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赞颂孟子的诗歌孟子林庙历代题咏集 收题咏371篇,分别录自孟子林墓、孟府,孟母林墓祠庙,孟母三迁处、断机堂,子思书院等处的历史石刻;明代成化本《孔颜孟三氏志》、嘉靖本《三迁志》、万历本《孟志》、天启本《三迁志》,清代雍正本《三迁志》、光绪本《重纂三迁志》,以及历代《邹县志》等有关书籍。 本书收录题咏的时限,起自汉代,截至清末。在这一时限内,上述石刻与史籍所载之关于孟子或与孟子有密切关系的孟母、子思的题咏,凡能见到者均全部收入。 本书在收集有关资料时,坚持采用原始出处的原则。凡既有石刻又有刊印者,一律采用石刻,或石刻已毁而刊印又有多种版本者,一律采用最早版本。 本书内容包括:拜谒亚圣邹国公墓留题、敬谒先师邹国公祠、驺弱孟子庙碑铬、太师右丞相过邹孟子之碑颂、首谒亚圣公题诗等内容。 孟子林庙历代题咏集/中国孔子基金会文库下载 大众点评 书评 邹,孟子故里。 春秋时称邾、邾娄,战国时为邹国,秦汉时置驺县。后又称邹县,现在其境内设邹城市。 这里有孟子的林墓、祠庙,还有孟母三迁处、断机处,子思作《中庸》处,子思书院、子思祠等与孟子有关的古代遗迹、遗址及纪念性建筑。如岗如阜的陵墓,桧柏掩映的殿庑,历尽沧桑的遗址,是历代人们凭吊、拜谒、祭祀孟子的圣地,也是学士文人对儒学寻根求源的圣地。 人们前来凭吊、拜谒、祭祀孟子,总会为一种情感所驱动;而凭吊、拜谒、祭祀之后,又会使这种情感得到慰藉并进一步升华,以至感慨万千。这种情感的表述,题咏当然是最雅的形式。 “邹城南去有名祠,满地丰碑满壁诗。”“题勒半穷凫峄石,可能写得七篇终?”这是拜谒者对孟庙题咏之多而发出的赞美与感叹。 然而,孟庙并不是在孟子殁后就有,而是在北宋景佑四年(1037年)由孔子45代孙孔道辅创建。当时,孟子虽再度受到孙复、胡瑗、石介三先生的推崇,但官方尚未认可。 直到元丰六年 (1083年),才被追封为邹国公。随之,孟庙也由远离邹城三十余里的四基山孟子墓侧迁至邹城东郭。 因地势低洼易遭水患,宣和三年(1121年)又由邑士徐祓等捐资,由县城东郭移至南门外道左,即今址。因此,在北宋之前是没有孟庙题咏的。 但是,早在西汉,就有了对孟母的赞颂。这些赞颂,名日赞颂孟母,实由孟子而引发,在赞颂孟母中,也蕴含了对孟子的赞许。 西汉刘向《列女传》中《孟子颂》曰:“子学不进,断机示焉。子遂成德,为当世冠。” 西晋左芬《孟母赞》曰:“断机激子,广以坟奥。 聪达知礼,敷述圣道。”这是咏孟诗歌的萌芽。 北宋题咏孟子的诗歌,也并非存于孟庙,而是存于尊崇孟子的部分学者、政治家的诗词文集之中。如,与范仲淹齐名的韩琦作《孟子赞》,进一步肯定了唐代韩愈对孟子的赞誉:“醇而醇者,孟氏而止。” “较其大功,盖禹之比。”“孔子之后,一人而已。” 王安石则吟出七绝:“沉魄浮魂不可招,遗编一读想风标。何妨举世嫌迂阔,故有斯人慰寂寥。” 成为孟子千余年之后的知音。 北宋虽然创建了孟庙,然而人们对它的接受还有一个过程。 还未等人们诗兴作起,女真人便赶走了徽、钦二帝,邹县也就成了金朝的领地。因无人间津,孟庙荒芜了。 “先师立教尊姬孔,其土一祠犹草莱。”这是;通判赵鼎谒庙后留下的哀叹。 拜谒者悄悄来到孟庙,或将题咏刻于碑阴,或将题咏藏于橐囊,以待来日。金代的题孟诗歌虽然很少,但留存于孟庙的题孟诗歌却从这个朝代始见。 元朝蒙古族统治者将孔孟都追封了最高的爵位,一个是大成至圣文宣王,一个是邹国亚圣公。连孟子父母也分别追封为“邾国公”、“邾国宣献夫人”。 这时孟庙得到重修、扩建,谒庙者与日俱增。然不知何故,题名者有之,题咏者罕见。 所留下的几篇诗句仅系于碑文之末。如孔颜孟三氏子孙教授张颈,在《驺孟子庙碑铭》中替孟子疾呼:“天欲平治兮舍我其谁?安得所遇兮性之身之,无有乎尔兮孰知我悲?” 明太祖一统天下之后,虽崇儒重道,但当读到《孟子》中“土介”、“寇仇”之语时,却大为反感,不仅命刘三吾作《孟子节文》,删去《孟子》85章,而且将孟子牌位逐出孔庙。 在孟子遭受冷落的情况下,邹县的地方官吏仍竞相重修孟庙。首任知县桂孟谒庙后写道:“书藏老屋苍苔雨,庙枕荒郊古木风。 藻荐一杯浇断础,拟将微力效前功。”。 因孟庙邻近古道,邹县境内又设邾城、界河两处驿站,途经的朝廷要员络绎不绝地到孟庙拜谒,他们用最美妙的诗句,尽情地颂扬孟子。如,书吏尤存作《祀孟子之歌》:“泰山岩岩,配禹超荀,功业炽兮。 命世亚圣,醇乎其醇,崇仁义兮。绍尧继舜,道传其身,赖不坠兮……”专供主祀者祭孟时吟颂。 河东薛碹书律诗:“邹国丛祠古道边,满林松柏带苍烟。远同阙里千年祀,近接宣尼百岁传……”刻石镶于祠壁。 其后王华商、邵贤等竞相次其韵志感。监察御史陈洙、李棂则在同谒孟庙后,分别用同韵五言古风“发明孟夫子命名之意”。 多人同咏一题者比比皆是,一人题咏多题者屡见不鲜。如,东官后学卢瑛田谒庙后口占自警诗三章,改亭山人徐炳分别以孟庙、孟林、孟母祠等为题以五言古风及七绝赋诗六首,阳明学的继承者许。 2.孟子故里在何处孟子死后葬于其故里,但多少年来人们并不确知在何处。 北宋景佑四年(1037)孔子四十五代孙孔道辅任兖州知府时,始于城东北四基山访得孟子墓。宋宣和四年(1122)立《先师邹国公孟子庙记碑》载:“孟子葬邹之四基山,傍冢为庙,废久弗治。 政和四年部使者以闻,赐钱三百万新之,列一品戟于门。又赐田百亩,以给守者。” 内现存柏、桧、槐、枫等树木一万多株。林前有御桥,正中为五间斗拱彩绘的享殿。 殿内六幢碑中的《新建孟子庙记载》为北宋名儒孙复撰书,是现存研究邹县古迹最早的资料。享殿之后高大的孟子墓前的巨碑上刻“亚圣孟子墓”五个大字。 墓旁翠柏掩映,静寂幽雅,人们至此油然想起当年孟子游说雄辩其倡义、“养气”和“大丈夫”的气慨,不禁肃然起敬。 3.求游孔子,孟子故里的游记孔庙是著名的名胜“三孔”(孔庙、孔林、孔府)之一,位于山东省曲阜市西南部,是后人用来供奉孔子的地方。今年“五一节”,我有幸跟随旅游团游览了孔庙。 孔庙占地200多亩,座落在曲阜城内,其建筑规模宏大,古老的琉璃瓦房子雄伟壮丽,金碧辉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进入孔庙的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弘道门,它建于明代337年。往前走,一个红色门吸引着我,这就是大中门,是赞扬孔子的思想不偏不歪,不上不下,正中的意思。从大中门左拐,有一个高约4米多,宽约1米多的石碑,它建于明代,这个传话碑有两个特点:一是上面的内容全是用正楷书写的;二是碑的内容好,碑的中间有道用东西补过的痕迹。让人难忘的是,传话碑下面有一个用石头做的赑屃(bìxì),就是驮着碑的大石龟,导游解释说,这叫“四不像”。石碑的左前方有一个“杏坛”,是皇帝每次去孔庙休息的地方。里面有两个石碑,一个是清朝乾隆皇帝第一次来孔庙写的两个字“杏坛”;另一个则是乾隆皇帝第二次来写的一首诗,被后人刻在了上面。 孔庙的主体建筑为大成殿。这座大殿是我国现存巨大的古建筑之一。这个殿最引人注目的是正面的十根石柱,每根柱上雕刻两条巨龙,飞腾于云彩之中,两龙之间有一宝珠,故名称之为“二龙戏珠”。石柱均以整石刻成,气势磅礴。 几个小时的游览结束了,我感叹孔子的伟大,也感叹曲阜孔庙这座祖先给后人留下的宝贵财富! 4.孟子故里在哪孟子(约公元前372 —— 前289) 名轲,自子舆。 战国时邹国(现山东邹县)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 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 全书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本文选自《孟子·告子》,原文如下:“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5.描写故居的诗句《过故居》 作者: 王安石 宋 泝伐开新屋,扶舆绕故园。 事遗心独寄,路翳目空存。 野果寒林寂,蛮花午簟温。 难忘旧时处,欲宿愧桑门。 陋室铭 作者: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题故居》——翁承赞 一为鹅子二连花,三望青湖四石斜。 惟有岭湖居第五,山前却是宰臣家。 发茶陵别诸亲旧 【作者:张治】 行行离故里,洒泪别交亲。 明发过湘水,应为更远人。 雨侵山树晓,花落莫江春。 何事怀簪组,风尘白发新。 《还旧居》 年代: 魏晋 作者: 陶渊明 畴昔家上京,六载去还归。 今日始复来,恻怆多所悲。 阡陌不移旧,邑屋或时非。 履历周故居,邻老罕复遗。 步步寻往迹,有处特依依。 流幻百年中,寒暑日相推。 常恐大化尽,气力不及衰。 拨置且莫念,一觞聊可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