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容引导的成语有哪些时不我待、舍我其谁、力争上游、跃马扬鞭、潜移默化。 1. 时不我待[shí bù wǒ dài]:我待:“待我”的倒装,等待我。时间不会等待我们。指要抓紧时间。造句:这项任务十分紧迫,时不我待! 2. 舍我其谁[ shě wǒ qí shuí ]:舍:除了。除了我还有哪一个?形容人敢于担当,遇有该做的事,决不退让。造句: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3. 力争上游 [lì zhēng shàng yóu]:努力奋斗,争取先进再先进。造句:所以才智人,不肯自弃暴,力争上游,性灵乃其要。 4. 跃马扬鞭[yuè mǎ yáng biān]:跳上马背,扬起鞭子。形容勇往直前。 造句:遇到困难时,应迎难而上跃马扬鞭。 5. 潜移默化[qián yí mò huà]:潜:暗中同,不见形迹;默:不说话,没有声音。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了变化。造句:人在少年,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 2.形容很有能力的成语1.能文能武 néng wén néng wǔ 成语解释文的武的都行。现常指既能动笔也有实际工作能力。 成语出处清 钱采《说岳全传》第三十八回:“能文能武,方是男子汉。” 2.能谋善断 néng móu shàn duàn 成语解释善:擅长;断:决断。形容人能不断思考,并善于判断。 成语出处晋 陆机《辨亡论》上:“畴咨俊茂,好谋善断。” 3.驾轻就熟 jià qīng jiù shú 成语解释驾:赶马车;轻:指轻便的车;就:到;熟:熟悉的道路。驾着轻便的车走熟悉的路。比喻办熟悉的事很容易。 成语出处唐 韩愈《送石处士序》:“若驷马驾轻车就熟路,而王良、造父为之先后也。” 4.降龙伏虎 xiáng lóng fú hǔ 成语解释比喻有极大能力;能够战胜很强的对手或克服很大的困难。 成语出处元 马致远《黄粱梦》:“出家人长生不老,炼药修真,降龙伏虎,到大来悠哉也呵。” 5.攻无不克 gōng wú bù kè 成语解释克:攻下。没有攻占不下来的。形容力量无比强大。 成语出处清 百一居士《壶天录》上卷:“古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端赖吾能用兵之将,求之于今,邈不可得。” 3.形容人很有能力的成语1. 材德兼备 【拼音】 cái dé jiān bèi 【解释】材:通“才”。既有工作的才干和能力,又有好的思想品质。 【出处】《禅真逸史》前言:“路上为民除害,以武艺高强、材德兼备,[林时茂]被荐为建康宝刹妙相寺副住持。” 2. 聪明能干 【拼音】cōng míng néng gàn 【解释】天资高记忆和理解力强而又有能力会做事。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82回:“圣人说,人生少时,心思才力,样样聪明能干,实在是可怕的。” 3. 谋事在人 【拼音】móu shì zài rén 【解释】谋:谋划,安排。根据个人的能力策划事情。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孔明叹曰:‘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 4. 善文能武 【拼音】shàn wén néng wǔ 【解释】既有文才,又通武艺。现常指既能动笔又有实际工作能力。 【出处】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楔子:“则为那善文能武人千里。” 5. 知人之术 【拼音】zhī rén zhī shù 【解释】能看出人的品行才能的能力。 【出处】汉·王充《论衡·是应篇》:“即屈轶已自生于庭之末,佞人来辄指知之,则舜何难于知佞人,而使皋陶陈知人之术?” 6. 攻无不克 【读音】gōng wú bù kè 【解释】攻:攻打;克:攻克。没有攻占不下来的。形容力量无比强大。也比喻做什么事情都能成功,百战百胜。 【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一》:“是知秦战未尝不胜,攻未尝不取,所当未尝不破也。” 7. 能谋善断 【读音】néng móu shàn duàn 【解释】善:擅长;断:决断。形容人能不断思考,并善于判断。 【出处】晋·陆机《辨亡论》上:“畴咨俊茂,好谋善断。” 8. 驾轻就熟 【读音】 jià qīng jiù shú 【解释】驾:赶马车;轻:轻便的车;就:走上;熟:熟悉的道路。赶着轻车去走熟路。比喻承担熟悉、轻松的事。 【出处】 唐·韩愈《昌黎先生集·送石处士序》:“若驷马驾轻车,就熟路,而王良、造父为之先后也。”(王良、造父,古代两个善于驾车的人。) 9. 伏虎降龙 【读音】fú hǔ xiáng lóng 【解释】用威力使猛虎和恶龙屈服。形容力量强大,能战胜一切敌人和困难。 【出处】南朝·梁·慧皎《梁高僧传》卷十:“能以秘咒咒下神龙。” 10. 博学多才 【读音】 bó xué duō cái 【解释】学识广博,有多方面的才能。 【出 处】《晋书·郤诜传》:“诜博学多才;瑰伟倜傥;不拘细行;州郡礼命并不应。” 4.形容很有能力的词语精明能干 【解释】机灵聪明,办事能力强。 【出处】《新唐书·苏弁传》:“弁通学术,吏事精明,承延龄后,平赋缓役,略烦苛,人赖其宽。” 能谋善断 【解释】善:擅长;断:决断。形容人能不断思考,并善于判断。 【出处】晋·陆机《辨亡论》上:“畴咨俊茂,好谋善断。” 能上能下 【解释】指干部不计较职位高低,不论处于领导岗位或在基层从事实际工作,都能踏踏实实地干。实行能上能下,是对干部职务终身制的一项重要改革。 能文能武 【解释】文的武的都行。现常指既能动笔也有实际工作能力。 【出处】清·钱采《说岳全传》第三十八回:“能文能武,方是男子汉。” 能征敢战 【解释】征:征讨。形容作战经验丰富,敢于作战。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五十五回:“必用能征敢战之将,先以力敌,后用智擒。” 多才多艺 【解释】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和技艺。 【出处】《尚书·金滕》:“予仁若考,能多才多艺。” 出类拔萃 【解释】拔:超出;类:同类;萃:原为草丛生的样子,引伸为聚集。超出同类之上。多指人的品德才能。 【出处】《孟子·公孙丑上》:“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踔绝之能 【解释】踔绝:高超。高超的本领、才能。 【出处】《汉书·孔光传》:“非有踔绝之能,不相逾越。” 德才兼备 【解释】德:品德;才:才能;备:具备。既有好的思想品质,又有工作的才干和能力。 【出处】宋·许月卿《先天集·人邑道中三首》:“天涵地育王公旦,德备才全范仲淹。” 经天纬地 【解释】经、纬:织物的竖线叫“经”,横线叫“纬”,比喻规划。规划天地。形容人的才能极大,能做非常伟大的事业。 【出处】《左传·昭公二十八年》:“经纬天地曰文。” 七步之才 【解释】形容才思敏捷。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文武双全 【解释】文:文才;武:武艺。能文能武,文才和武艺都很出众。 【出处】《旧唐书·李光弼传》:“蕴孙、吴之略、有文武之才。” 雄才大略 【解释】非常杰出的才智和谋略。 【出处】《汉书·武帝纪赞》:“如武帝之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 倚马可待 【解释】倚在即将出发的战马前起草文件,可以等着完稿。比喻文章写得快。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桓宣武北征,袁虎时从,被责免官,会须露布文,唤袁倚马前令作,手不掇笔,俄得七纸,殊可观。” 直谅多闻 【解释】直:正直;谅:信实;多闻:学识渊博。为人正直信实,学识广博。 【出处】《论语·季氏》:“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也。” 5.形容人能力的成语精明能干、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聪明睿智、材德兼备 一、精明能干 [ jīng míng néng gàn ] 【解释】:机灵聪明,办事能力强。 【出自】:茅盾《子夜》十:吴为成的脸方上透露着精明能干的神气。 二、能文能武 [ néng wén néng wǔ ] 【解释】:文的武的都行。现常指既能动笔也有实际工作能力。 【出自】:清·钱采《说岳全传》第三十八回:“能文能武,方是男子汉。” 三、足智多谋 [ zú zhì duō móu ] 【解释】:足:充实,足够;智:聪明、智慧;谋:计谋。富有智慧,善于谋划。形容人善于料事和用计。 【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足智多谋之士,能征惯战之将,何止一二千人。 四、聪明睿智 [ cōng míng ruì zhì ] 【解释】:指聪颖明智。 【出自】:康有为《大同书》六辛部第十一章:则全地聪明睿智之士,日尽其心思才力以思创新。 五、材德兼备 [ cái dé jiān bèi ] 【解释】:材:通“才”。既有工作的才干和能力,又有好的思想品质。 【出自】:《禅真逸史》前言:“路上为民除害,以武艺高强、材德兼备,[林时茂]被荐为建康宝刹妙相寺副住持。” 6.形容"很有能力"的成语有哪些1、精明能干 [ jīng míng néng gàn ]:机灵聪明,办事能力强。 出自于,《新唐书·苏弁传》:“弁通学术,吏事精明,承延龄后,平赋缓役,略烦苛,人赖其宽。” 造句:小明的脸方上透露着精明能干的神气。 2、能谋善断 [ néng móu shàn duàn ]:善:擅长;断:决断。形容人能不断思考,并善于判断。 出自于,晋·陆机《辨亡论》上:“畴咨俊茂,好谋善断。” 例句:允结吕布刺卓,复杀蔡邕,可谓能谋善断者矣。 -------宋·李新《跨鳌集·王允论》 3、能文能武 [ néng wén néng wǔ ]:文的武的都行。现常指既能动笔也有实际工作能力。 出自于,清·钱采《说岳全传》第三十八回:“能文能武,方是男子汉。” 造句:成成能文能武真不愧是男子汉。 4、足智多谋 [ zú zhì duō móu ]:足:充实,足够;智:聪明、智慧;谋:计谋。 富有智慧,善于谋划。形容人善于料事和用计。 出自于,元·无名氏《连环计》第一折:“此人足智多谋,可与共事。” 例句:足智多谋之士,能征惯战之将,何止一二千人。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 5、战无不胜 [ zhàn wú bù shèng ]:形容强大无比,可以战胜一切。也比喻办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出自于,《战国策·齐策二》:“战无不胜而不知止者,身且死,爵且后归,犹为蛇足也。” 例句:自先王以来,楚兵战无不胜。---------(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十九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