书注》、《急就章注》等书,为世所重。

2.现在论语,诗经,史记此类的著作,版权是归谁的

1.《朱子家训》又名《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庐治家格言》,是以家庭道德为主的启蒙教材。

《朱子家训》仅634字,精辟地阐明了修身治家之道,是一篇家教名著。其中,许多内容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特点,比如尊敬师长,勤俭持家,邻里和睦等,在今天仍然有现实意义。

2.《论语》: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 “语录体” 。

南宋时,朱熹将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编纂者,主要是仲弓,子游,子夏首先商量起草,纪念老师,忧虑师道失传。

仲弓,子夏,子贡和少数留在鲁国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完成,并由子夏开创了章句的读法。故汉儒曰:章句发明始于子夏。

3.《诗经》是产生于中国奴隶社会末期的一部诗集。它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搜集了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诗歌305首,6首只存篇名而无诗文的“笙诗”,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作者佚名,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

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到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诗经》按《风》、《雅》、《颂》三类编辑。

《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4.《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壁”。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5.“聊斋”是蒲松龄的书斋名。在书斋中,蒲松龄设一茶棚,专门询问一些奇闻异事,然后把听来的这些事情加工润色之后记录下来。

“志”便产生了(记录),“异”当然就是旨在说明自己所记录的事情都是奇闻异事。《聊斋志异》便由此而生。

3.儒家思想代表著作~ 还要有能下的哦

如果你要了解儒家思想,那么在正式读儒家经典和相关著作前,我建议你先看看相关的知识普及性读物,包括一般中学的历史教科书。

作为一个预备,通过阅读相关的知识普及性读物,大体了解儒家思想的特征,儒家的发展历史,儒家代表人物及其经典著作的情况等。对大陆的朋友而言,普通学校的政治教科书,其中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部分,尤其是唯物辩证法方面的内容,也可以认真看看。

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儒家思想有相通之处。一是从哲学类型上讲,双方都是理性主义,承认客观规律的存在,一是在看问题的方法上,都强调或偏重于辨证的思维方式。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辩证法有个比较深入的了解,对将来学习和掌握儒家思想肯定有帮助。在阅读了一些相关的普及性读物,对儒家大体有个了解,并且自己具备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之后,就可以正式读儒家经典及相关著作了。

在读儒家经典及相关著作时,有三个问题要注意。 一, 儒家经典的选择问题 儒家经典的范围也有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有所谓“五经”、“九经”、“十三经”等。

不同时代又各有侧重。宋朝以后最流行的说法就是“四书五经”。

说明这几部经典在儒家经典中的位置比较突出。其中四书是指《大学》、《论语》、《孟子》、《中庸》。

五经是指《周易》、《诗经》、《尚书》、《礼记》、《春秋》。在儒家经典中,四书的理论性最强,所以在宋朝理学盛行之后,四书的地位超过五经及其他儒家经典。

我们如果要了解儒家思想,在阅读经典时,四书应该放在首位,是重中之重。五经摆在次要位置,其中《周易》我以为比较重要,其他次之。

至于四书五经之外的其他儒家经典,则又次之。就我个人实际情况而言,在读儒家经典上,四书最用功,五经则在次要位置,大体相当于知识性读物。

象清朝阮元校刻的《十三经注疏》,我有,但只作为参考工具书对待。 二, 儒家经典的注解问题 读古书是要看注解的,这当中也大有讲究。

对中国古代思想家而言,为经典做注解也是他们阐述个人思想的一个重要方式。对儒家经典的研究注释大体有两条路子,一是注重考证,即注重经典上的文字训诂和名物制度等知识性问题的研究,一是注重义理,即注重研究理论性问题,强调把握圣贤之道的精神实质。

所谓“汉学考据,宋学义理”就是指这种情况而言。“汉学考据”主要指汉儒的治学方式,“宋学义理”主要指宋儒,即理学家们的治学方式。

对我们而言,读儒家经典的主要目的当然是为了理解和把握圣贤之道。所以在选择经典注解和读书方向上,当然以义理为主,考证为副。

具体讲,在阅读经书时,应以程朱派理学家们对经典的注解为主。学术界公认,在哲学思辩和理论分析的精密性上,儒家学者中,表现最出色的就是程朱派的理学家。

就我之体会而言,觉得程朱派理学家对经典的注解,道理讲得最清楚,文字也最简明扼要,对初学最适宜。 按元明清以来的实际情况,程朱派理学家为四书五经做的注解中,影响最大的应该是: 四书是朱子的《四书章句集注》。

周易是小程子的《伊川易传》,朱子《周易本义》。诗经是朱子《诗集传》。

书经是朱子门生蔡沈的《书集传》。礼记是元朝陈澔《礼记集说》。

春秋是宋儒胡安国的《春秋传》。 这里要注意:这几部注解中,四书周易诗经是程子朱子亲自做注,权威性最高,其他几部要打折扣。

朱子《四书章句集注》是朱子一生最重要的著作,是程朱理学的代表作,最有权威性。读《四书章句集注》,可同时参阅朱子《四书或问》。

这是用问答方式对四书的内容进行阐明发挥。 由于篇幅关系,现在出版的四书,其先后次序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按朱子原本,先后次序应该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中庸》哲学性最强,最难读,所以放在最后。

过去很幼稚,要自己为四书重新做注。现在看来毫无必要。

朱子对四书的注解最完备。我们现在讲四书,只要遵照朱子的解释就可以了。

顶多在个别地方根据现实情况做些适当的引申和发挥。 读周易建议读清朝圣祖皇帝御定,由清朝理学名臣李光地主编的《周易折中》。

该书注解以程子《易传》朱子《本义》居前,再采择自汉至明诸儒说易之较优者居后,再加按语,比较完备。 读上述几部经书,可同时参考理学代表人物,如周子、二程子、张子、朱子等人文集语录中的相关部分。

尤其是程朱,特别是朱子。如读四书,可参看《朱子语类》涉及四书的部分。

其他类推。 三, 经典外的其他儒家著作 按古籍的四部分类法,经部收注释儒家经典的著作。

在子部还有儒家类,所收为经典注释之外,后代儒家学者论述儒家思想的著作。汉代以后,儒家的门派大体分汉宋两派,所谓“汉学考据,宋学义理”。

宋学指的就是理学。理学又有两派:程朱与陆王。

程朱派为正统。我们读书,当然以义理为重,所以读历代儒家学者的著作,应以理学为主,理学中,又以程朱派为重点。

朱子当然更是重中之重。 读理学代表人物的著作,有一点要注意。

就是他们的著作分文集与语录。其中文集内的文章是亲手所做,语录则出自门人之记载,所以在权威性与可靠性上,语录要差点。

理。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