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刘过写过一首白日见鬼的宋词,是哪一首因为刘过在这首词中,说唐代的白居易、北宋时期的苏轼、林逋留他在杭州流连,所以迟些再去与辛弃疾聚聚……,所以岳珂说他是‘白日见鬼’。当然,这些只是他们朋友之间互相打趣说笑的轶事而已。 沁园春 刘过 斗酒彘肩,风雨渡江初,岂不快哉!被香山居士,约林和靖,与苏公等,驾勒吾回。波谓西湖,正如西子。浓妆淡抹临照台。诸人者,都掉头不顾,只管传杯。 白云天竺去来。图画里,峥嵘楼观开。看纵横一涧,东西水绕,两山南北,高下云堆。逋曰不然,暗香疏影,只可孤山先探梅。蓬莱阁,访稼轩未晚,且此徘徊。 2.《唐多令》这首诗宋词人刘过在这首登临之作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刘过 唐多令 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 二十年重过南楼。 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 黄鹤断矶头,故人曾到否? 旧江山浑是新愁。 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这首词也是词人在宋宁宗嘉泰四年(1204)西下漫游途中之作。前人有云:"武昌系与敌分争之地,重过能无今昔之感?"(《蓼园词选》)可见词中的今昔之感是和作者的爱国思想联系在一起的。 此词上半阕以简洁的笔致勾勒出清丽的秋景,烘托气氛,笼罩全篇。"柳下系船犹未稳"三句就季节与时间落笔,又象征国家与个人均已进入中秋时分,晚景无多。 下半阕借景抒情,流露出感慨时事,抒写出今昔之感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感情。"旧日江山浑是新愁"一句,是全词的主旨。李攀龙云:"追忆故人不在,遂举目有江上之感,词意何等凄怆!又云:'系舟未稳','旧江山都是新愁',读之使人下泪。"(《草堂诗余隽》) 刘过的爱国词篇,深得稼轩的神髓,多为豪爽奔放、淋漓痛快之作。但这首《唐多令》却写得温婉含蓄,别具一格。此词一出,"楚中歌者竞唱之。"(《词苑丛谈》引《山房笔丛》语)南宋爱国词人刘辰翁在临安失陷之后,曾次此词之韵达七首之多,可见此词影响之大。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唐多令刘过这首诗的开头两句描绘了什么景象有何作用楼主你好,你说的“开头两句”应该不是只他的说明吧?我还是先简单说一下就是交代诗人刘过,他同一帮好友去安远楼,然后呢喝酒时,有一位黄姓的歌姬请作者作一首词,他便当场创作。那天是八月五号。 入正题:开头两句描绘景象的“作用”: 1、首先原本意思说芦沙洲上铺满了芦苇落叶,冰凉的流水悄然无声的流过沙滩。二十年了我又重新登临这旧地南楼(感叹岁月)。 2、这个前面写景,形象鲜明,气氛浓厚,描绘江边的凄清秋色。用“芦苇”这个意象非常形象,营造了一种迷蒙、零散、凄凉的氛围,为词人抒发情感打好了悲凉的情感基础。“二十年”句实际上是词人的叙述,眼看着复国遥遥无期,亲友离散,功名不取,他不由得感慨世事的沧桑。 请参考,有关南宋词的书籍也很多。 4.刘过诗词的艺术成就及对后世的影响刘过豪放的性情气质是他的词有着清狂野逸的风格特质。 刘过把苏轼和辛弃疾词的长处综合起来为自己所用,在苏轼“以文为词”基础上,比稼轩的词更有深层的开拓,使刘过的词的风格更狂逸。苏轼以诗为词,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辛弃疾继承苏轼的手法,又运用新的方法,使词更加自由,刘过踵武稼轩,又有出蓝之妙。 例如《沁园春。寄稼轩承旨》,这是一首文情并茂豪放清奇的好词,是宋宁宗嘉泰三年,朝廷启用辛弃疾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辛弃疾邀刘过到绍兴见面,刘过因事就不能去赴约,于是就写首词回复稼轩。 “斗酒彘肩,风雨渡江,岂不快哉!被香山居士,约林和靖,与坡仙老,驾勒吾回。 坡谓“西湖,正如西子,浓抹淡妆, 临镜台。” 二公者,皆掉头不顾,只管衔杯。白云“天笠飞来。 图画里、峥嵘楼观开。爱东西双涧,纵横东西水;两峰南北,高下云堆。” 逋曰:“不然,暗香浮动,争似孤山先探梅。须晴去、访稼轩未晚,且此徘徊。” [9] 全词通篇以多变的散文章法结构,灵活的散文句法叙事。 首三句先写拟赴好友之约的惬意之情,然而以一个“被”子领起下文,急转斗折,不仅写出不能赴约的遗憾,同时带出白居易、林逋、苏轼三个人物,说明不能赴约的原因。 以下便分写三人七言八语争述“驾勒吾回”的理由,而又分中有和。“二公者”三句合写林、白的行动和心里,然后又分写二人不同的语言,在写到三人的对话时分别用“谓”、“云”、“曰”同义动词,显得变化而又不呆板。 同时全词打破词体常见的分片谱式,不以分片处截断文意,使情节上下贯通,不因分片而割裂。全词读起来颇似带有浓醇的故事性、幽默戏剧性的散文小品。 另外这首词想象奇特、构思新颖,词人将白、林、苏三位不同时代但都同杭州有着密切关系的前贤聚合在一起,并且全篇由三人对话组成,而且每个人的话又用了各自的诗句。 “坡谓”出自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白云”出自白居易《寄韬光禅师》诗:“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逋曰”出自林逋《山园小梅》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一首囊括了三个人的诗句而成,表情达意,熨帖可人,在宋代词苑中确是不可无一,不可有二的奇作。 狂则狂矣,而其幽默诙谐的风趣却令人把玩不已。 岳珂看了此词后曾评曰“白日见鬼”,其间虽不乏贬义,但却切中了他狂逸不羁的风格特质。 文学作品是借助艺术语言所构成的语言艺术,在语言上可以体现一个作家的艺术风格。 刘过博学经史百氏之文,通知古今治乱之策。 因此,他能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驱使诸子百家的文采,采用前人的成句和典故入词,造成语言的丰富华丽而又天然浑成。 例如《西江月》,上片两用《孟子?公孙丑下》中的成句,一是“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二是“沈同以其私问曰:‘燕可伐欤?’孟子曰:‘可。 ’”借前贤的言语来说明出师北伐有天时、地利、人和诸多有利因素。下片两次用典,先用《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中“使河如带泰山若历,国以永宁,爰及苗裔”的话,把韩?腚斜茸鞑荽春菏业墓Τ迹ぷK诳菇鹁裙薪ㄊ鞑皇乐ΑT儆谩妒芳?高祖本纪》里的典故,预言这次北伐必定成功。 一首小令,多次用典故,而且自然洒脱,不涩不滞,而且是散句和对句相互掺杂,口语和熟语两者并用,读来给人一种畅达的感觉。在语言上,刘过是俗语和俚语相结合,从而体现了他的“赡逸有思致”的语言特色,这也是刘过词的艺术风格的体现。 刘过的艺术风格另一个是直抒胸臆,坦言积愫,词旨豪逸,不复以含蓄委婉为意。 《念奴娇?留别辛稼轩》开篇即仰天长啸:“知音者少,算乾坤许大,著身何处?”一种愤懑不平之气充满于天地之间。 “不是奏赋明光,上书北阙,无惊人之语,我自匆忙天未许”的满腔悲愤,感情沉郁悲壮,一泻无余。《沁园春?寄辛稼轩》开头就说:“古岂无人,可以似吾,稼轩者谁?”对挚友的仰慕之情喷薄而出,接着列举羊祜陶侃等历史人物,说他们不能作诗。 由辛弃疾的再次被用想到自己的年华已逝和飘零的身世,发出没有知音、没有依靠、不能施展救国的志向的深深的感叹。都是对自己胸臆的直接抒发。 刘过直抒胸臆的表情方式,以文为词的运用,俗语和俚语相结合的语言艺术,往往是综合运用的,构成了豪放纵逸的艺术氛围,词人的有才能不能施展的心里,在报国的慷慨情怀中得到了体现,从而完美的表现出了刘过的清狂野逸的艺术风格。 刘过在他生活的时代及后世屡被人提及,尤其元末和清朝,无数骚人墨客凭吊,表达对他人格的景仰,其诗词也屡被收入选集,这说明了他在后世引起了较广泛的注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后世对其褒贬不一,析派不一,也印证了他的复杂性还有他并不寂寞的地位。总之,评价刘过要分清主次、一分为二。 吕大中《龙洲先生墓志铭》曾给刘过盖棺定论云:“芝兰之馨,梅花之清。先生之名,凛然如生”,正是看重了他人格中主要面。 可以这样说,刘过不是大英雄,不是大才子,没有官阶,没有钱财,没有子嗣,他一无所有,然而确实南宋历史上独一无二。 5.刘过的“贺新郎”这首词有什么典故刘过是一位爱国词人。 曾上书宰相,言谈北伐抗金的策略,但被摒弃不用,自己也屡试不第。 因此他在世间游荡,先是南下东阳、天台、明州,北上无锡、姑苏、金陵,后又从金陵溯江西上,经采 石、池州、九江、武昌,直至当时南宋前线重镇襄阳。 他登岘山,向北遥望,常常慷慨悲歌,不觉掉泪。 这首《贺新郎》大约写于此次西行途中。 开头三句写数日的所见所感。而这三句以至全篇的重心就在“弹铗”二字。 这里用《战国 策•齐策》冯谖的故事:说自己的愁苦“西来”,自是因朝廷没有重用自己,因此四处漂泊。他把自己 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意”,借冯谖弹铗的故事,直白地叙述出来,而且直贯全篇。 “梦里寻秋”的“秋”,除了季节,还另有所指。人们常用春象征某种美好的事物,以伤春来叹息 岁月如逝水,华年不再,或以之伤山河破碎,国势陵夷。 这里,词人不说“春”而说“秋”,而且要“梦里 寻秋”,隐含着两层意思,一是“国脉微如缕”(刘克庄),已到百花凋零之时;二是寻而不得,以致成 梦。 那么秋天在梦中,依然是不得见。 接着却是一句自相矛盾的话:“秋在平芜远渚。”“平芜”,无涯 的芳草远连天际;“远渚”,沙洲远水,更是不可见。 陈亮曾用“芳菲世界”比喻北方沦陷了的大好山 河;“平芜远渚”正与之相仿佛。这两句含蓄地表明词人很关心国事,虽日里、夜里、梦里都在追求, 结果却是不得实现。 “想雁信家山何处? ”希望书信可以由鸿雁传递,可是家乡遥远,音信全无。念国思家,在这首词 中二者是统一的。 这句表明家乡之遥远。国事既不可问,家乡又音信杳无,于是无限感慨油然 而生。 “万里西风吹客鬓,把菱花、自笑人憔悴。留不住,少年去。 ”飘零异乡,本已凄苦,何况又值万木 萧疏、万里金风的秋天,它和“万里悲秋常作客”(杜甫)一样,词人无法排解的忧伤便表现出来了。 对镜自照,两鬓生斑,人已垂垂老矣,时光的美好便如流水般匆匆流逝。 “自笑人樵悴”,感慨极深 在《程史》中岳珂的笔下刘过曾是“放浪荆楚,客食诸侯间”,本来是很乐观的。 这次西游,他不仅登 临了名山胜迹,而且还特别凭吊了虞允文大败金兵的采石,周瑜破曹的赤壁,岘山的堕泪碑和边防 重镇的襄阳。 由此可见他虽在落魄漫游中,依然豪情壮志满怀。这几句是词人怀才不遇的感慨,种 种悲愤隐藏在萧瑟中,从“自笑”两字中隐隐地透露了出来。 “男儿事业无凭据”,和上阕的首句结构相同,是自我抒怀的一个关键句。古云“男儿志在四 方”,但这时词人报效祖国的志向却迟迟未能实现。 “记当年、击筑悲歌,酒酣箕踞”,用《史记•刺客 列传》“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事,以坚决抗秦的荆轲、高渐离比况自己和朋友,志同道合,豪情逸 飞。 并用阮籍在大将军司马昭的宴会上“箕踞啸歌,酣放自若”(见《世说新语•简傲》),抒发自己 的礼法不拘及桀骜不驯。 而一句“记当年”,又将自己拉回现实,提醒自己这件事已经过去了。刘过 是一个好饮酒、喜谈兵、睥睨今古、傲视一世、诗情将略都远超常人的人,他不仅“奏赋明光,上书北 阙”(《念奴娇》),而且他曾想弃文就武,投笔从戎,但却始终被统治者弃用,而“不斩楼兰心不平”的 壮志,也不过是一场幻梦而已。 “腰下光芒三尺剑,时解挑灯夜语;更忍对灯花弹泪?”尽管一事无成,也没有半点功名事业,可 是自己仍一心念着恢复中原的志向,时时与朋友夜里挑灯看剑,连床夜语,又岂忍对灯花弹泪? 最后四句呼应开头的“弹铗西来路”,由对国事的感慨转至言自身的落寞。 “唤起”两句指杜甫 思念李白的诗句。 结句点出写此词以泄心中愁苦,以劝慰羁旅中的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