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叫对转转指的是语音的历史变化,特指韵部的变化。 对转是指韵尾变化。即在主要元音相同的情况下,韵尾发生 了变化: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可以互相转化。 如: 寺[之部][zb]——特[职部][d3k]——等[蒸部][t3!3] 根据“同谐声必同部”的规律,在造字时代,寺、特、等三 个字应该是同韵的,但后来韵尾发生了变化。 这便是对转。 对转中以“阴阳对转”现象最引人注目。这一概念是由清代 古音学家孔广森提出来的。 它可以用通韵、谐声、注音、通假、方言等各种材料证明。如: ①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P比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离骚》) ② 军——挥、辉、晖 文——玫 斤 祈、沂、旖 能一一态 乃——仍 赖 (赖 疑——凝 ③ 河曲智叟亡(无)以应。 (《愚公移山》) ④ “登来”,读言“得来”……齐人语也。 (《春秋公羊传• 隐公五年》) 例①“能”与“佩”相互押韵,当时都没有鼻音,属[之] 部,后来“能”产生了鼻音,由阴 声韵变成了阳声韵。 “与”和 “莽”相互押韵,后来发生了对转变化,一个属上古[鱼]部,一 个属[阳]部。例②显示了声旁与谐声字之间的对转变化。 例 ③“亡”通“无”,也是对转变化。例④说明,当时,齐地(今 山东半岛和河北的东南部一带)的方言,把“登”、“得”两字读 成一个音,也是鼻音韵尾的有无问题。 “阴阳对转”有一个理论问题需要解决:到底是本无鼻音韵 尾而后来产生了鼻音韵尾呢,还是本有鼻音韵尾而消失了呢?个 人赞成杨焕典《关于上古汉语的鼻音韵尾问题》的说法,“上古 汉语(谐声时代甚至更早一些),曾经经历过没有鼻音韵尾的阶 段,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很可能由于鼻音声母在连读中的影响,逐 渐产生了鼻音韵尾。 ” 一个重要证据是:直到现在,还有一些少 数民族语言和汉语方言缺少鼻音韵尾。 所以,应该是汉语本无鼻 音韵尾而后来产生了鼻音韵尾,不是本有鼻音韵尾而消失了。 旁转是指主要元音发生幵合高低的变化。 王力《中国语言学 史》指出,其中最突出的是“a”和“e”两个元音间的转 化。 如: ⑤ 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 遵彼微行,爰求柔桑。 (《诗经•七月》) ⑥ 埋两轮兮絷四马, 援玉抱兮击鸣鼓。 天时坚兮威灵怒, 严杀尽兮弃原野。 (《国殇》) ⑦ 真 颠、填、滇。 例⑤中的韵脚字“阳”、“庚”、“筐”、“行”、“桑”都 是上古[阳]部字,本应读ang,但后来“庚”、“行”等字变成 了 eng韵;例⑥的韵脚字“马”、“鼓”、“怒”、“野”都属 上古[鱼]部,本应读a,但后代分为a、u、ie等韵;例⑦中 “颠”、“填”、“滇”都以“真”为声旁,本属[真]部,应读 en,后来变成了 an韵。 这都是旁转现象。 旁转中的一个总趋势是元音高化,即主要元音由幵口大的低 元音[a]音,逐步变化为幵口度较小的高元音(e、〇、u、i等)。 如例⑥中的“鼓”字韵母由a变成了 u,“野”字主要元音由a变 成了 e。近人汪荣宝作《歌戈鱼虞模古读考》,通过大量例证考 证古代音值,他的结论是:“唐宋以上,凡歌、戈韵之字皆读 [a]音,不读[〇]音;魏晋以上,凡鱼、虞、模韵之字亦皆读 [a ]音,不读[u ]或[G ]音也。 ”他的结论虽已为很多人所修 正,但他提出的实际上是一条元音高化的规律。 旁转、对转往往综合发生在某些字上(当然先后不一),有人称 为旁对转。 如《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 好修跨以饥羁兮,謇朝谇而夕替。”“艰”字与“替”字押韵,到 现代主要元音和韵尾都发生了变化(一属[文]部,一属[质] 部)。 2.懂诗歌押韵的进~~请具体解释一下旁转,对转,旁对转旁转指一个阴声韵变成另一个阴声韵、一个阳声韵变成另一个阳韵、一个入声韵变成另一个入声韵的情况。 从现代语音学角度分析,一个音节的收尾音不变,主要元音的舌位高你发生了变化。比如一个音节的主元音[Z],舌位降低一些就变成了[B],如果舌位升高一些就变成了[e]。 以中古韵母为例,祭韵的开口韵类高本汉拟作[iZi],如果主元音[Z]的舌位再升高一些,就变成齐韵的开口韵类[iei]了。 对转主要指阴阳对转,就是阴声韵与阳声韵之间相互转变。 从现代语音学角度分析,属于韵尾的增加中失落。如阳声韵[BN][Bn][Bm]失落韵尾[-N][-n][-m],就变成[B]这样的阴声韵;阴声韵[E]增加音韵尾[-N][-n][-m],就变成[[N][[n][[m]一类的阳声韵。 多数学者把上古入声归并在上古阴声韵中,所以声韵与阳声韵、入声韵与阴声韵之间的相互转变,也泛称阴阳对转。 有时对转和旁转同时发生,也就是说,既有韵尾的增加或失落,又有舌位高低的变化,通常称这种现象为旁对转。 比如,由韵母[[N]变成韵母[ei],由韵母[ou]变成韵母[uN],都是旁对转。 附王力《汉语语音史》所定周秦古韵3部及其拟音 。 3.什么是对转,旁转和通转通转 tongzhuan 通转 指一个汉字在押韵、谐声、假借等方面显示出读音 从一个韵部转入另一个韵部的现象。汉族不用拼音字,讲 音韵学最喜欢谈分类。在一个字押韵或是参加造谐声字 或是假借为别的字从原来分定的韵部改入另外一个韵部 的时候,人们说它“转”了,或说这两个部“相通”。有 时候这两个词也混用不分。也有人利用它们讲声纽的变 化,如牙音转喉音等等。讲通转这种作法有时候导致奇 怪的费辞句。比如“用”□ [iu□],也当“因为”讲。在 这个意义上,也写作本来象头盔的“胄”字的原形“由” [iou]。从语音学上讲, 这是尾音脱落。章炳麟认为这 是东幽对转,说:“东亦与幽对转,是假道于冬侵也。”因 为他的古韵部在《成均图》的排列顺序是:东与冬侵两 部紧相邻,而冬侵与幽相对。就是说“用”字从“东”出 发,经过了“冬侵”、最后完成与幽部对转。这种讲法 又不明白又绕弯子。 对转 【词语】:对转 【注音】:duì zhuǎn 【释义】:1.旧指官吏不按秩递升而直接越级迁调。 2.音韵学术语。古音学上指主要元音相同的阴声﹑阳声﹑入声之间的相互转变。清代学者孔广森将入声归入阴声﹐首先明确提出"阴阳对转"的理论。多数学者则主张入声分立。"对转"说的提出﹐为正确解释古代韵文的异部通押和训诂学上的通假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如:《诗.大雅.抑》六章的"子"(阴声)﹑"承"(阳声)为韵﹐八章的"则"(入声)﹑"子"为韵﹐即因对转而得通押。又如:《仪礼.士虞礼》:"中月而禫。"郑玄注:"古文禅或为导。"《汉书.高帝纪上》:"令趋销印。"颜师古注:"趋读曰促。""禫"(阳声)与"导"(阴声)﹐"趋"(阴声)与"促"(入声)﹐亦因对转而得通假。 4.诗经 <兼葭>,翻译,求白话文的翻译浩荡芦苇莽苍苍,清晰白露化为霜。 心湖摇曳惟有她,伶俜站立水一方. 逆流而上相跟从,奈何道艰漫且长. 顺流而下互追随,已然她在水中央. 茂密芦苇盛萋萋,犹湿白露映霞光 心湖荡漾惟有她,依偎水草连岸旁 逆流而上相跟从,奈何路弯崎山冈 顺流而下互追随,隐约淡坐孤石上 葳蕤芦苇郁葱葱,晶莹白露烁光芒 心湖涟漪惟有她,悠然徜徉水岸乡 逆流而上相跟从,奈何途曲径如肠 顺流而下互追随,了却沙洲寂寞伤 5.《诗经》中《静女》的翻译姑娘温柔又静雅, 约我城角去幽会。 有意隐藏不露面, 徘徊不前急挠头。 姑娘漂亮又静雅, 送我一束红管草。 红管草色光灿灿, 更爱姑娘比草美。 送我野外香勺药, 勺药美丽又奇异。 不是勺药本身美, 宝贵只因美人赠。 【鉴赏赏析】 大概这是我们迄今为止读到的最纯真的情歌之一。 少男少女相约幽会,开个天真无邪的玩笑,献上一束真情的野花,把个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天真烂漫勾画得栩栩如生。 青春年少。充满活力,生气勃勃,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可言喻、动人心魄的美。两心相许,两情相会,相看不厌,物因人美,爱 人及物,天空真一片纯净透明碧蓝如洗。 从这当中,我们可以见出一个基本的审美原则:单纯的就是美好的,纯洁的就是珍贵的。德国艺术史家温克尔曼曾经赞叹古 希腊艺术的魁力在于“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马克恩也说, 希腊艺术的魅力在于它是人类童年时期的产物,而童年一去不复返,因而也是永恒的。 少男少女的纯真爱情亦如是。它虽然没有成年人爱情的坚贞和厚重,没有中老年爱情历经沧桑之后的洗练与深沉,却以单纯、天真、无邪而永恒。它同苦难一样,也是我们人生体验中的宝贵财富。当我们人老珠黄、垂垂老矣之时,再来重新咀嚼青春年少的滋味,定会砰然心动,神魂飞扬。 情无价,青春同样无价,青春年少时的纯情不仅无价,也是唯一和永恒的。 6.诗经《静女》的翻译静女① 《诗经 邶②风》 静女其姝③,俟④我于城隅⑤。爱⑥而不见⑦,搔首踟蹰⑧。 静女其娈⑨,贻⑩我彤管⑾。彤管有炜⑿,说怿⒀女⒁美。 自牧⒂归荑⒃,洵⒄美且异。匪女⒅之为美,美人之贻。 【译文】 娴静姑娘真漂亮, 约我等在城角旁。 视线遮蔽看不见, 搔头徘徊心紧张。 娴静姑娘真娇艳, 送我新笔红笔管。 鲜红笔管有光彩, 爱她姑娘好容颜。 远自郊野赠柔荑, 诚然美好又珍异。 不是荑草长得美, 美人相赠厚情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