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哪些关于“唢呐”的诗句《朝天子·咏喇叭》 喇叭,唢呐, 曲儿小,腔儿大。 官船往来乱如麻, 全仗你抬身价。 军听了军愁, 民听了民怕, 哪里去辨什么真共假? 眼见的吹翻了这家, 吹伤了那家, 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作者简介: 王磐(约1470年~1530年)称为南曲之冠[1] 。江苏高邮人,字鸿渐。明代散曲作家、画家,亦通医学。少时薄科举,不应试,一生没有作过官,尽情放纵于山水诗画之间,筑楼于城西,终日与文人雅士歌吹吟咏,因自号“西楼”。所作散曲,题材广泛。正德间,宦官当权,船到高邮,辄吹喇叭,骚扰民间,作《朝天子·咏喇叭》一首以讽。 唢呐: 是中国民族吹管乐器的一种,也是中国各地广泛流传的民间乐器。唢呐的音色明亮,音量大,管身木制,呈圆锥形,上端装有带哨子的铜管,下端套着一个铜制的喇叭口(称作碗),所以俗称喇叭。在台湾民间称为鼓吹,广东地区亦将之称为“八音”。 唢呐发音高亢、嘹亮,过去多在民间的吹歌会、秧歌会、鼓乐班和地方曲艺、戏曲的伴奏中应用。经过不断发展,丰富了演奏技巧,提高了表现力,已成为一件具有特色的独奏乐器,并用于民族乐队合奏或戏曲、歌舞伴奏 唢呐分类 唢呐多按筒音的音高(以第三孔的音高作为调名)分为高音、中音和低音三种。凡筒音在#f1以上的均为高音唢呐,在#f~f'1之间的为中音唢呐,在f以下的为低音唢呐。如筒音为a1的唢呐,就叫D调高音唢呐,筒音为a的唢呐,则叫D调中音唢呐。 唢呐影响: 唢呐是中国历史悠久、流行广泛、技巧丰富、表现力较强的民间吹管乐器。它发音开朗豪放,高亢嘹亮,刚中有柔,柔中有刚,深受广大人民喜爱和欢迎的民族乐器之一,广泛应用于民间的婚、丧、嫁、娶、礼、乐、典、祭及秧歌会等仪式伴奏。 乐器:泛指可以用各种方法奏出音色的工具。一般分为民族乐器与西洋乐器。 能够发出乐音,并能进行音乐艺术再创造的器具。人类通过演奏乐器,借以表达、交流思想感情。对乐器的界定,音乐界和乐器学界有不同看法。音乐界认为,用于音乐的发声器具才是乐器;乐器学界则通常将许多非音乐领域中的发声器,如古代战争中的鸣金击鼓、宗教中的祈祷诵经、婚丧中的礼仪信号、商贩招揽的信号器等,也视为乐器,甚至将一些生产劳动用具和日常生活器皿,如:弓、锯、杵、缶、杯、碟、盅、碗等等 2.形容唢呐声音的词抑扬顿挫、锣鼓喧天、铿锵有力、裂石流云、喉清韵雅。具体解释如下: 一、抑扬顿挫 释义:指语气或声音高低起伏伴随停顿,十分和谐。多用于形容悦耳的声音。 出处:西晋·陆机《遂志赋·序》:“崔蔡冲虚温敏,雅人之属也。衍抑扬顿挫,怨之徒也。岂亦穷达异事,而声为情变乎。” 译文:崔蔡冲虚温厚聪敏,是高雅的人之类的。那么语气或声音高低起伏伴随停顿的,就是心怀怨恨的人了?难道不是因为穷困通达不同的情况,而导致声音随情况而改变的吗? 用法:联合式,作定语、状语、补语;含褒义。 二、锣鼓喧天 释义:原指作战时敲锣击鼓指挥进退,后多形容喜庆、欢乐的景象。表示声音巨大,场面热闹。 出处:元·关汉卿《单鞭夺槊》第四折:早来到北邙前面,猛听得锣鼓喧天。 译文:早上来到北邙前面,突然听到作战时敲锣击鼓的声音。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三、铿锵有力 解释:形容声音响亮而有劲。铿镪:有节奏而响亮的声音。 出处:郭小川《痛悼敬爱的**》诗:“我们的总理,回答得最为铿锵有力;不用语言,而用电闪雷鸣般的一生的经历。” 四、裂石流云 解释:裂开山石,震动云霄。形容声音高昂响亮。 出处:《金瓶梅词话》第四三回:“唱出一句来,端的有落尘遶梁之声、裂石流云之响。” 译文:“唱出一句来,端的有落尘遶梁的声音、裂石流说的声音。” 五、喉清韵雅 拼音:hóuqīngyùnyǎ 解释:歌喉清脆响亮,韵味优美幽致。形容歌唱水平很高。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十五回:“便命取了一支紫竹箫来,命佩凤吹箫,文花唱曲,喉清韵雅,甚令人心动神移。” 译文:“便命人取了一支紫竹箫来,命令他佩带凤吹箫,文花唱曲,喉韵雅清,很令人心动神移。” 3.诗句借喇叭和唢呐讽刺什么表面上引用喇叭和唢呐,实际上借物抒怀,讽刺和揭露了明代宦官狐假虎威,残害百姓的罪恶行径,表达了人民的痛恨情绪。 朝天子·咏喇叭 朝代:明代 作者:王磐 原文: 喇叭,锁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锁呐 一作:唢呐; 声价 一作:身价) 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 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译文 喇叭和唢呐,吹的曲子虽短,声音却很响亮。官船来往频繁如乱糟糟的麻,全凭借你抬高名誉地位。 军队听了军队发愁,百姓听了百姓害怕。哪里会去辨别什么真和假? 眼看着使有的人家倾家荡产,使有的人家元气大伤,直吹得水流干鹅飞跑,家破人亡啊! 赏析 《朝天子·咏喇叭》是明代 王磐的散曲。明朝正德年间,宦官当权,欺压百姓,行船时常吹起号头来壮大声势,这支散曲就是为了讽刺宦官而作。诗中表面上写的是喇叭和唢呐,实则处处写的都是宦官。“曲儿”比喻宦官的地位低下,“腔大”比喻他们的仗势欺人;“军愁”“民怕”说明他们走到哪里,就给哪里带来灾难;“水尽鹅飞”则形容他们把百姓欺压得倾家荡产。整首曲子虽然没有正面提到一个宦官的字样,但是却活画出了他们的丑态,在轻俏诙谐中充满了对宦官的鄙视和愤慨,道出了百姓的心声。 这首散曲借物抒怀,活画了宦官的丑态,讽刺和揭露了明代宦官狐假虎威,残害百姓的罪恶行径,表达了人民的痛恨情绪,是王磐的散曲代表作。 4.唢呐用文字形容节奏唢呐(意大利语:suona),俗名喇叭,在木制的锥形管上开八孔(前七后一),管的上端装有细铜管,铜管上端套有双簧的苇哨,木管上端有一铜质的碗状扩音器。唢呐虽有八孔,但第七孔音与筒音超吹音相同,第八孔音与第一孔音超吹音相同。 呐呐唢呐是中国民族吹管乐器的一种。由波斯传入(Surna音译),在西晋时期的新疆克孜尔石窟寺的壁画中就已经出现了唢呐演奏的绘画,最晚在16世纪就在中国的民间流传了。 唢呐的音色明亮,音量大,管身木制,成圆椎形,上端装有带哨子的铜管,下端套着一个铜制的喇叭口(称作碗)。所以也称喇叭,在台湾民间称为鼓吹,广东地区亦将之称为“八音”。在中国各地广泛流传的民间乐器。发音高亢、嘹亮,过去多在民间的吹歌会、秧歌会、鼓乐班和地方曲艺、戏曲的伴奏中应用。经过不断发展,丰富了演奏技巧,提高了表现力,已成为一件具有特色的独奏乐器,并用于民族乐队合奏或戏曲、歌舞伴奏。 5.关于<唢呐>的散文唢呐,乡村的歌喉 作者:南国杜鹃 乡村常常被描绘成一幅静物画,或被列车的窗口剪裁,或被柏油马路上的中巴的车窗定格。 但乡村更像一幕没有尾声的鲜活话剧。春天,我们可以听到布谷鸟的鸣叫,它们穿透力很强,往往看不到它们的身影,就被夏收后的一场雷雨冲淡。它们是候鸟,是乡村的客人。还有那曙色中的鸡啼,深夜的犬吠,它们是乡村四个季节伴奏的鼓点,不能代表乡村的内涵。 如果用什么比喻做乡村的歌喉,只有唢呐最贴切。它们可以像油菜花一样热烈,可以像槐花一样忧伤,如此的跨度,足可以演绎乡村的沧桑。 它们总在等待着灵感,也许是某个早晨或者某个黄昏,婴儿的一声啼哭,也许是村头或是村尾,乡邻的一阵呜咽,也许是某个吉日或者节假天,新郎新娘酒盏交杯撞出的笑语,都可以让它们润喉。跟随一阵阵鼓点,它们就像田埂上的小草一样刺破晨色。我们没有一点思想准备,就和整个村庄跌入唢呐渲染的氛围。 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它们演绎成摇篮曲和母亲的叮呤和芦叶笛一起呢喃。呢喃成许多美丽的童话,装满我们破旧的裤袋、褂袋。我们开始学会向往,用小鸟初升的绒毛想象乡村外的世界。 当我们一天天的长大,那些高高低低的沟坎,那一道道门框,磕掉我们的门牙,也磕掉我们的灵魂。我们不再肤浅,我们学会深刻的流泪或啼哭。在夜幕降临的时候,我们看到唢呐的七孔灿烂成七颗星和父母的目光一起照耀我们归家的路。第二天早上醒来,灵魂在我们的眼眸上复苏,沾满了父母掌心的汗渍和乡村小路上的泥巴。 终于熬到收获的季节,桑椹和柿果把我们的脸膛照得很亮,把乡村照得很亮。打谷场上,麦子和稻谷按照节气码得很高,比它们更高的是唢呐发出的欢乐的音符。我们把它们用红头绳串起来,那是乡村的嫁妆,我们把它挂在新娘的颈上。 喜宴散尽,人生有时就像一场宴席。乘我们的笑意还没有完全冷却变咸,我们要送别我们的爷爷、奶奶、我们的先辈们。他们最终成了乡村的游子,如一丝炊烟飘向远方。村口的榆树、槐树,你们在瞻望什么,是不是在偷窥我们昨夜的梦境。喜鹊衔起唢呐凋零的音符,去搭建相会的仙桥。 岁月如梭。时间在蚕食我们的心,城镇在蚕食乡村。唢呐的声音稀了,就像头顶上的星辰,乡村沙哑了。 看着墙上的静物画,我们开始怀念唢呐,怀念乡村的声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