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描写江景的诗句有哪些《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唐】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译文: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 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一点微小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 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 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 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一直运输着流水。 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作者介绍: 张若虚(生卒年不详,但有些典籍推算约660—约720),唐代诗人。汉族,扬州(今属江苏扬州)人。曾任兖州兵曹。生卒年、字号均不详。张若虚的诗仅存二首于《全唐诗》中。其中《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它沿用陈隋乐府旧题,抒写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宛转悠扬,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 二、描写江景的诗词1、一气连江色,寥寥万古清。——杨蟠《钱塘江上》 2、涛来势转雄,猎猎驾长风。——宋昱《樟亭观潮》 3、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苏轼《观浙江涛》 4、潮来江水黑,日出海门红。——朱继芳《钱塘江》 5、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杨万里《浙江观潮》 6、凌风添怒势,映日作虚明。——释文珦《钱塘江潮》 7、巨浸东隅极,山吞大野平。——贯休《秋过钱塘江》 8、一千里色中秋月,十万军声半夜潮。——李廊《忆钱塘》 9、天地黯惨忽异色,波涛万顷堆琉璃。——杜甫《美陂行》 10、海神东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李白《横江词》 11、一千里色中秋月,十万军声半夜潮。——李廓《忆钱塘》 12、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刘禹锡《浪淘沙》 13、红旗青盖互明末,黑沙白浪相吞屠。——苏轼《观浙江涛》 14、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涌自天来。──王在晋《望江台》 15、好是满江涵返照,水仙齐着淡红衫。——李觏《忆钱塘江》 三、描写月下江景的诗句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唐代诗人。扬州(今属江苏)人。曾任兖州兵曹。生卒年、字号均不详。中宗神龙(705~707)中,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俱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 都,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玄宗开元时尚在世。张若虚的诗仅存二首于《全唐诗》中。其中《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它沿用陈隋乐府旧题,抒写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宛转悠扬,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 --------------------------------------------------------------------------------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 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 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 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指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 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 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 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 四、描写“江景”的句子江水浩荡东流而去,夕阳那温暖的颜色撒在水面上,跃动着粼粼波光.伊人站在岸上。 秋风放肆的吹乱她的长发,沉静的看着夕阳。 夕阳被看的红了脸,慢吞吞躲进了水中。 刹那间,水天一线,天地万物仿佛都被笼上一层金色。 这一刻,那日,那人,那水,即是永恒。 那清朗的一河秋水,如碧玉做成的明镜。 江心无数礁石,森然林立,每当波澜聚集在那儿,便万马奔腾喧嚣起来。 瀑布飞快地冲下来,像一匹银缎,又如一条轻纱,风一吹,如烟似雾,水珠仿佛一朵朵白梅,微雨似的落着。 当碧空万里时,峰峦垂悬于清澈透明的碧水中,岩影波光,交相辉映。 湖水静静的,像一块无限的翡翠闪烁着美丽的光泽。 江水像滚沸了一样,到处是泡沫,到处是浪花。 盈盈的湖水一直荡漾到脚边,却又缓缓地退回去了,像慈母轻拍着将睡未睡的婴儿似的。 江水一浪接一浪,不断地冲洗着岸边的岩石,把岩石冲刷得十分光洁。 湖水像黑得发亮的丝绒,在宁静的夜里泛着幽光。湖水是凝然不动的,如同一缸浓浓的美酒。 渔火明月交辉,把乌苏里江映得金波滚滚,像是有千万条银蛇在游动。 彩虹辉映着湛蓝的晴空,阵阵凉风吹来,美丽的嘉陵江两岸,风光更加动人。 五、关于江南的诗句大全江南诗词吟咏 江南好 【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忆江南 【唐·皇甫松】 兰烬落,屏上暗红蕉。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萧萧,人语驿边桥。 忆江南 【唐·刘禹锡】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独坐亦含嚬。 望江南 【宋·苏东坡】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双调望江南 寿秋水 【宋·刘辰翁】 齐眉举,彩侍紫霞记。天上九朝岛冉冉,尊前一笑玉差差。 人唱自家词。 篱下菊,醉把一枝枝。 花水乞君三十斛,秋风记我一联诗。留着晚香时。 双调望江南 寿张粹翁 【宋·刘辰翁】 七日后,董会是垦前。二月之间泽以此,余年河止万三千。 日拟醉华筵。 歌白雪,除是雪地传。 看取长生部屡倒,眼前橘粟术何直。自唱鹊桥仙。 江南好/忆江南 【宋·赵师侠】 天共水,水远与天连。天净水平寒月漾,水光月色两相兼。 月映水中天。 人与景,人景古难全。 景若佳时心自快,心远乐处景应妍。休与俗人言。 望江南 【宋·朱敦儒】 炎昼永,初夜月侵床。露卧一丛莲叶畔,芙蓉香细水风凉。 枕上是仙乡。 望江南 【宋·周邦彦】 游妓散,独自绕回堤。 芳草怀烟迷水曲,密云衔雨暗城西。九陌未沾泥。 桃李下,春晚未成蹊。墙外见花寻路转,柳阴行马过莺啼。 无处不凄凄。 忆江南 【唐·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 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望江南 【宋·戴复古】 有说未尽处,为续四曲 壶山好,博古又通今。结屋三间藏万卷,挥毫一字直千金。 四海有知音。 门外路,咫尺是湖阴。 万柳堤边行处乐,百花洲上醉时吟。不负一生心。 江南柳 【宋·张先】 隋堤远,波急路尘轻。今古柳桥多送别,见人分袂亦愁生,何况自关情? 斜照后,新月上西城。 城上楼高重倚望,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 望江南 【唐·李煜】 闲梦远,南国正芳春。 船上管弦江面渌,满城飞絮辊轻尘。忙杀看花人! 闲梦远,南国正清秋。 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 望江南/忆江南 【宋·王琪】 江南岸,云树半晴阴。帆去帆来天亦老,潮生潮落日还沈。 南北别离心。 兴废事,千古一沾襟。 山下孤烟渔市晓,柳边疏雨酒家深。行客莫登临。 江南草,如种复如描。深映落花莺舌乱,绿迷南浦客魂消。 日日斗青袍。 风欲转,柔态不胜娇。 远翠天涯经夜雨,冷痕沙上带昏潮。谁梦与兰苕。 江南水,江路转平沙。雨霁高烟收素练,风晴细浪吐寒花。 迢递送星槎。 名利客,飘泊未还家。 西塞山前渔唱远,洞庭波上雁行斜。征棹宿天涯。 江南燕,轻扬绣帘风。二月池塘新社过,六朝宫殿旧巢空。 颉颃恣西东。 王谢宅,曾入绮堂中。 烟径掠花飞远远,晓窗惊梦语匆匆。偏占杏园红。 江南月,清夜满西楼。云落开时冰吐鉴,浪花深处玉沈钩。 圆缺几时休。 星汉迥,风露入新秋。 丹桂不知摇落恨,素娥应信别离愁。天上共悠悠。 江南酒,何处味偏浓。醉卧春风深巷里,晓寻香旆小桥东。 竹叶满金锺。 檀板醉,人面粉生红。 青杏黄梅朱阁上,鲥鱼苦笋玉盘中。酩酊任愁攻。 江南雪,轻素剪云端。琼树忽惊春意早,梅花偏觉晓香寒。 冷影褫清欢。 蟾玉迥,清夜好重看。 谢女联诗衾翠幕,子猷乘兴泛平澜。空惜舞英残。 江南雨,风送满长川。碧瓦烟昏沈柳岸,红绡香润入梅天。 飘洒正潇然。 朝与暮,长在楚峰前。 寒夜愁敧金带枕,暮江深闭木兰船。烟浪远相连。 江南竹,清润绝纤埃。深径欲留双凤宿,后庭偏映小桃开。 风月影徘徊。 寒玉瘦,霜霰信相催。 粉泪空流妆点在,羊车曾傍翠枝来。龙笛莫轻裁。 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梦江南 【清·屈大均】 悲落叶,叶落绝归期。纵使归来花满树,新枝不是旧时枝。 且逐水流迟。 宿新市 【宋·杨万里】 春光多在柳梢头,拣得长条插酒楼。 便作家家寒食看,村歌社舞更风流。 题觉海寺 【宋·黄庭坚】 炉烟郁郁水沉犀,木绕禅床竹绕溪。 一暇秋蝉思高柳,夕阳原在竹荫西。 鹊桥仙 【宋·吴潜】 扁舟昨泊,危亭孤啸,且断闲云千里。 前山急雨过溪来,尽洗却、人间暑气。 暮鸦木末,落凫天际,都是一团秋意。 痴儿马矣女贺新凉,也不道、西风又起。 馨香饼饵,新鲜瓜果,乞巧千门万户。 到头人事空抟难,与拙底、无多来去。 痴儿妄想,夜看银汉,要待云车飞渡。 谁知牛女已尊年,又那得,欢娱意绪。 满江红---禾兴月波楼和友人韵 日薄寒空,正泽国,一汀霜叶。 过万里,西风塞雁,数声哀咽。耿耿有怀天可讯,悠悠此恨谁能说。 倚阑干、老泪落关山,平芜隔。.提短剑,腰长铗。 昔壮志,今华发。有江湖征棹,水云深阔。 要斩.鼠..生.鼯埋九地,可怜乌兔驰双辙。羡渠侬,健笔扫磨崖,文章别。 二月朔日夜观灯偶成 【清·陈庆之】 通街士女涌如潮,历乱灯光照碧霄。箫管酿成春一片,还疑今夕是元宵。 十景塘散步 横塘如带障底田,十景名今久不全。只有菜花秋稼好,黄云黄锦似当年。 韶村夜泊 【明·谈应祥】 芦苇弄秋声,轻舟泊晚汀。客情成。 六、关于亭台楼阁的诗句亭台楼阁诗四首 滕王阁[唐]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唐高宗上元三年(676),诗人远道去交趾探父,途经洪州(今江西南昌),参与阎都督宴会,即席作《滕王阁序》,序末附这首凝炼、含蓄的诗篇,概括了序的内容.第一句开门见山,用质朴苍老的笔法,点出了腾王阁的形势.滕王阁是高祖李渊之子滕王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所建.故址在今江西新建西章江门上,下临赣江,可以远望,可以俯视,下文的“南浦”、“西山”、“闲云”、“潭影”和“槛外长江”都从第一句“高阁临江渚”生发出来.滕王阁的形势是这样的好,但是如今阁中有谁来游赏呢?想当年建阁的滕王已经死去,坐着鸾铃马车,挂着琳琅玉佩,来到阁上,举行宴会,那种豪华的场面,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第一句写空间,第二句写时间,第一句兴致勃勃,第二句意兴阑珊,两两对照.诗人动用“随立随扫”的方法,使读者自然产生盛衰无常的感觉,寥寥两句已把全诗主题包括无余. 三四两句紧承第二句,更加发挥.阁既无人游赏,阁内画栋珠帘当然冷落可怜,只有南浦的云西山的雨,暮暮朝朝,与它为伴.这两句不但写出滕王阁的寂寞,而且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写出了滕王阁的居高,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写出了滕王阁的临远,情景交融,寄慨遥深. 至此,诗人的作意已全部包含,但表述方法上,还是比较隐藏而没有点醒写透,所以在前四句用“渚”“舞”“雨”三个比较沉着的韵脚之后,立即转为“悠”“秋”“流”三个漫长柔和的韵脚,利用章节和意义上的配合,在时间方面特别强调,加以发挥,与上半首的偏重空间,有所变化.“闲云”二字有意无意的与上文的“南浦云”衔接,“潭影”二字故意避开了“江”字,而把“江”深化为“潭”.云在天上,潭在地下,一俯一仰,还是在写空间,但接下来用“日悠悠”三字,就立即把空间转入时间,点出了时日的漫长,不是一天两天,而是经年累月,很自然地生出了风物更换委节,星座转移方位的感慨,也很自然地想起了建阁的人而今安在.这里一“几”一“何”,连续发问,表达了紧凑的情绪.最后又从时间转入空间,指出物要换,星要移,帝子要死去,而槛外的长江却是永恒地东流无尽.“槛”字“江”字回应第一句的高阁临江,神完气足. 望海楼[宋]米芾 云间铁瓮近青天,缥缈飞楼百尺连. 三峡江声流笔底, 六朝帆影落樽前. 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洲起白烟. 忽忆赏心何处是? 春风秋月两茫然. 首联是主画面——望海楼.为了衬托望海楼之高,先写镇江城,“云间”和“近青天”极写其高峻,这就为百尺望海危楼打下坚实的基础.楼而能飞,是因为屋檐翘起,如五色雉飞翔,“缥缈”则有仙境的意味. 颔联写近景——长江,是这首诗中最精彩的一联.诗人好象是一边喝酒,一边画画,一边吟诗,长江夹着三峡的涛声从笔底流过,杯中六朝的帆影连同酒一起喝下,不禁诗画之兴大作,一边画出片片白帆,一边吟出这句诗. 颈联写远景——红日、白烟.夕阳在呜呜的画角的催促下渐渐下沉,远处幽静的江边弥漫着白烟.这里不乏有“长河落日圆”和“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意境. 登拟岘台[宋]陆游 层台飘渺压城堙,倚杖来观浩荡春. 放尽樽前千里目,洗空衣上十年尘. 萦回水抱中和气,平远山如蕴藉人. 更喜机心无复在,沙边鸥鹭亦相亲. 首联点题,拈出拟视台的地形和登临的时序.“缥缈”以见层台之高,“浩荡”以明春意之广,两个形容词都用得颇为贴切.但相比之下,更为入神的还推一个“压”字.城、、、艳、、依出,本自高大险峻,而层台雄踞其上,反使城、、盐、、见得矮小局促.诗人用“压”字将这种感受精确不移地表达了出来,不但更显示层台的巍峨,且将台与城从静止变为活动,从互相孤立变为浑然一体,使整个句子也产生了流动感.清人陈訏《剑南诗选题词》云:“读放翁词,须深思其炼字炼句猛力炉捶之妙,方得其真面目.”首联二句出语浅易,但下一“压”字,便振起全联精神,如试易以“出”、“跃”、“立”、“接”诸字,于平仄均无不合,而境界终逊一筹.放翁炼字妙处,于此可见一斑. 第三句照应第一句、以层台高峻,方能极目远眺,尽千里之远.第四句则生发第二句,因春色浩荡,才觉心旷神怡,涤十年尘虑.颔联二句既承上,又启下.于骋目惬心之际,眼前的景物不知不觉也变了样子,那便是颈联“萦回水抱中和气,平远山如蕴藉人.”在“衣上”凡尘洗涤一空的放翁看来,萦回曲折的江水,潺潺流去,毫无汹涌激荡之势,倒是充满一团和气;平缓伏的峰峦,款款移来,不见峻峭陡拔之态,却似蕴藉深沉的哲人.颈联写景.但并非纯粹描山绘水,其间有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王国维《人间词话》云“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放翁这两句诗,所造的正是有我之境.春日登临,心头一片恬静,因此看得山山水水都那么冲淡,那么悠然.同样是拟拟台风光,在另一首《秋晚登拟、、视、、、望祥符观》中,却现出“雨昏回望殿突兀,秋晚剩觉山苍寒”的萧瑟之气来.什么原因呢?原来“中原未复泪横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