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与生活

1.唐诗宋词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样的关系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古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古典文学中间成就最高,影响最大,最能代表我们中华民族文学特点的就是诗。

中国文人很看重“诗”。古人讲“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也就是说即使是穿着粗布或者说土布的平民百姓,也会因为他饱读诗书而显得气度不凡。

这既表达中国传统文人对丰厚学识的自信,也说明华美诗文对人格修养的重要意义。大家知道,唐朝是一个令人神往的强大王朝,一个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

唐诗代表的是诗歌的极致,是最为辉煌历史时期最为辉煌的文学经典,我们常说唐诗中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生命力量,不仅来自国力、开放等时代气象,而且来自开明、先进的政治文化。唐诗的兴盛跟科举考试有很大的关系,跟汉魏以来中国古代读书人的地位大幅度上升有很大关系,跟全社会崇尚诗歌、崇尚人文、崇尚美有很大关系,这是中国文化的复兴之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我们说唐诗中也蕴含了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人文精神。今天,我讲的正是唐诗中的人文精神。

一、人文精神 如果在座的人们对这个话题曾经有过一些关注的话,可以回忆起几年以前在中国学术界,可以说并不仅是学术界,包括我们的大学校园里头和社会上的文学界都在讨论一个非常时髦的词,叫作人文精神。那么什么是人文是人文,什么是人文精神,经过那一段时期的讨论以后,其实也没有得出一个所以然来。

很多的人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但是结出的硕果却不是很多,真正有影响力的哲学思考,有生动的东西并不是很多,这是我们对那场人文精神讨论的一个遗憾。那么人文精神究竟是什么呢?我们说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按照我对这一传统的理解,所谓人文精神简单的说就是强调人如何完善的问题。古人讲“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今人讲:“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等等这些都是谈人如何完善的问题。这就不仅仅把人文精神局限于西方所谓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潮。

可以说只要人类存在一天,人类便不会停止对自身命运的思考和把握。我们知道历史上的人文主义通常溯源于欧洲的文艺复兴。

但是文艺复兴固然提高了人文精神,可其人文精神却主要建立在理性之上,理性的弘扬,渐渐就促进了科学的发展,并使人们越来越重视科学、相信科学,从而形成了所谓科学主义。进而要求人文学、社会学都得效法科学,成为科学。

这样一来最终导致的结果是现代以来,科学主义将人性不当回事,以为人只不过是DNA的合成,可以做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或者说认为人只是一个DNA的容器,你别以为自己了不起,性格命运、生死成败都是由早就决定好了的,人的奋斗变得徒劳,人的价值变得低廉。

正是这种科学的傲慢,加上消费主义的物化浪潮。人文、教育、环保、道德等这些非经济的社会因素被不断地边缘化。

而在我们的大学里,传授人文精神为核心的人文学科也不仅遭到功利主义自下而上的威胁,也受到专业化由上而下的威胁,而不断地边缘化。这表明在大多数人心目中人文精神是一个大而无当的东西。

在这里我可以引发大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从原始人类社会到现代,我们的自然科学可以说是有了巨大的发展,而且仍然处在日新月异的发展之中。然而,以人文精神为核心的人文科学并不能说是遵循了同样勇往直前的轨迹。

那么,对于我们的社会来讲,我们如何来看待人文精神呢?在去除了现代社会所谓发达的物质文明的原始社会,按照其一定的人际关系或社会制度,我们说人类生活仍然能够进行。但反过来,如果去除由人性所约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说即使在自然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的社会也将会立即崩溃。

这所以说,人文精神中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等传统道德对于社会发展来说具有永恒的价值。人类永远不得不在追求明天的发展和寻找永恒的人性中前行。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我们常讲“落后就要挨打”,科技落后我们只是挨打,但如果文化落后呢?我们会怎样?可以说但凡一个国家强盛都有其内在的文化传统在起作用,这是一个深层次的原因,容易被人忽视.但其实是最重要的.因为它可以决定一个民族的气质和内涵。德国和日本在二战后的迅速崛起,虽然有其自己的基础和美国的援助,但最主要的还是他们文化内涵决定的民族禀性在深层次上起的作用。

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正是它生生不息的生命力量。然而,我们说任何好的传统文化都需要被继承才不至于消亡。

正因为如此,我们应该明白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的教育目标不仅仅是发展理性,同时也包括培养人性。它的任务是让自己的毕业生成为高品质的人,培养我们社会所需的性格与智力贵族,也就是我们国家常说的知识分子,精英阶层。

这样一来就不能仅仅以职业出路为教育目标,或者说读书只是为了某个特殊的功。

2.像唐诗一样生活怎么样

唐诗,作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颗光辉灿烂的明珠,之于我们国人基本没有不熟悉的,从儿时到成年无一不接触到,从教科书到辞书以及其他各类书籍都无一不有,是故便也有了“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说法,但唐诗的魅力却又不仅仅只限于吟诵时的琅琅上口和平仄对仗的音律美,更有在其之外的另一道我们所并不常见的美丽风景之味。

学者冉云飞先生曾经在十年前出版了一本名为《像唐诗一样生活》的书,然后在十年后的今天它又重新再版了,对于曾经的错过已经错过,但今天我们没有理由再与之失之交臂,也许并不是因为书里的唐诗有什么不同,而是作者在同样的唐诗里翻出的新意和别解足够让人耳目一新,也正如此书的副题——“中国人心灵栖息的诗意追求”一样让人不自觉地向往。 《像唐诗一样生活》沿袭了清人蘅塘退士选本的顺序,从朝代、人物入手,以反读、放胆之法,选择另辟蹊径而展现其人其诗的生动立体之处,也从生活情趣和美好处立意去寻找我们心灵深处想要找寻的精神之源。

全书共选择了一百零一首诗作进行品读和阐释,更分别为每位作者书写了小评传,这样一个将诗作和诗人相结合的全面的整体风格犹如以画谱的形式跃然纸上,也给了读者一个清晰明了的全景呈现模式。另外,此书每一篇都有一个独立而贴切的小题目,诸如“纸上杀敌逞豪语”“从来倒霉是人民”更是直接展示了作者个人的思想性格的一面,而“伤感的春天,盗用我的内心”“像妖精一样可爱的酒会”却是表现了作者生活中情趣的一面,如果说“文如其人,人如其文”的话,那么《像唐诗一样生活》和冉云飞先生本人绝对是再也适用和匹配不过的了。

《像唐诗一样生活》是一本不同于别的唐诗题裁的书,其不同也在于作者选诗的原则——“一是热爱生活与美,有一种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二是富于情趣,懂得在向死而生的世界里,情趣是活着的安慰,是清除无聊之‘杀虫剂’;三是敦睦情感,懂得给你爱的人以自由;四是做人有底线,知道人是有局限的动物而有所敬畏,并深味宽容而非纵容的真谛;五是有清明的理性和不被误导的理智,不做未经思考而被他人当作思想跑马场的乌合之众”,所以这本书不同于教科书的工具化,也不同于辞书的庞多芜杂,而是用一种发现美的眼光去客观理性的选择这些传承了几千年的诗意文字,让我们在读诗的同时去享受和感悟文字的诗意之美。对于唐诗,它的无穷尽的魅力是无止境的,它包罗了自然风物、人文社会等多个方面,它用尽了当时已有的各种诗歌体裁去展现唐代的生活,无论塞北无论江南,无论城郭无论乡野,无论繁华无论贫穷,无论战争无论和平,但不管是哪一种形式哪一种题材,却都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一种专属于唐诗的意境和韵味,也从中反映出了社会生活中人不同的旨趣,并体会到了人生各种不同的况味。

唐诗的选本在现存的书籍中,真可谓繁复芜多而难以辨别,虽大多以《全唐诗》为参照范例,但却是各有所同也各有所异,其注释赏析的脚本也各有差别,是故从尊重唐诗本身的角度讲,《唐诗鉴赏》这类辞书风格的选本无疑是相对比较好的,然而《像唐诗一样生活》却是与他们都不一样的。如果说《唐诗鉴赏》是正史的路数,那么《像唐诗一样生活》就是剑走偏门的野史的路数,然而后者所选的诗作在反映社会生活以及作者个人情感方面却更真实更丰富,从中我们也能看到一个个活生生的场景和一个个立体而鲜活的诗人。

在唐诗里,无论诗作还是诗人都无一不与社会真实而切切相关,从来都不只是一味的倾向于一面,或花天酒地或忧国忧民,或晦涩难懂或平和晓畅,因为他们有着鲜活而富有生气的诗作,他们都是兼具七情六欲的性情中人,所以才便有了“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里豪气潇洒的李白和“王公大人借颜色,金章紫绶来相趋”“当时笑我微贱者,却来请谒为**”中市俗可爱的李白;也有了“穷年忧黎元”里忧国忧民的杜甫和“应须美酒送生涯”里充满情趣的杜甫;还有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比曾相识”里体恤民情疾苦的白居易和“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里富有生活情调的白居易;更有了风流韵事传天下的元稹的千古悼念亡妻之作……这些是真实的唐诗,更是在唐诗背后真实的诗人,他们和他们的作品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示了一个丰富而生动的唐代社会现实生活场景,所以唐诗并不仅仅是单纯的诗作,更是一个犹如《清明上河图》般的历史画卷。 在社会发展变幻的今天,在这个充满浮躁和谎言的当下,我们的心灵早已无处安放,我们需要一个心灵栖息的地方,但现实里没有梦里的桃花源,也没有理想的乌托邦,幸而还有这且美且好的唐诗聊以慰藉。

也许今天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走进唐诗,而更多的是要理解和领悟唐诗给予现实生活的指引和内涵。 2013.8.7于成都。

3.唐宋诗词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如何

在今天我们来讲唐诗,讲唐诗中的人文精神有什么用处呢?这就是它最大的用处,不但使你有一颗不死的心灵,而且使得你的心灵在跟古人的那些个学问、品行、修养都达到很高的境界的人,不但有一种心灵的交汇,而且在这种心灵之中,体验到你自己当下的存在,提升了你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杜甫的诗歌在什么时候最流行?宋代和抗战时期,为什么唐代杜甫的诗歌在这些时候最为人们所喜爱?原因就是喜爱诗中所表达的人性人道精神。比如杜甫在安史之乱之前从长安到奉先县省视妻子,入门便听见家人号哭,他的小儿子已饿死了!这样的惨痛使他回想个人的遭际,社会的种种不平。

他说“幼子饿已卒”我的小儿子是饿死了,可是像我这样“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的人尚且如此,那些平民百姓又当如何呢?所以他“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以至于“忧端齐终南,濒洞不可掇!”我们说杜甫的关心人民,关心国家都是流自肺腑的真实感情,一般人是很难做到的。一直到老,他登上岳阳楼的时候还说:“戎马关山北,”我要“凭轩涕泗流”。

又如,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他由自家茅屋被风雨吹破而致家人受寒冻,发出“安得广厦万千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祈愿。这种宽广的胸怀,是非常值得后人钦佩的。

这就是杜甫,是他的性情,他还说:“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 ——我也知道,我干嘛这么傻瓜,我可以不要管他国家怎么样!但这是我的本性,就好像葵花和藿叶一样总是向着太阳。人的本性是没有其他人、没有什么办法可以改变的,所以说“物性固莫夺”。

我们说这便是一种高贵的人文精神,体现了人对悲剧命运的克服,人比悲剧命运更强,更高。而你吃饱睡足之后,说我也来关心人民,碰到一点挫折你就只顾自己了再也不关心人民了,这个就是层次不同,不是说你的关心是不对的,但是你的关心不是那种流自肺腑的欲罢不能的关心。

虽然时至今日,我们似乎特别缺少英雄主义了,特别缺少提澌生命的真实力量了。这就跟我们对人性的看法有关。

这些问题很大,我今天不可能讨论现代思想的利弊,但我们对于现代思想的反思与怀疑,也成为我们读唐诗的一个背景,使我们懂得珍惜,珍惜我们的生命,爱自己。懂得发扬,发扬我们的人文精神,爱别人。

从唐诗中找到自己,从人文精神中找到自己得以安身立命的精神信念。

4.唐宋诗词与人生,,有什么好写的上《唐宋诗词与人生》这门课,期末

走进诗人的感情世界有人说,诗人的感情是十分丰富的。

就让我们走进诗人的感情世界,去探索其中的奥秘吧!一这是一个深秋的傍晚,血色的夕阳支持不住自己的身躯,快要掉到山背后去了。湘水支流汩罗江畔,一位瘦弱的老者,面对着衰草连天的景象,止不住黯然神伤

由眼前的草木零落的衰败景象,他想到的是楚国国运的衰落。此时的楚国,恰如眼前这即将西沉的夕阳,谁也改变不了它的命运。

自己的苦心经营又能怎么样?换来的还不是奸臣们的妒忌与诽谤?莫非这楚国的国运也将同这季节一样,即将走到尽头?那是多么令人伤心的事情啊!于是,他脱口吟出了如下的诗句--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二还是一个晚秋的时节,刺骨的寒风一个劲地刮着,刮得满天落叶飘飞,猿猴也发出阵阵哀鸣。在长江边上的一座小山上,站立着一位形容枯槁的老人。

此刻他的心绪恰如眼前这滚滚的江水,难以平静。 从安史之乱爆发至今,自己漂泊流离在外已经有好多个年头了。

不经意间,自己的两鬓已长满了白发。难道自己这把老骨头也要埋在异地他乡不成?什么时候,我才能重返故里呢?于是,他脱口吟出了如下的诗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三又是一个暮秋的时节,清高孤傲的**花已经开过了,一个个缩着颈,弯着腰,显得十分憔悴,全然没有了往日的清高与傲气。

在满地残花败叶的旁边,立着一位清秀却又满面愁容的中年女子。 有谁想到她会是曾经名噪一时的女词人呢?俗话说:花无三日红。

这人生的遭遇也正如这花儿一般。想当年,夫妻恩爱,竭尽鱼水之欢。

可惜好景不长,随着靖康之乱和丈夫的去世,自己也变得人老珠黄。还有谁会看上我这枝“败叶残花”呢?于是回到寓所,她奋笔写下了如下的词句--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四这是一个寒冷的冬天,凄风苦雨吹打得梅树上的花瓣纷纷下落。

行人的脚就从这些花瓣上踩过,使它们变成一摊摊的泥水。驿站外面的一座断桥旁边,伫立着一位精神疲惫的老人。

面对着这备受摧残的梅花,他不禁想到身家的处境。在偏安江左的南宋小朝廷,呈现的是一派歌舞升平。

什么亡国之耻,丧国之痛,全然被抛到九霄云外。自己力主北伐,收复失地,换来的只是权贵的倾轧和奸佞的中伤。

但无论如何,也改变不了自己忠君爱国的素志。花瓣被踩得成了泥水,但那清香的味儿还在!于是,他写下了如下的词句--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五寓主观于客观,纳无限于有限。 一花一木,一枝一叶,在他们心中宛然就是一个世界。

这或许就是诗人感情丰富的所在吧?。

5.热爱生活的古诗

《中秋》

(唐)李朴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八月十五夜玩月》

(唐)刘禹锡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水调歌头》

(宋)苏东坡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太常引》

(宋)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

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台湾民谣:

《中秋旅思》

孤影看分雁,千金念弊貂;故乡秋忆月,异国夜惊潮。

手未攀丹桂,以犹卷缘蕉;登楼悲作赋,西望海天遥。

《月夜思乡》

星稀月冷逸银河,万籁无声自啸歌;

何处关山家万里,夜来枨触客愁多。

《煎熬》

夜深沉,明月高挂天正中,寂无声;睡眼朦胧,

恍若梦中;生卧徘徊以不宁,故国家园萦脑中;

苦煎熬,归去成空,如焚王衷。

中秋诗词——汉魏诗

1、古诗:明月皎夜光

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

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

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

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

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

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

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

良无盘石固,虚名复何益?

2、古诗: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3、怨歌行

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6.描写生活的古诗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2.李清照 永遇乐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拈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3.李清照《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4.杜甫: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5.龙门 杜甫 龙门横野断,驿树出城来。气色皇居近,金银佛寺开。

往还时屡改,川水日悠哉。相阅征途上,生涯尽几回。

6.客旧馆 杜甫 陈迹随人事,初秋别此亭。重来梨叶赤,依旧竹林青。

风幔何时卷,寒砧昨夜声。无由出江汉,愁绪月冥冥。

7.小寒食舟中作 杜甫 佳辰强饭食犹寒,隐几萧条带鹖冠。春水船如天上坐, 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馀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8.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9.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水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10.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点绛唇 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剗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2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3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4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5渭川田家 王维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6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7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7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8春中田园作 王维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临觞忽不御,惆怅思远客。

9新晴望野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10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7.唐诗中的社会生活与盛唐气象诗歌朗诵

唐诗里中国

也许,在我们每个人的心底,都藏着一个小小的唐朝。所以在今天,唐装才重回我们的衣柜,中国结又重系我们的裙衫,唐时的歌曲包上了摇滚的外壳,又一遍遍回响在我们耳畔……爱中国,可以有一千一万种理由,选一个最浪漫的理由来爱她吧——唐诗生于唐朝,唐朝生于中国,中国拥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唐诗。我爱唐诗,更爱中国。

站在世纪的长河上,你看那牧童的手指,始终不渝地遥指着一个永恒的诗歌盛世。唐朝是歌舞升平的唐朝,是霓裳羽衣的唐朝。唐朝的诗书,精魂万卷,卷卷永恒,唐朝的诗句,字字珠玑,笔笔生花。无论是沙场壮士征夫一去不还的悲壮,还是深闺佳人思妇春花秋月的感慨,唐诗之美,或痛彻心扉,或曾经沧海,或振奋人心,或凄凉沧桑,都是绝伦美奂,久而弥笃。

翻开《唐诗三百首》,读一首唐诗,便如拔出了一支锈迹斑驳的古剑。寒光黯黯中,闪烁着一尊尊成败英雄不灭的精魂:死生无畏,气吞山河,金戈铁马梦一场,仰天长啸归去来……都在滚滚大浪中灰飞烟灭。多么豪迈的唐诗呵!读一首唐诗,宛如打开一枚古老的胭脂盒,氤氲香气中,升腾起一个个薄命佳人哀婉的叹息。思君君不知,一帘幽怨寒。美人卷帘,泪眼观花,多少个寂寞的春夜襟染红粉泪!多么凄美的唐诗呵!浅斟低吟,拭泪掩卷。

寒山寺的钟声余音袅袅,舒展双翼穿越时空,飞越红尘,似雁鸣如笛音,声声荡气回肠。世事更迭,岁月无常,更换了多少个朝代的天子!唐宗宋祖,折戟沉沙,三千粉黛,空余叹嗟。富贵名禄过眼云烟,君王霸业恒河消弥。惟有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依然重复着永不改变的晨昏。唐朝的江枫渔火,就这样永久地徘徊在隔世的诗句里,敲打世人浅愁的无眠。

唐朝的月明。不知谁在春江花月夜里,第一个望见了月亮,从此月的千里婵娟,夜夜照亮无寐人的寂寥。月是游子的故乡,床前的明月光永远是思乡的霜露,月是思妇的牵挂,在捣衣声声中,夜夜减清辉。月是孤独人的酒友,徘徊着与举杯者对影成三人。

唐朝的酒烈。引得诗人纷纷举杯销愁,千金换酒,但求一醉。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人之一生,能向花间醉几回?临风把酒酹江,醉里挑灯看剑。醉卧中人间荣辱皆忘,世态炎凉尽空。今朝的酒正浓,且来烈酒一壶,放浪我豪情万丈。

唐朝的离别苦。灞桥的水涓涓地流,流不断历历柳的影子。木兰轻舟,已理棹催发,离愁做成昨夜的一场秋雨,添得江水流不尽。折尽柳条留不住的,是伊人的脚步,挽断罗衣留不住的,还有岁月的裙袂。一曲离歌,两行泪水,君向潇湘我向秦。都说西出阳关无故人,何地再逢君呵?

唐朝的诗人清高。一壶酒,一把剑,一轮残月。一路狂舞,一路豪饮。舞出一颗盛唐的剑胆,饮出一位诗坛的谪仙。醉卧长安,天子难寻,不是粉饰,不为虚名。喜笑悲歌气傲然,九万里风鹏正举。沧海一声笑,散发弄扁舟,踏遍故国河山,一生哪肯摧眉折腰!

唐朝的红颇多薄命。在刀刃上广舒长袖轻歌曼舞,云鬓花颜,泪光潋滟。都羡一骑红尘妃子笑,谁怜马嵬坡下一抹黄土掩风流。情不可依,色不可恃。一世百媚千娇,不知谁舍谁收。长生殿里,悠悠生死别,此恨绵绵。

万卷古今消永昼,一窗昏晓送流年。三百篇诗句在千年的落花风里尘埃落定。沏一杯菊花茶,捧一卷《唐诗三百首》,听一听巴山夜雨的倾诉,子夜琵琶的宫商角羽,窗外有风透过湘帘,蓦然间忘了今夕何夕。

唐装在身,唐诗在手,祖国在心中。

一直很喜欢这个朗诵文本,曾经在市里朗诵荣获一等奖第一名。希望也喜欢。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