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纪录片

1.《探索·发现》讲唐诗的纪录片

你好,《唐之韵》,系宁夏电视台、山西电视台、北京三多堂影视广告公司花费两年(经过搜索资料、探究论证、采景设置、后期制作才完成)拍摄的文学教育片。

其拍摄足迹遍步中国大江南北,投资逾百万。《唐之韵》共20集,每集播放时间约20—30分钟。

这部系列片制作非常精致,它为电视诠释古典文学作品中的经典名着创造了新的空间。它独特的角度、绝美的画面、高雅的品味获得了出人意料地热烈反响。

很好看,请点击以下链接:望采纳,谢谢。

2.跟着唐诗去旅游 纪录片为什么没播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

五集纪录片《跟着唐诗去旅行》带你去遇见诗和远方。这是一部由央视纪录频道金牌团队打造的轻旅行类纪录片,邀请著名诗人西川、作家六神磊磊、学者杨雨等人出任“旅行者”, 采用“旅行式”拍摄的方式,沿着唐代诗人的行走路线,寻访曾经的唐诗现场,回望唐诗的山河,感受中国大地上今天正在发生的变化,追寻中国人的诗意生活。

纪录片《跟着唐诗去旅行》创新性地用今天旅行者的脚步去丈量唐代诗人走过的道路,首先推出盛唐诗人王维、李白、杜甫、孟浩然、岑参的旅行故事。

3.求一部介绍唐诗宋词之类的记录片

电视纪录片《唐之韵》 其解说词:从明代开始,研究唐诗的人习惯上把唐诗分为四期,即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初唐从唐王朝建国,即公元六一八年起,到八世纪初,即唐玄宗李隆基登上皇帝宝座之前,将近一百年,时间跨度最大,成就却最低。世界级大河长江,源头一样是窄窄浅浅、弯弯曲曲的,但没有这窄窄浅浅弯弯曲曲,就没有下游的浩浩荡荡滚滚滔滔。

初唐的诗坛,还在南朝追求形式美的装饰风格笼罩下,宫廷诗人不必说,就是四杰这样强烈要求转变风气的人物,诗歌风格也明显偏于华丽。像唐太宗李世民这样叱咤风云的作物吧,唱出来的也是“结伴戏方塘,携手上雕航,船移分细浪,风散动浮香”。

这种诗与南朝那些跟着皇帝起哄的诗人所作,几乎无法区分。 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文学史习惯称之为王杨卢骆。

他们主要活动于七世纪下半叶八十年代以前。这是一批少年才子,才华横溢,精神饱满,一出场就英气勃勃;这是一批短命诗人,活得最短的王勃才二十七岁;这又是一批苦命诗人,王勃是淹死的,卢照邻是因长期瘫痪抽投水自尽的,骆宾王是被杀的。

他们虽然时运不济,生活多艰,但都立志要扫荡诗坛的积秽,剿除陈陈相因的宫廷文学,要求写出自己真实的感受,在诗中塑现出一个真实的自我,改变诗歌与时代就像油花漂在水面上的关系,要叫诗歌具有激情和生气。他们的能量虽然有限,但先声夺人,互相呼应,经过一番纵横驰骤,终于为唐诗的出场准备好了必要的布景和合适的气氛。

四杰的成就有限,又没有完全摆脱南朝绮靡文风的影响,因而颇受后人非议。杜甫对此很不平,曾断然指出:“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四杰中成就最高的王勃,只活了二十七岁。

他二十六岁时写的《滕王阁序》,是传诵千古的名文。据说当时镇守南昌的都督闫某,把滕王阁修饰一新,九月九是大会宾客,叫他女婿先写好一篇记述滕王阁的文章,到时候假装是即兴创作来向宾客夸耀。

宴会时,主人装模作样让在座的人写。知情人都知趣地推辞,王勃却不知天高地厚,竟接过笔真写起来,惹得闫都督勃然大怒

不过,唐朝人胸襟就是宽广,当王勃写到“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闫某大为惊服,不但不生气,还主动请王勃接着写下去。“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黄昏时江边的这一幅秋景多麽开阔,多令人神气习气扬!《滕王阁序》虽然不算诗,但却是诗味醇厚的一首散文诗,其审美效应永不会衰变。

文章以一首诗结尾:“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与朋友分手,一般总不免会有些伤感,这首诗却一反常情认为只要是知己,即便分隔天涯,也仍然像紧邻一样。诗中没有一句解释的话,但天下升平,处处都有能给人踏踏实实的安全感,却作为坚实的背景衬托在诗的背面。

只有时代开放、清宁、透明度高,送行的和被送的都根本想不起来会遇到什麽意外的侵害,分手时才会有这麽开朗的心情。“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邦”,表达了人类这种普遍的愿望,因而流传千古,成了随时被引用的名句。

四杰中的杨炯曾说“愧在卢前,耻居王后”。很显然,认为排名在卢照邻之前感到惭愧,是故作谦虚,真正的用意是不服王勃。

他恃才傲物,骂那些装模作样的朝廷官员为“麒麟楦”,意思是麒麟的填料。问他此话怎讲时,他说耍麒麟的都是用布画麒麟蒙在驴身上,看起来像麒麟,其实揭掉画皮,不过是一头驴。

真是骂绝了!幸好他生在唐代,不然的话,光凭这件事,就足以叫他掉脑袋。 卢照邻遭遇极惨,中风瘫痪十年,最后因无法忍受而投水自尽。

他的《长安古意》中有两句,“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是至今还不时有人引用的名句。 做父母的大概都给孩子教过几首唐诗,教的诗中大概也会有这一首吧:“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这首诗据记载是骆宾王七岁时写的。 骆宾王是浙江义乌县人。

徐敬业起兵反武则天时,他写了一篇《讨武氏檄》,把武则天有的没有的劣迹全兜出来数落了一番。据说武则天满不在乎,但听到“一杯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这对激发朝廷百官起来反对武则天,是极有煸动力的。

徐敬业起兵失败后,据传说,他曾在灵隐寺这里潜藏,出家做了僧人。有一天,宋之问来到灵隐寺,晚上在寺内独自散步,想做诗,但刚想好两句就接不下去了。

一个白髯苍苍的老僧,也就是骆宾王来到他跟前,问明情由后,就给他补了两面三刀句“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这种传说的含金量大概是不会高的。

也许,宋之问这首《灵隐寺》非常平庸,中间偏以夹着这非常精彩的一联,后人就故意剥夺他对这一联的著作权吧。也许,宋之问人品低劣,后人就编出这个故事,把这一联警句剜出来,归到骆宾王的名下吧。

初唐四杰开始冲破唐初宫廷诗风的束缚,使诗歌从应制应酬,歌功颂德的圈子里跳。

相关
上一篇
唐诗古诗
下一篇
望的宋词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