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我国古代诗歌中,对饮食文化描写较多的是哪两部西周时期,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出现,是古代文学史上头一件大事。《诗经》收集了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多年间,三百零五篇诗。它按音乐标准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周王朝京都之外的地方乐歌,“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乐歌,“颂”则是宗庙祭祀时的乐舞曲。《诗经》的思想内容反映的社会生活非常广泛。有的诗篇揭露了统治者的腐朽,喊出反剥削,反压迫的呼声,如《硕鼠》、《伐檀》;有的诗篇表达了对徭役兵役的憎恨,如《伯兮》、《君子于役》;有的诗篇歌颂了男女之间真挚的爱情,和对美好婚姻生活的向往,如《静女》、《蒹葭》;有的则表现了妇女婚姻的不幸,如《氓》。总之,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及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都在《诗经》中得到了真切的反映。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人民性。在艺术上,《诗经》音调流畅,语言朴素,常用赋、比、兴的手法来表情达意。赋的手法是直陈其事,比即打比方,兴是感物起兴,先咏它物来引发情意。后世把《诗经》奉为学习的最高典范。 战国后期,在南方的楚国,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诗人,在学习楚民歌基础上,创造了具有楚文化独特光采的新体诗——楚辞。楚辞体诗句式以六言、七言为主,长短参差,灵活多变,多用语气词“兮”字。诗歌充满着神奇瑰丽的想象,洋溢着楚地特有的文化浪漫。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运用这种诗歌形式,创作了古代文学史上第一抒情长诗《离骚》,优美动人的《九歌》十一篇,言志述怀诗《九章》九篇,以及《天问》等,共25篇楚辞作品。屈原的后继者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人。《离骚》作为楚辞艺术的颠峰之作和代表,在文学史上与《诗经》并称“风骚”,垂范于后世。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游说之士蜂起。在百家争鸣的政治文化环境中,产生了一批政治家和思想家,写作了大量以说理透辟、逻辑严密、言辞锋利、善用比喻为特点的论说散文,又称诸子散文。诸子散文各具特色:《论语》雍容和顺富有哲理性、《孟子》雄畅犀利富有鼓动性、《墨子》朴实谨严富有逻辑性、《荀子》淳厚富赡富有学术性、《韩非子》峻峭透辟富有政治性、《老子》玄妙精警富有思辨性、《庄子》汪洋谲怪富有浪漫性。在诸子散文中,文学性最强当数《庄子》、《孟子》、《荀子》、《韩非子》。与诸子散文辉映一时的,是以记言记事为主的历史散文。《左传》、《国语》和《战国策》,或以年为序,或以国为别,多出于各国史官之手。其中许多优秀篇章,情节曲折,人物生动,剪裁得体,有很高的艺术性,如《左传》中的《鞍之战》、《郑伯克段于鄢》,或叙述激烈的战争进程,或表现统治集团内部的争斗,在叙事写人方面均很出色。《战国策》中的人物形象更有个性光彩,描写技巧愈加高明,是历史散文中文学价值最高的一部。 秦代实行文化专制政策,焚书坑儒,二世而亡,几乎无文学可言。除留存下来少数歌颂秦皇功德的刻石文字外,李斯《谏逐客书》是这一时期少有的优秀散文篇章。 两汉崇文,大一统的鼎盛帝国,要求用文学来歌舞升平。于是一种以铺写帝王和都市生活为主的文学样式——辞赋便应运而生。赋是两汉最流行的文体,是一代文学的标志。其体式导源于荀子的《赋篇》,并吸收了楚辞的某些形式要素而形成的。汉初贾谊、淮南小山的赋,尚未脱楚辞形迹,被称为骚体赋;枚乘的《七发》奠定了汉代大赋的形式格局;至汉武帝时代,献赋诵赋风气大盛,产生了一大批赋家。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极写帝王苑囿之盛、田猎之乐,稍后的扬雄,有《甘泉》、《羽猎》诸赋。这些赋写得铺张扬厉:多以歌功颂德为宗旨。到了东汉,班固的《东都赋》《西都赋》,张衡的《东京赋》《西京赋》仍是散体大赋中的煌煌巨作。随着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帝国强势不再,一些有识之士开始用辞赋来抒情志、来刺时世。张衡的《归田赋》,赵壹的《刺世疾邪赋》,蔡邕的《述行赋》等是这方面的名作。他们的创作突破了大赋原有的体制,对以后魏晋时期的抒情小赋和唐宋时期的散文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有关诗经中的文化知识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①。(一章)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②。(二章)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③。(三章) ①毛传:“姝,美色也。 俟,待也。”朱熹曰:“静者,闲雅之意。 城隅,幽僻之处。不见者,期而不至也。 ”马瑞辰曰:“《说文》:‘隅,陬也。’《广雅》:‘陬,角。 ’是城隅即城角也。”“诗人盖设为与女相约之词。” 按城角较城垣高且厚,故其下僻静,宜为期会之所也。 ②娈,毛传曰“美色”;炜,“赤貌”。 ③毛传:“荑,茅之始生也。”郑笺:“洵,信也:茅,絮白之物也。 ”朱熹曰:“牧,外野也。归,亦贻也。” “言静女又赠我以荑,而其荑亦美且异,然非此荑之为美也,特以美人之所赠,故其物亦美耳。” 《静女》是一首很美的诗,意思并不深,却最有风人之致。 但是因为诗里有了城隅,有了彤管,解诗者便附会出后宫,牵缠出女史,引申出许多与诗毫不相干的故事。 如果把历来解释《静女》的意见裒为一编,题作“《静女》外传”,或者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序称:“《静女》,刺时也。卫君无道,夫人无德。” 朱熹反序,曰:“此淫奔期会之诗也。”吕祖谦遵序,曰:“此诗刺卫君无道,夫人无德,故述古贤君贤妃之相与。” 林岜的说法则颇含幽默:“自其邪者而观之,则此诗皆相悦慕之辞也。 自其正者而观之,则此诗乃礼法之意也。” 明人韦调鼎说:“此民间男女相赠之辞。序以为刺时,欧阳公谓当时之人皆可刺,于本文尚有间矣。 毛郑泥‘静’字,又不解‘彤管’之意,强附为宫壶女史之说。张横渠、吕东莱又曲为之解,皆以辞害意矣。 郑、卫男女相谑之诗颇多,而拘拘指为刺其君上,何异痴人说梦也。 ”比后来清人的许多说法倒还明白得多。 关于《静女》的纷争一直持续着,“彤管”的文章且越做越大。不过借用清人蒋绍宗的所谓“读诗知柄”,则可以认为《静女》之“诗柄”不在“贻我彤管”,却在“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诗写男女之情,自无疑义,却不必牵扯“女史”,也不必指为“民间”。 后世所谓的“民间”与先秦之“民间”并非一个概念,或者干脆说,先秦尚不存在后世所说的那样一个“民间”。 “曰‘静女’者,亦其人私相爱慕之辞耳”(刘始兴),适如《召南·野有死庸》之称“吉士”。“爱而不见”之“爱”,或援三家诗,以为是“荽”的假借字,即训作“隐蔽”,但诗中似乎没有这样的曲折。 《小雅·隰桑》“心乎爱矣,暇不谓矣”,可以为此句作注。焦琳曰:“下云‘不见’,为待之尤久,而下二章追数从前之事,为更久更久。” “待之久而不至,爰想其相约之时也。”“彤管既静女所贻,则贻之之时,必有其言语,必有其笑貌,此亦明明易知者耳,然则此章所谓‘美’,即所谓‘娈’也,即贻彤管时之言语笑貌之情态也。 ”“待之久而不至,又想其最初始见相与通情之事也,当日游行郊外,适见伊人,在己尚未敢轻狂,在彼若早已会意,茅荑俯拾,于以将之,甚非始念之所敢望者,而竟如愿以相偿,故曰‘洵美且异’也,今茅荑虽枯,不忍弃置,悦怿女美,彤管同珍,夫岂真荑之为美哉,以美人之贻,自有以异于他荑耳。 ”这一番串讲,虽稍稍嫌它把诗作成了“传奇”,毕竟不乖情理。 而马瑞辰以为诗乃“设为与女相约之词”,也是一个很不错的意见。其实实中见虚不妨说是《风》诗中情爱之什的一个十分显明的特色,它因此一面是质实,一面又是空灵。 李商隐诗“微生尽恋人间乐,只有襄王在梦中”,此间原有一个非常美丽的意思,不过若化用其意,那么正好可以说,《诗》总是有本领把微生的人间乐,全作得一如襄王之梦中。 说它是臻于生活与艺术的统一,那是后人总结出来的理论,而在当时,恐怕只是诗情的流泻。 惟其如此,才更觉得这平朴与自然达到的完美,真是不可企及。 3.关于烹饪的古书中国最古老的饮食书籍《齐民要术》 清代袁枚的 《随园食单》 其他: 【《诗经》】亦称“诗”。是西周初至春秋时代中叶约500年间民间诗歌选集。《诗经》中有饮食著述,共305篇,分国风、小雅、大雅、颂四体,较全面地反映了古时的时代风貌,同时也大量记述有关食物原料和饮食状况,昌研究古代饮食文化的珍贵资料。《诗经》中记载的谷物有黍、稷、稻、梁、菽(大豆)、耒(小麦)、牟(大麦);蔬菜有蒲、葵、菽、瓜、壶(葫芦)、韭、芹(水芹)、瓠叶、葑(芜菁)、菲(诸葛菜)、荼、荠、荀、茆(莼菜);果类有桃、梅、李、榛、栗、藕、郁(郁李)、枣、奥等;鱼牧有鲂、、鲤、鲨、、、 鲔、鲦、鱼、鳖、牛、羊、兔等;其他有菹(腌菜)、饴(饴糖)以及“友筵设席”等。 【《礼记》】为书名,其中有饮食著述。亦称“小戴记”。汉戴圣编纂。《汉书·艺文志》:“礼古经五十六卷,记百三十一篇。”注:“七十子后学者所记也。”又《儒林传》引《六艺论》:“载德传记八十九篇,则此《礼记》是也。”《隋书·经籍志》:“汉初,河间献五得仲尼弟子及后学者所记一百三十一篇,至刘向校经籍检得一百三十篇,因第而叙之,又得明堂阴阳记三十三篇,孔子三朝记七篇,王史氏记二十一篇,乐记二十三篇,凡五种合二百四十篇,载德删其烦重合而记之为八十五篇,谓之大戴记;而戴圣又删大戴之书为四十六篇,谓之小戴记,汉末马融传小戴之学,又益月令一篇、明堂一位篇、乐记一篇,合四十九篇。”此说历代有异。《礼记》注释以汉郑玄注最精奥,唐孔颖达等撰正义,能贯穿原书之意,多为后世学者所引用。《礼记》“擅弓”、“仲夏月令”、“内则”等篇,记述一些古代烹调、酿酒、造曲和腌制食品等技法,是研究我国古人饮食文化和重要参考资料。其中“内则”中介绍“周代八珍”的烹调方法,可以说是我国古代最早的食谱。 【《周礼》】书名,儒家经典之一。本名《周官》,至刘歆改称《周礼》,亦称《周官经》书,分为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六篇。旧传为周公制作,亦疑刘歆为作。汉武帝时,河间献王已得《周官》,非歆伪作。也有认为出于六国。汉郑玄为《周礼》注,唐贾公彦为之疏。其中涉及饮食有关部分,如膳夫、疱人、内瓮、亨人、凌人、笾人、醢人、酒正、浆人、疡医、食医、春人等,是研究我国古代饮食的重要史料之一。 【《释名》】书名。亦《逸雅》,东汉熙撰,共8卷,分27篇。其书“皆以同声相谐,推论名称之由,晰名物之殊,典礼之异”,多处涉及饮食,为研究饮食文化重要历史资料之一。 【《广雅》】书名。共10卷。三国魏张揖撰。其书因《尔雅》旧目,博采《三苍》、《说文》、《方言》诸书以增广之。计185150文。隋曹宪作音释,因避炀帝讳,改名《博雅》,至今二名并存,清王念孙为之疏证,极精严,间有饮食著述。也为研究饮食文化重要史料。 【吕氏春秋】 有关烹饪的古籍之一。亦称“吕览”,秦相吕不韦门客合撰。共26卷,分8览(64篇)、6论(36篇)、12纪(60篇)20余万言。其卷1“本生篇”、“重己篇”阐述一些养生理论,主张饮食有节制,不要大吃大喝;卷14“本味篇”比较详细地论述了古代烹饪的选料、火候、调味、烹饪理论等,并介绍了各地的著名士特产食品。为研究我国古代的饮食文化和历史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有关烹饪著作之一。 【《食经》】古代饮食专著。据《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记载,六朝时有崔浩、竺暄、诸葛亮颖编的《淮南王食经》达130卷,也有说120卷。但这些宝贵《食经》早已亡佚。 4.有关美食的诗1、苏东坡既是著名的文人学者,也是著名的美食家。 所以相传与他有直接关系的名馔不少,用他名字命名的菜肴更多,如“东坡肘子”、“东坡豆腐”、“东坡玉糁”、“东坡腿”、“东坡芽脍”、“东坡墨鲤”、“东坡饼”、“东坡酥”、“东坡豆花”、“东坡肉”等等。 《东坡集》载:“蜀人贵芹芽脍,杂鸠肉为之”。 春鸠脍,就是芹菜炒斑鸠胸脯丝。后称东坡春鸠脍。 苏轼是喜欢羊汤的,为此他写道:“秦烹惟羊羹,陇馔有熊腊”。 他还专门写了《猪肉颂》:“净洗铛,少着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苏东坡用其情有独钟的竹笋和猪肉一起煮,在一次美食派对上,苏东坡信手写下了一首打油诗:“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 味美却有毒的河豚也成为了他的常吃常新的美味,“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首逍遥自在的七言绝句,更是写了春天的竹笋、肥鸭、野菜、河豚,真可谓是一句一美食。 “秋来霜露满园东,芦菔生儿芥生孙。 我与何憎同一饱,不知何苦食鸡豚。”在他看来,这些蔬菜比那鸡鸭鱼肉还要味美。 丰湖是苏东坡最喜欢野炊的地方,他把这里湖边长生的藤菜比作杭州西湖的莼菜:“丰湖有藤菜,似可敌莼羹”。 苏东坡吃到了一位老妇人做的环饼,不由得题诗道:“纤手搓来玉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 夜来春睡知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寥寥28字,勾画出环饼匀细、色鲜、酥脆的特点和形似美人环钏的形象。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 "时绕麦田求野荠,强为僧舍煮山羹"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我饮不尽器,半酣味尤长”,“偶得酒中趣,空杯亦常持”。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苏轼爱好品茗,诗作中也常见对茗茶的赞美,“白云峰下两旗新,腻绿长鲜谷雨春”形容了杭州城外漫山遍野的茶园景色。“从来佳茗似佳人”更是与另一首诗中的“欲把西湖比西子”被人们辑成了茶馆茶庄的名联。 苏东坡的诗词书稿,其中有很多与美食有关的佳文,《菜羹赋》、《食猪肉诗》、《豆粥》、《鲸鱼行》以及著名的《老饕赋》。 2、陆游是南宋著名的诗人,他还是一位精通烹饪的专家,在他的诗词中,咏叹佳肴的足足有上百首。 “人间定无可意,怎换得玉脍丝莼”的句子,这“玉脍”指的就是隋炀帝誉为“东南佳味”的“金齑玉脍”。“脍”是切成薄的鱼片;“齑”就是切碎了的腌菜或酱菜,也引申为“细碎”。 “金齑玉脍”就是以霜的后白色的鲈鱼为主料,拌以切细了的色泽金黄的花叶菜。 “丝莼”则是用莼花丝做成的莼羹,也是吴地名菜。 “天上苏陀供,悬知未易同”即是说自己用葱油做成的面条是天上苏陀(即酥)一样。 他在《山居食每不肉戏作》的序言中记下了“甜羹”的做法:“以菘菜、山药、芋、菜菔杂为之,不施醢酱,山庖珍烹也。 ”并诗日:“老住湖边一把茅,时话村酒具山肴。年来传得甜羹法,更为吴酸作解嘲。” “东门买彘骨,醢酱点橙薤。蒸鸡最知名,美不数鱼鳖。” “彘”即“猪”,“彘骨”是猪排。排骨用加有橙薤等香料拌和的酸酱烹制或蘸美至极。 此外在诗中称道了四川的韭黄、粽子、甲鱼羹等食品。 “霜余蔬甲淡中甜,春近录苗嫩不蔹。 采掇归来便堪煮,半铢盐酪不须添。”他总结了选取用蔬菜不要调味,吃起来也很新鲜。 “初游唐安饭薏米,炊成不减雕胡美。大如苋实白如玉,滑欲流匙香满屋”把大如苋实(鸡头肉)的薏米的白、滑、香的特点都写得非常生动。 《食粥》:“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仙人名)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 “鲈肥菰脆调羹美,(麦乔)熟油新作饼香。自古达人轻富贵,倒缘乡味忆回乡。” "色如玉版猫头笋,味抵驼峰牛尾猩"。 "新津韭黄天下无,色如鹅黄三尺余,东门彘肉更奇绝,肥美不减胡羊酥" “祖国山河无限好,家乡父老不患贫。 淡云出岫删发何日,也味争如乡味醇。” "何时一饱与子同,更煎士茗浮甘菊" “山暖已无梅可折,江清独有蟹堪持。 ” 3、唐代诗人杜甫虽不是美食家,但他有许多关于美食的诗。 《丽人行》中有"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犀箸餍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的诗句,即为"八珍" 。 "青青竹笋迎船出,白白红鱼入馔来"。 "蜀酒浓无敌,江鱼美可求"。 "无声细下飞碎雪","放箸未觉全盘空"描写唐代厨师加工鱼生的高超刀功和食客们争食的热烈场面。 "春日春盘细生菜" "鲜鲫食丝脍,香芹碧涧羹"。 问答未及已 儿女罗酒浆 夜雨剪春韭 新炊间黄梁(《赠卫八处士》) 甲第纷纷厌梁肉 广文先生食不足(《醉酒歌》) 饔子左右挥双刀 脍飞金盘白雪高 徐州秃尾不足忆 汉阴槎头远遁逃 鲂鱼肥美知第一 既饱欢娱亦萧瑟(《观打鱼歌》) 4、郑板桥不仅是有名的画家,而且 对吃也有一定的研究。 郑板桥有"夜半酣酒江月下,美人纤手炙鱼头", "扬州鲜笋趁鲥鱼,烂煮春风三月初。 " 。 5.请问秦皇岛地区的饮食文化历史这个的确是很专业性的问题,所以我也不发表什么了,只是给你贴点相关内容。 还有,秦皇岛在先秦也是个弹丸之地,也许就没开化,所以不要局限于此地,还是研究河北的饮食为好,不过,在当时,可能就不分南北地方饮食,因为当时的饮食还不发达,很多种烹调方法,食材都没有(我曾经学过一点厨,对这个有点了解)还是放在全国范围研究吧。 1早在《礼记》中就有着宴会食序的记载,先是饮酒,再吃肉菜而后吃饭的程序和现在大致一样。 在有十六种菜肴的宴会上,菜肴分别排成四行,每行四个。带骨的肴放在主位在左边,切的纯肉放在右边。 饭食靠在食者左方,羹汤则放在右方。切细的和烧烤的肉类放远些,醋和酱类放近些。 蒸葱等佐料放在旁边。酒浆等饮料和羹汤放在同一方向。 如果陈设干肉牛脯等,那就弯曲的在左,挺直的在右。 宴会有献宾之礼先由主人取酒爵到宾客席前请进,称为\'献\';次由宾客还敬,称为\'酢\';再由主人把酒注入觯后,先自饮而后劝宾客随着饮,称\'酬\',这么合起来叫作\'一献之记礼\'。 如今客宴会也叫酬酢,其本身就强调礼仪。 2烤、煮、蒸、涮 3大凡说来,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已逐步改变了早先那种简单的有烹无调“火食”法,臻至夏商时期,烹饪技法达到了一定的时代高度。 先秦文献中有燔、炙、炮、烙、蒸、煮、爆、脍、烧、炖、熬、溜、煨、渍、脯、胹、醢、腊、醓、齑、羹等等一系列有关烹饪的术语,具体操作法已难完全表述清。如《周礼·天官·膳夫》有云:“凡王之馈食用六谷,膳用六牲,饮用六清,羞用百二十品,珍用八物,酱用百有二十瓮。” 里面就涉及到从食馔种类到调味品的选择、主副食的搭配、食品的刀工加工、烹饪操作及口味之适等众多内容。举“珍用八物”而言,一称“八珍”,《礼记·内则》述其专名为淳熬、淳母、炮豚、捣珍、渍、熬、糁、肝?,并详细开列了有关制作过程。 是上古难得保存至今的八种有名食馔谱。据学者考证,淳熬为稻米肉酱盖浇饭;淳母为黍米肉酱盖浇饭;炮豚为烧烤炖乳猪或羊羔,包括有宰杀、净腔、酿肚、炮烧、挂糊、油炸、切件、慢炖三日三夜等八道工序;捣珍为脍肉扒;渍为酒香牛肉;熬为烘肉脯;糁为三鲜烙饭;肝?为烤网油包狗肝①。 一般认为,“珍用八物”揭示了周代烹饪与调味技艺的高境界代表作,其实这是出于后人对夏商周所谓“三代”烹调水平的迫记,正如我们下节所论,其中一些内容,至少在夏商时期也已有之。 总之,礼书中的饮食内容,大抵是对上古以来炊食器具繁化和烹饪技艺大进的规范化表述,多少透露了原始熟食法向“火食之道”大备的循序渐进的进程。 4中国最早的礼仪是在饮食活动中产生的。古代中国是一个家族式的政治国家,有着严密的等级结构。 在先秦时期,饮食作为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同样显示出鲜明的等级性来 5中国这个礼仪之邦,饮食之礼是重要的一 项内容。中国最早的礼仪是在饮食活动中 产生的。 《礼记·礼运》曰:“夫礼之初,始 诸饮食。其蟠黍裨豚,污尊而杯饮,费俘而土鼓。 犹若 可以致其敬于鬼神。”这里可以告诉我们,最原始的 礼仪是从饮食行为开始的。 古代中国是一个家族式 的政治国家,等级性是这个国家的核心结构,国家就 是由家族扩大衍化而成,因此家族的老幼嫡庶之别 也就自然地体现在国家的等级之制上,并在此基础 上形成了古代中国的社会结构。(左传》昭公七年云: “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 故王臣公… 6但从西汉王褒《僮约》中要家僮煮茶、买茶、净具等茶事活动来看,可见自秦至汉,我国长江中下游的江、浙一带,饮茶之风已逐渐流行开来。而 巴蜀地区,饮茶更早,应始于秦代。 从《诗经》窥探先秦的饮食文化 ?? ?? ?? ??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对我国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诗歌中的许多内容也客观地表现了西周和春秋时期的餐饮文化,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其特点概略地说有以下几方面: ?? ?? 一、我国的酒文化已基本形成。 《礼记·效特牲第十一》中说:黔熬在施舍时“左奉食,右执饮”。原因是“凡饮,养阳气也;凡食,养阴气也。” 所以古人吃饭离不开饮料,特别是酒。当时酒的品种虽只有粮食酿造类,但已有高下之分。 酒坛上部高档的“清酒”要先用于祭祀祖先。如《北山之什·信南山》:“祭以清酒,从以骍牡。” 酒坛下部澄清过的叫“酾酒”,用于犒赏重体力劳动后的家人。如《鹿鸣之什·伐木》:“伐木许许,酾酒有藇!” 而“旨酒”是醇美的酒(《桑扈之什·桑扈》:“旨酒思柔”,当为入口不辣之意。) 用于款待尊贵的客人。如《鹿鸣之什·鹿鸣》:“我有旨酒,以燕嘉宾之心。” 《礼记·玉藻第十三》说:“凡尊必上玄酒。”既然酒呈浓重的黑红色,估计“玄酒”就是“旨酒”吧!还有作为一般饮料的酒。 当时的人们已考虑到喝酒的文明问题。比如提醒人们饮酒要适度。 《小旻之什·小宛》:“人之齐圣,饮酒温克。”意即喝酒时要向圣人看齐,作风要温文尔雅,酒量更要有所克制。 那么在盛情难却,的确喝醉了怎么办?《桑扈之什·宾之初筵》告诉我们:“既醉而出,并受其福。 6.下列( )是巴蜀饮食文化吸收各地饮食文化精华的最好佐证D.《醒园录》 《醒园录》,清代李化楠撰,其子李调元整理,因家中 有“醒园”故取名《醒园录》。 全书分上下两卷,共记载了一百二十多种关于调料、饮馔及食品制法。 书中所收菜点以江南风味为主,也有四川当地的风味,还有少数北方风味及西洋品种。书中记载的菜肴制法简明,尤以山珍海味类有特色。是研究清代中叶烹饪的重要典籍。 A.《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B《楚辞》作为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C《黄帝内经》是我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 7.谁有关于《诗经》的文化精神的资料作为中国第一部诗集,《诗经》以其丰富的生活内容、广泛的创作题材,向我们展示了殷商社会乃至包含着远古社会的历史风貌。 可以这样说,《诗经》中的305篇作品,交织成一幅多层次的、多角度的,从多个方面展现殷周社会历史的立体画卷。它的每篇作品,都潜含着无数的可以发扬的文化内容。 因此对于《诗经》,我们不仅仅需要从题材上的大体分类中去认识其伟大,而且更需要从整体上去把握这部作品中所包孕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从这方面讲,它的意义也是无限的,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略作概括。 一、植根于农业生产的乡士情蕴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农业民族。农业发展,一方面使中国人很早就摆脱了依赖自然采集和渔猎的谋生方式,有了更为可靠的食物来源,促进了文明的进步;另一方面也改变了因采集和渔猎不得不经常迁徙的生活方式,形成了高于周边民族的定居农耕文化。 从而也很早就培养了中国人那种植根于农业生产的安土重迁、勤劳守成的浓重的乡土情蕴。 《诗经》是具有浓重的乡土之情的艺术。 且不说十五《国风》散发着浓郁的各地乡土的芬芳,即便是在《雅》、《颂》的抒情诗中,也莫不沉潜着植根于农业文化的深深情蕴。这不仅仅表现为周人对农事的关心,对农神的崇拜和农事诗的创作,而且表现为体现在《诗经》中大部分作品中的眷恋故土乃是各民族的共同心理。 农业生产培养了周人安土重迁的文化品格,反过来,对农业生产的破坏,由于战争、徭役等造成的远离故土家园,也就成了诗人最痛苦的事件。翻开《诗经》,我们感受最为深刻的内容之一,就是《国风》和《小雅》中那种浓浓的相思怀归之情,如《击鼓》、《扬之水》、《匪风》、《东山》、《破斧》、《出车》、《卷耳》、《汝坟》、《草虫》等等。 如此众多的作品,尽管各有其独特的艺术表达和情感抒发的不同情境,却又共同指着眷恋故土家园的乡思之情,这不能不说是农业文明所培养起来的特殊民族情感。《诗经》是植根于中国农业文明的艺术,农业社会塑了中国人的农业文化心态。 从一定意义上说,《诗经》就是我国一部充分体现了中国农业文化精神的诗集。这不独表现为在思想情感上浓厚的乡土情蕴,还表现在创作态度、表现方式、写作目的、审美观念等各个方面。 所有这些得到农业社会集体文化心理的普遍认同,从而成为创作与鉴赏的审美规范,并构成传统诗歌农业文化形态的基本特征,在《诗经》中,我们都可以得到或多或少的印证。正是这些,使《诗经》不但在作品题材内容上,更使它在文化精神上成为后世中国诗歌创作的楷模与典范,成为中国人读来最亲切因而也最喜爱的作品。 二、以为人本的人文精神 人本来是文化的主宰,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都是人的创造,文学作品丰富的内容以人为中心得以表现,应该是世界各民族文学的基本表征。因此,人在世间的一切活动,都是一种神意的安排,古希腊文学中最伟大的作品,据说是盲诗人荷马创作的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修记》,是以歌咏氏族部落和过去历史事实为基础的。 “荷马的史诗以及全部神话——这就是希腊人由野蛮时代带入文明时代的主要遗产”。在古希腊,把神看做人的主宰,认为上帝和众神永远控制着人类的生活与命运,并且以这种观念和情感进行艺术创作,是古代西方文学的重要特征。 可是,在中国文化中,却没有一个像西文基督教那样创造了宇宙和人类,而且一直干预并指导人类生活的“上帝”。中国文化中的“天”(或“上帝”)主要指宇宙的自然力量,“天”对人的主宰只能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出现,而不是有意志的神发号施令,人的命运主要由人自己来把握。 中国古代文化中也有一种所谓“天命”的东西,但是这种“天命”只是人自身的善恶之行的必然结果。人的命运,或者是国家的命运靠人自身来争取,正因为具有这种面对人类自身的理性精神,中国文化才真称得上是人文文化,中国文学才真正称得上是人的文学而不是神的文学。 《诗经》作为我国古代第一部诗集,表现出鲜明的以人为本的民族文化特色。在这里我们看不到众神的足迹,也看不到神对人事的判决和预言。 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神为本,这使中国人很早就摆脱了原始社会的巫术宗教观念,也使诗这种文学体裁很早就从巫术宗教中脱离出来。所以在《诗经》中,除了颂诗这种“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的祭祀歌之外,在占有作品总数近十分之九的雅诗和风诗中,几乎很少带有宗教巫术观念的诗作。 其实,即使是在《周颂》这样的祭祀诗中,面对冥冥中的上天先祖,周人也并不把自身的一切托付于神,更重要的意义是借此追念先公先王的道德功业,表达自己要“不懈于位”,要敬德保民,以求国家长治久安的想法。这里没有像奥林帕斯山上的众神存在的场所,他们也不能相信神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并决定自己的生活,在这里人就是自己生活的主宰,是诗歌的全部内容,情感投射的全部指向。 他们是那样肯定自己,信任自己,愉快地表现着自己,并且以自已的创作实践,把“文学是人学”这一在西方近代社会才真正提出的永恒命题,早在2500多年前的时代就给予了充分的表现,并且奠定了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