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错误郑愁予的诗歌原文

1.郑愁予的《错误》全文

《错误》

【作者】郑愁予【朝代】现代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底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错误》是中国台湾当代诗人郑愁予于1954年写作的一首现代诗。全诗以江南小城为中心意象,写出了战争年月闺中思妇等盼归人的情怀,寓意深刻,是现代抒情诗代表作中之一,被海内外多次收入教科书。

扩展资料:

郑愁予自述《错误》源自童年的逃难经历,他小学时,抗战就全面爆发开始了,父亲从陆军大学受训后一毕业就被送到湖北抗战前线,调去襄阳张自忠的部队,他则跟随着母亲经历过各种逃难,一路上看到很多伤兵。

1948年12月,他到江南的一个村落,那里唤起了他童年时期逃难的记忆,有关炮车,有关战马的马蹄声,他把这些冒出的经历艺术化,写成了《错误》。这首诗的主角就是以郑愁予母亲为原型的。《错误》最大的特点是叙事、画面的象征化以及对照手法的结合运用。

从第一节开始,在一个叙事的语境中, 季节、容颜、莲花就共同型塑出这些词语的象征意味。第一节两句,以第一人称“我”写游子走过江南,“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诗中,“容颜”显然借指某个人,至于这个人的性别,在语言文化的规约下很自然会将其认同为“女性”。

前半句中“等”和“季节”赋予了“容颜”以叙事内容和时间限度;后半句是对“容颜如花”这个套板化譬喻的推进和激活,诗人不再甘于用静止的喻体去比附静止的本体,喻体被转化为两种动作状态——开、落。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错误

2.郑愁予的《错误》原文

错误

郑愁予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底心如小小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郑愁予《错误》

郑愁予是我最喜欢的一位诗人。而《错误》是他最经典的一首诗歌。

我打江南走过:打即从、自,意思是:我路过江南。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把人的容颜比喻成莲花.也暗含着这个貌美如花.莲花开夏季.莲花等到季节来临才开放.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这句也与上句相对,莲花等到季节才会开放,正如柳絮没有东风不飞.

你底心如小小寂寞的城,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你的心门紧锁,因为你所等待的人还没有来.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以马蹄借指我的到来.这里用的是借代的手法.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我不是你要等的人,我只是一个与你擦肩而过的过客.

3.《错误》原文 郑愁予

《错误》郑愁予原文: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底心如小小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郑愁予,原名郑文韬,笔名“愁予”,台湾现代诗诗人,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曾任教于美国艾奥瓦大学及耶鲁大学东亚语文学系、香港大学等,现为中国海洋大学驻校作家。

郑愁予的诗集《郑愁予诗集Ⅰ》被列为“影响台湾三十年的三十本书”之一,已有八种欧、亚文字译介。 1、他的诗作以优美、潇洒、富有抒情韵味著称,意象多变,温柔华美,自成风格。

他的成名作《错误》(1954)在台湾首次发表时,因为该诗的最后一句“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一时间整个台湾岛都在传诵“达达的马蹄”之声。 2、郑愁予的《错误》这首小诗,轻巧清隽,是一首至今仍脍炙人口的佳作。

郑愁予为现代诗社主要成员,其诗歌以婉约见长,他的爱情诗更是清新婉约。如果说,郑愁予的作品最能引起共鸣、最能打动人心灵深处的地方,莫过于美与情,那么《错误》这首诗可谓其中的佼佼者,为诗人奠定了他在台湾诗坛上不可忽视的地位和影响。

4.请问郑愁予的《错误》全文是什么

错误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错误》赏析 1.解题 现代诗社主要成员郑愁予的诗歌以婉约见长,他的爱情诗更是清新婉约。

《错误》以江南的小城为中心意象,写思妇盼归人的情思,意境优美深婉,被誉为“台湾现代抒情诗的绝唱”。 杨牧:“自从现代以后,中国也有些外国诗人,用生疏恶劣的中国文学写他们的‘现代感觉’,但郑愁予是中国的中国诗人,用良好的中国文字写作,形象准确,诗句华美,而且绝对是现代的。”

郑诗大都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被称为“浪子诗人”。“我从小是在抗战中长大,所以我接触到中国的苦难,人民流浪不安的生活,我把这些写进诗里,有些人便叫我‘浪子’。

其实影响我童年的和青年时代的,更多的是传统的仁侠精神。”(仁侠精神与浪子情怀的结合)他的诗歌在台湾传唱的程度,恐怕不亚于李后主、李商隐。

他的诗歌,一种是豪放、爽快、豁达的“仁侠”精神,酷似李白;一种则是曲折动人、情意绵绵、欲语还羞的婉约情韵,宛若李商隐。两种气质充分显示了诗人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

正是这种修养使他避免了台湾现代派诗歌的缺点,把中国的传统意识和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技巧结合得浑然一体,使他成为地地道道的“中国的中国诗人”。

5.郑愁予的《错误》内容

【原文】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底心如小小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作者简介】 郑愁予(1933-),原名邹文滔,河北人,中国台湾当代诗人。

其父为国民党军官,诗人青少 年时期随父亲奔走于战场中,在炮火声中度过。1949年诗人去台湾,1955年服役。

1958年毕 业于台湾中兴大学商学院,在基隆港务局任职。诗人从15岁就开始发表诗歌,1956年参与创 立现代派诗社,任《现代派》刊物编辑。

1968年到美国爱荷华大学学习,毕业获硕士学位并 留校任讲师。后任耶鲁大学教授。

1965年,诗人停止写作,到20世纪80年代才重操诗笔。 有诗集《梦土上》(1955)、《衣钵》(1966)、《燕人行》(1980)、《寂寞的人坐着看 花》(1993)等。

诗人有“中国的中国诗人”称号,其诗风深受宋词风格的影响。 【赏析】 郑愁予的诗和他的名字一样,轻巧又带着深深的愁怨,婉转而藏着一份诉说的衷情。

“青山遮 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这是辛弃疾的词,何等的空寥,何等的愁 怨?同时,这正是诗人诗的意境。

在诗的开头,诗人说:“我打江南走过。”简单的“江南”二字,一下子就将人们带入充满诗 情画意的境地——那蒙蒙的烟雨,那翠绿的河岸和灵秀的山水,当然还有深闺和那思念的人 儿。

然而,诗人心中的江南是消瘦的江南,留下的风景已经变换了数旬,已经如莲花,在开开 落落之间只剩下了一支干枯的荷梗。 这是怎样的季节呢?该是春季吧,早春,一切都在焦急的等待中。

东风滞留在遥远的地方,柳 絮在柔柔的柳枝中沉沉睡去,不管人间的等待和梦。在这样的季节里,在江南那小小的城市的 阁楼中,妇人的心扉紧闭,如幽深的青石小巷,笼罩在氤氲的暮色中,寂寞中伴着深深的愁 思。

一切都静静的,连一个足音都没有。春天或许已经来了,那绿树和鲜花已经在绚烂地开着了。

然而,没有心灵盼望的足音,春天等于没来,春色仍藏在深深的帷幕中。“你”的心扉如同那 深深庭院的一扇窗扉,紧紧地关着一颗寂寞的心,含着深深的愁怨。

南宋著名词人蒋捷的词 道:“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但这首诗里说的不是黄花秋声,红叶低窗,是 绿柳早春,青石深巷;不是凄凉在心,是相思,是悠悠的哀愁和寂寞。

这时,“我”的足音,清脆的马蹄声在江南的青石板路上达达而过。这“美丽的错误”更生动 新颖地写出了思妇的怀人心情,写出了那心中的寂寞和盼望。

然而,这“美丽的错误”使妇人 陷入了更深的寂寞中。诗人只是一个过客。

诗人走过,留给妇人一份落寞和怀念。正如李清照 的词所说的:“此情无计可消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诗歌深得宋词的长处,意境幽婉而朦胧。诗歌的表现手法纯熟,句式整饬,语调轻快,富于节 奏感。

开头和结尾的两句都使用了短句,这恰恰是对过客的描写:匆匆而来,匆匆而去,来不 及停下就消逝在岁月的长河里。中间的句子都是用长句,采用轻俏的词语,如柔柔的柳枝。

那 是在写妇人,悠悠的,如女主人的相思和怀念。诗中的意象都是诗歌手法的表现,比喻也用得 恰到好处。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