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杜牧诗句解释1、雨晴九陌铺江练,岚嫩千峰登海涛。 南苑草芳眠锦雉,夹城云暖下霓旌 首句再写长安城内通衢大道,“铺江练”不是写曲江,而是写长安“沙堤”雨后的白净平整。“岚嫩千峰”谓终南山之青翠,兼写长安空气清新宜人。 “南苑”指芙蓉苑,即曲江;“夹城”指长安由兴庆宫至芙蓉苑一段双层城墙,唐玄宗与宫中后妃游曲江,霓旄车从在夹城中,外人无由得睹。雨后长安街道清新沙堤白净平整,终南山上云雾翻滚如涛青翠朗润芙蓉苑的花草丛中锦雉睡得正香,夹城内暖云飘荡霓旄车从中驶过-----------------------------------2、期严无奈睡留癖,势窘犹为酒泥慵。 偷钓侯家池上雨,醉吟隋寺日沉钟。 “偷钓”二句涉及到长安城内众多的私家池馆林园和寺观,“隋寺”可能指大兴善寺,在唐长安朱雀街东靖善坊内,是隋大兴城中留存的建筑中最早而且最大者。 这首诗是牢骚之作,生动的体现了杜牧放浪不羁、不堪屈就人下的性格,借酒消愁。按时上朝办公我不能睡懒觉,虽然仕途困窘我仍然沉湎饮酒“侯家池上雨”不明白,不好翻译。 -----------------------------------3、我欲东召龙伯翁,上天揭取北斗柄。蓬莱顶上斡海水,水尽到底看海空。 这句诗体现了作者丰富的想像力和雄旷的气魄 ,化自“龙伯钓鳌”的传说,杨万里的《诚斋诗话》赞之为“诗有惊人句”。龙伯翁:古时巨人。 《列子·汤问篇第五》“龙伯之国有大人,举足不盈数步,而暨五山之所,一钓而连六鳌。合负而趣归其国,灼其骨以数焉。 于是岱舆、员峤二山,流于北极,沈于大海,仙圣之播迁者,巨亿计。帝凭怒,侵减龙伯之国,使厄。 侵小龙伯之民,使短。至伏羲、神农时,其国人犹数十丈。” 《河图玉版》“龙伯国人,长三十丈,生万八千岁而死。”意思是:我要召唤上古巨人龙伯翁,令他取下高悬天际的北斗。 站在海上蓬莱仙山的顶上,舀干海水看看海枯的样子。-----------------------------------4、共惜流年留不得,且环流水醉流杯。 无情红花年年盛,不恨凋零却恨开 这首诗唱和的是严恽的《落花》。严恽,字子重,吴兴人。 举进士不第,与杜牧游。《落花》春光冉冉归何处,更向花前把一杯。 尽日问花花不语,为谁零落为谁开。杜牧诗中的“醉流杯”即指“流觞曲水”第二就是传说中的五色笔所画的线,个人认为两种意思都有一点,综合起来就是指学识才干和美好的德行。 舜衣裳:《易·系辞下》:“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后因以借指圣贤的君主。 下两句,讲的是古代文人很强调的王化,即柳宗元在《箕子碑》里提到的“化及民”。弦歌指文化学识,兰芷指美好德行,燕赵:指割据的藩镇,河湟:安史之乱后为吐蕃所占。 这两句互文。下面就没什么了,意思是:愿用生平拥有的学识德行,来辅佐明君使他垂拱而治用诗词歌赋教化燕赵边疆,使美好德行重沐河湟失地恶心野蛮的行为一扫而光,凶残恶毒的贼子望风而亡人民作息饮食,安安稳稳,国家富足强盛,兴兴旺旺怀才不遇孤独的吟诵理想,自己向来也只能苦笑荒唐-----------------------------------7、手捻金仆姑,腰悬玉辘轳,爬头峰北正好去,系取可汗钳作奴。 金仆姑:箭名。玉辘轳:/dzts/content/2008-08/06/content_30037983.htm 此处即指鹿卢剑这首和下一首一样,都是对当时北方回鹘的入侵有感而作。 杜牧对军事颇有研究。会昌二年八月,回鹘乌介可汁南下骚扰边寨。 三年正月,石雄大破回鹘于杀胡山,乌介可汁遁走,残部仍逡巡不去。而当时又有泽潞之乱。 四年八月杜牧上书李德裕,说胡人入侵常在秋冬,若五月以精兵击之,必胜。李德裕采纳了他的意见。 爬头峰北,是具体什么地方我也不太明白,但是指塞北边疆是无疑的意思是:手持强弓,腰悬利剑,正当去塞外边地建功立业,生擒敌酋使其尝奴役之苦-----------------------------------8、北虏坏亭障,闻屯千里师。牵连久不解,他盗恐旁窥。 臣实有长策,彼可除鞭答。如蒙一召议,食肉寝其皮。 意思是:回鹘骚扰边寨安宁,重兵屯守保卫边防。边境战事久拖不决,国内藩镇蠢蠢欲动。 我杜牧却有好办法,能让侵略者受惩罚。如果承蒙国家召唤,必定可以大获全胜。 -----------------------------------9、七子论诗谁似公?曹刘须在指挥中。荐衡昔日知文举,乞火无人作蒯通。 北极楼台长挂梦,西江波浪远吞空。可怜“故国三千里”,虚唱歌辞满六宫。 这是一首赠张祜的诗,感叹他怀才不遇,叹人更是叹己。七子论诗:杜牧前,著名的七子有两个,建安七子、竹林七贤,看下面的诗。 2.杜牧的清明诗句的意思是什么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 诗人小杜,在行路中间,可巧遇上了雨。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甚至时有“疾风甚雨”。 但这日的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这也正是春雨的特色。这“雨纷纷”,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这“纷纷”在此自然毫无疑问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的;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还有一层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且看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欲断魂”。 “行人”,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那么什么是“断魂”呢?在诗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绪方面的事情。 “断魂”,是竭力形容那种十分强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在古代风俗中,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而今行人孤身赶路,触景伤怀,心头的滋味是复杂的。 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春衫尽湿,这又平添了一层愁绪。因而诗人用了“断魂”二字;否则,下了一点小雨,就值得“断魂”,那不太没来由了吗?—这样,我们就又可回到“纷纷”二字上来了。 本来,佳节行路之人,已经有不少心事,再加上身在雨丝风片之中,纷纷洒洒,冒雨趱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凄迷纷乱了。所以说,纷纷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绪,—甚至不妨说,形容春雨,也就是为了形容情绪。 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里情在景中、景即是情的一种绝艺,一种胜境。 前二句交代了情景,接着写行人这时涌上心头的一个想法:往哪里找个小酒店才好。 事情很明白:寻到一个小酒店,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小饮三杯,解解料峭中人的春寒,暖暖被雨淋湿的衣服,—最要紧的是,借此也就能散散心头的愁绪。于是,向人问路了。 是向谁问路的呢?诗人在第三句里并没有告诉我们,妙莫妙于第四句:“牧童遥指杏花村”。在语法上讲,“牧童”是这一句的主语,可它实在又是上句“借问”的宾词—它补足了上句宾主问答的双方。 牧童答话了吗?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以“行动”为答复,比答话还要鲜明有力。我们看《小放牛》这出戏,当有人向牧童哥问路时,他将手一指,说:“您顺着我的手儿瞧!”是连答话带行动—也就是连“音乐”带“画面”,两者同时都使观者获得了美的享受;如今诗人手法却更简捷,更高超:他只将“画面”给予读者,而省去了“音乐”,—不,不如说是包括了“音乐”。 读者欣赏了那一指路的优美“画面”,同时也就隐隐听到了答话的“音乐”。 “遥”,字面意义是远。 然而这里不可拘守此义。这一指,已经使我们如同看到,隐约红杏梢头,分明挑出一个酒帘—“酒望子”来了。 若真的距离遥远,就难以发生艺术联系,若真的就在眼前,那又失去了含蓄无尽的兴味:妙就妙在不远不近之间。《红楼梦》里大观园中有一处景子题作“杏帘在望”,那“在望”的神情,正是由这里体会脱化而来,正好为杜郎此句作注脚。 “杏花村”不一定是真村名,也不一定即指酒家。这只需要说明指往这个美丽的杏花深处的村庄就够了,不言而喻,那里是有一家小小的酒店在等候接待雨中行路的客人的。 诗只写到“遥指杏花村”就戛然而止,再不多费一句话。剩下的,行人怎样的闻讯而喜,怎样的加把劲儿趱上前去,怎样的兴奋地找着了酒店,怎样的欣慰地获得了避雨、消愁两方面的满足和快意……,这些,诗人就能“不管”了。 他把这些都付与读者的想象,为读者开拓了一处远比诗篇语文字句所显示的更为广阔得多的想象余地。这就是艺术的“有余不尽”。 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如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音节十分和谐圆满,景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 诗由篇法讲也很自然,是顺序的写法。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是一“转”,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而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 在艺术上,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所谓高潮顶点,却又不是一览无余,索然兴尽,而是余韵邈然,耐人寻味。 这些,都是诗人的高明之处,也就是值得我们学习继承的地方吧。 3.杜牧的清明诗句的意思是什么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 诗人小杜,在行路中间,可巧遇上了雨。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甚至时有“疾风甚雨”。 但这日的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这也正是春雨的特色。这“雨纷纷”,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这“纷纷”在此自然毫无疑问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的;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还有一层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且看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欲断魂”。 “行人”,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那么什么是“断魂”呢?在诗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绪方面的事情。 “断魂”,是竭力形容那种十分强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在古代风俗中,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而今行人孤身赶路,触景伤怀,心头的滋味是复杂的。 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春衫尽湿,这又平添了一层愁绪。因而诗人用了“断魂”二字;否则,下了一点小雨,就值得“断魂”,那不太没来由了吗?—这样,我们就又可回到“纷纷”二字上来了。 本来,佳节行路之人,已经有不少心事,再加上身在雨丝风片之中,纷纷洒洒,冒雨趱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凄迷纷乱了。所以说,纷纷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绪,—甚至不妨说,形容春雨,也就是为了形容情绪。 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里情在景中、景即是情的一种绝艺,一种胜境。 前二句交代了情景,接着写行人这时涌上心头的一个想法:往哪里找个小酒店才好。 事情很明白:寻到一个小酒店,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小饮三杯,解解料峭中人的春寒,暖暖被雨淋湿的衣服,—最要紧的是,借此也就能散散心头的愁绪。于是,向人问路了。 是向谁问路的呢?诗人在第三句里并没有告诉我们,妙莫妙于第四句:“牧童遥指杏花村”。在语法上讲,“牧童”是这一句的主语,可它实在又是上句“借问”的宾词—它补足了上句宾主问答的双方。 牧童答话了吗?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以“行动”为答复,比答话还要鲜明有力。我们看《小放牛》这出戏,当有人向牧童哥问路时,他将手一指,说:“您顺着我的手儿瞧!”是连答话带行动—也就是连“音乐”带“画面”,两者同时都使观者获得了美的享受;如今诗人手法却更简捷,更高超:他只将“画面”给予读者,而省去了“音乐”,—不,不如说是包括了“音乐”。 读者欣赏了那一指路的优美“画面”,同时也就隐隐听到了答话的“音乐”。 “遥”,字面意义是远。 然而这里不可拘守此义。这一指,已经使我们如同看到,隐约红杏梢头,分明挑出一个酒帘—“酒望子”来了。 若真的距离遥远,就难以发生艺术联系,若真的就在眼前,那又失去了含蓄无尽的兴味:妙就妙在不远不近之间。《红楼梦》里大观园中有一处景子题作“杏帘在望”,那“在望”的神情,正是由这里体会脱化而来,正好为杜郎此句作注脚。 “杏花村”不一定是真村名,也不一定即指酒家。这只需要说明指往这个美丽的杏花深处的村庄就够了,不言而喻,那里是有一家小小的酒店在等候接待雨中行路的客人的。 诗只写到“遥指杏花村”就戛然而止,再不多费一句话。剩下的,行人怎样的闻讯而喜,怎样的加把劲儿趱上前去,怎样的兴奋地找着了酒店,怎样的欣慰地获得了避雨、消愁两方面的满足和快意……,这些,诗人就能“不管”了。 他把这些都付与读者的想象,为读者开拓了一处远比诗篇语文字句所显示的更为广阔得多的想象余地。这就是艺术的“有余不尽”。 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如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音节十分和谐圆满,景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 诗由篇法讲也很自然,是顺序的写法。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是一“转”,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而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 在艺术上,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所谓高潮顶点,却又不是一览无余,索然兴尽,而是余韵邈然,耐人寻味。 这些,都是诗人的高明之处,也就是值得我们学习继承的地方吧。 4.关于杜牧的诗句有哪些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 杜牧《清明》 北虏坏亭障,闻屯千里师。 —— 杜牧《雪中书怀》 天子号仁圣,任贤如事师。 —— 杜牧《雪中书怀》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 杜牧《赤壁》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 杜牧《江南春》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 杜牧《山行》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 杜牧《泊秦淮》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 杜牧《江南春》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 杜牧《清明》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 杜牧《泊秦淮》 5.关于杜牧的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秋夕》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江南春》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山行》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泊秦淮》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赤壁》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九日齐山登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寄扬州韩绰判官》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赠别》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题乌江亭》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过华清宫绝句三首》 晓迎秋露一枝新,不占园中最上春。——《紫薇花》 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长安秋望》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赠别二首》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金谷园》 落魄江南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遣怀》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旅宿》 三十六宫秋夜深,昭阳歌断信沉沉。——《月》 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芳时。——《叹花 / 怅诗》 连云接塞添迢递,洒幕侵灯送寂寥。——《雨》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题扬州禅智寺》 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 6.杜牧的诗句名句1.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2.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3.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4.借问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5.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杜牧《江南春绝句》6.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销二乔。----杜牧《赤壁》 7.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杜牧《遣怀》8.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杜牧《中秋》。 7.杜牧著名诗句是什么杜牧的诗歌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以七言绝句著称,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居中书舍人。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8.杜牧的诗句名句1.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过华清宫绝句》 2.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3.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4.借问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5.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绝句》 6.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销二乔。----杜牧《赤壁》 7.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杜牧《遣怀》 8.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杜牧《中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