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形容老人亡故的诗句

1.能表达最亲的老人去世的悲伤的诗句有哪些

1. 一曲阳关,断肠声尽,独自凭栏桡(柳永《少年游》)

2. 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柳永《定风波》)

3.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柳永《蝶恋花》)

4. 衣带渐宽终不毁,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

5. 香非在蕊,香非在萼,骨中香彻(晁补之《盐角儿》)

6. 宽尽春来金缕衣,憔悴有谁知(魏夫人《武林春》)

7. 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周邦彦《满庭芳》)

8. 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沈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周邦彦《兰陵王》)

9. 故乡遥,何日去(周邦彦《苏幕遮》)

10.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周邦彦《少年游》)

11. 大家且道,是伊模样,怎如念奴(李鹿《品令》)

12. 只有关山今夜月,千里外,素光同(谢逸《江神子》)

13. 万里云帆何时到?送孤魂,目断青山阻。谁为 ,唱金缕(叶梦得《贺新郎》)

2.形容回乡,老人去世的伤感诗句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十五从军行,

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

“家中有阿谁?”

“遥望是君家,

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

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

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 ,

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

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

泪落沾我衣。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3.形容老年人的诗词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在著名的《春望》中写道:“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其实,这满头稀疏的白发是诗人忧愁劳心所 致。

杜甫怀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伟大理想,然而却眼睁睁看着挚爱的国家一步步沉沦,这无疑是对他最沉痛、最残忍的打击。春来,祖国的大好河山依 旧,只是战乱之火却无情地蔓延,国破家亡,哀鸿遍野,连花鸟都让人触目惊心。

更可怕的是音信不通,家里的亲人境况如何,不得而知。当时杜甫年仅46岁,本不应该有太多的白发,因为忧愁而生白发,因为忧虑而致白发脱落,以至越来越稀疏了,几乎连簪子都插不住了。

诗人由国破家亡、战乱分离写到自己的衰老,通过 “搔”这一个动作,把内心的焦虑彷徨和痛苦之情,极其有力地表达出来,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白发苍苍,忧愁郁闷的老人形象。“尘满面,鬓如霜” 苏轼在写《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时,不过四十岁,却已经“尘满面,鬓如霜”了。

“尘满面,鬓如霜”,简单质朴的六个字,把作者饱经 风霜、仕途失意的坎坷人生概括出来。诗人陈师道也是如此,他在《除夜对酒赠少章》一诗中感慨道:“发短愁催白,颜衰酒借红。”

说自己备受无情的现实之摧 残,以至头发脱落斑白,面容衰老只有依靠酒力才能显现红光。这里说“发短愁催白”不一定是实写,“颜衰酒借红”也不一定真的如此衰老。

诗人此时不过三十出 头,本不应该有白发衰颜,只不过是借此表达愁之深、心之苦、生活之艰辛罢了。据记载,陈师道早年受业于曾巩,得到器重。

曾巩推荐他作为自己的助手参与修 史,但朝廷以陈是未做官的“白衣”而拒绝。曾巩去世后,陈师道虽先后又结识了苏轼、张耒等人,但生活一直无着,甚至贫穷得无力养家,以至孤苦伶仃。

直至宋 哲宗元祐元年(1087年),才由苏轼荐任徐州教授。在这样的人生遭际中,诗人怎不“发短愁催白,颜衰酒借红”呢。

“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白居易的《秋雨夜眠》一诗,诗人抓住秋雨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并进行细致的描写,成功地塑造出一个安闲的老翁形象。“凉冷三秋夜”是老翁所 处的背景,他处在这样的环境中,显得十分“安闲”。

“安闲”二字勾画出“老翁”喜静厌动、恬淡寡欲的形象。“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两句,写老翁就寝的 情景,也是“安闲”的一个具体体现。

“卧迟”是老年人的特性,正因为睡得晚,他才能在秋雨声中“睡美”。灯灭之后,闻着窗外淅沥的秋雨声入眠,他的心中是 静美的,连梦都是美的。

睡醒之后,他仍是安闲的——“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烘瓶里的燃料经夜已化为灰烬,按理说老翁应该起床了,可他还要添香,打算 继续躺着,生动地描绘出体衰闲散的老翁形象。末两句“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以景作结,写出老翁淡泊清净的内心。

此时,诗人白居易已六十多岁,体衰多病,官务清闲,俨然“安闲一老翁”,再加上亲密的诗友元稹已经谢世,心情自然特别淡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写《步出夏门行·龟虽寿》这首诗时,刚击败袁绍父子,平定了北方乌桓,正踌躇满志,充满乐观自信的情调。此时,曹操已经五十三岁 了,想到自己的人生历程,不由得感慨道:“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作者认为神龟虽然可以活几千年,最终仍难免一死,腾蛇虽能乘云驾 雾,最终仍不免成为土灰。人生也是如此,生命都是有限的,然而诗人却唱出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高歌。他说,千里马虽然形老体 衰,但胸中仍然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情。

那些有志干一番事业的人,即使到了晚年,仍有一颗勃勃雄心,他对宏伟理想的追求永远不会停息。诗人以千里马自比,表 达自己不应因年暮而意志消沉,而要乐观奋发,积极进取,自强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活力。

这四句,笔力遒劲,韵律沉雄,气势豪迈,深刻地表达了曹操老当益 壮、锐意进取的精神面貌。“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苏轼在《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中则高唱道:“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这两句,以反诘领起,并作回答。

人生只有一次,青春一旦逝去,就不 可能再来,正是“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然而,在苏轼看来,人的青春虽然不可再现,但人可以老当益壮,可以有自强不息的精神,这种精神往往使人焕发出 青春的光彩,即人生可以再少,就像溪水尚可以西流一样。

这两句振奋人心的议论,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人生哲理。“休将白发唱黄鸡”,再次唱出催人奋进之曲。

人们惯用“白发”、“黄鸡”比喻世事匆促,光景催年。而作者却反其意而用之,希望人们不要悲叹白发,感慨黄鸡催晓,光阴易逝, 体现出苏轼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

4.描述老年人的诗句

描述老年人的诗句

1.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2. 挟泰山以超北海,此不能也,非不为也;为老人折枝,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庄子)

3.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两人,更相为命。(李密)

4.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

5. 将出牵衣送,未归倚阁望。(黄遵宪)

6. 子孝父心宽。(陈元靓)

7. 老年时像青年一样高高兴兴吧!青年,好比百灵鸟,有它的晨歌;老年,好比夜莺,应该有他的夜曲。(康德)

8.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孟郊)

9. 母亲的心是儿女的天堂。(意大利谚语)

10. 我望着摇篮,我的儿子在成长,我没有休息的权利!(何塞·马蒂)

11. 老来受尊敬,是人类精神最美好的一种特权。(司汤达)

12. 对老年人的尊敬是自然和正常的,尊敬不仅表现于口头上,而且应体现于实际中。(戴维·德克尔)

13. 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报答,也是对人类劳动的尊重。(俗语)

14. 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苏霍姆林斯基)

15. 与其批评孩子,不如做个榜样。(茹贝尔)

16. 必须拿出父母全部的爱、全部的智慧和所有的才能,才能培养出伟大的人来。(马卡连柯)

17. 没有父母的爱培养出来的人,往往是有缺陷的人。(马卡连柯)

18. 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俗语)

19. 你不同情跌倒在地的老人,在你摔跤时也没有人来扶助。(印度谚语)

20. 用殴打来教育孩子,不过和类人猿教养它的后代相类似。(马卡连柯)

21.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鲁迅)

22. 莫把心爱的儿子留在你身边,放他出外锻炼才会名满天下。(泰国谚语)

23. 为了孩子,我的举动必须非常温和而慎重。(马克思)

24.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

25. 子曰: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康熙)

5.描写老人自叹自己老了的诗句

1、酬乐天咏老见示

唐代:刘禹锡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译文:人谁不顾虑要衰老,老了又有谁来对他表示爱怜?身体渐瘦衣带越来越要收紧,头发稀少戴正了的帽子也会自己偏斜到一边。书卷搁置起来不再看是为了爱惜眼睛,经常用艾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4b893e5b19e31333366303837灸是因为年迈力衰诸病多缠。

经历过的世事见多识也就广,接触了解的人越多观察起来更加一目了然。细细想来老了也有好的一面,克服了对老的忧虑就会心情畅快无挂也无牵。不要说太阳到达桑榆之间已近傍晚,它的霞光余辉照样可以映红满天。

2、喜外弟卢纶见宿

唐代: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译文:静静的深夜四周没有相邻,居住在荒野因为家中清贫。树上黄叶在雨中纷纷飘零,犹如灯下白发老人的命运。自惭这样长久地孤独沉沦,辜负你频繁地来把我慰问。

我们是诗友生来就有缘分,更何况你我两家还是表亲。

3、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唐代: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译文: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4、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

宋代:李清照

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终日向人多酝藉,木犀花。

译文:两鬓已经稀疏病后又添白发了,卧在床榻上看着残月照在窗纱上。将豆蔻煎成沸腾的汤水,不用强打精神分茶而食。

靠在枕上读书是多么闲适,门前的景色在雨中更佳。整日陪伴着我,只有那深沉含蓄的木犀花。

5、病中感怀

唐代:李煜

憔悴年来甚,萧条益自伤。

风威侵病骨,雨气咽愁肠。

夜鼎唯煎药,朝髭半染霜。

前缘竟何似,谁与问空王。

译文:近年来一日比一日憔悴,环顾身边亲人多有亡故而日渐萧条,令人黯然神伤。悲伤而致病,风雨之下病骨难支、愁肠百转不能胜情。深夜鼎中弥漫着药香,早晨醒来发现髭须斑白。

我的人生因果究竟如何?谁能替我去求问佛祖?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