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容唢呐声音的词抑扬顿挫、锣鼓喧天、铿锵有力、裂石流云、喉清韵雅。具体解释如下: 一、抑扬顿挫 释义:指语气或声音高低起伏伴随停顿,十分和谐。多用于形容悦耳的声音。 出处:西晋·陆机《遂志赋·序》:“崔蔡冲虚温敏,雅人之属也。衍抑扬顿挫,怨之徒也。岂亦穷达异事,而声为情变乎。” 译文:崔蔡冲虚温厚聪敏,是高雅的人之类的。那么语气或声音高低起伏伴随停顿的,就是心怀怨恨的人了?难道不是因为穷困通达不同的情况,而导致声音随情况而改变的吗? 用法:联合式,作定语、状语、补语;含褒义。 二、锣鼓喧天 释义:原指作战时敲锣击鼓指挥进退,后多形容喜庆、欢乐的景象。表示声音巨大,场面热闹。 出处:元·关汉卿《单鞭夺槊》第四折:早来到北邙前面,猛听得锣鼓喧天。 译文:早上来到北邙前面,突然听到作战时敲锣击鼓的声音。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三、铿锵有力 解释:形容声音响亮而有劲。铿镪:有节奏而响亮的声音。 出处:郭小川《痛悼敬爱的**》诗:“我们的总理,回答得最为铿锵有力;不用语言,而用电闪雷鸣般的一生的经历。” 四、裂石流云 解释:裂开山石,震动云霄。形容声音高昂响亮。 出处:《金瓶梅词话》第四三回:“唱出一句来,端的有落尘遶梁之声、裂石流云之响。” 译文:“唱出一句来,端的有落尘遶梁的声音、裂石流说的声音。” 五、喉清韵雅 拼音:hóuqīngyùnyǎ 解释:歌喉清脆响亮,韵味优美幽致。形容歌唱水平很高。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十五回:“便命取了一支紫竹箫来,命佩凤吹箫,文花唱曲,喉清韵雅,甚令人心动神移。” 译文:“便命人取了一支紫竹箫来,命令他佩带凤吹箫,文花唱曲,喉韵雅清,很令人心动神移。” 2.形容唢呐的声音的词语1. 如诉如泣(rú sù rú qì):形容像在诉说,又好像在哭泣的样子。 造句:欢快时如火如荼,悲凉时如诉如泣。 2. 开朗豪放(kāi lǎng háo fàng ):形容声音很大,底气很足。 造句:他弹奏的曲子开朗豪放,特别激情。 3. 抑扬顿挫 (yì yáng dùn cuò):意思为声音高低曲折十分和谐,借以形容悦耳的声音。 造句:她抑扬顿挫地朗诵着,声调优美,娓娓动听,举座动容。 4. 鬼哭狼嚎(guǐ kū láng háo):形容大声哭叫,声音凄厉。 造句:我拉小夜曲的声音很难听,像鬼哭狼嚎。 5. 锣鼓喧天 (luó gǔ xuān tiān):表示声音巨大,场面热闹。 造句:庆祝大会上彩旗飞舞,锣鼓喧天。 6. 裂石流云(liè shí liú yún):形容声音高昂响亮。 造句:她的声音裂石流云,天生就是女高音。 3.诗句借喇叭和唢呐讽刺什么表面上引用喇叭和唢呐,实际上借物抒怀,讽刺和揭露了明代宦官狐假虎威,残害百姓的罪恶行径,表达了人民的痛恨情绪。 朝天子·咏喇叭 朝代:明代 作者:王磐 原文: 喇叭,锁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锁呐 一作:唢呐; 声价 一作:身价) 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 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译文 喇叭和唢呐,吹的曲子虽短,声音却很响亮。官船来往频繁如乱糟糟的麻,全凭借你抬高名誉地位。 军队听了军队发愁,百姓听了百姓害怕。哪里会去辨别什么真和假? 眼看着使有的人家倾家荡产,使有的人家元气大伤,直吹得水流干鹅飞跑,家破人亡啊! 赏析 《朝天子·咏喇叭》是明代 王磐的散曲。明朝正德年间,宦官当权,欺压百姓,行船时常吹起号头来壮大声势,这支散曲就是为了讽刺宦官而作。诗中表面上写的是喇叭和唢呐,实则处处写的都是宦官。“曲儿”比喻宦官的地位低下,“腔大”比喻他们的仗势欺人;“军愁”“民怕”说明他们走到哪里,就给哪里带来灾难;“水尽鹅飞”则形容他们把百姓欺压得倾家荡产。整首曲子虽然没有正面提到一个宦官的字样,但是却活画出了他们的丑态,在轻俏诙谐中充满了对宦官的鄙视和愤慨,道出了百姓的心声。 这首散曲借物抒怀,活画了宦官的丑态,讽刺和揭露了明代宦官狐假虎威,残害百姓的罪恶行径,表达了人民的痛恨情绪,是王磐的散曲代表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