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怎样把握古诗主旨怎样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主旨以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呢?希望以下几个方面能对读者有所裨益。 紧盯诗歌的“眼睛”。题目是诗歌的“眼睛”。 透过这只眼睛我们常常能窥探出诗歌的类型、题材、描写或咏叹的对象乃至诗作的主旨和作家表达的思想情感。因此,紧盯诗题就等同掌握了理解诗歌的钥匙提了纲挈了领。 如2005年高考全国卷2鉴赏的是白居易的一首诗,诗题是《邯郸冬至夜思家》,从题目我们就知道了时间地点、大致环境以及诗歌类别,可以肯定诗作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一定是思乡念亲。杜甫《春夜喜雨》这个题目就不仅标示了时间、吟咏对象,而且鲜明透露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态度,可以说题目的一个“喜”字,把作者的心迹展露无遗。 又如陆游《书愤》,文题就意味着作者要抒发的是心中的激愤,而事实全诗正是以“激愤”贯穿的。其他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赤壁怀古》;《征人怨》《闺怨》春宫怨》;《谢亭送别》《送沈子福之江东》等等,从它们的诗题我们就可以推断其大致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直捣诗歌的“心脏”。诗贵含蓄,但无论如何含蓄委婉到头来总要表情言志,总要把自己的感情态度借助文句表露出来,所以自古以来诗人特别注重诗中最能显现感情、诗旨的那些字眼或诗句,总是推敲过来提炼过去,不达到最能体现自己意旨决不罢休,所谓“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即是言此。 那么这个炼来炼去的字眼或诗句,就是诗眼或包含诗眼的主旨句。显然,包含诗眼的主旨句最能体现诗人的写作意图、思想内容、态度情感乃至表达技巧,是全诗的关键所在,可以毫不过分地说它就是诗歌的“心脏”。 抓住了它,就抓住了诗歌的灵魂和命脉,通过它就可直接探查到该诗的内蕴和底细。如唐代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初读只觉诗歌都在写景叙事。 看不出诗人情感和诗歌主题,但仔细分析就可发现,一个“愁”字“出卖”了诗人,定下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成了我们窥视作者内心世界的窗口。缘何而愁?细品上下诗句便可知晓。 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梦醒后感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点明写作意图,把美好的梦境与丑恶的社会现实进行对照,抒发了自己向往自由天地和反抗权贵的思想感情。又如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可以明显看出主旨句是“一夜征人尽望乡”,凭此可直接推断出这首诗抒发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解剖诗歌的“细胞”。诗歌离不开意象。 意象是诗歌的“建筑材料”,作者塑造形象、表情达意都要靠意象来建构。可以说意象就是诗歌的一个个细小具体的组织“细胞”,诗歌就是这一个个意象“细胞”搭建起来的艺术“大厦”或有机生命体。 因此,读懂诗歌把握诗歌主旨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必须首当其冲从分析意象做起。读懂了意象,也就明白了作者的意图,能够较为准确地推断出作品主旨和作者思想感情。 这个特点需从两个层面来说。经过先辈们几千年的耕耘,古诗词中许多景或物被赋予了特定的意蕴。 如“柳”与送别留恋有关,“月”与思家想人、盼望团圆相关,“鸿雁”则大多和书信传情有联系,这就是人们传统所说的意象(古诗词中这类有特殊意义的意象较多,这里无需详谈)。当然我们在阅读诗歌时,只要抓住了这些意象,也就相应地得出了含有该意象的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感情。 如菊花是隐逸、高洁、脱俗的象征,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唐人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诗人就以“月”的意象以委婉的疑问点出了这月圆之夜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朋友的深切思念之情。另一类意象是不具有相对固定意义的形象,直白地说就是打上了作者情感烙印、被写进诗中的一组具有相同特征的景物,作者用它们共同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情感。 对此我们应仔细分析这一组景物具有的共同特征,然后根据这些景物特征来推断出作者相应的思想情感。如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人选取了“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几个清新自然、热烈、充满生机,具有山野典型特征的意象,描绘了一幅深秋山野全景图。 静对自然生命的壮观,作者心里充满感动,不由得发出赞叹:“霜叶红于二月花”!这不只是美的联想,色彩的比较,更是生命的礼赞。全诗饱含着诗人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 对于大量的借景抒情的诗词,都具有类似的特点,考生们可举一反三,参照赏析。分析诗歌的“血型”。 如人可以划分为几个类型的肤色、血型一样,古典诗词在长期的发展中也形成了一些相对固定的类别。类型相同的诗作,其表现出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也有大致相同的一面。 例如咏史怀古诗,大都歌颂古人功绩,抒发诗人自己壮志未酬的情怀(如杜。 2.怎样把握古诗主旨怎样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主旨以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呢?希望以下几个方面能对读者有所裨益。 紧盯诗歌的“眼睛”。题目是诗歌的“眼睛”。 透过这只眼睛我们常常能窥探出诗歌的类型、题材、描写或咏叹的对象乃至诗作的主旨和作家表达的思想情感。因此,紧盯诗题就等同掌握了理解诗歌的钥匙提了纲挈了领。 如2005年高考全国卷2鉴赏的是白居易的一首诗,诗题是《邯郸冬至夜思家》,从题目我们就知道了时间地点、大致环境以及诗歌类别,可以肯定诗作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一定是思乡念亲。杜甫《春夜喜雨》这个题目就不仅标示了时间、吟咏对象,而且鲜明透露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态度,可以说题目的一个“喜”字,把作者的心迹展露无遗。 又如陆游《书愤》,文题就意味着作者要抒发的是心中的激愤,而事实全诗正是以“激愤”贯穿的。其他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赤壁怀古》;《征人怨》《闺怨》春宫怨》;《谢亭送别》《送沈子福之江东》等等,从它们的诗题我们就可以推断其大致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直捣诗歌的“心脏”。诗贵含蓄,但无论如何含蓄委婉到头来总要表情言志,总要把自己的感情态度借助文句表露出来,所以自古以来诗人特别注重诗中最能显现感情、诗旨的那些字眼或诗句,总是推敲过来提炼过去,不达到最能体现自己意旨决不罢休,所谓“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即是言此。 那么这个炼来炼去的字眼或诗句,就是诗眼或包含诗眼的主旨句。显然,包含诗眼的主旨句最能体现诗人的写作意图、思想内容、态度情感乃至表达技巧,是全诗的关键所在,可以毫不过分地说它就是诗歌的“心脏”。 抓住了它,就抓住了诗歌的灵魂和命脉,通过它就可直接探查到该诗的内蕴和底细。如唐代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初读只觉诗歌都在写景叙事。 看不出诗人情感和诗歌主题,但仔细分析就可发现,一个“愁”字“出卖”了诗人,定下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成了我们窥视作者内心世界的窗口。缘何而愁?细品上下诗句便可知晓。 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梦醒后感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点明写作意图,把美好的梦境与丑恶的社会现实进行对照,抒发了自己向往自由天地和反抗权贵的思想感情。又如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可以明显看出主旨句是“一夜征人尽望乡”,凭此可直接推断出这首诗抒发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解剖诗歌的“细胞”。诗歌离不开意象。 意象是诗歌的“建筑材料”,作者塑造形象、表情达意都要靠意象来建构。可以说意象就是诗歌的一个个细小具体的组织“细胞”,诗歌就是这一个个意象“细胞”搭建起来的艺术“大厦”或有机生命体。 因此,读懂诗歌把握诗歌主旨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必须首当其冲从分析意象做起。读懂了意象,也就明白了作者的意图,能够较为准确地推断出作品主旨和作者思想感情。 这个特点需从两个层面来说。经过先辈们几千年的耕耘,古诗词中许多景或物被赋予了特定的意蕴。 如“柳”与送别留恋有关,“月”与思家想人、盼望团圆相关,“鸿雁”则大多和书信传情有联系,这就是人们传统所说的意象(古诗词中这类有特殊意义的意象较多,这里无需详谈)。当然我们在阅读诗歌时,只要抓住了这些意象,也就相应地得出了含有该意象的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感情。 如菊花是隐逸、高洁、脱俗的象征,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唐人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诗人就以“月”的意象以委婉的疑问点出了这月圆之夜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朋友的深切思念之情。另一类意象是不具有相对固定意义的形象,直白地说就是打上了作者情感烙印、被写进诗中的一组具有相同特征的景物,作者用它们共同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情感。 对此我们应仔细分析这一组景物具有的共同特征,然后根据这些景物特征来推断出作者相应的思想情感。如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人选取了“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几个清新自然、热烈、充满生机,具有山野典型特征的意象,描绘了一幅深秋山野全景图。 静对自然生命的壮观,作者心里充满感动,不由得发出赞叹:“霜叶红于二月花”!这不只是美的联想,色彩的比较,更是生命的礼赞。全诗饱含着诗人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 对于大量的借景抒情的诗词,都具有类似的特点,考生们可举一反三,参照赏析。分析诗歌的“血型”。 如人可以划分为几个类型的肤色、血型一样,古典诗词在长期的发展中也形成了一些相对固定的类别。类型相同的诗作,其表现出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也有大致相同的一面。 例如咏史怀古诗,大都歌颂古人功绩,抒发诗人自己壮志未酬的情怀(如杜。 3.如何准确把握古诗词中的思想感情中国古典诗歌欣赏“六法” 中国古典诗歌以其独具特色、卓尔不群的品质和浑然天成、匠心独运的形式,吸引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的目光,也傲视着各领风骚、才人辈出的世界文坛。 意境优美使她令人神往,含蓄隽永使她魅力倍增;然而,含蓄和费解似乎是孪生兄弟,意境和想象从来就难以割舍。 怎样扫清文字障碍,品味她的深邃底蕴?如何身临其境感受她的博大精深?本文试图以六点十八个字解答以上问题。 一、审标题 古今的文字距离让现代人难懂古典诗歌,面对这个难以读懂的美人, 我们怎样体察她的内心呢?首先我们可以洞察她的眼睛——标题——来走进她的心灵。人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而标题便是文章的眼睛,因为标题不仅能吸引读者,而且能揭示内容,揭示主题。 但人们往往急于抓住这个美人的心而忽。中国古典诗歌欣赏“六法” 中国古典诗歌以其独具特色、卓尔不群的品质和浑然天成、匠心独运的形式,吸引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的目光,也傲视着各领风骚、才人辈出的世界文坛。 意境优美使她令人神往,含蓄隽永使她魅力倍增;然而,含蓄和费解似乎是孪生兄弟,意境和想象从来就难以割舍。 怎样扫清文字障碍,品味她的深邃底蕴?如何身临其境感受她的博大精深?本文试图以六点十八个字解答以上问题。 一、审标题 古今的文字距离让现代人难懂古典诗歌,面对这个难以读懂的美人, 我们怎样体察她的内心呢?首先我们可以洞察她的眼睛——标题——来走进她的心灵。人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而标题便是文章的眼睛,因为标题不仅能吸引读者,而且能揭示内容,揭示主题。 但人们往往急于抓住这个美人的心而忽略她明眸的表白。成人教幼儿,往往以“床前明月光”作开头,忽略了标题“静夜思”;同学们分析,也往往把主要精力放在对诗句的理解上,冷落标题是常见的情况。 为什么不仔细分析标题呢?事实上,古诗的标题对诗章的内容往往有统摄作用,标题吐露着诗文的心声。搞清标题的含义,也就初步了解了诗文的内容。 当然,像《诗经》那种将首句作标题的情况除外。 “审标题”的“审”,意思是仔细看,这要求读者不仅要重视标题,而且要全面分析标题,并加入适当的推理想象。 现代汉语语法根据单句的结构,将单句划分为主谓句和非主谓句两大类。我们不妨将古典诗歌的标题分为有动词的和没有动词的两大类,没有动词的标题仅占一少部分。 试以当今普遍认可的《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版)为例,没有动词的标题占全书总数的22%。尽管这一数据是来自对唐诗局部的分析,但它是对古典诗歌精华的统计,所以应该是具有代表性的。 没有动词的标题往往是名词性的,这些标题很直接地表明作者吟诵的对象:或是人物,如《渔翁》(柳宗元)、《蜀相》(杜甫);或是时间,如《月夜》(杜甫)、《春晓》(孟浩然);或是地点,如《乌衣巷》(刘禹锡)、《石头城》(刘禹锡);或是自然景物,《霜月》(李商隐)、《江雪》(柳宗元)。诗歌是宣泄感情的载体,不论诗人以何为题,他都会把自己的感情灌注其中,所以这种无动词标题之所示既是诗人描写的对象,又是诗人感情的寄托。 欣赏者在明确标题含义的基础上必须进一步思考:面对这些吟诵对象,作者会抒发怎样的情怀?相对而言,这类标题的数量较少,理解也较容易。 绝大多数标题是带有动词的,这类标题中,有的只有一个动词,如《登高》(杜甫)、《闺怨》(王昌龄);有的有多个动词,如《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李白)、《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元稹)。 多个动词,有的陈述同一个主语,有的陈述不同的主语。这个问题将在“找动词”中详细阐明。 除辨清标题有无动词之外,还有重要的一点:对标题的斟酌应贯穿在对诗篇的整体把握中,即在理解具体诗句时也应把标题的因素考虑在内。 试以孟郊《登科后》为例来看审标题对理解诗歌主旨的作用。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标题“登科后”已明确告知本诗所写内容为历尽寒窗之苦、终夺科举之冠以后的情形。不看诗句,单看标题,读者便可想象到那种“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无比喜悦之情。 那么诗句中“龌龊”、“放荡”两个关键词的含义应有别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昔日龌龊”应是登科前的困窘;“今朝放荡”应是登科后的得意。 “龌龊”、“放荡”也就不再是贬义词。有标题的提示,全诗洋溢着的金榜题名后的那种得意、欣喜之情便不难把握。 相反,如果不审标题,对主旨的理解便要大打折扣,甚至曲解。试看:“海燕西飞白日斜,天门遥望五侯家。 楼台深锁无人到,落尽东风第一花。”——日斜时分海燕向西飞去,遥望京城禁门外的王侯府,“重楼闲闭,无人居住”,只有花儿在寂寞的东风里落尽。 这是一首不太难懂的写景诗。但看过了标题,会发现它的主旨不那么简单。 “客有卜居不遂薄游陇因题”——有一位异乡人因想在长安居住却不得而暂游于陇一带,于是有感赋诗一首。弄清了标题的含义,便可领悟那西飞的海燕正是在长安找不到栖身之地的寒士,他在百鸟归巢的傍晚只能望着长安城那些长期无。 4.如何鉴赏古诗,更好的把握诗词主旨多读多看,自然熟能生巧,慢慢的你会发现诗词中不同时期也有当时的“流行词汇”;了解写作背景很重要,每首诗词的主旨都跟作者当时的心情密不可分。 另外,古人的一些生活习惯,情感表达的方式和现代人不同,我是试着用古人的思路去感受诗词的,总之这是个细水长流的活,想要一蹴而就难度很大。 比如古人很含蓄,思乡时他不会说我想家了,他说高山有崖,林木有枝。这高俊险拔的山峰悬崖,山上还有茂密的树林,我想回望家乡,被这高山悬崖和林木给挡住了。这就是古人的一种表达方式。 多读一些慢慢积累。如果应试的话书上说的也够了,没什么捷径。 5.如何把握古诗诗人的思想感情古典诗词表达思想感情大多采用较为含蓄的手法。世人往往将感情融入景、物、人、事的描写中。 1.结合作者的生活背景,窥测诗词的情感。 2.分析诗眼,透视诗词的情感。 《天净沙秋思》中的断肠二字,可以表达出诗人的情感,那便是词人思念家乡寂寞悲苦的情感! 3.解读意象,挖掘诗词的情感。 不畏浮云遮望眼 为什么不用白云、孤云,而用浮云呢?因为浮云可以暗指困难、挫折、障碍等。可以通过理解这个意象,知晓诗人艰难险阻的精神。 4.借助典故,探寻诗词的情感。 有出处的诗句。 6.浅谈如何把握诗歌的情感中国是公认的“诗歌王国”,唐诗宋词一向被世人推崇和景仰。 诗歌用它自己的方式给后人展示古人的喜怒哀乐,它让悲伤、快乐,沉寂、淡雅,思念、欢聚,忧国忧民都穿越时空,从一个时代走到了另一个时代。每一个字都是一种心情,每一首诗都是一个灵魂,因此,解读诗歌的情感在读的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经过几年的教学,现总结个人对诗歌情感分析的方法如下。一、审查题目。 (一)、理解题目含义。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题目往往揭示文章的中心,对理解词义及做题有指导作用。 如2000年全国卷,赵师秀的《约客》表明诗人在等朋友;2001年全国卷,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表明中心是送别;2002年全国卷,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表明作者在春夜这个该睡觉的时刻,在洛阳城里,诗人听到了一曲笛子独奏。表明诗人心里不平静,为什么不平静?这就是中心。 又如司马光的《晓霁》,“梦觉繁声绝,林光透隙来。开门惊乌鸟,余滴堕苍苔。” 诗中“繁声”是鸟叫声还是雨声?考生容易理解错。如果读了标题《晓霁》,知道夜里下了雨,“繁声也就好理解了”。 再如欧阳修的《玉楼春》,“樽前拟把归期说,未语春容先惨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中,“拟说归期”的是谁?“未语”的是谁?“惨咽”的是谁?都不好判定,如果研究一下标题,《玉楼春》告诉我们,这是青楼,离别的人不是在家里夫妻,而是青楼里才子与歌妓间的离别,就很好理解了:男的要说出回去的日子,还未说,女子就哭了。 (二)、在诗的题目的指导下通读全诗,理解诗句,把握中心。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篇不离人,人不离事(背景)。” 比如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理解这首诗,我们从标题中“独”字可以知道李白的心情是孤独。通读全诗,再联系李白的经历,我们会理解更深:李白离开长安整十年了,长期的漂泊的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的辛酸,看透了世态的炎凉,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一种孤寂之感。 “天上的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辽阔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的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把孤独之感写尽了。二、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是诗歌鉴赏中要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说作者本身蕴涵的信息是不可忽视的。现以李白、杜甫为例讲解。 李白出身于一个富有的,有文化教养的家庭。使他“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 他的少年时代生长于蜀中。蜀中是道教气氛浓郁的地方,环境对他的神仙道教信仰影响甚大。 道教影响,几乎伴随他的一生。大约18岁左右,他学习纵横术。 我认为,就是因为他青少年时代受到这些东西的影响,使他具有了狂傲飘逸洒脱的气质。开元十二年(724),李白开始游历生活,并多次希求荐用,屡遭失败。 使他对朝廷充满不满与失望的情绪,但又关心国家大事,希望建功立业的心情并无减退。直到李光弼出征东南,他半道病还,病逝为止。 正是李白受到良好的教育,又具有唐代诗人一般的“济苍生”,“安社禝”的儒家用世思想,同时,道教思想贯穿他一生。因此,他过于理想化的人生设计与失败之间不停地来回,使他常陷于悲愤,不平,失望之中,又保持着自负,自信和豁达,昂扬的精神风貌。 同时,又具有浪漫情怀和独立不拘的性格特点。这些特点从中学教材选作《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行路难》都可以看出。 杜诗的主要风格特征是沉郁顿挫,带有悲慨的感情基调。他的诗歌有一种深沉的忧思,无论是写生民疾苦,还是写自己的穷困潦倒,感情都是深沉阔大的。 他的诗,蕴涵着一种厚积薄发的力量,使诗歌变得缓慢深沉,变得低回起伏。其次,杜诗风格是多样性的,这与他不同时期不同经历有关。 杜甫生长在一个奉儒守素的家庭之中。他的青年时代是一段南北漫游,裘马轻狂的回忆。 33岁遇到李白结下一段千古传诵的友谊。同许多唐代诗人一样,他怀着巨大抱负的心思,一心要为国家尽力。 但到了公元746年,他参加一次李林甫设好骗局的考试,落第之后不久,又回长安,数度希求汲引,但都落空。十载长安,历尽辛酸。 同时,他看到了民生疾苦,时刻关心国家安危。安史之乱后,他几经周折,当官,被贬。 最后开始了他晚年飘泊西南的生活,并最终病死于穷困潦倒之中,十分凄凉。杜诗的不同风格,与其不同时期不同境遇,或同一时期不同心境似有关系。 当他生活坎坷,颠沛流离之时,他的家国之思身世之感便自然涌出,悲歌慷慨,诗歌往往表现为沉郁顿挫。当他的生活稍为安定时,他就写一些萧散自然的诗。 成都草堂的一段时间,就有不少这类作品。 我们不难看出,不同诗人由于家庭出身,生活经历的不同形成了各自的创作风格;甚至同一个诗人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经历形成了不同时期对人生的思索,得出了不同的创作风格。 这说明,文学作为一种人类高级特殊的精神活动,总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这四个要素构成。四个要素互相依存,相互作用。 现实世界的反映进入作家的头脑,通过作家的加工,形成作品,再使读者进行接受,而这四个要素又是相互作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