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容观察力很强的成语洞察秋毫 (dòng chá qiū háo) 解释:洞察:看得很清楚;秋毫:鸟兽秋天身上新生的细毛,比喻极其细小的事物。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 洞见底蕴 (dòng jiàn dǐ yùn) 解释:洞见:清楚地看到;底蕴:内情,事情的具体内容。透彻地观察到事物的详细内情。 洞中肯綮 (dòng zhōng kěn qǐng) 解释:观察敏锐,言论能掌握问题的关键处。 2.形容观察力的成语【傍观必审】:傍观:在旁边观察。 在一旁观察,必定明晰、清楚。【拨草瞻风】:比喻善于观察事物。 【察今知古】:指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它总是循着时间的先后逐渐演变而成的。 观察它的现在,可以推知它的本来面目。【察言观色】:察:详审。 观察别人的说话或脸色。多指揣摸别人的心意。 【察颜观色】:观察别人的脸色,以揣摩其心意。【沉机观变】:沉:深藏;机:机智。 深藏机智,观察变化。形容头脑里办法多,有随机应变的才能。 【沉几观变】:沉:沉着;几:事物变化前的前兆。冷静观察事物,随机应变。 【达人大观】:达人:心胸豁达的人;大观:全面彻底的观察。指胸怀宽阔的人看得远,想得开。 【大处着眼】:从大的方面观察、思考问题,抓住主要矛盾。【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大的目标去观察,从小的地方去动手。 比喻既要从全局和长远的观点出发去考虑问题,也要在具体事情上一件件地做好。【洞察一切】:对一切观察得很清楚。 【洞见底蕴】:洞见:清楚地看到;底蕴:内情,事情的具体内容。透彻地观察到事物的详细内情。 【洞见症结】:洞见:清楚地看到;症结:肚子里结块的病,比喻问题的关键。比喻事情的纠葛或问题的关键所在。 形容观察锐利,看到了问题的关键。【洞如观火】:形容观察事物非常清楚,好像看火一样。 同“洞若观火”。【洞若观火】:洞:透彻。 形容观察事物非常清楚,好象看火一样。【洞悉底蕴】:洞悉:清楚地知道;底蕴:内情,事情的具体内容。 透彻地观察到事物的详细内情。同“洞见底蕴”。 【洞悉无遗】:洞:深入,透彻;洞悉:知道。对一切观察得很清楚。 【洞隐烛微】:形容目光犀利,观察事物深刻透彻。【洞中肯綮】:观察敏锐,言论能掌握问题的关键处。 【独出手眼】:手眼:手段和眼力。指观察和处理问题的能力高超独特,不同凡响。 【睹貌献飧】:貌:脸色;飧:晚餐。观察脸色,献上晚餐。 形容眼光敏锐,举止适合。【凡夫肉眼】:比喻缺乏观察人的眼光。 也比喻平凡的见识。【浮光掠影】: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晃就消逝。 比喻观察不细致,学习不深入,印象不深刻。【浮光略影】:比喻观察不细致,学习不深入,印象不深刻。 同“浮光掠影”。【公听并观】:多方面听取意见和观察事物。 【观变沉机】:沉:深藏;机:机智。深藏机智,观察变化。 形容头脑里办法多,有随机应变的才能。【观风察俗】:指观察国风民俗。 【观今宜鉴古】:宜:应该;鉴:镜子。观察当今的社会,应以古代为镜子加以借鉴。 【观貌察色】:观察脸色以揣测对方的心意。【观望不前】:不前:不敢上前。 事情尚难确定时,怀着犹豫不定的心情,观察事物的发展,暂不前进。【观形察色】:观察脸色以揣测对方的心意。 同“观貌察色”。【管窥蠡测】:管:竹管;蠡:贝壳做的瓢。 从竹管里看天,用瓢测量海水。比喻对事物的观察和了解很狭窄,很片面。 【管蠡窥测】:窥:从小孔中看物。从竹管里看天,用瓢测量海水。 比喻对事物的观察和了解很狭窄、片面,见识短浅。【贯微动密】:贯、洞:贯通,通达;微、密:事物最微小、最细密之处。 能看到事物的最小最隐密之处。形容对事物观察认识得非常透彻深入。 【监貌辨色】:监:通“鉴”,照,察;貌:容色,外表;辨:辨别,明察;色:脸色。通过观察脸色来辨别对方的心思。 形容为人机灵。【鉴影度形】:观察揣度人的形迹。 【静观默察】:不动声色,仔细观察。【开心明目】:开心:使心窍开通;明目:使眼睛明亮。 指通过读书或做事开通心窍,扩大视野,提高观察力。【看风行船】:看:观察。 比喻做事随机应变。【看风行事】:看:观察,估量。 比喻做事灵活机动。【窥间伺隙】:窥:暗中观察;伺:守候,等待机会。 暗中观察,准备伺机采取行动。【窥伺间隙】:窥:暗中观察;伺:守候,等待机会。 暗中观察,准备伺机采取行动。【窥闲伺隙】:窥:暗中观察;伺:守候,等待机会。 暗中观察,准备伺机采取行动。【冷眼静看】:形容从旁冷静而仔细地观察。 【蠡酌管窥】:用瓢量海水,从竹管里看天。比喻见识浅薄,对事物的观察和了解很片面。 【目营心匠】:仔细观察测量,巧妙构思设计。【目治手营】:亲眼观察,亲手试验。 【牝牡骊黄】:骊:黑色。原意是观察事物要注重本质,不在乎外表怎样,后比喻事物的表面现象。 【日亲以察】:每天亲自观察。【善观风色,善择时机】:风色:指不断发生变化的客观情况。 善于观察和掌握不断变化着的各种情况,善于选择有利时机。【审时定势】:观察分析时势,估计情况的变化。 同“审时度势”。【审时度势】:审:仔细研究;时:时局;度:估计;势:发展趋势。 观察分析时势,估计情况的变化。【省方观民】:省:察看。 观察各地民情风俗。【省方观俗】:省:察看。 观察各地民情风俗。【省俗观风】:省:察看。 观察各地民情风俗。【识二五而不知十】:只知道一个方面,而不懂得全面地观察问题。 【随风倒柳】:随着风向摇摆的柳枝。形容没有主见。 也指观察事势,相机应对。【体察民情】:体察:考查,观察。 考察民间生活生产。 3.苏轼的哪首诗是形容观察力《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简析]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庐山面目:庐山真面目 【出处】语见(宋 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用例】(清 夏敬渠《野叟曝言 第四十七回》):“李老先生说,善作诗兮只一家,真属夫子自道;待野拙细细解出,方见‘庐山真面目’也!首二句点题,犹人所能。” 【解说】自正面而观庐山,山岭绵延起伏,由侧面而望之,则峰峦巍然耸立;复自远而视或趋近而看,处高而俯瞰或处低而仰望,千姿百态,所见不同。何为难辨庐山真面目哉?只缘置身于此山中之故也。 亦作【庐山面目】(明 徐弘祖《徐霞客游记 卷十下 附编 旧序 奚序》):“痛遗文缺残,访得於义兴之故家,涂抹删改,非复‘庐山面目’。” 亦作【庐山真面】(蔡东藩《后汉演义 第八一回》):“刘氏乃推起少妇,嘱令道谢。不留心注视,已哭得花容狼藉,脂粉模糊,但一种娇羞情态,已是欲盖弥彰,动人伶惜;当下揽袖近前,替她拂拭,一经去垢,露出‘庐山真面’,端的是桃腮杏脸,妖艳绝伦。” 【释义】① 岭:相连之山。② 峰:高而尖之山巅。③ 庐山:位於江西省九江市南。三面临水,西临陆地,万壑千岩,烟云弥漫。中有白鹿洞、墨池、玉渊等名胜;西北有牯岭,为避暑胜地。据传周武王时,有匡俗兄弟七人结庐此山,后登仙而去,徒留空庐而得名;一说以庐江得名。④缘:缘故。 【庐山真面目】原指庐山三面临水,烟云弥漫,千岩万壑,气象万千,人在山中,难窥其全貌。后喻不易窥知事物之真相或原貌,常用此语。 东坡这首诗最早见于他的游记《记游庐山》,在这篇三百来字的游记很有特色,它没有记述诗人在庐山十多天里所见所闻,山川景观,却重点记述了他初游庐山所写的五首诗(在漱玉亭,三峡桥所作诗只是提起没有记入)。古人写诗当时大多没有题目,以后整理诗缟时再补上,东坡的这首诗也不例外,在当时也无题,后来给它加的题是《庐山》(见庐山历代诗存)。当然,此诗写的不是某一景点而是对庐山总的印象,以《庐山》为题到也恰当,只是中规中矩,毫无诗意,其中诗的第二句原为“到处看山了不同”,到此处已改为“远近看山各不同”了。此诗以《题西林壁》为题并最终将第二句改为“远近高低各不同”,最早见于明人程宗始编的《东坡七集》中。 4.形容人洞察力很强的名言警句有哪些形容人洞察力很强的名言警句有以下: 1.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卡莱尔 2.有能力的人,就去做。没有能力的人,就去教。 3.生命能力要强,精力就是权利。 4.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5.假如我是有一些能力的话,我就有义务把它献给祖国。林耐 6.有的人喜欢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有的人喜欢学习现实中的东西。有的人喜欢学习提高头脑智慧能力方面,有的人喜欢学习增强用手技巧运用方面。活着的每个人都在不断地自觉学习,以适应社会生存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 7.性情的修养,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增强生活能力。 池田大作 8.建班子就是把每个直接下属都培训成或者换成胜任的,但绝大多数情况下应该是调换而非培训。俗话说洗脑不如换脑换手如换刀,一个思路、态度或能力不胜任的人是很难通过培训变为胜任的,换个位置往往对他对组织都是一种解脱。 9.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美籍德国犹太裔,物理学家爱因斯坦 10.抓住时机向技术管理或市场销售方面的转变!要想有前途就不能一直搞开发,适当时候要转变为管理或销售,前途会更大,以前搞技术也没有白搞,以后还用得着。搞管理可以培养自己的领导能力,搞销售可以培养自己的市场概念和思维,同时为自己以后发展积累庞大的人脉!应该说这才是前途的真正支柱。 5.形容一个人特别厉害,战斗力超强的诗句或者文言文一、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1、出处:唐·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二》 2、译文:昏暗的树林中,草突然被风吹得摇摇晃晃,飒飒作响,李广将军认为有野兽来了,连忙开弓射箭。天亮去寻找那只箭,已经深深地陷入石棱中。 二、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 1、出处:罗贯中《三国演义》 2、译文:身高八尺,豹子一样的脸型长了一双圆眼睛,相貌威武,声音大如打雷,走路气势如奔腾的骏马。 三、身轻一鸟过,枪急万人呼。 1、出处:唐·杜甫《送蔡希曾都尉还陇右,因寄高三十五书记》 2、译文:盛唐某日晌午,蔡都尉于练武场演武。但见其身轻如燕,枪法出神入化,演至酣处,一时之间竟是万人惊呼。 四、玄德看其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 1、出处:罗贯中《三国演义》 2、译文:刘备看这人:身高九尺,胡子长两尺;面色如重枣一般红,嘴唇像涂了胭脂一般厚;丹凤眼,卧蚕眉,长相英俊,威风凛凛。 五、飞乃厉声大喝曰:“我乃燕人张翼德也!谁敢与我决一死战?”声如巨雷。曹军闻之,尽皆股栗。 1、出处:罗贯中《三国演义》 2、译文:张飞就厉声大喝说:“我是燕人张飞!谁敢与我决一死战?”声如巨雷。曹操的军队听了,全部都吓得大腿发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