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朱子对诗经注解的著作

1.试列举唐代主要注释著作及其作者

孔颖达:隋未唐初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市)人。隋时举第,授河内郡博士,继补太学助教。入唐后李世民引为文学馆博士,封曲阜县男,转迁给事中,官至国子祭酒。曾师从刘焯,博通群径,名重一时。奉太宗诏主编《五径正义》,兼采南北经学家之长,成为一代训诂名著,唐时以其书作为科举取士的依据。

贾公彦:唐洛州永年(今河北永年县)人。官至太常博士,博通群经。著《周礼义疏》六十卷,《仪礼义疏》三十卷,为后人所重。其解说《周礼》参考郑玄注,能改郑氏好引纬书,好改经字之弊。解说《仪礼》,亦取郑说,然精审不及《周礼注》。《周礼义疏》、《仪礼义疏》均流传至今,收入《十三经注疏》。

徐彦:唐人,著《春秋公羊传疏》一书,后收入《十三经注疏》,余不详。

杨土勋:唐人,曾任四门助教,著《春秋谷梁传疏》一书,后收入《十三经注疏》,余不详。

李善:唐扬州江都(今扬州市)人,曾任崇贤馆直学士、兼沛王侍读等职,后为潞王府记室参军,转秘书郎,又出为经城令。其学有师承,意多存古,于唐显庆三年(公元658年)完成《文选注》六十卷,旁征博引,是唐初文选学的集大成之作。

杨倞:唐弘农(今河南灵宝县南)人,与元稹、白居易同时,官东川节度使、刑部尚书。著《荀子注》一书,是流传至今《荀子》的最早注本。

司马贞:唐河内(今河南泌阳县)人,官至朝散大夫,弘文馆学士。著《史记索隐》一书,并补作《三皇本纪》,有小司马《史记》之称。

张守节:唐开元、天宝间人,官诸王侍读。其学长于地理,著有《史记正义》一书。余不详。

颜师古:唐京兆万年(今西安市)人,祖籍临沂,颜之推之孙。太宗时拜中书侍郎,官至弘文馆学士,精通文字训诂,著有《汉书注》、《急就章注》等书,为世所重。

2.朱熹老夫子的著作有哪些

朱熹著作《谢上蔡先生语录》 三 卷 绍兴29年(1159)

《论语要义》 隆兴元年(1163)

《论语训蒙口义》 隆兴元年(1163)

《延平问答》 隆兴二年(1164)

《诗序辨说》 一 卷 乾道三年(1167)

《困学恐闻》 隆兴二年(1164)

《程氏遗书》 二十五卷、附录一卷 乾道四年(1168)

《家礼》五卷 乾道六年(1170)

《论语精义》 二十卷 乾道八年(1172)

《孟子精义》 十四卷 乾道八年(1172)

《资治通鉴纲目》 五十九卷 乾道八年(1172)

《八朝名臣言行录》 五十九卷 乾道八年(1172)

《西铭解义》 一 卷 乾道八年(1172)十月

《太极图说解》 一 卷 乾道九年(1173)四月

《通书解》 四十卷 乾道九年(1173)四月

《程氏外书》 十二卷 乾道九年(1173)六月

《伊洛渊源录》 十四卷 乾道九年(1173)

《古今家祭礼》 二十卷 淳熙六年(1174)

著作名称 卷 数 完 成 时 间

《近思录》 十四卷 淳熙二年(1175)

《阴符经考异》 一 卷 淳熙二年(1175)

《婺源茶院朱氏世谱》 一 卷 淳熙三年(1176)

《论语集注》 十 卷 淳熙四年(1177)

《孟子集注》 十四卷 淳熙四年(1177)

《大学章句》 淳熙四年(1177)

《中庸章句》 淳熙四年(1177)

《论语或问》 二十卷 淳熙四年(1177)

《孟子或问》 十四卷 淳熙四年(1177)

《大学或问》 淳熙四年(1177)

《中庸或问》 淳熙四年(1177)

《诗集传》 八 卷 淳熙四年(1177)十月

《周易本义》 十二卷 淳熙四年(1177)

《易学启蒙》 四 卷 淳熙十三年(1186)

《孝经刊误》 淳熙十三年(1186)八月

《童蒙须知》 一 卷 淳熙十三年(1186)

《小学》六卷 淳熙十四年(1187)三月

序《大学章句》 淳熙十六年(1189)二月

序《中庸章句》 淳熙十六年(1189)二月

《中庸辑略》 二 卷 淳熙十六年(1189)

著 作 名 称 卷 数 完 成 时 间

《孟子要略》 五 卷 淳熙三年(1192)

《楚辞集注》 八 卷 庆元元年(1195)

《仪礼经传通解》 三十七卷,续二十九卷 庆元二年(1196)

《周易参同契考异》 一 卷 庆元三年(1197)

《韩文考异》 十 卷 庆元三年(1197)

《书集传》 六 卷 庆元四年(1198)冬(朱子完成数篇,其他悉口授蔡沈补成)

《楚辞后语辩证》 八 卷 庆元五年(1199)

《朱文公文集》 一百卷,续集十卷,别集十一卷(此书又名《晦庵集》、《朱子大全》等),后增入年谱、行状、历朝褒典,称为《朱子文集大全类编》

《朱子语类》 一百四十卷 宋理宗景定四年(1263),黎靖德编,宋度宗咸淳六年(1270)刊行

《朱子全书》 六十六卷 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李光地等承御命编纂。

朱熹名言1、礼即理也。

2、活到老,学到老

3、古之君子如抱美玉而深藏不市,后之人则以石为玉而又炫之也。

4、大凡敦厚忠信,能攻吾过者,益友也;其诌媚轻薄,傲慢亵狎,导人为恶者,损友也。

5、朋友,以义合者。

6、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7、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8、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9、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10、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11、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2、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13、百学须先立志。

14、胸怀坦荡,正大光明。

15、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3.儒家思想代表著作~ 还要有能下的哦

如果你要了解儒家思想,那么在正式读儒家经典和相关著作前,我建议你先看看相关的知识普及性读物,包括一般中学的历史教科书。

作为一个预备,通过阅读相关的知识普及性读物,大体了解儒家思想的特征,儒家的发展历史,儒家代表人物及其经典著作的情况等。对大陆的朋友而言,普通学校的政治教科书,其中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部分,尤其是唯物辩证法方面的内容,也可以认真看看。

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儒家思想有相通之处。一是从哲学类型上讲,双方都是理性主义,承认客观规律的存在,一是在看问题的方法上,都强调或偏重于辨证的思维方式。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辩证法有个比较深入的了解,对将来学习和掌握儒家思想肯定有帮助。在阅读了一些相关的普及性读物,对儒家大体有个了解,并且自己具备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之后,就可以正式读儒家经典及相关著作了。

在读儒家经典及相关著作时,有三个问题要注意。 一, 儒家经典的选择问题 儒家经典的范围也有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有所谓“五经”、“九经”、“十三经”等。

不同时代又各有侧重。宋朝以后最流行的说法就是“四书五经”。

说明这几部经典在儒家经典中的位置比较突出。其中四书是指《大学》、《论语》、《孟子》、《中庸》。

五经是指《周易》、《诗经》、《尚书》、《礼记》、《春秋》。在儒家经典中,四书的理论性最强,所以在宋朝理学盛行之后,四书的地位超过五经及其他儒家经典。

我们如果要了解儒家思想,在阅读经典时,四书应该放在首位,是重中之重。五经摆在次要位置,其中《周易》我以为比较重要,其他次之。

至于四书五经之外的其他儒家经典,则又次之。就我个人实际情况而言,在读儒家经典上,四书最用功,五经则在次要位置,大体相当于知识性读物。

象清朝阮元校刻的《十三经注疏》,我有,但只作为参考工具书对待。 二, 儒家经典的注解问题 读古书是要看注解的,这当中也大有讲究。

对中国古代思想家而言,为经典做注解也是他们阐述个人思想的一个重要方式。对儒家经典的研究注释大体有两条路子,一是注重考证,即注重经典上的文字训诂和名物制度等知识性问题的研究,一是注重义理,即注重研究理论性问题,强调把握圣贤之道的精神实质。

所谓“汉学考据,宋学义理”就是指这种情况而言。“汉学考据”主要指汉儒的治学方式,“宋学义理”主要指宋儒,即理学家们的治学方式。

对我们而言,读儒家经典的主要目的当然是为了理解和把握圣贤之道。所以在选择经典注解和读书方向上,当然以义理为主,考证为副。

具体讲,在阅读经书时,应以程朱派理学家们对经典的注解为主。学术界公认,在哲学思辩和理论分析的精密性上,儒家学者中,表现最出色的就是程朱派的理学家。

就我之体会而言,觉得程朱派理学家对经典的注解,道理讲得最清楚,文字也最简明扼要,对初学最适宜。 按元明清以来的实际情况,程朱派理学家为四书五经做的注解中,影响最大的应该是: 四书是朱子的《四书章句集注》。

周易是小程子的《伊川易传》,朱子《周易本义》。诗经是朱子《诗集传》。

书经是朱子门生蔡沈的《书集传》。礼记是元朝陈澔《礼记集说》。

春秋是宋儒胡安国的《春秋传》。 这里要注意:这几部注解中,四书周易诗经是程子朱子亲自做注,权威性最高,其他几部要打折扣。

朱子《四书章句集注》是朱子一生最重要的著作,是程朱理学的代表作,最有权威性。读《四书章句集注》,可同时参阅朱子《四书或问》。

这是用问答方式对四书的内容进行阐明发挥。 由于篇幅关系,现在出版的四书,其先后次序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按朱子原本,先后次序应该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中庸》哲学性最强,最难读,所以放在最后。

过去很幼稚,要自己为四书重新做注。现在看来毫无必要。

朱子对四书的注解最完备。我们现在讲四书,只要遵照朱子的解释就可以了。

顶多在个别地方根据现实情况做些适当的引申和发挥。 读周易建议读清朝圣祖皇帝御定,由清朝理学名臣李光地主编的《周易折中》。

该书注解以程子《易传》朱子《本义》居前,再采择自汉至明诸儒说易之较优者居后,再加按语,比较完备。 读上述几部经书,可同时参考理学代表人物,如周子、二程子、张子、朱子等人文集语录中的相关部分。

尤其是程朱,特别是朱子。如读四书,可参看《朱子语类》涉及四书的部分。

其他类推。 三, 经典外的其他儒家著作 按古籍的四部分类法,经部收注释儒家经典的著作。

在子部还有儒家类,所收为经典注释之外,后代儒家学者论述儒家思想的著作。汉代以后,儒家的门派大体分汉宋两派,所谓“汉学考据,宋学义理”。

宋学指的就是理学。理学又有两派:程朱与陆王。

程朱派为正统。我们读书,当然以义理为重,所以读历代儒家学者的著作,应以理学为主,理学中,又以程朱派为重点。

朱子当然更是重中之重。 读理学代表人物的著作,有一点要注意。

就是他们的著作分文集与语录。其中文集内的文章是亲手所做,语录则出自门人之记载,所以在权威性与可靠性上,语录要差点。

理。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