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宋词以前是不是很低贱

1.唐诗宋词这些大文豪是不是有些像如今的嘻哈

完全不能比,像词最早只是酒宴时的游戏之作,上不得台面,从五代末到北宋初,像韦庄、李煜、冯延巳、苏轼、欧阳修、李清照、柳永等人对这种文体形式赋予了新的内涵,写出了新的高度,从艳俗到雅正(或通俗、雅俗共赏,与艳俗、低俗不同),从空洞流于表面到言情言志,从宴游、情爱(指低俗、艳丽那种)扩展到各方的题材,从无病呻吟到直抒胸臆,从无境界到有境界。

个人认为嘻哈在内容、内涵、深度上最多和五代宴游酬宾的词比(其实还往往大有不如,因为作者的文学素养摆着),从韵文的角度讲,除了什么句内单押、双押,完全没有格律可言(有点像打油诗、鼠来宝),而其追求的多押,从诗词格律上只会显得呆板,虽顺口而无灵气,过分追求更是伤神伤意。

所以个人认为完全没有可比性,嘻哈目前最多只是一种通俗的娱乐方式,和特殊文化形式,但不算一种韵文形式,也不具备较高的文学价值。

但我不是说嘻哈是一种不好的文化形式,这只是一种载体,了解不多,只觉得在网上看到的一些信息显示在目前大多内容主要都便低俗化,形式化。若要像词一样完成华丽转身,必须要有数代如苏轼等类似的人出现对其拔高、升华、改变,才有可能,但我感觉这很难(缺乏大才登高一呼,嘻哈在中国缺乏文化与生活基础,多押的格律形式先天的感觉不利于韵文的灵性发展,且路已走偏)。

2.简论宋词是不是一代之文学

词,诗歌的一种。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始于唐,定型于五代,盛于宋。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在古代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风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后有同名书籍《宋词》。

-------------------------------------------------------------------------------------------------------------------

宋词兴盛于宋,故称为宋词,就像诗兴盛于唐朝,习惯称之为唐诗一样,应该说他们都是中国古典诗歌重要的表现形式,但称之为一代的文学我觉得不确切,比如宋朝也有很多写诗的圣手,看以关注一下宋诗,而宋之后也有一些填词的高手,比如清朝的纳兰性德,其词直比两宋,被称为纳兰词,还有女词人顾太清等。所以我觉得应该说词是有宋一代全盛的文学形式,这样比较准确一些,你觉得呢?

3.古诗文是不是等于宋词

在头一行先写词牌名和题目(词人在词牌之外,往往另加题名或序言以说明词意,但题名或序言有时可省略不写),接下去一行写作者,在接下去一行开始写正文(一个诗句写一行)

例如:

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

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如梦令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希望对你有用^_^

4.宋词的做法是不是都是严格按照词牌的规定来的

说宋词格律之前,先说什么是词牌。

最初的词是用来歌唱的曲调的歌词,曲调的名称,称为“词牌”,也许来源于最早的作曲者取的名字。后人用的词牌名跟词的内容已经没什么关系,故又另取了词标题。

比如陆游的《水调歌头·咏梅》,“水调歌头”就是词牌名,“咏梅”是词标题。 宋词跟唐诗的共同点是讲究平仄和押韵,不同的是,唐诗押韵的格律比较单一,而宋词的格律多变,每一个词牌有不同的格律。

唐诗只押平声韵,而宋词则有押仄声韵的。 宋词的平仄跟唐诗一样,平声为:阴平、阳平和轻声(现代音第一、第二声),仄声为:上声、去声和入声(现代音第三、第四声)。

此外,宋词中还有所谓“叶韵”的,比如“叶平”、“叶仄”、“叶首仄”、“叶二仄”等。什么是叶韵呢?叶,音协,通协、谐。

南北朝时,有学者发现,用当时的音读《诗经》有许多诗句韵不和谐,认为某些字应当改读他音,改读的音成为“叶韵”。后人将次做法运用到其他韵文。

到了宋代,词人作词便沿用此读音,而衍生了“叶韵”。宋词格律中的所谓“叶首仄”,本人估计(未经仔细考证),便是某一类字的第一种仄变音;而“叶二仄”,估计是同一类字的第二种变音。

现代人作宋词,已经无法考证这些 “叶韵”,因此本人建议,凡“叶平”均作平音处理,“叶仄”均作仄音处理即可。 宋词中还有换韵现象,一般为平声韵和仄声韵之间互换。

注意换韵时,虽然平仄要变换,但韵母仍要相同。 下面的附录中列出了部分词牌的格律。

大家最好找来相应的宋词,结合起来一起学,效果比较好。有的词牌格律没列出来,如果想写这些词牌的话,找来两首同样词牌的词,自己分解一下,就可以得出来了。

说 明: - 表平声,| 表仄声,+ 表可平可仄。摘自《唐宋词格律》。

十六字令 又名《苍梧谣》、《归字谣》。十六字,三平韵。

定格: -(韵) + | - - | | -(韵) - - |(句) + | | - -(韵) 渔歌子 又名《渔父》,二十七字,四平韵。中间三言两句,以对偶为宜。

定格: + | - - | | -(韵) + - - | | - -(韵) - | |(句) | - -(韵) - - | | | - -(韵) 忆江南 又名《望江南》、《梦江南》、《江南好》。二十七字,三平韵。

中间七言两句,以对偶为宜。宋人多用双调。

定格: - + |(句) + | | - -(韵) + | + - - | |(句) + - + | |- -(韵) + | | - -(韵) 长相思 又名《双红豆》,三十六字,前后片各三平韵,一叠韵。 定格: + + -(韵) + + -(叠) + | - - + | -(韵) + - + | -(韵) + + -(韵) + + -(叠) + | - - + | -(韵) + - + | -(韵) 浣溪沙 四十二字,上片三平韵,下片两平韵,过片二句多用对偶。

格一: + | + - + | -(韵) + - + | | - -(韵) + - + | | - -(韵) + | + - - | |(句) + - + | | - -(韵) + - + | | - -(韵) 格二(摊破浣溪沙): | | - - | | -(韵) - - - | | - -(韵) - | - - | - |(句)| - -(韵) + | + - - | |(句) + - - | | - -(韵) - | | - - | |(句)| - -(韵) 采桑子 又名《丑奴儿令》、《罗敷媚》。四十四字,前后片各三平韵。

添字格两平韵,一叠韵。 格一: + - + | - - |(句) + | - -(韵) + | - -(韵) + | - - +| -(韵) + - + | - - |(句) + | - -(韵) + | - -(韵) + | - - +| -(韵) 格二(添字): + - + | - - |(句) + | - -(韵) + | - -(叠) + | - -(句)+ | | - -(韵) + - + | - - |(句) + | - -(韵) + | - -(叠) + | - -(句)+ | | - -(韵) 眼儿媚 又名《秋波媚》。

四十八字,前片三平韵,后片两平韵。 定格: - | - - | - -(韵) + | | - -(韵) + - + |(句) + - + |(句) + | - -(韵) + - + | - - |(句) + | | - -(韵) + - + |(句) + - + |(句) + | - -(韵) 太常引 四十九字,前片四平韵,后片三平韵。

两结句倒数第二字定要去声。 定格: + - + | | - -(韵) + | | - -(韵) + | | - -(韵) | + |(豆) - - | -(韵) + - + |(句) + - + |(句) + | | - -(韵) + | | - -(韵)| + |(豆) - - | -(韵) 鹧鸪天 又名《思佳客》,五十五字,前后片各三平韵,前片第三、四句与过片三言两句多作对偶。

定格: + | - - + | -(韵) + - + | | - -(韵) + - + | - - |(句)+ | - - + | -(韵) - | |(句) | - -(韵) + - + | | - -(韵) + - + | - - |(句) + | - - + | -(韵) 小重山 又名《小重山令》,调悲。五十八字,前后片各四平韵。

定格: + | - - + | -(韵) + - - | |(豆) | - -(韵) + - + | |- -(韵) - + |(句) + | | - -(韵) + | | - -(韵) + - - | |(豆) | - -(韵) + - + | | - -(韵) - + |(句) + | | - -(韵) 一剪梅 双调小令,六十字,上下片各三平韵。每句并用平收,声情低抑。

亦有句句叶韵者。 定格: + | - - + | -(韵) + | - -(句) + | - -(韵) + - + | |- -(句) + | - -(句) + | - -(韵) + | - - + | -(韵) + | - -(句) + | - -(韵) + - + | |- -(句) + | - -(句) + | - -(韵) 破阵子 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三平韵。

定格: | | - - + |(句) + - + | - -(韵) + | + - - | |(句) +| - - + | -(韵) + - + | -(韵) | | - - + |(句) + - + | - -(韵) + | + - - | |(句) +| - - + | -(韵) + - + | -(韵) 满庭芳 又名《锁阳台》,九十五字,前片四平韵,后片五平韵。 定格: + | - -(句) + - + |(句) | + - | - -(韵) | - - |(句)- | | - -(韵) + | - - | |(句) + + |(豆) + | - -(韵) - -|(句) + - + |(句) + | | - -(韵) - -(韵) - | |(句) - - | |(句) + | - -(韵) | - | - -(句) + | - -(韵) + | + - | |(句) + + |(豆。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