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带会字的古诗“会”字分别在第一到第七字位置上的诗句: 会买一蓑来钓雨, 凭谁先为谢沙鸥?(《题绣川驿》陆游) 高会梁园遗胜在, 早知词赋似相如。(《喜雪呈鲜于子骏三首(之一)》苏辙) 玉郎会此通仙籍, 忆向天阶问紫芝。(《重过圣女祠》李商隐) 风云感会虽有时, 顾此定知毋枉尺。(《题孟浩然画像》黄庭坚) 烟波一叶会当逝, 吹笛高人有素期。(《长饥》陆游) 日影欲移先会得, 忽然飞落别窗声。(《冻蝇》杨万里) 临风一叹无人会, 今夜清光似往年。(《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白居易) 2.给几首古诗《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 【唐】孟浩然 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空迥,浮天渤解宽。 惊涛来似雪,一座凌生寒。 《西湖留别》 【唐】白居易 征途行色惨风烟,祖帐离声咽管弦。 翠黛不须留五马,皇恩只许住三年。 绿藤阴下铺歌席,红藕花中泊妓船。 处处回头尽堪恋,就中难别是湖边。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树阴里白沙堤。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八月十五夜月》 【唐】杜甫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唐】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秋宵月下有怀》 【唐】孟浩然)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 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八月十五夜玩月》 【唐】刘禹锡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中秋待月》 【唐】陆龟蒙 转缺霜输上转迟,好风偏似送佳期。 帘斜树隔情无限,烛暗香残坐不辞。 最爱笙调闻北里,渐看星潆失南箕。 何人为校清凉力,欲减初圆及午时。 3.要唯美一些的唐诗一定要唐诗?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春光已老,佳期如梦。 宫门一入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水仙已成鲤鱼去,一夜芙蕖红泪多。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曾为情重负情浓,而今才只相思重。 满目山河空念远,不如怜取眼前人。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周。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还有很多 暂时想不起来了 O(∩_∩)O~ 4.诗名中带会的古诗杜甫的《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会买一蓑来钓雨, 凭谁先为谢沙鸥?(《题绣川驿》陆游) 高会梁园遗胜在, 早知词赋似相如。(《喜雪呈鲜于子骏三首(之一)》苏辙) 玉郎会此通仙籍, 忆向天阶问紫芝。(《重过圣女祠》李商隐) 风云感会虽有时, 顾此定知毋枉尺。(《题孟浩然画像》黄庭坚) 烟波一叶会当逝, 吹笛高人有素期。(《长饥》陆游) 日影欲移先会得, 忽然飞落别窗声。(《冻蝇》杨万里) 临风一叹无人会, 今夜清光似往年。(《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白居易) 5.会古诗的进来商山早行 年代:【唐】 作者:【温庭筠】 体裁:【五律】 类别:【羁旅】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注释】 《商山早行》是唐代著名的羁旅行役诗之一,为诗人离开长安时所作 。 其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已成为众口传诵的名句。“早”字是这首诗所描写的中心,诗中的一切动作、场景、情绪都围绕着它而发出,为镜头焦点之所在。 首联“晨起动征铎 ,客行悲故乡”,叙述了诗人启程的时间和心情。诗人已经起床而后驿站催人登程的铃声才响,从此足可见出诗人急于登程、上路之早的情态 。 “悲故乡 ”三字则点出了诗人早行的原因,表现了其寝不安眠 、倍加思乡之情折磨的内心痛楚。 次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写诗人初离驿站之所见。 这里,诗人用感情的红线穿起了一串名词之珠,为我们构成了一幅别具情彩的早行图:雄鸡啼鸣,昂首啄开了新的一页日历,正在此时,一轮残月却仍悬于西天上方,清冷的月光伴随着早行人的脚步踏上旅途。“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铺满银霜的店前木板小桥上 ,已经留下行人的依稀可见的足迹。 经过诗人这样一词一景致的层叠皴染,一幅凄清有致的霜晨图便跃然纸上了。元代马致远的小令《净天沙》中有“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的名句,如果追流溯源的话,不能不说其秋景图深得温庭筠这幅霜晨图之妙趣。 次联写鸡啼,状残月,描人迹 ,绘银霜 ,有声、有色、有光、有温度,但所突出的重心还是在一个“早”字上,只不过诗人把“早”字巧妙地形象化、具体化罢了。 三联“槲叶落山路 ,枳花明驿墙”,是写早行一路之所见。 “槲叶”凋零,“枳花”盛开,点出了早行的节令是在早春 。早春之中的“早行 ”,晨霜凝地,槲叶满路,当有春寒料峭之感,但一个“明”字却别开境界,它打破了拂晓时分的凄冷、昏暗,给人以迎接红日喷薄而出的信心和力量;同时,“明”字在后,也暗示出先行时天光之暗,从而反衬出始行之“早”。 有人把上联与这一联看成是绘写“秋天景色 ”,显然是因为其身处南方,不知北方初春尚有寒霜及槲、枳生长的规律。 末联“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继上联而来,是回写早行之先夜晚所得梦境的。 意思是看到枳花明艳 、旭日将升的动人景象 ,于是我想起了昨夜的梦境。在梦中,我看到凫雁欢腾嬉戏,落满那美丽曲折的池塘,大概我不日也将见到家中的亲人了吧?!这两句诗表达含蓄。 它本来是指诗人急于回家与亲人团聚的情怀,然而,诗人却避直就曲,而以“凫雁”之“满”塘的形象画面传出自己希冀早日与家人欢聚一堂的言外之意。这样,就形成与首联遥相呼应的完美构思局面,进一步突出了早行的原因,展示了诗人归心似箭的强烈心情。 除了善于围绕中心造景写情、结尾含蓄有致的特点之外 ,对仗工整巧妙地当是其不容忽视的艺术特色 。中间两联不仅写得声、色、光感俱佳,而且上、下、前、后的空间感极强,加深了人们对诗歌立体画面的形象感受。 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们所传诵,是因为它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商山,也叫楚山,在今陕西商县东南。 作者曾于唐宣宗大中末年离开长安,经过这里。 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 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叮叮当当,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第二句固然是作者讲自己,但也适用于一般旅客。 “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时难”。在封建社会里,一般人由于交通困难、人情浇薄等许多原因,往往安土重迁,怯于远行。 “客行悲故乡”这句诗,很能够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三、四两句,历来脍炙人口。 梅尧臣曾经对欧阳修说:最好的诗,应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请他举例说明,他便举出这两句和贾岛的“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并反问道:“道路辛苦,羁旅愁思,岂不见于言外乎?”(《六一诗话》)李东阳在《怀麓堂诗话》中进一步分析说:“‘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人但知其能道羁愁野况于言意之表,不知二句中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始为难得。 若强排硬叠,不论其字面之清浊,音韵之谐舛,而云我能写景用事,岂可哉!”“音韵铿锵”,“意象具足”,是一切好诗的必备条件。李东阳把这两点作为“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紧关物色字样”的从属条件提出,很可以说明这两句诗的艺术特色。 所谓“闲字”,指的是名词以外的各种词;所谓“提掇紧关物色字样”,指的是代表典型景物的名词的选择和组合。这两句诗可分解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虽然在诗句里,“鸡声”、“茅店”、“人迹”、“板桥”都结合为“定语加中心词”的“偏正词组”,但由于作定语的都是名词,所以仍然保留了名词的具体感。例如“鸡声”一词,“鸡”和“声”结合在一起,不是可以唤起引颈长鸣的视觉形象吗?“茅店”、“人迹”、“板桥”,也与此相类似。 古时旅客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