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宋词律句变体

1.【宋词词牌名格式】

1、《十六字令》,又被称作《苍梧谣》、《归字谣》,单调,十六字,三平韵.词牌格式: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2、《捣练子》,又被称作《捣练子令》,单调,廿七字,三平韵.词牌格式: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3、《江南好》《望江南》《梦江南》《望江南》《梦江口》《谢秋娘》《春去也》《归塞北》,单调二十七字,三平韵,北宋起开始有双调,实际不过是将单片重复而已.词牌格式: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4、《忆王孙》,单调三十一字,五平韵,句句用韵,亦有将单片重复做双调者.词牌格式:(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5、《如梦令》,又被称作《忆仙姿》、《宴桃园》、《无梦令》,其调为单调三十三字,五仄韵,一叠韵,上去通押.词牌格式:(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平仄(叠句),(仄)仄(仄)平平仄.6、《乌夜啼》,此调原为唐教坊曲,亦称《相见欢》《秋夜月》《上西楼》,双调三十六字,前阕三平韵,后阕两仄韵、两平韵.词牌格式:[平]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7、《长相思》,亦称《长相思令》《相思令》《吴山青》.双调三十六字,前后阕格式相同,各三平韵,一叠韵,一韵到底.词牌格式:仄(仄)平,仄(仄)平(叠后二字),(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叠后二字),(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8、《点绛唇》,亦称《点樱桃》《十八香》《南浦月》《沙头雨》《寻瑶草》《万年春》.双调,上片四句,押三仄韵,二十字,下片五句,押四仄韵,二十一字,用仙吕调,共四十一字.词牌格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平仄平平,平平平仄平平仄(韵).仄平平仄 (韵),平仄平平仄(韵).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韵).平平仄(韵),仄平平仄(韵),平仄平平仄(韵).9、《浣溪沙》,双调四十二字,前阕三平韵,后阕两平韵,一韵到底.后阕开始两句一般要求对仗.词牌格式:(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10、《卜算子》,双调,四十四字,前后阕各两仄韵,上去通押.也有一体单押入声韵.词牌格式:(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11、《菩萨蛮》,四十四字,共享四个韵.前阕后二句与后阕后二句字数平仄相同.前后阕末句都可改用律句平平仄仄平.词牌格式:(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12、《采桑子》,亦称《罗敷媚》、《丑奴儿》.双调四十四字,前后阕各两平韵,一韵到底.前后阕第三句也常用叠韵.词牌格式:(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13、《谒金门》,上下阕共三十五字.一韵到底.词牌格式: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14、《忆秦娥》,亦称《秦楼月》、《碧云深》、《双荷叶》.双调四十六字,前后阕各三仄韵,一叠韵,均须押入声字,一韵到底.词牌格式: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叠三字),(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叠三字],(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15、《阮郎归》,亦称《醉桃源》《宴桃源》.双调四十七字,前后阕各四平韵,一韵到底,后阕起首两句要对仗.词牌格式:[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16、《画堂春》,本调四十七字.一韵到底.词牌格式: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17、《西江月》,亦称《步虚词》《白苹香》《江月令》.双调五十字,前后阕各两平韵,一仄韵,同部平仄互押,前后阕起首两句例用对仗.词牌格式:(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18、《南歌子》,亦称《春宵曲》《水晶帘》《碧窗梦》《十爱词》《。

2.宋词的平仄韵是怎样定的

汉字的发音有四种声调,古四声为“平、上(shǎng)、去、入”,新四声以普通话为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即汉语拼音中对应的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

新四声中没有入声字(我们全椒话中有许多入声字,如曲、直、局、促等),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用普通话朗诵古诗词,有时会感到别扭的缘故。若用新四声依律作诗,则用普通话朗诵就不会别扭。汉字的声调又有平、仄之分,古四声中的“上、去、入”三声为仄声,新四声中的“上、去”为仄声。

按现代音理解,平韵就是压1、2声,仄韵就是压3、4;按古代音理解,平韵就是压平,仄韵就是压上、去、入音。现代音押韵可以根据中华新韵。古代音押韵可以根据平水韵,词林正韵。

后面是我个人写诗词的一些理解,建议。希望能对你提供一些帮助。

3.求唐诗宋词的平仄押韵格式

律诗的平仄规则:(一)五律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由这两联的变化可以构成五律的四种平仄格式 。(1)仄起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一、三、四、五、七、八开头第一个韵可平可仄)(2)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一、二、三、五、六、七开头可平本仄)

(二)七律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特定格式:在五言“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中,可以使用“平平仄平仄”;七言中可用“仄仄平平仄平仄”

(三)古体诗的平仄

a)平平平

b)平仄平

c)仄仄仄

d)仄平仄

(四)词的平仄 (同律句,不多说了),详细请参阅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一书(中华书局出版)

4.谁能告诉我宋词的格式和规律

词的种类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

从配音乐这一点上说,它和乐府是同一类的文学体裁,也同样是来自民间文学。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文人的词深受律诗的影响,所以词中的律句特别多。 词是长短句,但是全篇的字数是有一定的。

每句的平仄也是有一定的。词大致可分为三类:⑴小令;⑵中调;⑶长调。

有人认为: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①。这种分法虽然未免太绝对了,但是,大概的情况还是这样的。

敦煌曲子词中,已经有一些中调和长调。宋初柳永写了一些长调。

苏轼、秦观、黄庭坚等人继起,长调就盛行起来了。长调的特点,除了字数较多以外,就是一般用韵较疏。

一词牌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一千多个格式②(这些格式称为词谱)。

人们不好把它们称为第一式、第二式等等,所以给它们起了一些名字。这些名字就是词牌。

有时候,几个格式合用一个词牌,因为它们是同一个格式的若干变体;有时候,同一个格式而有几个名称,那只因为各家叫名不同罢了。 关于词牌的来源,大约有下面的三种情况: ⑴本来是乐曲的名称。

例如《菩萨蛮》,据说是由于唐代大中初年③,女蛮国进贡,她们梳着高髻,戴着金冠,满身璎珞(璎珞是身上佩挂的珠宝),象菩萨。当时教坊因此谱成《菩萨蛮曲》。

据说唐宜宗爱唱《菩萨蛮》词,可见是当时风行一时的曲子。《西江月》、《风入松》、《蝶恋花》等,都是属于这一类的。

这些都是来自民间的曲调。 ⑵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

例如《忆秦娥》,因为依照这个格式写出的最初一首词开头两句是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所以词牌就叫《忆秦娥》④,又叫《秦楼月》。《忆江南》本名《望江南》,又名《谢秋娘》但因白居易有一首咏"江南好"的词,最后一句是"能不忆江南",所以词牌又叫《忆江南》。

《如梦令》原名《忆仙姿》,改名《如梦令》,这是因为后唐庄宗所写的《忆仙姿》中有"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等句。《念奴娇》又叫《大江东去》,这是由于苏轼有一首《念奴娇》,第一句是"大江东去"。

又叫《酹江月》,因为苏轼这首词最后三个字是"酹江月"。 ⑶本来就是词的题目。

《踏歌词》咏的是舞蹈,《舞马词》咏的是舞马,唉乃曲》咏的是泛舟,《渔歌子》咏的是打鱼,《浪淘沙》咏的是浪淘沙,《抛球乐》咏的是抛绣球,《更漏子》咏的是夜。这种情况是最普遍的。

凡是词牌下面注明"本意"的,就是说,词牌同时也是词题,不另有题目了。但是,绝大多数的词都不是用"本意"的,因此,词牌之外还有词题。

一般是在词牌下面用较小的字注出词题。在这种情况下,词题和词牌不发生任何关系。

一首《浪淘沙》可以完全不讲到浪,也不讲到沙;一首《忆江南》也可以完全不讲到江南。这样,词牌只不过是词谱的何罢了。

二单调、双调、三叠、四叠 词有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的分别。 单调的词往往就是一首小令。

它很象一首诗,只不过是长短句罢了。例如: 渔歌子⑤[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 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如梦令[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双调的词有的是小令,有的是中调或长调。

双调就是把一首词分为前后两阕⑥。两阕的字数相等或基本上相等,平仄也同。

这样,字数相等的就象一首曲谱配着两首歌词。不相等的,一般是开头的两三句字数不同或平仄不同,叫做"换头"⑦。

双调词中最常见的形式。例如:踏莎行 郴州旅舍[宋]秦观 雾失楼台, 月迷津渡, 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 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 鱼传尺素, 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 为谁流下潇湘去? 鹧鸪天(元溪不见梅)[宋]辛弃疾 千丈冰溪百步雷。

柴门都向水边开。 乱云剩带炊烟去, 野水闲将日影来。

穿窈窕, 过崔嵬, 东林试问几时栽? 动摇意态虽多竹, 点缀风流却欠梅。 贺新郎(送胡邦衡待赴新州)[宋]张元干 梦绕神州路。

怅秋风连营画角, 故宫离黍。 底事昆仑倾砥柱, 九地黄流乱注? 聚万落千村狐兔。

天意从来高难问, 况人情易老悲难诉。 更南浦, 送君去。

凉生岸柳催残暑。 耿斜河疏星淡月, 断云微度。

万里江山知何处? 回首对床夜语。 雁不到, 书成谁与? 目尽青天怀今古, 肯儿曹恩怨相尔汝。

举大白, 听金缕。 ("雁不到书成谁与?"依词律应作一句读。)

象《踏莎行》、《渔家傲》,前后两阕字数完全相等。其他各词,前后各词,前后阕字数基本上相同。

三叠就是三阕,四叠就是四叠。三叠、四叠的词很少见,这里就不举例了。

①这是根据《类编草堂诗余》所分小令、中调、长调而得出的结论。 ②万树《词律》共收一千一百八十多个"体"。

徐本立《词律拾遗》增加四百九十五个"体"。清代的《钦定词谱》共有二千三百零六个"体"。

③大中,是唐宣宗年号(公元847-859年)。 ④这是依照一般的说法。

⑤原名《。

5.古代宋词有哪些章法,

古代宋词的固定的格式 一字句的平仄 (1)多是虚字,如:“难”、“故”、“但”、“正”、“又”、“渐”、“更”、“甚”、“乍”、“尚”“况”、“且”、“方”、“纵”等。

动词也有:“把”、“向”、“指”、“对”、“望”、“着”、“看”、“念”、“叹”、“标”、“料”、“想”、“怅”、“恨”、“怕”、“问”等。 (2)多是仄声,且多是去声。

● 二字平仄 (1)平仄或(第一字平,第二字仄) 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2)平平式 如:“年年.如社燕,飘流泊翰海,来寄修椽。”

● 三字句平仄 (1)平平仄 如:“吹凉叶。”“人如削”、“凭闲久” (2)平仄仄 如:“佳丽地,南朝盛事准现?”“天且住”。

(3)仄平平 如:“鬓微霜”“玉川迷,路东西。” (4)仄仄仄 如“似梦里,泪泪滴” (5)仄平仄 如“汉江侧,月弄仙人佩声” ● 四字句的平仄 (1)平平仄仄 如:云南归雁、楼西飞雁 仄仄平平 如:楼锁轻烟、木落霜州 (2)仄平平仄——最普遍、常见(第三字必平) 如:汉家陵阙、江山如画、天南游客 (3)平仄平仄——也是常见的 如:遗踪何在、人在何处?枝上同宿 (4)平平仄平——也是常见的 如:从今又添、云窗静掩 ● 五字句平仄 (1)五字律句平仄 即五言律诗平仄 仄仄平平仄 如:垂杨系马,此地曾经别 平平仄仄平 如:塞外草先衰,江南雁到迟 平平平仄仄 如:玉阶空伫立 仄仄仄平平 如:独自莫凭阑 (2)五字拗句的常见现象 平仄仄平仄 如:明月几时有……起舞弄清影 仄平平仄平 如:有人楼上愁 露华浓湿衣 仄平平平仄 如:有深深良愿 望秦关何处 ● 六字句平仄 (1)仄仄平平仄仄 如:莫厌悲歌笑语 我欲乘风归去 (2)平平仄仄平平 如:临分败笔题诗 伤心千里江南 (3)仄仄仄平平仄 如:晚雨未摧宫树 转使客情如醉 (4)六字句常见的两种拗句 仄平平仄平仄 如:晚来无限萧瑟 一时多少豪杰 平平仄仄平仄 如:西风万里无限 关河梦断何处 ● 七字句平仄 (1)与七言律诗同 平平仄仄平平仄 如:平林默默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仄仄平平仄仄平 如:断续寒飐断续风,纵使古条似旧垂 仄仄平平平仄仄 如:楚客欲呵瑶瑟怨,那上少年今在否 平平仄仄仄平平 如:岸花零落鹧鸪啼,小窗和雨梦梨花 仄仄平平仄平仄(特殊格式)点点波间冷云照 (2)不合平仄常规的拗句 仄平仄仄仄仄仄 如:酒旗息鼓甚处市 仄平平仄仄平仄 如:露萤清夜照书卷 ● 八字句平仄 (1)一字和七字句组合 仄|仄仄平平仄平仄 如:度|绮燕流萤斗双语 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如:故|将军饮罢夜归来 (2)二字句和六字句组合 平仄|平平仄仄平仄 如:应是|良辰美景虚设 (3)三字句和五字句组合 平仄平|平平平平仄 如:芳草郊|灯明闲凌泞 ● 九字句平仄 (1)三、六字句式平仄 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 如: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 如: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 (2)六、三句式平仄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如: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如: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3)四、五句式平仄 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如:惟有林前|银炷照啼痕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如:野渡再横|杨柳得荫浓 ● 十字句平仄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如:最好是|一川应月光流渚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如:歌舞地|清天满目成秋苑 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 如: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 十一字句平仄(最长的) (1)六、五句式平仄 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 如:何人为写悲壮|吹角鼓城楼 (2)四、七句式平仄 仄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平 如: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 作者: 焰逐风飞 2005-9-12 18:44 回复此发言 --------------------------------------------------------------------------------。

6.宋词创作怎样使用拗句

1、拗句的概念 首先拗句必须是律句,不是律句就谈不上“拗”。

在律诗中从广义上讲,凡不合平仄格式的字就是拗,就是我们在上面讲的正格和变格中提到的变格,所谓变格中涉及的字就是“拗”,那么变格律句就是拗句了。在律诗中我们要说的拗句相对来说也有固定的格式和要求,这也是狭义上的拗句,我们在具体分析的时候还要分成小拗和大拗来,小拗通常是指1、3、5部位平仄格式发生变化,大拗是指4、6位置(五言4位,七言6位)平仄发生变化,下面我们具体讲解。

2、拗句的救 诗人在写作时对律句犯拗的地方想办法进行补救,这就是拗救。由于近体诗中已经有很多不论平仄的字了,那么这类字也就无用拗救了。

拗救就是当本句中该用“平声字”的地方使用“仄声字”而形成“拗”,为了声律和谐,就要在本句或是对句的“适当位置”上把本该用“仄声字”的改用“平声字”。拗救有三种情况: (1)本句自救 七言的第三字拗,第五字救;五言的第一字拗,第三字救。

例如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字换作仄声字,那么在第五字就将该用仄声字的换用平声字,例句“双鬓向人无再青”。在“平平仄仄平”中第一字该用平声字而用了仄声字,那么在第三字位改用仄声字为平声字,变成“仄平平仄平”,例句“故园芜已平”。

从例句中我们发现五言第一字有拗就要救,但没有提到七言的第一字,因为七言的第一字的位置不是很重要,所以我们不要求对第一字进行补救,但适当时候可以考虑平仄和谐。 (2)对句补救 七言出句(一组律句的上句,下同)的第三字和第五字以及五言出句的第一字和第三字该用平声字而用了仄声字,那么我们就要求在对句(也就是一组律句的下句)相对应的位置将该用仄声字的改用平声字。

例如“平平仄仄仄平仄”的第五位该平用了仄,那么对句格式就是“仄仄平平平仄平”,也是在第五位将仄声字改用平声字;再如五言“仄平平仄仄”,第一位该平而用了仄,那么对句就是“平仄仄平平”,也是将第一位仄声字换用平声字。例句:李白《秋浦歌》“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必须要提醒的就是没有平拗仄救的,这是为了避免孤平而制定的规则,也就是当上述出句该用平声字而用了仄声字,不能在对句相对应位置将平声字改用仄声字,一般这种情况要求本句自救或是变成大拗采用另一种救补方式(关于大拗我们单独列出来分析)。 (3)一拗双救 同时对句相救。

例如苏轼《新城道中》“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出句第五位“竹”仄声拗、对句第三位“自”仄声拗,作者在对句第五位将该用仄声字的时候换用平声字“沙”,这样既救了出句的拗,又救了本句的拗。 (4)大拗 本来本部分内容可以在上三小类中可以解释,为了更好地分析,我们将这部分单独列出来,因为这部分也是很多诗词楹联爱好者急需学习和要掌握的。

7.宋词是否有平仄的韵调

完全看不懂题目,只能猜。

平声韵部、仄声韵部换着押韵的,(换押)减兰、菩萨蛮、清平乐、虞美人、更漏子等等。

某个平声韵部或仄声韵部为主体,交错押另一个韵部的,(错押)相见欢、荷叶杯等等。诉衷情的定格是只押平韵,只有温庭筠体变格才是错押,以平韵为主。

分别在特定位置押某个平声韵部与相同韵腹的仄声韵部(比如an的平声韵和an的仄声韵),(通押)常见的只有西江月(每片二、三句平韵,末句仄韵),其余如哨遍、醉翁操、戚氏、渡江云、曲玉管、最标准的六州歌头贺铸体。

某一个韵腹,在押韵位置想用平声就平声,想用仄声就用仄声的,没有。

8.诗词格律中的拗救

拗救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即便是王力先生的著述也未能详尽。

现在有关拗救的论述中,有一篇我最推崇的网上文章,题为《对“拗句”与“拗救”的全面总结》,由于篇幅所限,文中没有举例,但因为采用的是“穷举法”,所以内容非常清晰、详尽,我相信对你必有帮助。对“拗句”与“拗救”的全面总结 “拗句”和“拗救”是两个有着密切联系的概念,某种意义上也是近体诗(格律诗)的重要基石。

然而长期以来,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没有被真正搞明白,从而在理论上造成了一系列的混乱(如对“拗体诗”的定义)。本文旨在全面地梳理“拗句”和“拗救”的种类以弄清其本质,也为大家的诗词写作提供便利。

常见的对于“拗句”的定义是:平仄不依常规的句子。但是这一定义非常模糊,它没有把拗句和病句区分开(因为除了4个基本句式,其它的都可以称为“不依常规”),因而无法正确地解释其内涵。

我经过反复思索,深感只有从概念的外延出发,通过对全部的具体的句型进行分析归类,才可能给出一个准确的定义;同时我觉得“拗句”绝对有别于“病句”,必须抓住“拗句”和“拗救”之间的本质联系,从而得出了一个我认为比较科学的定义——拗句是指已经完成当句救或有必要(但不一定必须)完成对句救的句式。 我的方法是穷举法,即列出全部可能的平仄组合(即使是最不可能的五连平)。

必须说明,为了方便起见,所罗列句型限于五言(因为七言句型可以通过五言句首增两字推出来)。 用数学方法可以算出,五言句的全部平仄组合是32种。

我将之分为3个大类,5个小类,这已经涵盖了所有的种类。 第一大类:律句(无须被拗救的句式,8种),又分为: I. 4个基本句式: A1 仄仄平平仄 A2 平平仄仄平 A3 平平平仄仄 A4 仄仄仄平平 II. 4个基本句式的变体: B1 平仄平平仄 ——A1的变体 B2 平平平仄平 ——A2的变体 B3 仄平平仄仄 ——A3的变体 B4 平仄仄平平 ——A4的变体 第二大类:拗句(已完成当句救或有必要完成对句救的句式,7种),又分为: I. 可以单独使用的句式: C1 仄仄仄平仄 ——A1的变体 C2 平仄仄平仄 ——A1的变体 C3 仄平平仄平 ——A2的变体,称为“句内救孤平” C4 平平仄平仄 ——A3的变体,称为“特拗” II. 不可以单独使用的句式(即必须配合特定的出句或对句): D1 仄仄平仄仄 ——A1的变体,对句必须为B2,称为“大拗” D2 仄仄仄仄仄 ——A1的变体,对句必须为B2,称为“大拗” D3 仄仄平仄平 ——A4的变体,出句必须为C4,也称为“特拗” (D3是否可以单独使用还存在争议) 这里就必须再说清楚,我们对拗句的定义是“已经完成当句救或有必要(但不一定必须)完成对句救的句式”。

“已经完成当句救”指的是C3、C4和D3,其中C4和D3之间又构成了对句救。换言之,除了C3,其它的6个句式都“有必要完成对句救”,其中D类的三个句式不可以单独使用,所以“必须”完成对句救。

第三大类:不拘句(就是病句,17种),包括: E1 平仄平仄仄 ——D1的变体 E2 平仄仄仄仄 ——D2的变体 E3 仄平仄平仄 ——C4的变体 E4 平仄平仄平 ——D3的变体 F1 仄平仄仄平 ——A2的变体,称为“孤平” F2 平平仄仄仄 ——A3的变体,称为“三连仄” F3 仄仄平平平 ——A4的变体,称为“三平”或“三连平” G1 平平平平平 G2 仄平平平平 G3 平仄平平平 G4 平平仄平平 G5 平平平平仄 G6 仄平仄平平 G7 仄平平平仄 G8 平仄仄仄平 G9 仄平仄仄仄 G0 仄仄仄仄平 正如我使用了不同的符号,其实不拘句也可以稍稍细分的。E类的4个句式属于“大拗”和“特拗”的变体,它们的地位是有争议的:有的意见就认为其中的某句或某句是“特殊的拗句”,可以在诗中使用。

我所以将它们排除,是因为它们出现的频率太低了,并不比别的不拘句更常见。F类的3个句式是基本句式的变形,它们几乎是格律诗的“禁忌”(尤其是孤平和三平),出现频率甚至远低于其它的不拘句。

而G类的10个句式就没有什么可分析的了,基本上可以无视。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