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含有典故的古诗词诗词的用典,是指在诗词中借用历史故事或神仙故事来抒情。还有一种说法,借用或点化前人的诗文佳句来抒情,也叫用典。因此,有的诗人就大量使用典故,堆砌典故。于是形成了一种堆典体。堆砌典故很使人费解,有人就说这是不太好的做法,是故意卖弄渊博。 其实也不尽然。 辛弃疾的词,用典是最多的。 贺新郎----绿树听鹈鴃,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觅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撵辞金阙,看燕燕,送归妾。 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常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常啼血。谁共我,醉明月。 一共用了七个典故。 1、“马上琵琶关塞黑”-----王昭君嫁匈奴和亲典故。《王明君辞序》 2、“更长门翠撵辞金阙-”------汉武帝的皇后陈阿娇被打入长门宫典故。 3、“看燕燕,送归妾”--------卫国皇后庄姜的典故。《诗经。燕燕》 4、“将军百战----故人常绝”-----西汉将军李陵与苏武的典故。 5、“易水萧萧----悲歌未彻”------荆轲刺秦典故。《史记》 6、“啼鸟还-----常啼血”------蜀帝杜宇死后化作杜鹃啼血的典故。 7、“谁共我,共明月”-----用李白《春夜晏桃李园序》、《赠孟浩然》诗句意。 古代诗人写诗用典的人不少,在此无法一一列举。但在词中,辛弃疾用典是最多的。你可以查一查辛词。 另外,元散曲用典也很常见。 2.古诗词中常用的历史典故我们欣赏古典诗歌的时候,了解典故的含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帮我们弄清作者的思想感情。 古诗词中典故的运用,按其来源来说一般可分为三种。 一、引用历史典故。 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提到孙权、刘裕、刘义隆、廉颇等几个历史人物及他们的故事,曲折地表明了自己对时事的看法,表达了自己的理想抱负和壮志难酬的慨叹。 此外,经常入典的历史故事有:“燕然”“燕然勒石”,表示对大将武功的推崇;“新丰客”“新丰”,抒发怀才不遇的感喟,希冀能被明主任用;“楚狂”“接舆”,喻不满现实、佯狂处世的隐士,用来抒发牢骚,或表示甘于隐匿的思想;“青冢”即昭君冢,用来描写塞外景色,抒发征人悲壮凄凉的情怀;“五湖客”“五湖扁舟”“五湖归云”“五湖烟水”,表示功成名就后便激流勇退,遨游江湖,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南冠”“楚囚”,指被羁绊的正义之士,或指诗人身陷囹圄;“王谢堂前燕”,以王谢家族盛衰为喻,寄托吊古伤今的情怀;“高山流水”“伯牙琴”,指知己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以及在才学、技艺方面的互相了解与合作。 二、引用神话传说。 如李商隐《无题》中的“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蓬山”,海上三神山也,自古以为是可望而不可即之地;“青鸟”,是西王母跟前的信使,专为她传递音信。 诗人借“蓬山”比喻意中人远隔万重的仙境,与会无期,怎不令人愁丝萦怀?只好请“青鸟”去殷勤问候,表达了诗人对意中人的惦念之情和内心的无限惆怅。 借用神话传说入典的,常见的还有:“沧海桑田”,比喻时局变化和人事变迁;“烂柯人”暗示了在外时间的长久,又表现出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回雁峰”,相传雁到此不再南去,遇春而回,表达返回故国的愿望;“桂魄”“蟾桂”,代称月亮;“化鹤”“归鹤”,表示人生变幻,反映一种消极的出世思想;“赤松子”指仙人,表现寻仙访道的思想和生活;“七夕”“鹊桥”“星桥”“牵牛织女”等,常用来写男女爱情的忠贞;“巫山神女”“云雨巫山”“云雨”,多用来咏怀与巫峡有关的古迹,或写男女恋情;“天狼”,表示有战事;“折桂”,指登科及第。 三、引用、化用前人语句。 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中有“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两句,早在陆机《汉高祖功臣颂》中就用“心若怀冰”来比拟心灵的纯洁,后来鲍照《白头吟》中用“清如玉壶冰”比喻清白高洁的品格,再后来唐人用“冰壶”比喻为官清廉高洁。 这样,在王昌龄的这两句诗句中,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更能表达自己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引用前人诗句入典,常见的还有:“玉树后庭花”“后庭花”,据说是南朝荒淫误国的陈后主制作的乐曲,这靡靡之音使陈朝走向灭亡,后人用这首曲表淫靡之音、亡国之音;“阳春白雪”,用来称赞那些不容易被大众接受的高雅的艺术作品;“关山”“关山月”,是边地音乐,表达远离家乡、戍守边关的将士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二毛”,指人届中年,头发斑白,表示年岁渐长,日见衰老;“山阳闻笛”“闻笛”,表示追念故友,缅怀友谊;“五柳先生”“五柳”,指高人隐士,或高人隐士隐居之地;“采薇”,表示隐退之志,以示高洁;“式微”,表示国势或门祚衰落,或自己政治上不得意,打算归隐田园;“登楼”,表示登高远眺,千里江山尽收眼底的情景,同时又唤起思家念乡,怀念故国的忧伤情绪;“鲁叟”,孔子的代称,有时也比喻老儒,常借此感叹道之不行,个人不得施展其抱负;“不系舟”,比喻漂泊不定的生活,也比喻活跃的思想、不羁的性格;“新亭泪”“新亭风景”,表示对国势衰颓、山河变色的感伤,寄寓爱国忧时的情怀等。 总之,了解典故的出处,懂得典故中的意蕴,可以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情感,更好地鉴赏诗词。 3.关于古诗的历史故事荆轲刺秦 荆轲(? - 前227) 据说本是齐国庆氏的后裔,战国末期人,人称庆卿,后迁居卫国,始改姓荆。 他喜好读书击剑,曾向卫元君游说,不为所用。秦王政六年(前241),秦取卫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作为秦东郡的治所,将卫元君迁至野王(今河南泌阳),成为秦的附庸。 荆轲于是到四方游历,结识了许多豪杰志士。在榆次,他与盖聂讨论剑法,话不投机,盖聂怒目而视,他就扬长而去。 在邯郸,他与鲁句践奕棋赌博,争棋路,鲁句践对他加以呵斥,他仍是不予计较,悄然离去。随后,荆轲来到燕国,与当地的狗屠夫和擅长击筑的高渐离交上了朋友。 荆轲喜好喝酒,整天与狗屠夫、高渐离一起在街市喝酒,然后,高渐离击筑,他和着乐声唱歌,唱着唱着就哭起来了。田光也与荆轲成为至交,知道他并非等闲之辈。 田光决定以自己的生命来激励荆轲为太子丹效力,对荆轲讲了将他推荐给太子丹的事,希望他能很快到太子宫去,说完就自杀而亡。荆轲见太子丹,告诉他田光已死。 太子丹再三跪拜,泪流满面,后悔不迭。太子丹对荆轲说:「秦王要兼并天下之地,臣服海内之人,贪婪至极。 现在,秦国已经灭了韩国,又南伐楚,北讨赵。赵国支持不住,肯定要降秦,接下来就是燕国了。 燕国力弱民少,根本不是秦国的对手。而各诸侯国害怕秦王,又不敢合纵。 我私下以为,如果有一位勇士出使秦国,以重利相诱,劫持秦王,迫使他全部归还诸侯的土地,那当然最好不过了。如若不行,干脆杀了他,然后乘其内乱,诸侯合纵,一定能打败秦人。 只是我至今还不知道派谁合适,请荆轲帮我留意。」荆轲思忖再三,回答道:「这是国家大事,我才干鸳驽下,恐怕不能胜任。 」太子丹急忙叩头,再三请求他不要推辞。荆轲终于答应了,太子丹马上尊荆轲为上卿,安排他住在最好的房舍里,每天去问安,供给他三牲具备的饮食,送给他各种珍宝,车骑美女由他随意享受。 秦王政十九年(前228),秦将王翦率兵破邯郸,俘赵王迁,随即北进,兵临易水,作攻燕的准备。太子丹见情况已万分危急,就催促荆轲上路。 荆轲说:「要到秦国去,必须有信物,否则秦王不会相信。秦国以金千斤和邑万家悬赏缉拿樊将军,希望给我樊将军的首级与燕国督亢的地图,拿去进献,秦王一定会高兴地接见我,我这才能实现计划。 」太子丹说:「樊将军在危难之际来投奔,我不忍心杀他,请你另想办法。」荆轲见此,就自己去见樊于期,说:「秦国也太狠毒了,把将军的父母宗族都戮没,又以重金大邑求购将军的首级,将军怎么办?」樊于期仰天长叹,流着泪说:「我恨透了秦王,只是不知怎么办。 」荆轲就说:「我有办法既能为将军报仇,又能解燕国的忧患。」「什么办法?」「希望能得到将军的头颅,拿去献给秦王,在秦王见臣时,臣左手揪住他的袖子,右手持刀刺进他的胸膛。 将军觉得如何?」樊于期知道自己的仇能报了,毅然自刎。太子丹听到消息,急忙赶来,伏尸痛哭,然后将樊于期的头颅装进一只匣子里。 荆轲带了一把涂满剧毒药物的匕首,以十三岁就杀人不眨眼的勇士秦舞阳作为副使,从蓟都(今北京)出发。太子丹和宾客都穿了白衣服为他送行。 到了易水边上,祭了道路之神,就要上道了,高渐离击筑,荆轲和着筑声唱起了变征之歌,人们无不涕泪交加,痛切异常。 荆轲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乐调由凄厉变为悲壮,送行的人都怒发冲冠、热血沸腾。 荆轲毅然登车西去。 到秦以后,荆轲给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迭了千金的厚礼,请其向秦王禀报燕使前来进献樊于期头和督亢地图的消息。 秦王政大喜,穿了朝服,设九宾的隆重礼节,在咸阳宫接见燕使者。荆轲捧着装有樊于期头的匣子,秦舞阳捧着装地图的匣子,走了进来。 到了宫殿台阶前,秦舞阳突然吓得变了脸色,大臣们都感到奇怪。荆轲笑着看了秦舞阳一眼,说道:「北方蛮夷小人,从来没有见过天子,所以害怕了。 请大王原谅。」秦王对荆轲说:「把秦舞阳捧的地图拿来。 」荆轲送上地图,秦王打开地图,一把匕首露了出来。荆轲左手揪住秦王的袖子,右手拿起匕首就向秦王**刺去。 秦王一惊,站了起来,挣断了衣袖。秦王想拔剑,剑太长,又硬,一下子拔不出来。 荆轲追刺秦王,秦王绕着柱子跑。大臣们一时都惊愕得不知所措,而带有武器的侍卫郎中又都在殿下,没有诏谕不能上殿。 情况太突然,来不及召郎中上殿,所以荆轲还在追逐秦王。侍医夏无且首先清醒过来,提起手上的药袋就向荆轲砸去,其它人叫喊道:「大王背剑!」秦王猛地将剑转到背后,拔出剑就将荆轲的左腿砍断。 荆轲跪在地上,将匕首用力投向秦王。秦王一闪,匕首嵌在了铜柱上。 秦王将荆轲连砍八剑。荆轲倚着柱子大笑,说:「我之所以没有成功,是想生擒你,以迫使你将诸侯的土地退还。 」郎中们冲上殿,将荆轲杀死。 秦王政愤怒地下诏,增兵遣将,由王翦统帅伐燕。 二十一年(前226),攻克燕都蓟,燕王和太子丹退保辽东,秦将李信紧追不舍。代王嘉致信燕王喜,说道:「秦军之所以追得这么紧,是想得到太子丹。 如果大王能杀了太子丹献给秦王,燕国就能保住。」太子丹逃到。 4.历史上有关词语的典故1、推敲 出自典故:贾岛当初在京城里参加科举考试。 一天他在驴背上想到了两句诗说:“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开始想用“推”字,又想用“敲”字,用心琢磨,反复锤炼,决定不下来,便在驴背上吟诵,伸出手做出推和敲的姿势来,自言自语人家都很惊讶。 当时韩愈临时代理京兆尹(京城地方的长官),他正带车马出巡,贾岛不知不觉冲撞到韩愈仪仗队的第三部分,还在不停地做推敲的手势。于是忽然就被韩愈左右的侍从推搡到韩愈的面前。 贾岛详细地回答了他在酝酿诗句的事,用“推”字还是用“敲”字没有确定,想得出神了,忘记了要回避。韩愈停下车马思考了很久,对贾岛说:“用‘敲’字好。” 于是两人并排骑着马和驴回家,一同谈论作诗的方法,好几天不舍得离开。韩愈因此跟普通老百姓贾岛结为了朋友。 2、问鼎 出自典故:春秋时、楚庄王陈兵于洛水,向周王朝示威。周派使者慰劳,“楚子(楚庄王)问鼎之大小轻重”,意思是说楚庄王有夺取周朝天下的意思(见《左传·宣公三年》)。 后来用“问鼎”指图谋夺取政权,也指在某方面取胜3、闭门羹 出自典故:古代宣城妓女史风长盗标致风流,能歌善舞,十分闻名,那些浪荡公子和好色之徒纷纷登门拜访,把妓院经常围得水泄不通。史风把他们分成不同的等级,上等的客人来,她下楼接待,还做羹款待,下等客人来她不愿同他们见面,关起门来让他吃羹。 4、挂冠 出自典故:南朝 梁 陶弘景 ,于 齐高帝 作相时,曾被引为诸王侍读。他家贫,求作县令不得,乃脱朝服挂 神武门 ,上表辞禄。 见《南史·隐逸传下·陶弘景》。后因以“挂冠”指辞官、弃官。 5、折腰 出自典故:“折腰”是用作屈身事人的典故,出自于《晋书.陶潜传》。陶渊明生活于东晋时代,年轻时生活清贫,可为人乐观,又善于诗文。 曾出任江州祭酒,由于他性情直爽,不满意官场丑恶,最后辞职归家。40岁时,他被荐举为彭泽县令,到任后秉公办事,从不肯屈从于权势。 有一次,郡府派了一个督邮前来彭泽检查公务。陶渊明既不亲自迎接,也不张罗宴席。 下级官吏告诉他说:“督邮是上司,你应该恭恭敬敬地迎接才对。”陶渊明听后,感慨地说:“我不能为五米的薪俸,而向这种乡里小儿折腰。” 于是弃官回乡。从此以后,“不为五斗米折腰”成为有骨气的代称。 唐代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运用了这个典故:“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6、登龙门 出自典故::《后汉书.李膺传》:“膺独特风裁,以声名自高,士有被其容接者,名为登龙门。” (李贤注:“以鱼为喻也。龙门,河水所下之口,在今绛州龙门县。 7、想当然 出自典故:公元203年,曹操同儿子曹丕率军攻占袁绍的老巢邺城,18岁的曹丕见23岁的袁尚妻子甄氏十分漂亮,就强占为夫人。孔融知道后就写信给曹操,编造出当年周武王把商纣王的宠妃妲己赏给周公的典故。 曹操不解,孔融说他根据现在推想过去的。 5.有哪些用典故的诗句1、《锦瑟》——唐代李商隐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译文:庄周其实知道自己只是向往那自由自在的蝴蝶,望帝那美好的心灵和作为可以感动杜鹃。 典故是:庄周梦见自己身化为蝶,栩栩然而飞,浑忘自家是“庄周”其人了,后来梦醒,自家仍然是庄周,不知蝴蝶已经何往。 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心腑,名为杜鹃。 2、《行路难·其一》——唐代李白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译文:象吕尚垂钓溪,闲待东山再起,伊尹乘舟梦日,受聘在商汤身边。 典故是:姜太公吕尚曾在渭水的磻溪上钓鱼,得遇周文王,助周灭商。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后被商汤聘请,助商灭夏。 3、《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代刘禹锡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译文:怀念故去旧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 典故是:“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 、吕安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勾起了对故人的怀念。 “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把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同代人都已经亡故。 4、《江城子·密州出猎》——宋代苏轼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译文:带着传达圣旨的符节到云中,什么时候派遣人拿着符节去边地云中,像汉文帝派遣冯唐? 典故是:持节云中,指汉文帝与冯唐的故事。云中太守魏尚治军有方,匈奴一旦入侵,必所杀甚众,后因报功时多报了六颗首级,魏尚被文帝贬官,汉文帝派遣冯唐“持节”赦免他的罪过,使其重任云中郡太守。 5、《野望》——唐代王绩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译文: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典故是:相传周武王灭商后 ,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6.与诗有关的历史故事《七步诗》,是三国时期魏国著名文人曹植的名篇。 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残害弟弟,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残酷斗争和诗人自身处境艰难,沉郁愤激的感情。 三国时期,魏国曹操去世后,他的长子曹丕即位,而曹丕的弟弟曹植被封为丞相。 曹植很有才华,精通天文地理,说起朝中政事滔滔不绝且管治有方,因此在朝中很有威信,可谓是威震朝野啊!曹丕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心中的妒火油然而生,对曹植产生了怨恨之心,把他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处处苦苦相逼。众臣在皇帝面前也说三道四,谣言惑众,什么朝中一日有曹植,宫内鸡犬不宁,如他日造反,图谋篡位,何不为宫中一大害?不如先下手为强,斩草除根,以免日后夜长梦多。 曹丕听信了谗言,决定今日动手。正赶上一桩造反政事,曹丕认定曹植为主谋,正午时分,曹丕传弟弟曹植到池厅边相见,曹植一到,就被早埋伏好的卫队挥刀截下。 见到曹丕,曹植道:“吾兄传我有何贵干?”众人道:“宫中造反一事,想必曹丞相听说了吧,吾登皇位你怀恨在心,这事是否你主使的?”曹植长叹一声,道:“吾兄疑我造反,谋你河山篡你朝位!这罪行可不敢担当,请吾兄明察秋毫。”曹丕不好推辞,只得说:“好,看在你我兄弟的情谊,我命令你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不然,休怪我大义灭亲了。” “好办好办,若我不能在七步内作诗一首,任凭你处置。”曹植胸有成竹地说。 “爽快!爽快!咱俩一言为定。” 曹丕说完,曹植便迈出了第一步,突然,他闻到了从远处飘来的阵阵煮豆的香味,灵感一来,借物抒情,在刚走到第六步时就作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原文)此诗作完,曹植对曹丕说:“我们虽有君臣之分,但毕竟是骨肉相连,何必苦苦相逼?手足相残?我无意与你权利相争,无论谁是君主,我都会忠贞不二地跟随,毫无怨言!明枪易挡暗箭难防。若你要杀我,轻而易举,何必大费周章,先父在九泉之下是不能瞑目的呀。” 曹丕听了,被驳得无话可说。从此就再也不敢为难曹植了,俩人又成了好兄弟,同心协力,建设魏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