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形容酥油茶和糌粑的诗句

1.关于糌粑的介绍

糌粑是藏族的主食。

藏族人一日三餐都有糌粑。糌粑就是用青稞制成的炒面。

它是将青稞麦炒熟、磨细、不经过筛滤而成的炒面,与我国北方制作的炒面有点相似,区别是北方的炒面是先磨后炒,而西藏的糌粑却是先炒后磨,而且不除皮。 糌粑是藏民的一种主要食品。

制作时先将青稞(属大麦类,有白色、紫黑色二种)晒干炒熟,磨成细面,不去皮。然后把糌粑放在碗里,加点酥油茶,用水不断搅匀,直到把糌粑捏成团为止(“粑”就是成团的意思。)

糌粑携带方便,适于牧民生活。出门只要带上木碗、腰束、“唐古”(糌粑口袋),再找一点茶水就行了,不必起灶用火做饭。

还可在糌粑里加入一些肉、野菜之类,做成“稀饭”,藏语叫“土巴”。 吃糌粑时,碗里放上一些酥油,冲人茶水,添上炒面,用手搅拌。

拌时,先用中指将炒面向碗底轻捣,以免茶水溢出碗外;然后转动着碗,并用手指紧贴碗边把炒面压人茶水中;待炒面、茶水和酥油拌匀,能用手捏成团,就可以进食了。食时用手不断在碗里搅捏,揉合成团,用手往嘴里送。

藏族群众吃饭一般不用筷子、勺子,只用手抓。这种吃饭方式和印度人相似,印度人吃米饭也用手抓,叫做抓饭。

由于糌粑吃法简单,携带方便,很适合游牧生活。牧民们出远门时腰间总要挂一个糌粑口袋,饿了,就从口袋里抓把糌粑吃。

有时,他们从怀里掏出个木碗,装些糌粑,倒点酥油茶,加点盐,搅拌几下,抓起来就吃。有时,边吃糌粑,边喝酥油茶。

有时,把糌粑倒进一个叫“唐古”的皮口袋里,再加入酥油茶,一手抓住袋子的口,一手隔袋抓捏,一会儿,喷香的糌粑便可入口了。 藏族过藏历年时,家家都要在藏式柜上摆一个叫“竹索琪玛”的吉祥木斗,斗内放满青棵,糟极和卓玛(人参果)等,上面插着青棵穗、麦穗花校和一种叫“孜卓”的绘有太阳、月亮、星星图案的彩脾。

邻居或亲戚朋友来拜年,主人便端过“竹索琪玛”,客人用手抓起一点糌粑,向空中连撤三次,再抓一点放进嘴里,然后说一句:“扎西德勒”(吉祥如意),表示祝福。

2.描写油茶的句子

1、酥油茶也是藏族群众祭神待客的礼仪物。

敬神以酥油和茶为佳,待客则茶酒并重。待客时,全家排在门前,向来客敬一杯酒。

献一条哈达,即是最高的礼节。而送别亲人时,则背着酥油茶送到车站亲人上车后,还要敬三次茶,喝完才能上路,取吉祥如意、一路平安、万事大音之意。

在川滇藏区,酥油茶还是年轻人恋爱的介质,流行在该地区的“茶会”,可以说是一次公开的集体恋爱,最为农牧区的年轻人所喜爱。……2、酥油是似黄油的一种乳制品,是从牛、羊奶中提炼出的脂肪。

藏区人民最喜食牦牛产的酥油。产于夏、秋两季的牦牛酥油,色泽鲜黄,味道香甜,口感极佳,冬季的则呈淡黄色。

羊酥油为白色,光泽、营养价值均不及牛酥油,口感也逊牛酥油一筹。酥油滋润肠胃,和脾温中,含多种维生素,营养价值颇高。

……3、酥油是藏族人民用手工工艺从牛羊奶中提炼出的奶油。提取的方法既简单又别致:先将鲜奶加温煮熟,晾冷后倒入圆形木桶中,桶中装有与内口径大小一样的圆盖,中心竖立木柄,下安十字形圆盘,打酥油者紧握本柄上下捣动使圆盘在鲜奶中来回撞击,直到油水分离。

这个过程就叫做“打酥油”。……4、酥油茶为什么要“打”?这是因为酥油茶的制作既简单,又复杂:将砖茶或沱茶捣碎放入锅中,加水熬煮,几度开沸后,撒少量土碱、催出茶色。

再将沸开的茶水,倒进碗口粗、半人高的酥油筒里,放进适量的酥油、盐巴,抓住筒中的木杵,上下搅动,轻提重压,反复数十次,使油脂与茶水充分融合,变成了色味香俱全的酥油茶。如果不是这样打制,把酥油扔进茶锅里,用明火烧煮,就会油茶分离,非常难喝。

……5、雪白的羊奶里,不能落进半点的尘土,我和乔畔的爱情里,不能有一点的假意。捣啊捣,捣啊捣,捣啊捣,捣啊捣,一棍一棍要落实,不能有半点的杂念与私心。

捣啊捣,捣啊捣,捣啊捣,捣啊捣,倘若不爱那个骑马的人,就不要走出毡房笑脸相迎!……6、藏乡的酥油茶便是其中一朵奇葩。酥油茶是藏乡群众日常生活所必需的一种饮料,也是藏族人民待客、礼仪、祭祀等活动不可或缺的用品,极具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

刚进藏的汉族干部,要适应高原环境,首先要过生活关,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能不能喝酥油茶。……7、用酥油茶待客,是藏族的古老传统,也形成了一种别具特色的“西藏茶道”。

我在藏民的家里看到,主妇献上哈达请客人落座后,会从色彩艳丽的藏箱里取出珍藏的瓷碗,仔细擦拭干净,放到客人前面的茶几上,然后捧来早已备好的酥油茶壶,轻轻摇晃几次,使油茶均匀,倒茶时,壶底不能高过桌面,以示对客人的尊重。客人喝茶前,要用无名指沾茶少许,弹洒三次,奉献给神、龙和地祗。

……8、酥油茶你知道吗?这可是藏族人民最爱喝的饮料呢!它具有极高的热量,淳香可口,喝上一口,精神顿爽。甜甜咸咸的,有浓浓的奶香味,是美味可口的饮料。

有趣的是,喝酥油茶还有个规矩呢!一般是边喝边添,不一口气喝完,但对客人的茶杯总要添满;假如你不想喝,就不要动它;假如喝了一半,再喝不下了,主人把杯里的茶添满,客人就摆着,告辞时再一饮而尽。这就是藏族的喝茶规矩,你也是不是觉得很有趣呢?……9、不喝酥油茶,怎么算是到过西藏呢?于是捧起碗酥油茶吃药般大口灌下去,哗!登时一股夹带着奶香茶香的暖流直透五脏六腑,温润惬意的感觉简直无法形容。

我觉得可口,便又连喝了两大碗酥油茶,原先的饥寒苦乏顿时消散无踪,通体舒适。由于是热饮,那股骚膻味倒没多大感觉。

吃完藏餐后我再细细品尝那股淡黄色的酥油茶,感到茶味咸味奶油味适中,口感很好,多喝无妨。不知不觉中,竟把那一暖水瓶酥油茶都喝完了。

……10、在藏区,一般藏族群众早上都要喝上几杯酥油茶才去劳动和工作。到藏族同志家中作客,也会得到酥油茶的款待。

热情好客的主人会拿出家中最好的酥油茶,恭恭敬敬地捧到客人面前,客人不能轻易拒绝,至少要连喝三碗。以表示对主人的尊重。

喝酥油茶的规矩,一般是边喝边添,每次不一定喝完,但对客人的茶杯总要添满;假如你不想喝,就不要动茶杯,如果喝了一半,再喝不下了,主人把杯里的茶添满后,你就那么摆着,告辞时再一饮而尽。……11、在西藏,人人离不开茶,天天离不开茶,那里的“茶文化”情调浓郁得难以化解。

茶在西藏并非仅仅是饮料,它曾是乌金货币,是西藏神话传说里的生命树,是唯一能与经书珍宝放入佛像体内的圣物,是吉祥美好的象征,是与俄罗斯的面包和盐一样的待客珍品。 ……12、女主人送过来一把硕大的铜壶,把手的黄铜映着亮光,酥油茶在粗瓷大碗四周泛起一层浓浓的泡沫,微甜,微咸,茶叶很粗,以粳为主,此时此地却赛过安溪的铁观音,阿里山的乌龙,滋润,妥帖,温暖,安逸。

清冷冷的月光,照在冒着腾腾热气的茶碗上,像极了一幅失落在民间灶台后墙的名家写意。月色里隐约可见海拉尔河,左一弯,右一曲,从远古来,向未知的远方蜿蜒而去。

……13、鱼儿离不开水,藏民离不开酥油茶。在严寒缺氧的高原雪域,一个民族能够生存下来,已经是一个奇迹。

而酥油茶既能驱寒暖身、止渴充饥,又能补。

3.关于布达拉宫的诗

布达拉宫

亘古的雪域高原

一如数万年前的纯净

辽阔的草原

浩淼的戈壁, 还有

翡翠般的湖水

纤尘不染的西藏

你是我梦里的天堂

??

布达拉宫以一种

千年不变的姿势

立在古老的夕阳里

斑驳陆离的石壁红墙

记载着藏民族

生生不息的沧桑故事

那些地久天长的诺言

那些刀光剑影的鼓角争鸣

那些美人出塞的传说

湮灭在似水流年里

英雄在历史的背后

谈笑 风生

??

朝圣的人三跪九叩而来

为了虔诚的信仰

喇嘛的吟唱

在庄严肃穆中回响

经轮转动着凝重的愿望

经幡在猎猎的风中招展

酥油茶的香味, 还有

糌粑和青稞酒

牦牛的头盖骨是一种图腾

昭示着某种神秘的力量

??

布达拉宫, 你是

我灵魂的圣殿

思想, 在这里皈依

让罪恶和肮脏走上天葬台

看鹰群以骄傲的姿势

掠过蔚蓝蔚蓝的天宇复制地址,发给MSN好友吧!

4.关于糌粑的故事

采纳率:57%7级 2016.01.04糌粑是藏族的主食。

藏族人一日三餐都有糌粑。糌粑,名字听起来新鲜,实际上就是青稞炒面。

糌粑的制作方法是,将青稞(属大麦类,有白色、紫黑色二种)晒干炒熟、磨细、不过筛,这样制成的炒面便是可以食用的糌粑了。糌粑与我国北方的炒面有点相似,但北方的炒面是先磨后炒,而西藏的糌粑却是先炒后磨,不除皮。

吃糌粑时,碗里放上一些酥油,冲入茶水,加点糌粑面,用手不断搅匀。糌粑比冬小麦营养丰富,又携带方便,出门只要怀揣木碗、腰束“唐古”(糌粑口袋),再解决一点茶水就行了,用不着生火做饭。

把糌粑倒进一个叫“唐古”的皮口袋里,再加入酥油茶,一手抓住袋子的口,一手隔袋抓捏,一会儿,喷香的糌粑便可入口了。藏族过藏历年时,家家都要在藏式柜上摆一个叫“竹索琪玛”的吉祥木斗,斗内放满青稞和卓玛(人参果)等,上面插着青稞穗、麦穗花校和一种叫“孜卓”的绘有太阳、月亮、星星图案的彩脾。

邻居或亲戚朋友来拜年,主人便端过“竹索琪玛”,客人用手抓起一点糌粑,向空中连撒三次,再抓一点放进嘴里,然后说一句“扎西德勒”(吉祥如意),表示祝福。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