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阮籍诗歌风格阮籍(210~263) 三国魏诗人。 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 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的儿子。 生平 阮籍 4岁丧父,家境清苦,勤学而成才。 阮籍在政治上本有济世之志,曾登广武城,观楚、汉古战场,慨叹"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当时明帝曹□已亡,由曹爽、司马懿夹辅曹芳,二人明争暗斗,政局十分险恶。曹爽曾召阮籍为参军,他托病辞官归里。 正始十年(249),曹爽被司马懿所杀,司马氏独专朝政。司马氏杀戮异己,被株连者很多。 阮籍本来在政治上倾向于曹魏皇室,对司马氏集团怀有不满,但同时又感到世事已不可为,于是他采取不涉是非、明哲保身的态度,或者闭门读书,或者登山临水,或者酣醉不醒,或者缄口不言。钟会是司马氏的心腹,曾多次探问阮籍对时事的看法,阮籍都用酣醉的办法获免。 司马昭本人也曾数次同他谈话,试探他的政见,他总是以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来应付过去,使司马昭不得不说"阮嗣宗至慎"。司马昭还想与阮籍联姻,籍竟大醉60天,使事情无法进行。 不过在有些情况下,阮籍迫于司马氏的淫威,也不得不应酬敷衍。他接受司马氏授予的官职,先后做过司马氏父子三人的从事中郎,当过散骑常侍、步兵校尉等,因此后人称之为"阮步兵"。 他还被迫为司马昭自封晋公、备九锡写过"劝进文"。因此,司马氏对他采取容忍态度,对他放浪佯狂、违背礼法的各种行为不加追究,最后得以终其天年。 在思想上,阮籍崇奉老、庄。这一方面是鉴于当时险恶的政治情势,他需要采取谦退冲虚的处世态度,道家思想正好可以做他的精神依托,另一方面也是受了当时盛行的玄学的影响。 阮籍也是魏晋玄学中的重要人物。他曾写过两篇著名的论文《通老论》、《达庄论》。 不过阮籍并非纯宗道家,他对儒学也并不一概排斥,如他在《乐论》一文中就充分肯定孔子制礼作乐对于"移风易俗"的必要性,认为"礼定其象,乐平其心,礼治其外,乐化其内,礼乐正而天下平"。 赋、文创作 阮籍作品今存赋 6篇、散文较完整的9篇、诗90余首。 他的赋都是短篇小赋,或咏物,或述志,内容不一。《清思赋》中说"清虚廖廓,则神物来集;飘□恍惚,则洞幽贯冥;冰心玉质,则激洁思存;恬淡无□,则泰志适情",写出了超凡绝尘的"清思"境界。 《首阳山赋》颂赞了伯夷、叔齐重视名节、清虚自守的精神,赋末说"托言于夷、齐,其思长,其旨远",显示了作者与古人冥合的意思。《鸩赋》以鸩被犬所害为题材,寄寓了作者自身在现实生活中的惧祸心情。 《猕猴赋》则以猕猴作为鹄的,批判了社会上的势利小人,此赋明显带有讽刺"礼法之士"的意味。以上两篇咏物赋,篇帙短小,语言简洁明练,而且全篇用托喻写法,意象生动,现实针对性又强,是阮籍赋中的佳作。 阮籍的论说文,都是阐述其哲学观念的,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他的思想,如《通老论》、《达庄论》、《通易论》、《乐论》等。这些论说文,都是采用"答客问"的辩难式写法,主人公则是"阮子"、"阮先生"或"先生"。 所以读者从这些文章中,可以看到作者为自己塑造的玄学家形象。文章注重结构上的逻辑层次,一般都首尾照应,论证逐层深入,善于作抽象的、本质的分析,体现了魏晋时期思辩方式的进步。 它们的语言风格比较朴素凝重,不尚华饰,稍有骈化的痕迹。 《大人先生传》是阮籍今存最长的作品,4000余字。 据《晋书·阮籍传》载,这篇作品作于阮籍游苏门山见仙人孙登之后。所谓"大人"即仙人,用司马相如《大人赋》意。 文体与他的论说文近似,也采取辩难的方式展开,不过主人公已不是"阮先生",而是改为"与自然齐光"、"变化神微"的"大人先生"了。文章一方面阐发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旨趣,一方面也对世俗庸人作了讥讽,特别是在第一段与"君子"的对话中,其思想锋芒之锐利,是阮籍著作中仅见的。 从艺术上看,此文也是阮籍散文中最出色的。特别是"虱处□中"这一寓言故事,形象生动,寓理深刻,显然是受了《庄子》文风的影响。 在这段故事之末,作者写道:"汝君子之处区之内,亦何异夫虱之处□之中乎!"强烈表达了对"礼法君子"的憎恶。在语言运用上,此文音节整齐,而且基本都用韵,时见对偶文句,有的地方铺排较多,接近于赋的风格。 咏怀诗 阮籍的诗歌代表了他的主要文学成就。其主要作品就是五言《咏怀诗》82首。 此外还有四言《咏怀诗》,今存13首。这些诗的具体写作时间及背景已难确考,一般认为它们不是一时之作,而是包括了平生不同时期的作品,总题为"咏怀"。 《咏怀诗》全都是抒情述怀作品。由于阮籍生活在特殊的政治环境中,加上他独特的性格和处世态度,使他的诗歌面貌很有个人特色。 《文选》李善注引说:"嗣宗身仕乱朝,常恐罹谤遇祸,因兹发咏,故每有忧生之嗟。虽志在刺讥,而文多隐避,百代之下,难以情测。 "指出了它在内容上以感叹身世为主,也包含着讥刺时事的成分,在表现方式上则曲折隐晦。 《咏怀诗》中的身世之感,可分两个方面。 一是自述生平经历及理想志向,一是表现惧祸忧生心情。这两方面有时分写,有时合说,并无定规。 主要写生平经历志向的,如第 5首叙。 2.阮籍《咏怀诗》的艺术风格颜延之曰:阮籍在晋文代常虑祸患,故发此咏耳。 李善曰:嗣宗身仕乱朝,恐罹谤遇,因兹发咏,故每有忧生之嗟。虽志在刺讥,而文多隐避。百代之下,难以情测,故粗明大意,略其幽旨也。 【节案】晋书本传云: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又云:籍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斯则《咏怀》之作所由来也。而臧否之情托之于诗,一寓刺讥,故东陵吹台之咏,李公、苏子之悲,园绮、伯阳之思,高子、三闾之怨,诗中递见。此李崇贤所谓文多隐避也。 陈沆曰:阮公凭临广武,啸傲苏门,远迹曹爽,洁身懿师。其诗愤怀禅代,凭吊今古。盖仁人志士之发愤焉,岂直忧生之嗟而已哉。《诗·大雅》:仲山甫永怀。永咏古通。《尚书》:歌永言。《汉书·艺文志》引永作咏。 师古曰:咏者,永也;永,长也,所以长言之也。 晋书本传:籍作《咏怀诗》八十余篇,为世所重。 自叙 余既笺汉魏乐府风诗,复为鲍谢二家诗注。以癸亥之春,南归过武林,访诸君贞壮湖上,得见仁和蒋东桥所注阮嗣宗咏怀诗。假归卒读,窃叹东桥是事感我无穷。 昔李崇贤论嗣宗诗,谓有忧生之嗟,文多隐蔽,难以情测。故粗明大意,略其幽旨。何义门讥之,谓籍之幽思所谓有甚于生者,注家何足以知之。崇贤颇采颜光禄沈隐侯说,亦第见之昭明所选十七首中。东桥举全诗八十二首,欲表嗣宗千古不明之志。信能突过崇贤否乎?不为义门所讥乎? 余安敢重注,世变既亟,人心益坏,道德礼法尽为奸人所假窃,黠者乃藉辞图毁灭之。惟诗之为教,最入人心,独于此时学者求诗则若饥渴。余职在说诗,欲使学者由诗以明志而理其性情,于人之为人,庶有裨也。念参军沈抑藩府,康乐未忘华胄,其诗虽工,其于感发人心,不若嗣宗为至。东桥是注为益讵少,然有附会失实者,有为旧说所误者,有未明嗣宗用古之趣者。苕苕千载,余取而重注之,其视东桥所得几何,顾余宁受讥后人。余于此时不重注嗣宗诗,则无以对今之人,其于嗣宗犹后也。 古之人有自绝于富贵者矣,若自绝于礼法,则以礼法已为奸人假窃,不如绝之。其视富贵有同盗贼,志在济世,而迹落穷途,情伤一时,而心存百代。如嗣宗岂徒自绝于富贵而已邪?余是以欲揭其志,尽余所能知者,以告今之人。钟嵘有言,嗣宗之诗源于小雅,夫雅废国微,谓无人服雅而国将绝尔。国积人而成者,人之所以为人之道既废,国焉得而不绝?非今之世邪。余以饥寒交困,风雪穷冬,茅栋孰忧,妾御求去,故乡路阻,妻孥莫保,暮齿已催,国乱无已,而独不废诗。余亦尝以辨别种族,发扬民义垂三十年,其于创建今国,岂曰无与。然坐视畴辈及后起者藉手为国,乃使道德礼法坏乱务尽。天若命余重振救之,舍明诗莫由。天下方毁经,又强告而难入,故余于三百篇既纂其辞旨,以文章之美曲道学者,祈其进窥大义。不如是,不足以存诗也。 今注嗣宗诗开篇鸿号翔鸟,徘徊伤心,视四牡之诗翩翩者鵻,载飞载下,集于苞栩,王事靡盬,我心伤悲,亦复何易?嗣宗其小雅诗人之志乎,故余于其事不敢妄附,于其志则务欲求明。不如是,不足以感发人也。往往中夜勤求未得,则若有鬼神来告,豁然而通,余是以穷老益力,虽心脏积疾,不遑告劳者,为古人也,为今人也。夫古人往矣,以余之渺思上接千载,是恶能无失。俟余他日有所考见者与所解悟者,当补正之。倘其无及焉,以余之不负古人,则后之人宁独负余,亦必有以匡余矣。 丙寅正月二十日 黄节 叙于宣武城南寓斋 3.阮籍咏怀诗的艺术特色一、长于抒情阮诗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非一时一地之作,是其一生政治感慨的记录。 后人对之多有关注和评价。作为玄学家的阮籍,其生活于魏晋易代之际,在人命危贱的时代,迫于司马氏集团的黑暗统治,其人生理想是根本无法实现的。 因此,只有寄情老庄,将一位正直知识分子的满腔愤懑发而为咏怀诗,形成其为独特的抒情风格,其抒情意味极浓,各篇都有感而发。举以下以明之:《咏怀》其一: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释义:夜里睡不着觉,起床坐着弹琴。 月光照在薄帷上,清风吹着我的衣襟。孤鸿(天鹅)在野外哀号,飞翔盘旋着的鸟在北林鸣叫。 这时徘徊会看到些什么呢?不过是独自伤心罢了。这首诗是他全部咏怀诗的序曲,为其咏怀诗奠定了丰富而复杂的情感基调。 统观全诗,诗的主人公从夜中不寐而披衣弹琴,看到月映薄帷,感到风动衣襟,再听到或想象到孤鸿翔鸟,诗人以情观景,以景衬情,诗人通过大胆的想象,层层变幻,把那难言的忧思和愤懑生动地表现出来,这不能不说是其抒情的一大特色。上例可见出阮诗长于抒情的特点,其情或激越,或缓和,或深广,都与作家所处的险恶的时代环境以及中国美学重视抒情的民族特色不无关系,加之作家心灵负荷的沉重、对老庄哲学的仰慕、嗜酒佯狂的放达性格,其《咏怀》组诗中的抒情味可见一斑。 二、工于比兴和象征关于比兴和象征,可以看出阮诗工于比兴和象征,除了诗人对艺术境界的追求外,更多的是诗人别有所托。这也与其所处时代有关,他不满司马氏,但身仕乱朝,常恐遭祸,故处世极为谨慎。 作诗亦不便直言,常常借比兴象征的手法来表达感情,寄托怀抱,这恐怕也是情理中事。阮诗工于比兴象征,还源于其对中国古典文学传统的大胆继承和发扬光大,这是一位有识之士在文学创作上的大胆尝试。 4.简述阮籍诗歌的特点,结合作品分析小题1:如水的明月冰冷地照着薄薄的帐帷,清凉的风吹动着诗人的衣襟(1分),简单的情景描写烘托出悲凉的气氛(1分),也烘托了诗人心中的孤独、失望、痛苦与忧思(1分)。 小题2:这里是比喻象征,下面两种理解均可:(一)“孤鸿”“翔鸟”比喻贤士(或作者自己)(2分)。在黑暗政治背景下,贤士被排挤杀戮,只好流落在外哀叹(1分);夜自是喻指司马氏专权制造的恐怖氛围(1分),在无边际的惊惧中,诗人的承受力已达极限,犹似惊弓之鸟。 (1分)(二)孤鸿比喻贤士(1分)(或作者自己),翔鸟比喻小人(1分),两者形成对比(1分)。在黑暗政治背景下,贤士被排挤杀戮,只好流落在外哀叹(1分);而逐利小人却非常得志,他们得意地夸耀于人(1分)。 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