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意境的古诗词乱花渐欲迷人眼 , 浅草才能没马蹄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春夜喜雨杜甫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夜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春望( 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遂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无题(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腊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无题(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腊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廖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 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 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指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2.意境优美的古诗王维的诗意境好啊,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1 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 鸟鸣涧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3 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送邢桂州》4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使至塞上》5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 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以上都是王维的6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7 杜牧《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8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9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10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陶渊明11 薛涛《送友人》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12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要说词的话那就更多13 踏莎行 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14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张先《天仙子》15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辛弃疾《鹧鸪天》16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17 蝶恋花 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 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18 一剪梅 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 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度与泰娘娇。 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19 西江月 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 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20 江城子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还有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范仲淹《御街行(纷纷堕叶飘香砌)》、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声声慢(寻寻觅觅)》不可胜数。古人最讲的就是意境。 3.诗词的意境指的什么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它是 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 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提出的“境界说”集前 人论述了大成,将“意境”问题归结为系统的 理论。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 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诗歌创作 离不开意象,意象是诗的基础;组合意象的目 的是创造出“意与境谐”的艺术境界。意境与 意象在本质上有一定的联系,它们都是主观与 客观统一的产物,都是情与物的结合体。 但它 们又有区别:从形式上看,意象与词句相关, 意境则与全篇对应。意境的结构特征是虚实相生。 意境由两 部分组成:一是“如在目前”的“实境”;一 是“见于言外”的“虚境”。虚境是实境的升 华,体现着实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制约着实境的创造和描写,处于意境结构中的灵魂、统 帅地位。 但是,虚境不能凭空产生,它必须以 实境为载体,落实到实境的具体描绘上。 4.【中国诗词的意境分析,举例说明“意境”定义:“意境是指抒情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文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4月第一版,第207页)对于“意”,可解为人的思想意识;“镜”则是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分析中国诗词的意境,首先要知道诗词的意和境.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与环境的相互映衬或者突显、虚与实的依存、动与静的结合等等,都要分析.具体如下:1.孟郊《游子吟》前四句均为写景(人文环境),后两句寄情,抒发了游子炽烈的报恩之情.又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前两句写景(点明了送别时间,也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柳”音同“留”),后两句直叙离别之情.以上均是情景交融.2.岑参《逢入京使》,诗人明说要请入京使代为家人“报平安”(明),但内容(虚)却只能由读者自行想象.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前两句实写(事件及事件发生时间),后两句虚写(明月陪伴王昌龄至夜郎).这就是意境中的虚实结合,有“无声胜有声”之用.3.诗词中动静结合的例子特别多,也很容易发现,就不列举了.意境的分析着重抓住其意与镜即可,分析情境(情景)与情感,这是意境的内容本身;诗词的虚写与实写以及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这二者读者要体味也不难.因原论作篇幅过长,论述较多,笔者根据自己理解简述如上,有不明或者需补述之处可追问笔者,笔者会尽快给予答复.1)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2)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3)逢入京使[唐]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4)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5.【诗歌意境的主要特征意境的基本特征关于什么样的作品算有意境,说法并不相同.这同对意境的理解有关.如果认为“意境是指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或认为 意境是“作者在作品中创造的表现抒情主体的情感、以情景交融的意象结构方式构成的符号系统”,那么只要是具备了情景交融这个特点,就是有意境.如果把意境界定为:“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的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那么,只有能通过具体的事物和事件揭示出整个人生意味的作品,才是有意境的作品.因此,必须先搞清意境的界定关于意境的界定.在关于意境的各种界定中,我比较倾向于1999年版《辞海》的界定:意境是“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具有虚实相生、意与境谐、深邃幽远的审美特征,能使读者产生想象和联想,如身入其境,在思想情感上受到感染.” 这个提法,讲到意境的特征是“虚实相生、意与境谐、深邃幽远”.本人认为其中的“深邃幽远”是指意境的本质特征.这应该比较符合实际.我们在欣赏诗词书画时,看到评论家关于作品意境的评论中,使用最多的评语是:“意境深邃”、“意境深远”、“意境清远”、“意境清幽”、“意境幽深”、“意境开阔”、“意境雄浑、超脱”等.这些字眼都和“深邃幽远”较接近.从字面解释,深邃幽远是指在作品的表层下,含有更深更远的含义,推演之,就是指含有“言外之意”.这一点也和我国古代多数文论家的意见一致,他们在谈到与意境有关的问题时,多很强调言外之意,如“文外之旨”、“象外之旨”、“画外之音”、“境生象外”、“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言有尽,意无穷”等等.因此本文把具有言外之意看作是意境的本质.“言外之意”如何产生?它形成于“虚实相生” 和“意与境谐”.鉴于对“意与境谐”中的“境”在理解上还有歧义.本文改用更通俗的提法——“情景交融”.它是从作品的内容形式方面来说的.“虚实相生”则是从意境的结构方面来说的.这样,本文对意境的特征作如下规定:意境的本质在于有言外之意,能使读者产生想象和联想;情景交融是意境在内容形式方面的特征,或意境的表现特征;虚实相生是意境在结构上的特征.由于“言外之意”产生于“情景交融”和“虚实相生”,并且也体现在“情景交融”和“虚实相生”中,所以本文主要分析“情景交融”和“虚实相生”.一)情景交融二)虚实相生。 6.什么是诗歌的意象什么是诗歌的意象?诗歌意象是什么意思?推荐给你以下内容: (诗歌由意象构成、具备多义性、丰富的想象力、强烈的抒情性、高度的概括性、凝炼的语言) 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中国传统诗论实指寓情于景、以景托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处理技巧.诗歌创作过程是一个观察、感受、酝酿、表达的过程,是对生活的再现过程. 意象的运用自然因人、物、时、情的不同而不同.总体观之,营构意向的方法可分为三类:赋、比、兴. 赋,即平时所说的直写其事,某一物象在作者看来已经具备了能够表达他的情感的特质,便直接加以运用,使这一个意象直射出感情来. 比,即我们常说的打比喻,通过不同的方式将作者的感情比做它物,或明喻,或暗喻,或象征,把自己的情思直接喻为人或物,使之具有人或物的特征. 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兴必须依附于某一事物,要有一个能引起兴的具象,然后使这个具象渗透进作者的感情,从而营造一种意境. 诗歌鉴赏的三个层面? 一般来讲文学作品都有三个层面,即语言层面、意象层面和意蕴层面.诗歌鉴赏也要从这三个层面入手.? 语言层面:毫无疑问,诗有很强的直觉性.诗歌语言高度概括、凝练,极富意蕴,它常常违背一般的语法规范,比一般的文学语言具有更强的陌生感,诗行间常留下许多空白,显示出很强的跳跃性.正是这种跳跃性,才容纳了诗歌更丰富的意象,从而在非常有限的篇幅里,构筑出使人耳目一新的诗歌意蕴. 意象层面:意象与美育有着不解之缘,具有美的意象的诗,才能给读者以美感.能否创造出新颖独特的美的意象,是衡量诗歌成功与否的标志之一.意象的形成主要用赋、比、兴这三种方法,但只有用那些表面极不相关而实际又有联系的事物的意象或比喻,才能准确、有效地表现自己,根据这个原则产生的意象才能有惊人的离奇、新鲜和惊人的准确. 意蕴层面:伴随着意象在脑海的形成和语音节奏感的刺激,读者已经产生了初步的美感,但是如何突破意象表层去体悟诗的意象内蕴即诗的意蕴,是诗歌鉴赏成败的关键.诗的意蕴一般包括审美意蕴和智性意蕴. 意象派是20世纪初最早出现的现代诗歌流派,1908~1909年形成于英国,后传入美苏.代表人物有:休姆、庞德、艾米和叶赛宁等. 意象派的产生最初是对当时诗坛文风的一种反拨.首先,在19世纪后期英国文坛,象征主义、唯美主义与浪漫主义结成一体,形成新浪漫主义.意象派是在其基础上演变而成的.到20世纪初,传统诗歌,尤其是浪漫主义、维多利亚诗风蜕化成无病呻吟、多愁善感和伦理说教,只是“对济慈和华兹华斯模仿的模仿”.庞德及其意象派提出“反常规”“革新”地进行诗歌创作的主张.其次,20世纪初柏格森热流行,这是自叔本华以来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想在文学界影响的延伸.意象派的开创者休姆就直接受 问题:什么是诗歌意象?诗歌意象是什么意思? 教于柏格森.柏格森的直觉主义、生命哲学全盘为意象派所接受,成为其主要的理论依据和哲学基础.意象派诗特别强调意象和直觉的功能.同时,象征主义诗歌流派为意象派开创了新诗创作新路,尤其是诗的通感、色彩及音乐性,给意象派以极大的启发. 由于意象派诗人大多经历了象征诗歌创作,所以理论界也有人将意象派看做象征主义的分支,实际上意象派和象征主义诗歌有极大的本质差异.意象派不满意象征主义要通过猜谜形式去寻找意象背后的隐喻暗示和象征意义,不满足于去寻找表象与思想之间的神秘关系,而要让诗意在表象的描述中,一刹那间地体现出来.主张用鲜明的形象去约束感情,不加说教、抽象抒情、说理.因此意象派诗短小、简练、形象鲜明.往往一首诗只有一个意象或几个意象.虽然,象征主义也用意象,两者都以意象为“客观对应物”,但象征主义把意象当做符号,注重联想、暗示、隐喻,使意象成为一种有待翻译的密码.意象派则是“从象征符号走向实在世界”,把重点放在诗的意象本身,即具象性上.让情感和思想融合在意象中,一瞬间中不假思索、自然而然地体现出来. 另外,从诗歌意象的内在形式看,意象派受日本俳句和中国古诗的影响.意象派诗歌革新,首先是从模仿学习日本俳句开始的.中国的古诗完全浸润在意象之中,是纯粹的意象组合,如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马致远《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中国诗歌完全由意象主导,贯穿全诗,犹如一幅挂于眼前的图画,情景交融,物与神游.中国魏晋唐代诗人的这种表现意象而不加评价的诗风,正与意象派主张相吻合.庞德从汉语文学的描写性特征中,看到了一种语言与意象的魔力,从而产生对汉诗和汉字的魔力崇拜,长诗《诗章》中多处夹着汉字,以示某种神秘意蕴,主张寻找出汉语中的意象,提出英文诗创作中也应该力图将全诗浸润在意象之中. 意象派诗歌在创作中表现出的鲜明的艺术特征主要有三点. 第一,意象派要求诗歌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