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表达岳飞怒到极点的诗句岳飞的故事: 1103年,岳飞生于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一个农家,出生之时有大鸟飞鸣掠过屋顶,故取名飞、字鹏举。 少时家贫,日间耕田割草,晚上以柴照明念书习字,尤喜读兵书。岳飞体魄强健、寡言淳厚、刚直义气且勇力过人,十几岁已能拉300斤硬弓、960斤腰弩,能左右开弓射箭,枪法“一县无敌”。 岳飞20岁入伍,投奔真定(今河北正定)安抚使,但不久因父丧回乡,两年后,再投河东路平定军。1126年,金军攻汴京,朝廷风雨飘摇,钦宗弟赵构以“天下兵马大元帅”名义招募义勇民兵,岳飞投其帐下,因率百骑斩杀金军几千有功,被升为秉义郎。 不久,赵构改派岳飞至老将宗泽麾下,赴澶州援救汴京,自己却视望不前,待金军1127年4月攻入汴京将徽、钦二宗及后妃、大臣等三千人和无数财宝掳走北归后遂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是为宋高宗。高宗任命宗泽为开封知府兼东京留守,听信宠臣黄潜善等劝说,反“战”而主和。 岳飞上书怒斥议和力主回击,反被以“越职”罪免去职务。 三个月后,岳飞投奔河北路招抚使张所,颇受赏识,曾在王彦统辖下抗金,渡河收复新乡。 因与王彦不和,转战汴京,再次投奔宗泽,在黄河以南连续战胜金军。次年,曾24次上书高宗请求还都的老将宗泽忧愤成疾,临终三呼“渡河!”而亡,岳飞随接替东京留守的杜充南下,退往建康(今江苏南京市)。 1129年冬,金军由兀术(即宗弼,金太祖阿骨打第4子)统率大举南侵,渡江攻入建康。高宗辗转逃往海上,仅率臣八九人,乘楼船飘泊于温州、台州一带。 岳飞奉命收复建康,先率部在城南牛头山埋伏,深夜派百名黑衣战士混入敌营,使金军于梦中,互相残杀,又伺机捕捉敌人哨兵,获知敌北撤路线,火速赶往静安镇,横刀跃马冲入敌军,往来翻飞击毙敌军无数,乘胜进驻建康后,升任通(今江苏南通)、泰(今江苏泰州)镇抚使。岳飞由此崭露头角。 1130年,金扶植汉奸刘豫割据河南、淮北建立伪齐政权,使其牵制南宋以缓和宋对金的直接威胁。放回降臣原宋御史中丞秦桧,让他劝诱高宗称臣行南北分治。 同时由兀术率主力征服川、陕,以断南宋兵粮之援。 南宋相应在江淮之间有防,派岳飞防守江州(今江西九江)至江陵(今湖北江陵)一线,岳飞先平定叛军、游寇及农民起义,收编精兵,以后三次主动出击大获全胜。 第一次在1134年,岳飞率军从江州出征,收复伪齐占领的襄阳等六州之地。在随州(今湖北随县)岳飞的16岁长子岳云,手握各重80斤的铁锤力夺头功。 在襄阳,岳飞慧眼识破敌人以骑兵布防江岸,以步兵摆阵阔野的破绽,令部将以手持长枪的步兵攻敌骑兵,使其阵脚大乱,互相争挤夺路,落入江中。又以骑兵将敌步兵杀得丢盔卸甲,击溃伪齐主力。 仅三个月即顺利收复六州,保住了长江中游,打通了通往川陕之路,扭转了南宋的被动局面,增强了军民抗敌的勇气和信心。32岁的岳飞被破例提升为清远节度使,又进封武昌郡开国侯,享受刘光世、韩世忠、张俊同等的宋朝最高殊荣。 由于高宗严令不得越界追敌扩大事态,岳飞只得率军回鄂州(今湖北武昌)驻防,期盼着“何日请缨提劲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年底,金、齐联军进逼庐州(今安徽合肥),高宗“御札”岳飞东下解围。 牛皋等13骑先遣,略展“岳”字旗,已使敌军心动摇,待援军赶到又追杀敌军30余里,以至百里外的兀术大营也闻风北逃。 1135年夏,岳飞率军镇压洞庭湖地区杨么起义,被朝廷封为开国公。 岳家军由于收编起义军人数猛增。次年,岳家军第二次北上出击,收复洛阳西南险要之地,夺取烧毁伪齐粮秣,逼近黄河。 因朝廷不供军粮,功败垂成。虽升职太尉,壮志难酬,填《满江红 》抒怀: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 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1137年,金下令取消节节败退的伪齐,以归还河南、陕西为条件诱使南宋议和称臣纳贡。1139年元旦,秦桧代高宗向金使跪拜称臣、接受金朝皇帝诏书,达成和议。 岳飞坚决反对,上表称“和好不可恃”,并四次奏辞因和议而赏封给他的官衔,遭秦桧忌恨。 果然,金军于1140年5月撕毁和约,四路伐宋。 高宗大惊失色,不得不下令各军分别抵抗。岳飞第三次出击,令所部一支分路进攻河南,一支重返河北,自己率主力从正面向汴京推进。 40多天,先后收复陈州(今河南淮阳)等重镇,从三面形成对汴京的包围圈。7月初,岳飞以少数轻骑驻守郾城,每天派小股人马向金军挑战。 兀术由小路进军至城北20里处与岳家军相遇。 岳飞命岳云先闯敌阵,苦战几十回合,获胜。 兀术遂以有“常胜军”之称的“铁塔兵”、“拐子马”袭来。“铁塔兵”是金兀术侍卫亲军,由三千余头戴双层铁盔、身披重甲的骑兵组成,每推进一段,后面便置障碍,只能前进不能后退。 正面冲锋时,犹如一道铁墙。左右两翼配备轻骑兵一万五千,常在战斗最激烈时突然出击,称“拐子马”。 待敌军临近,岳飞指挥经过专门训练的。 2.岳飞是怎么被害死的另一方面,他深知自己的皇位来之不易,在众皇子中,赵构排行老九,若非金国入侵,靖康二帝被劫,他恐怕连做梦都想不到能轮到自己做皇帝。 天无二日,国无二主,若是岳飞一旦收复中原,迎回二帝,那也许就是他赵构下台之时,这岂是他愿意看到的结果?所以,抗金只能是象征性的,是手段,只能作为与金人在谈判桌上讨价还价的砝码,以战求和才是赵构的初衷,维持皇帝才是他的目的。然而岳飞却领会不到领导意图。 绍兴九年(1139年),宋金和议,高宗赵构颁下大赦诏书,对文武大臣大加爵赏。可是诏书下了三次,岳飞都拒绝接受开府仪同三司(一品官衔)的爵赏和三千五百户食邑的封赐。 他在辞谢中,痛切地表示反对议和:“今日之事,可危而不可安,可忧而不可贺。”并再次表示收复中原的决心,“愿定谋于全胜,期收地于两河,唾手燕云,终欲复仇而报国。” 这无异于给宋高宗当头泼了冷水。绍兴十年(1140年),朱先镇大捷后,岳飞招兵买马,连络河北义军,只想“直捣黄龙府与诸军痛饮”。 无奈之下,赵构先命令东西两线收兵,造成岳家军孤军突出的不利态势后,即以“孤军不可久留”为名,连下十二道金牌,急令岳飞“措置班师”。岳飞也只能仰天长叹:“十年之功,废于一旦!所得诸郡,一朝全休!社稽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 岳飞只知这是权臣用事的乱命,孰不知这正是赵构的本意。 转自81.china.com岳飞之死,于其自身精神人格有着直接的关系。岳飞为人行事有许多优点,而这些都是宋高宗不愿武将所具有的,以至招来杀身之祸.岳飞文才武略,当世无人能及。 岳飞出身雇农家庭,家境贫寒,初随汤阳枪手陈广学“主技”,无所不精;后随同乡人周侗学骑射,攻读《孙子兵法》,可谓文武双全。他遗留下来的诗词如《满江红》等,至今还为人传诵,他的书法也很有造诣。 正因为如此,便触了宋廷的忌。在宋代,武将通常连字也不识,越是没有知识,越得朝廷的信任。 文武分途,是宋代消除内乱因素的办法。文臣有知识而不能打仗,武臣能打仗而没有知识,以文臣治民,武臣带兵,又以文臣节制武臣,武臣协助文臣,不仅分工合作,用得其宜,而且可以互相牵制,无论文臣武臣都不敢造反,不能造反了。 有象岳飞这样文武双全的武将在,宋高宗岂能睡得安稳?转自81.china.com岳飞不贪财、不好色。南宋初年的大将,差不多个个都贪财,宋高宗常纵容诸将都贪财,奖励诸将贪财,用意在使诸将腐化而丧失上进的志趣,一个守财奴自然不会有什么野心的。 南宋大将贪财已成为风气,就连名将韩世忠也未能免俗。他曾议买新淦官田,宋高宗闻之大喜,特赐御札,把这田赐给他。 当时高宗颇疑诸将有野心,当知道韩世忠也是一个求田问舍的人,所以喜欢起来。而岳飞却是例外。 他的廉洁,从他的家产可以证明。他死后被抄家,家里仅有现金一百余千,其他布帛粟麦等项,合计不过值钱九千余串,与同时诸将莫不宝玩充堂寝、田园占几县相比,真是天渊之别。 诸将皆贪财而唯他不贪,可见其志不在小,这便是高宗所疑忌的,不能污之以利,自不免要临之以刑了。 南宋初年诸将,少有不贪财的,更少有不好色的。 宋高宗不仅以诸将贪财为可喜,更以诸将好色为可喜。贪财的人已不足畏,贪财而又好色,就更不足畏了。 连韩世忠到部将家中宴会时,也常令部将的妻女出来侑酒,以致几为部将呼延通所杀。惟有岳飞与众不同,他家里并无姬侍。 有次吴玠特送美女给他,他说:“主上宵旰,岂大将安乐时?”拒不接受。宋高宗曾为他营建私第,他辞谢说:“敌未灭,何以家为!”。 美人金屋,丝毫不在他的念中,志趣之高远,可以想见。一个不贪财而且不好色的人,越发使宋高宗感到难以驾驭了,这也越发坚定了赵构杀他的决心。 转自81.china.com岳飞得民心、得军心。岳飞治军严厉,岳家军纪律严明,“冻死不拆屋,饿死不虏掠”对百姓秋毫无犯,深受人民的爱戴。 岳飞严于律已,周密称他为中兴第一。无论到何地,决不愿地方官为他办差。 他道经庐陵时,当地地方官特别在郊外欢宴,那知他已杂在一些偏裨将领中走了。正是因为他深得民心,所以难免引起宋高宗的猜忌。 一个手握重兵的武将竟受人民如此爱戴,岂不是有拢络人心,图谋不轨之嫌吗?岳飞虽然治军严厉,但对将士却关怀备至。他经常常亲自为患病的兵士调药;部下有战死的,他不仅为之痛哭,还抚育死者的遗孤;每逢颁给赏犒,他总是公平分配给他的部下,他和部下的关系亲密得像一家人,这支军队也被称为“岳家军”。 “岳家军”打起仗来,万众一心,坚不可摧。所以金人感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岳飞越得军心,就越令宋高宗害怕。赵构当然知道先祖是怎样起家的,岳飞有这样一支军队,又有如此之威望,岂不是随时有被部下拥立的可能?转自81.china.com岳飞的军事实力过大。 宋太祖是靠兵变起家,所以宋朝历代皇帝都限制武将带兵的数量,即使皇帝最亲信的武将,带兵也不过三万。 岳飞初时部下不过数千,绍兴二年,岳飞在讨平李成、张用、曹成三股游寇后,奉命第一次驻军江州,这时岳家军约有二万三四千人。 绍兴五年(1135年)。 3.描写岳飞冤屈诗句吊岳飞 胡铨(宋) 匹马吴江谁着鞭,惟公攘臂独争先.张皇貔貅三千士,搘拄乾坤十六年.堪悯临淄功未就,不知钟室事何缘.石头城下听舆论,万姓颦眉亦可怜.观岳侯石像 薛季宣(宋) 万死何知狱吏尊,威名盖代古难存.二桃岂以功高赐,一舸不容身退论.几见饮江思道济,缪为图像肖王敦.沉碑千古蛟川恨,付与无穷客断魂.岳武穆王墓 叶绍翁(宋) 万古知心只老天,英雄堪恨复堪怜.如公少缓须臾死,此虏安能八十年!漠漠凝尘空偃月,堂堂遗像在凌烟.早知埋骨西湖路,悔不鸱夷理钓船!谒岳王坟 郑超(宋) 我来拜谒岳王坟,松柏苍苍上宿云.臣子报君终一死,权奸卖国欲中分.鹰扬当日谁能及,雁叫中原不可闻.石马石人山寂寂,英雄于此忆将军.金使刘祹评价岳飞:江南忠臣善用兵者,止有岳飞,所至纪律甚严,秋毫无所犯.所谓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所以为我擒.如飞者,无亦江南之范增乎!金章宗评价岳飞:翼赞之功孰与岳飞?飞之威名战功,暴于南北.宋孝宗评价岳飞:卿家纪律、用兵之法,张、韩远不及.卿家冤枉,朕悉知之,天下共知其冤.《忠愍谥议》中评价岳飞:人谓中兴论功行封,当居第一.宋·湖北转运司立庙牒评价岳飞:去世已三十年,遗风余烈,邦人不忘,绘其相而祀者,十室而九.文天祥评价岳飞:岳先生,我宋之吕尚也.建功树绩,载在史册,千百世后,如见其生.至于笔法,若云鹤游天,群鸿戏海,尤足见干城之选,而兼文学之长,当吾世谁能及之.宋史对岳飞的评价:西汉而下,若韩、彭、绛、灌之为将,代不乏人,求其文武全器、岳飞仁智并施如宋岳飞者,一代岂多见哉.明太祖朱元璋评价岳飞:纯正不曲,书如其人.明神宗朱翊钧评价岳飞:宋岳飞精忠贯日,大孝昭天.屠立成评价岳飞:检阅五千年之历史,能有坚韧不拔之气者,唯宋之时岳飞云耳。 4.形容岳飞精忠报国,不顾自身安危的诗句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死。不患天下不太平!---岳飞 岳飞(1103年—1142年),字鹏举,宋相州汤阴县(今河南安阳汤阴县)人,中国历史上著名军事家、战略家,汉族民族英雄,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传唱最广的是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词中“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及“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更是经典。 满江红 岳飞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5.岳飞是被谁害死的秦桧。 绍兴十一年(1141年),金国在无力攻灭南宋的情况下,准备重新与宋议和。宋廷乘机开始打压手握重兵的将领,尤其是坚决主张抗金的岳飞、韩世忠二人。完颜兀术在给秦桧的书信中说“必杀岳飞,而后和可成”。 岳飞回朝后,即遭秦桧党羽万俟卨、罗汝楫的弹劾,诬蔑飞援淮西“逗留不进”、主张“弃守山阳”,要求免除岳飞枢密副使之职。八月九日,岳飞被罢枢密副使,充“万寿观使”的闲职 ,岳飞自请回到江州庐山旧居赋闲。 岳飞此时已无兵无权,但对他的迫害却仍在步步紧逼。在秦桧授意下,张俊利用岳家军内部矛盾,威逼利诱都统制王贵、副统制王俊先出面首告张宪“谋反”,继而牵连岳飞。 已赋闲的韩世忠因岳飞入狱之事质问秦桧,秦桧回答:“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韩世忠忿然道:“相公,‘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 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142年1月27日),宋高宗赵构下达命令:“岳飞特赐死。张宪、岳云并依军法施行,令杨沂中监斩,仍多差兵将防护 ”。 岳飞在大理寺狱中被杀害(宋代史料并无“风波亭”的记载),时年39岁。 扩展资料: 秦桧(1090—1155年),字会之,生于黄州,籍贯江宁(今江苏南京)。南宋初年宰相、奸臣,主和派的代表人物。 政和五年(1115年),秦桧进士及第,中词学兼茂科,任太学学正。宋钦宗时,历任左司谏、御史中丞。靖康二年(1127年),因上书金帅反对立张邦昌,随徽、钦二帝被俘至金,为挞懒信用。 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秦桧逃回临安,力主宋金议和。绍兴元年(1131年),擢参知政事,随后拜相,次年被劾落职,绍兴八年(1138年)再相,前后执政十九年,历封秦、魏二国公,深得高宗宠信。 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秦桧病逝,时年66岁,追赠申王,谥忠献。开禧二年(1206年),宋宁宗追夺其王爵,改谥谬丑。嘉定元年(1208年),史弥远执政后又恢复其王爵和谥号。 秦桧在南宋朝廷内属于主和派,奉行割地、称臣、纳贡的议和政策。第二次拜相期间,他极力贬斥抗金将士,阻止恢复;同时结纳私党,斥逐异己,屡兴大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奸臣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岳飞 6.岳飞被谁害死的疑似秦桧墓惊现人间,激起了人们又一次大辩论,谁是杀死岳飞的幕后黑手,岳飞是否非杀不可,秦桧是*臣,还是替罪羔羊?去年秋天的一个夜晚,南京附近的一个小村庄,两个人背着一个大大的包裹,从坟里钻了出来,消失在夜幕之中。 在公安人员抓到的盗墓贼手里,他们刚挖出的居然就是宋朝王公贵族所使用的器具,当挖掘人员把上面覆盖的泥土全打开时,却怎么也找不到那扇墓室的门!难道为了防止盗墓者掘墓“鞭尸”而特意设计的吗?他会是谁呢?人们想到了宋朝宰相“秦桧”!经过千辛万苦的挖掘,大家终于找到了这扇墓室的门,打开墓门之后,发现了一个宽2.2米,长5米的一个绢书,据说这就是秦桧留下的一份遗嘱!在这份遗嘱上,秦桧居然高度评价了他的死对头岳飞的战功,并说杀死岳飞不是他一个人所为!然而,遗嘱里透露的并不只是这一些,似乎还另有隐情。这个疑似秦桧墓的惊现人间,一时间激起了又一次的大辩论。 秦桧墓的挖掘,让我们对岳飞的死因产生质疑,之前说到在秦桧遗嘱中称自己并非杀死岳飞的真凶。他为什么要在临死前否认这一事实呢?岳飞到底是谁杀死的?有一份资料,有一次岳飞正准备乘胜追击的时候,突然接到皇帝下的十二道金牌急令,把他调回了京师囚禁了起来,岳飞怎么也想不明白,一个作战如勇猛,对皇上如此衷心的英雄,怎么一夜之间竟成了阶下囚了呢!那天半夜岳飞偷偷的问那个看守说,我什么时候能出去呢?没想到看守长叹了一口气说道,这君臣之间若没了信任,做臣子的也就只有死的份了。 岳飞听完之后,感到非常的冤枉,他大声的叫道:“天日昭昭,天日昭昭”!意思就是说,老天爷长着眼呢,我岳飞对皇帝哪曾有过二心啊!第二天,皇帝还真召见了他,岳飞见到皇帝誓死也不下跪,并说自己没罪不能跪,跪下便是认罪了。宋高宗也没有因此而愤怒,还好言安抚了一番,可没想到皇帝前脚刚走,秦桧就进来了,而且当场宣布,岳飞为死罪,为了保留全尸,以毒酒赐死。 岳飞当时真是悲愤难当,大骂秦桧。所以说岳飞直到死,他也不知道自己到底犯的是什么罪?当满朝文武大臣得知岳飞被杀的消息之后大为震惊,纷纷质问宰相秦桧,岳飞到底是犯得什么罪?秦桧只是含含糊糊地说了一句,岳飞的罪是“莫须有”。 那么,真的是秦桧害死了岳飞吗?按照宋朝的司法制度,像岳飞这么高级别的官员,涉及到他的死生问题,一定要经过皇帝特别安排的,另外秦桧是最高的文官宰相,岳飞是最高的武官之一,秦桧要杀岳飞几乎是不可能的,是否是宰相秦桧为皇上承担了一切罪名?据说皇命不可违,秦桧也只好奉命从事,但是他预料到自己替皇帝出面干掉岳飞,死后必定遗臭万年,所以对外就含糊其词,而对自己家人则在遗嘱中透露了真情。有人说:虽然没有皇帝的批允,谁也不敢捍动权倾满朝的一个武臣,但有可能是高宗受了秦桧的唆使才把岳飞误杀的?从管理的视角分析岳飞的死因:皇帝是杀岳的主谋。 因为他坐在一个来之不易的皇位上,本来天下不是他的,是他哥哥的,由于战争他坐上了皇位,所以他特别害怕失去这个皇位。同时高宗又是一个性格软弱的人,一个能人下属就怕遇到性格软弱的领导。 软弱的人,第一不自信爱怀疑别人,第二,没有自己的主见,耳根子软,容易听信别人的谗言,岳飞就陷到这里边了。据说有一次岳飞为感谢皇上对他的重用,向皇帝表忠心表过了头,他说我一定要攻克黄龙府,迎二圣回朝,那么二圣是谁呢?就是高宗的父亲与他的哥哥,如果高宗的父亲跟他的哥哥回来,那他的位子还能坐得稳吗?后来秦桧还跑到皇帝那去打小报告,声情并茂的说了一番,还画了三个太阳,意思是提醒皇上,这国无二主,天无二日啊。 难道就因为这,皇帝就记了岳飞的仇?如果说“迎回二圣”是岳飞死因中的一个传言,那么岳飞真正的死因到底是什么呢?在秦桧的遗嘱中曾提到岳飞有惹怒宋高宗的过失,难道一代英雄岳飞果真是居功自傲,不识大体的吗? 从岳飞的个性看,岳飞不向领导提任何的要求,清高和无欲无求的个性.朋友给的美女被退回,皇上要给他盖房子,他不要,并且说:“敌未灭,何以家为?”这样一个不爱钱、不好色、不好酒、不置家产、不怕死,再不贪财的人,图的是什么呢?难道图的是江山? 其实,宋高宗对金的态度,可以说是国仇家恨,不共戴天。只是从军事上、经济上苦于没有大举兴兵反击金国的本钱。 当时金国几乎每三年就要组织一次大规模的入侵,在内忧外患之中的高宗皇帝可以说焦头烂额,高宗一方面重用岳飞等武将四处扑火,高举北伐大旗,另一方面又不得不让秦桧牵头一次次对金“议和”,以便得到喘息之机。可岳飞固执地认为皇上如此重用我,就认定皇上这是要让他收复河山,把金国打出中原。 于是“抗金”的想法在他心里是根深蒂固,甚至不惜和皇帝对着干。高宗为了取得武将对“议和”的支持,特别赐于刘光世、张俊、韩世忠三大将新的封号和官爵,并提升岳飞为开府议同三司。 升迁本来是件求之不得的好事,然而固执的岳飞连上四折表示不接受。并指出,现今的形势不容乐观,应加紧训练士兵,以备不测。 他要求皇上追回成命,以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