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上的关于劝谏,纳谏的名句邹忌讽齐王纳谏 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漂亮。可是我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想有求于我,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妃子、近臣没有谁不偏爱您,朝中的大臣没有谁不害怕您,全国范围内的人没有谁不有求于您: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bàng)讥于市朝(cháo),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jiàn)进;期(jī)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2.描写“劝谏君王不要沉迷美色”的诗有哪些1.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白居易《长恨歌》 翻译:君王深恋儿女情温柔乡,从此再也不早朝。承受君欢侍君饮,忙得没有闲暇。春日陪皇上一起出游,晚上夜夜侍寝。 背景:这两句主要描写了唐玄宗得贵妃以后在宫中如何纵欲,如何行乐,如何终日沉湎于歌舞酒色之中。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2.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泊秦淮》 翻译:迷离月色和轻烟笼罩寒水和白沙,夜晚船泊在秦淮靠近岸上的酒家。 卖唱的歌女不懂什么叫亡国之恨,隔着江水仍在高唱着玉树后庭花。 背景:唐朝著名诗人杜牧游秦淮,在船上听见歌女唱《玉树后庭花》,绮艳轻荡,男女之间互相唱和,歌声哀伤,是亡国之音。当年陈后主长期沉迷于这种萎靡的生活,视国政为儿戏,终于丢了江山。陈国虽亡,这种靡靡的音乐却留传下来,还在秦淮歌女中传唱,这使杜牧非常感慨。他的诗说:这些无知歌女连亡国恨都不懂,还唱这种亡国之音!其实这是借题发挥,他讥讽的实际是晚唐政治:群臣们又沉湎于酒色,快步陈后主的后尘了。秦淮一隅,寄至如此深沉的兴亡感,足见金陵在当时全国政治中心已经移向长安的情况下,影响仍然很大。 3.形容“一个人敢做不敢当,用谎言欺瞒众人”是什么古诗词形容“一个人敢做不敢当,用谎言欺瞒众人”的古诗词是:夫富贵者则类傲之;夫贫贱者则求柔之;是非仁人之情也;是奸人将以盗名于暗世者。 “夫富贵者则类傲之;夫贫贱者则求柔之;是非仁人之情也;是奸人将以盗名于暗世者。”是成语“欺世盗名”的出处。 该诗句的典故为:春秋时卫国大夫史鱼因劝谏卫灵公不成,嘱咐儿子在自己死后不要入殓,以此劝谏卫灵公重用遽伯玉,罢免弥予瑕。……战国时齐国的田仲既不肯接受做高官哥哥的帮助,也不愿去做官,宁肯去种菜,他认为史鱼和田仲都是“盗名于暗世者也”,即在动乱之世窃取好名声的人,是危险的人物。 4.表示警示劝戒的成语讽一劝百 形容规讽正道的言辞远远及不上劝诱奢靡的言辞。意在使人警戒,但结果却适得其反 谏尸谤屠 向尸体劝谏,向屠伯指责杀牲的过失。比喻劝谏无济于事 金石良言 比喻非常宝贵的教导或劝告 金石之言 比喻非常宝贵的教导或劝告 拒谏饰非 谏:劝告。拒绝别人的规劝,掩饰自己的错误 断织劝学 原指东汉时乐羊子妻借切断织机上的线,来讽喻丈夫不可中途废学。后比喻劝勉学习。 犯颜极谏 犯颜:冒犯君主或尊长的颜面、威严;极谏:以直言规劝(常用下对上)。敢于冒犯君主或尊长的威严而极力规劝其改正错误。 谏争如流 谏争:争同“诤”,直言相劝。劝谏的话如同流水一样,滔滔不绝。 叩马而谏 勒住马头进行规劝。形容竭力进行劝谏。 金玉良言 比喻可贵而有价值的劝告。 苦口逆耳 苦口:药吃起来特别苦。逆耳:听起来使人感到不舒服。形容真诚的规劝。 苦口婆心 比喻善意而又耐心地劝导。 苦口良药 好药往往味苦难吃。比喻衷心的劝告,尖锐的批评,听起来觉得不舒服,但对改正缺点错误很有好处。 良药苦口 好药往往味苦难吃。比喻衷心的劝告,尖锐的批评,听起来觉得不舒服,但对改正缺点错误很有好处。 5.诗里带有姚 李 刘 的艺术诗句带姚字的诗句: 花冠萧相府,绣服霍嫖姚。 欹冠枕如意,独寝落花前。姚馥清时醉,边韶白日眠。 冷澹闻姚监,精奇见浪仙。 姚崇宋璟作相公,劝谏上皇言语切。 开元之末姚宋死,朝廷渐渐由妃子。 片言酬凿齿,半偈伏姚秦。 带李字的诗句: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 艳阳桃李节,皎洁不成妍。 带刘字的诗句: 刘伶避世唯沉醉,平子归田不必穷。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刘郎不敢题糕字,虚负诗中一世豪。 刘曾梦中见,元向花前失。 刘郎马蹄疾,何处去不得。 刘生隐岳阳,心远洞庭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