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春节,除夕古诗词各三首,不要太长.】关于除夕的古诗1、北宋 王安石《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2、唐·高适《除夜作》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3、唐·张说《钦州守岁》故岁今宵尽,新年明日来.悉心随斗柄,东北望春回.关于春节的古诗1、文征明《拜年》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2、孟浩然《田家元日》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3、查慎行《凤城新年词》巧裁幡胜试新罗,画彩描金作闹蛾;从此剪刀闲一月,闺中针线岁前多.。 2.有关守岁的诗句和俗语或大家的文章守岁源于何时?《秦中岁时记》载:“守岁之事三代前后典籍无文,至唐杜甫的《杜位宅守岁》诗云‘守岁阿咸家,椒盘已颂花’疑自唐始。”唐诗中对守岁习俗有不少的描写。白居易《客中守岁》诗:“守岁尊无酒,思乡泪满巾”。孟浩然有“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筵”的诗句。到了宋朝,守岁之见遍于城乡。苏东坡的“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描述了守岁的情景。《东京梦华录》记载:“除夕……士庶之家,围炉而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有趣的是,在日本、越南、泰国等,由于受我国的影响,均有除夕守岁之说,就连欧美和非洲,也有类似的习俗。常言道:“黄金易得,韶光难留”,爱生命,惜光阴,这也许是普天下守岁之因吧!席振起在《守岁》一诗中云:“相邀守岁阿咸家,蜡炬传红映碧纱;三十六旬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就是一例。 同样,苏轼的一首《守岁》也写出了对即将逝去的旧岁留恋之情。 守岁 宋 苏轼 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 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 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 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守岁的“守”,即有对即将逝去的旧岁有留恋之情,也有对即将到来的新年怀希望之意。“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在除旧布新之际,亲朋好友,围炉而坐。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不是没有益处的。元朝文人辛文房撰著的《唐才子传》里记有唐代大诗人贾岛除夕“祭诗”的一段佳话:每至除夕,贾岛“必取一岁之作置几上,焚香再拜,酹酒祝曰:”此吾终年苦心也。‘“他每到除夕,对过去一年得失作一番总结,对我们来说难道不可以借鉴吗! 如果“三十六旬都浪过”,尚不“偏从此夜惜年华”,那么,“守岁”也就失其意义了。 3.请问《守岁》 古诗的内容宋 - 苏轼 - 守岁诗 儿童强不食, 相守应欢哗。 晨鸡旦勿鸣, 更鼓畏添过。 宋代大诗人苏轼作的《岁晚三首》,苏轼的《守岁》是这样的:“欲知垂岁尽,有似赴壑蛇,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儿童强不食,相守应欢哗。晨鸡旦勿鸣,更鼓畏添过。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诗意明白易懂,旨在勉励自己惜时如金。作者用形象的蛇蜕皮喻时间不可留,暗示要自始至终抓紧时间做事,免得时间过半,虽勤也难补于事。努力应从今日始,不要让志向抱负付诸东流。 4.有关除夕的诗句有哪些王安石《元日》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如屠苏。 千门万户瞳痛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南宋 【作者】:姜夔 【作品】:鹧鸪天 【内容】:丁巳元日。 柏绿椒红事事新, 隔篱灯影贺年人。 三茅钟动西窗晓, 诗鬓无端又一春。 慵对客,缓开门, 梅花闲伴老来身。 娇儿学作人间字, 郁垒神荼写未真。 谭嗣同 除夕感怀 断送古今惟岁月,昏昏腊酒又迎年。 谁知羲仲寅宾日,已是共工缺陷天 除夕夜 烟花爆竹齐飞响, 团坐举杯笑颜开。 欢歌博娱怡情夜, 空际繁星银汉呆。 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 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 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杜审言的《守岁》诗,向我们展示皇宫贵族过年时灯烛照夜歌舞娱乐通宵达旦的景象: 季冬除夜接新年, 帝子王孙捧御筵。 宫阙星河低拂树, 殿廷灯烛上薰天。 弹弦奏节楷风入, 对局探钩柏酒传。 欲向正元歌万寿, 暂留欢赏寄春前 除夜 (南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5.有关除夕的诗句《水调歌头(除夕)》 宋代:李处全 今夕定何夕,今夕岁还除。团栾儿女,尽情灯火照围炉。 但惜年从节换,便觉身随日老,踪迹尚沈浮。万事古如此,聊作旧桃符。 任东风,吹缟鬓,戏臞儒。韶颜壮齿,背人去似隙中驹。 杯酌犹倾腊酒,漏箭已传春夜,何处不歌呼。惟愿长穷健,命酹且欢娱。 《鹊桥仙(丙寅除夕立春,骨肉团聚,是夕大雪)》 宋代:郭应祥 立春除夕,并为一日,此事今年创见。席间三世共团栾,随分有、笙歌满院。 一名喜雪,二名饯岁,三则是名春宴。从教一岁大家添,但只要、明年强健。 《卜算子(除夕)》 宋代:朱敦儒 江上见新年,年夜听春雨。有个人人领略春,粉淡红轻注。 深劝玉东西,低唱黄金缕。捻底梅花总是愁,酒尽人归去。 《水龙吟(除夕)》 宋代:孙惟信 小童教写桃符,道人还了常年例。神前灶下,祓除清净,献花酌水。 祷告些儿,也都不是,求名求利。但吟诗写字,分数上面,略精进、尽足矣。 饮量添教不醉。好时节,逢场作戏。驱傩爆竹,软饧酥豆,通宵不睡。 四海皆兄弟,阿鹊也、同添一岁。愿家家户户,和和顺顺,乐升平世。 《除夕》 作者:陈杰 忆曾守岁荆州夜,多少艰虞共济人。 一纪重来仍作客,百年谁是自由身。 干戈满地今犹昨,日月行天故复新。 愿及春回再清晏,绿蓑永换黑貂尘。 《除夜作》 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6.与除夕有关的诗句按中国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谓“除夕”。晋代官吏周处《风土记》中即有“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的记载。 除夕守岁,是我国传统的习俗。古往今来,文人墨客每到此时,总是诗兴大发,赋诗言志,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名篇佳作。今选录一部分供大家品赏,以增添节日的情趣。 古诗中皇家庆贺春节的诗最多,其次是感慨时序变化,勉励人珍惜光阴的。北宋文学家梅尧臣的《除夕》诗云:“莫嫌寒漏尽,春色应来早。风开玉砌梅,熏歇金炉草。稚齿喜成人,白头嗟更老。年华日夜催,清镜宁长好。”唐代诗人史青的《除夕》诗云:“今岁今宵尽,明年明日催。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气色空中改,容颜暗里回。风光人不觉,已著后园梅。”皆写得俊逸平淡,但真情朴质,读来非常感人。 明代才子文徵明的《除夕》诗云:“人家除夕正忙时,我自挑灯拣旧诗。莫笑书生太迂腐,一年功事是文词。”足见其惜时奋进之意。令人最感兴味的,是清代诗人赵翼在85岁时,还写出自己那老当益壮心情的《除夕》诗,诗云:“烛影摇红焰尚明,寒深知己积琼英。老夫冒冷披衣起,要听雄鸡第一声。”赵老守岁达旦,心里萌动一股活力,明年要与时俱进,创造人生的新辉煌。 唐太宗李世民在《守岁》诗中写道:“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其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他写了皇宫之内除夕守岁的豪华欢乐情景。唐代诗人杜审言也写有一首《守岁》诗:“季冬除夜接新年,帝子王孙捧御筵。宫阀星河低拂时,殿廷灯烛上熏天。弹弦奏节梅风入,对局探钩柏酒传。欲向正元歌万寿,暂留观赏寄春前。”唐代诗人张说有《钦州守岁》诗:“故岁今宵尽,新年明日来。悉心随斗柄,东北望春回。”诗人杜甫以“守岁阿戎家,椒盘已颂花”诗句来描写守岁的情景。诗人白居易的“守岁樽无酒,思乡泪满巾”,流露了深沉的思乡之情。 古今名人皆认为,虚掷光阴就是浪费生命,应把握现在而勿幻想将来。北宋苏东坡在《守岁》诗中写道:“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可以看出,诗人在此强烈感叹时光飞逝,人生苦短,今日品读,仍有醒世警人的现实意义。此外,苏东坡的“儿童强不睡,相守夜讙哗”,将欢聚守岁的情景刻画得淋漓尽致。很多很多年过去了,如今在除夕之夜,家家户户依然沿袭着古老的习俗,男女老少欢聚一起守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