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苏教版六年级古诗词大观园

1.苏教版六年级上下册古诗

最佳答案作者 诗词名 作者 诗词名

汉乐府 长歌行 韩 翃 寒 食

曹 植 七步诗 韦应物 滁州西涧

北朝民歌 敕勒歌 卢 纶 塞下曲

骆宾王 咏 鹅 孟 郊 游子吟

贺知章 回乡偶书 刘禹锡 竹枝词

贺知章 咏 柳 刘禹锡 乌衣巷

王之涣 凉州词 刘禹锡 望洞庭

王之涣 登鹳雀楼 刘禹锡 浪淘沙

孟浩然 春 晓 白居易 赋得古原草送别

孟浩然 宿建德江 白居易 忆江南

王 翰 凉州词 李 绅 悯农

王昌龄 出 塞 李 绅 悯农

王昌龄 从军行 杜 牧 山 行

王昌龄 芙蓉楼送辛渐 杜 牧 清 明

王 维 鹿 柴 杜 牧 江南春

王 维 竹里馆 杜 牧 秋 夕

王 维 送元二使安西 李商隐 乐游原

王 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温庭筠 商山早行

高 适 别董大 王安石 元 日

李 白 静夜思 王安石 泊船瓜洲

李 白 古朗月行 王安石 梅 花

李 白 望庐山瀑布 苏 轼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李 白 赠汪伦 苏 轼 饮湖上初晴后雨

李 白 独坐敬亭山 苏 轼 惠崇《春江晓景》

李 白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苏 轼 题西林壁

李 白 早发白帝城 李清照 夏日绝句

李 白 秋浦歌 陆 游 示 儿

李 白 望天门山 陆 游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杜 甫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杨万里 小 池

杜 甫 绝句 杨万里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杜 甫 赠花聊 范成大 四时田园杂兴

杜 甫 江南逢李龟年 朱 熹 春 日

杜 甫 春夜喜雨 辛弃疾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杜 甫 绝句 林 升 题临安邸

杜 甫 江畔独步寻花 叶绍翁 游园不值

刘长卿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王 冕 墨 梅

柳宗元 江 雪 于 谦 石灰吟

贾 岛 寻隐者不遇 王 磐 朝天子·咏喇叭

张 继 枫桥夜泊 郑 燮 竹 石

张志和 渔歌子 龚自珍 己亥杂诗

2.苏教版六年级古诗诗意,详情请点击

作者 诗词名

汉乐府 长歌行 韩 翃 寒 食

曹 植 七步诗 韦应物 滁州西涧

北朝民歌 敕勒歌 卢 纶 塞下曲

骆宾王 咏 鹅 孟 郊 游子吟

贺知章 回乡偶书 刘禹锡 竹枝词

贺知章 咏 柳 刘禹锡 乌衣巷

王之涣 凉州词 刘禹锡 望洞庭

王之涣 登鹳雀楼 刘禹锡 浪淘沙

孟浩然 春 晓 白居易 赋得古原草送别

孟浩然 宿建德江 白居易 忆江南

王 翰 凉州词 李 绅 悯农

王昌龄 出 塞 李 绅 悯农

王昌龄 从军行 杜 牧 山 行

王昌龄 芙蓉楼送辛渐 杜 牧 清 明

王 维 鹿 柴 杜 牧 江南春

王 维 竹里馆 杜 牧 秋 夕

王 维 送元二使安西 李商隐 乐游原

王 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温庭筠 商山早行

高 适 别董大 王安石 元 日

李 白 静夜思 王安石 泊船瓜洲

李 白 古朗月行 王安石 梅 花

李 白 望庐山瀑布 苏 轼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李 白 赠汪伦 苏 轼 饮湖上初晴后雨

李 白 独坐敬亭山 苏 轼 惠崇《春江晓景》

李 白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苏 轼 题西林壁

李 白 早发白帝城 李清照 夏日绝句

李 白 秋浦歌 陆 游 示 儿

李 白 望天门山 陆 游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杜 甫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杨万里 小 池

杜 甫 绝句 杨万里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杜 甫 赠花聊 范成大 四时田园杂兴

杜 甫 江南逢李龟年 朱 熹 春 日

杜 甫 春夜喜雨 辛弃疾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杜 甫 绝句 林 升 题临安邸

杜 甫 江畔独步寻花 叶绍翁 游园不值

刘长卿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王 冕 墨 梅

柳宗元 江 雪 于 谦 石灰吟

贾 岛 寻隐者不遇 王 磐 朝天子·咏喇叭

张 继 枫桥夜泊 郑 燮 竹 石

张志和 渔歌子 龚自珍 己亥杂诗

3.苏教版小学六年级古诗文

苏教版小学一至六年级古诗词背诵篇目大全1、江南(江南可采莲)(第一册第3课)2、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第一册练习4)3、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第二册练习1)4、咏鹅(鹅鹅鹅) 骆宾王(第二册练习4)5、锄禾(锄禾日当午)(第二册第21课)6、悯农(春种一粒粟)(第二册第21课)7、江上渔者(江上往来人)范仲淹(第二册练习7)8、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第三册第3课)9、长歌行(百川到东海)(第三册练习6)10、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王之焕(第三册第17课)11、青松(大雪压青松)陈毅 (第三册第18课)12、春雨(好雨知时节)杜甫(第四册第1课)13、春晓(春眠不觉晓)孟浩然(第四册第1课)14、游子吟(慈母手中线)孟郊(第四册第9课)15、江南好(江南好)白居易(第四册练习7)16、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杜牧(第五册第3课)17、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张继(第五册第3课)18、夜书所见(萧萧梧叶送寒声)叶绍翁(第五册练习1)19、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郑燮(第五册练习6)20、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王维((第五册第23课)21、梅花(墙角数枝梅)王安石(第五册练习8)22、夏日田园杂兴(昼出耕田夏绩麻)范成大(第六册练习1)23、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 杜牧(第六册练习2)24、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卢纶(第六册第8课)25、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 李白(第六册第13课)26、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杜甫(第六册第13课)27、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 韦应物(第六册练习4)28、明日歌(明日复明日)(第六册练习8)29、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 刘禹锡(第七册第3课)30、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第七册第3课)31、风(解落三秋叶) 李峤(第七册练习1)32、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王安石(第七册第24课)33、江雪(千山鸟飞绝)柳宗元(第七册第24课)34、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 杜牧(第八册第4课)35、春日偶成(云淡风轻近午天) 程颢(第八册第4课)36、池上(小娃撑小艇)白居易(第八册第20课)37、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胡令能(第八册第20课)38、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杨万里(第八册练习6)39、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贾岛(第九册第3课)40、所见(牧童骑黄牛)袁枚(第九册第3课)41、题秋江独钓图(一蓑一笠一扁舟)王士稹((第九册练习1)42、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李白(第九册第25课)43、清平乐 村居(茅檐低小) 辛弃疾(第九册第26课)44、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 叶绍翁(第十册第4课)45、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杨万里(第十册第4课)46、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第十册第20课)47、清平乐.六盘山(天高云淡)(第十册练习6)48、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遮山)苏轼(第十册第23课)49、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杨万里(第十册第23课)50、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第十一第4课)51、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 陆游(第十一册第4课)52、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学问无遣力) 陆游(第十一册第22课)53、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 朱熹(第十一册第22课)54、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李清照(第十二册练习2)55、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李清照(第十二册第9课)56、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第十二册第9课)57、石灰吟(千锤万击出深山)于谦(第十二册第20课)58、墨梅(吾家洗砚池头树)王冕(第十二册第20课)59、马诗(大漠沙如雪)李贺(第十二册练习6)一、江南 汉乐府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诗中“田田”,指荷叶茂盛的样子。这首诗描写了采莲时观赏鱼戏莲叶的情景。

二、《古朗月行》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作者用浪漫主义手法,借助丰富的想象和神话传说,表现了作者在儿童时期对月亮的幼稚而美好的认识。

小时不识月, 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 飞在青云端。

呼作:称为。 白玉盘:指晶莹剔透的白盘子。

疑:怀疑。三、清代高鼎七言绝句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②。

儿童散学归来早③,忙趁东风放纸鸢④。①村居:在乡村里居住时见到的景象。

②拂堤杨柳:杨柳枝条很长,垂下来,微微摆动,像是在抚摸堤岸。醉:迷醉,陶醉。

春烟:春天水泽、草木间蒸发形成的烟雾般水汽。③散学:放学。

④纸鸢:泛指风筝,它是一种纸做的形状像老鹰的风筝。鸢(yuān):老鹰。

⑤东风:春风。四、《咏鹅》是唐代诗人骆宾王七岁时的作品。

全诗共四句,分别写鹅的样子、游水时美丽的外形和轻盈的动作,表达了作者对鹅的喜爱之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①咏:用诗、词来叙述或描写某一事物。

咏鹅:用诗词来赞美鹅。②项:颈的后部。

这里指鹅的脖子。③掌:诗中指鹅的脚掌。

④拨:划动,拨开。五、《悯农》诗共2首,锄禾是其中的一首。

该诗作者为唐代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

4.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所有古诗

诗经•采薇(节选)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天净沙•秋 元 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能力有限,只能找到这些了

5.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书中的古诗

第一是《问官军收河南河北》 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 唐代诗人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第二是《示儿》 作者:陆游(1125—1210)字务观 好放翁 南宋爱国诗人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第三是《冬夜读书示子聿》作者:陆游(1125—1210)字务观 好放翁 南宋爱国诗人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第四是《观书有感》 作者:朱熹(1130—1200) 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字无晦 号晦庵 别称紫阳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6.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书古诗词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示儿》 《冬夜读书示子聿》 《观书有感》

剑外忽传收蓟北,死去元知万事空,古人学问无遗力,半亩方塘一鉴开,

初闻涕泪满衣裳。但悲不见九州同。少壮工夫老始成。天光与影共徘徊。

却看妻子愁何在,王师北定中原日,纸上得来终觉浅,问渠哪得清如许?

漫卷诗书喜欲狂。家祭无忘告乃翁。绝知此事要躬行。为有源头活水来。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7.六年级上册古诗原文 苏教版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22课《古诗两首》片断赏析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558 《冬夜读书示子聿》是苏教版第十一册古诗两首中的其中一首,是写由读书而生发的感想,写的是诗人陆游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

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观书有感》这首诗的作者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

诗中不仅写了池塘的美丽景色,还通过看到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池塘,池塘中的水才会如此清澈这一现象,联想到了“人的心智,也是由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更加开豁,更加敏锐”这一深刻的道理。 这两首都是哲理诗。

我决定教这两首诗都采用“三读”的方法。三读,即“会读”、“读懂”、“读通”。

1、会读。让学生自由地朗读诗文,通过查字典读准字音,并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2、读懂。

在老师的指导下,初步感知诗意,然后小组交流,提出不懂的问题,统一在班级里交流。3、读通。

细细品味古诗,能读懂没一个词,每一句话。然后深刻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为读通全文做好一切准备。

“三读”的方法,由自由到统一,再到自由,最后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这种学习方式,即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堂上,我们尊重学生,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使学生由原来被动地学会变为主动地会学,效果不错。 下面,我摘录课堂精彩片段。

一、《观书有感》 师:我们理解了这首古诗的意思,你能说出诗中描写了怎样的景象呢? 生:诗中描写了一方有源源不断活水注入的清澈见底的池塘的景象。 师:诗中描写了一方有源源不断活水注入的清澈见底的池塘的景象,而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

课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是朱熹读书的感受是什么?这样看来古诗写的内容与题目不相符呀!其实不然,朱熹这样的描写就是他的读书感受,只是借这样的景象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道理是什么呢? 生:人的心智正是由于不断地读书,不断的汲取新的知识而更加的开豁,敏锐。

(机械地搬借了学辅书上的内容。教师请这位同学说慢些,板书写下这句话。)

师:你是否真正明白这个道理呢?(学生一脸的茫然。) 师:听清老师的问题,用古诗中语句回答。

人的心智更加开豁,敏锐,就是诗中的哪句话呢? 生:(片刻才有学生举手,但是不多。教师激励学生,以数人数的方法。

既而请一名中等的学生回答。)就是诗中的“问渠那得清如许?” 师:人的心智更加开豁,敏锐就是清澈的池塘。

这个暗喻他找的很好。那么“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就是诗中的哪句话? 生:(一下子就有了许多的学生)为有源头活水来。

师:这个暗喻也找到了。你能仿造书上古诗这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说说古诗告诉我们的道理吗? 生:人的心智怎样才能更加的开豁,敏锐呢?就需要不断地读书,不断地汲取新的知识呀! 师:朱熹不愧是理学家、教育家!读书后产生的感受,通过这样的形象描述写出来了。懂了这个道理你兴奋吗?我们来读这个道理:人的心智正是由于不断地读书,不断的汲取新的知识而更加的开豁,敏锐。

师:诗中的哪句话点明这个道理的? 生读: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点评:《观书有感》通篇的暗喻,学生能够从诗中描写的景象理解到深刻的道理,的确很难。

学生的机械的回答不是教学活动的终点,而是学生思维的新起点。教者抓住这个起点引导学生进入诗文中寻找表象的依据,让学生的理解有理有据,这样就更有助于学生领悟古诗所传达的道理。

附:阅读材料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山阴人。12岁即能诗文,一生著述丰富,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十种存世。

陆游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

其中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 朱熹,字元晦(1130~1200),是我国历史上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

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朱熹生于尤溪县。14岁时父病逝,寄居崇安五夫。

19岁时,以建阳籍参加乡试、贡试。荣登进士榜。

他一生为官九年,先后担任同安县主簿、知江西南康军、湖南潭州知州、两浙东路常平茶盐公事、焕章阁待制、侍讲(皇帝的老师和顾问)、知福建漳州等职。庆元六年(1200年)十一月初九,逝世于考亭,归葬于建阳唐石里(今黄坑镇)大林谷。

他一生刚正不阿,无意仕途。平生致力于著书立说、创办书院、讲学传道,是我国继孔孟之后的一代宗师。

如果说孔子是中国早期儒学的权威代表者的话,那么朱熹则是中国后期儒学的集大成者。他著的书被元、明、清三朝代定为开科取士的必读之收;他的哲学观点影响我国封建社会末期长达600多年时间;迄今仍对中国传统优良文化的发展起到。

8.苏教版 小学语文1

(一) 一去二三里 古童谣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江南 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二) 锄禾 唐 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闵农 唐 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三) 静夜思 唐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四) 春晓 唐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夜喜雨 唐 杜甫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五)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六)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七) 望洞庭 唐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洲。

元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尤眨? 总把新桃换旧符。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八) 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春日偶成 宋 程颢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池上. 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 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小儿垂钓. 唐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轮,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九) 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所见 袁枚清. 牧童牧童牧童。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