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圣杜甫的故里在哪里杜甫故里位于巩义市城区西北5公里处的康店镇康店村西部邙岭上,是诗圣杜甫出生和少年时期生活的地方,占地34亩,座北向南,主体建筑有大门楼、杜甫大型雕像、双层亭、诗圣碑林、杜甫墓、吟诗亭、望乡亭、草亭、献殿等组成。整个景区种植花木3000余株,奇花异草点缀、绿树成荫、松柏辉映,巍伟庄重,各种设施具有园林建筑风格,已成为邙岭上闪闪发光的一颗明珠。现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杜甫故里由诗歌展区和诗人展区两部分组成。诗歌展区依托高科技手段,系统介绍了杜甫的诗歌成就以及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卓越地位,并生动地展现了一代诗圣的心路历程;诗人展区由杜公祠开始,途经瞻雪阁—诞生窑—上院—壮游园—三友堂—怀乡苑—万汇园,以“来自这片土地,又回归这片土地”为主题,诠释了一个真实而全面的杜甫。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无论身在何方,杜甫始终遥望这片生他养他的热土。 2.唐代诗人李白的故里是在哪里李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县),隋朝末年,迁徙到中亚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即诞生于此。五岁时,其家迁入绵州彰明县(今四川江油县)。二十岁时只身出川,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县)。 按照中国的传统故里的标准,有三个标准,一,出生地,二,幼年时光度过的地方,三,父母长居的地方。 李白幼年丧父,只和母亲一起生活,在五岁之前一直在吉尔吉斯斯坦。所以李白的故里在吉尔吉斯斯坦,中国古代称此地为渤海国。 因此,从客观上说,李白的故里是渤海国。 3.“诗圣”杜甫的故里在哪里杜甫,字子美,公元712年生于郑州巩县(现巩义市)。 20岁起,漫游吴越、齐赵,746年赴京应试,落第后旅居长安10年。755年“安史之乱”后逃往凤翔投奔肃宗,拜为左拾遗。 后因得罪肃宗,被贬华州。759年弃官居秦州、同谷,生活穷苦,后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 一度流落剑南,被严武推荐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杜甫离四川东游,留滞夔州(今重庆奉节)2年。 大历三年(768年)携全家漂泊于湘、鄂之间,以舟为家,后死于赴郴州途中,卒年59岁。 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时代,经历了开元盛世,也经历了“安史之乱”,迫于生活困难和战争动乱,他到处奔波,亲眼看到国家的衰败,人民的疾苦,他怀着忧国忧民的真挚情感,写出了许多反映社会现实的不朽诗篇,记录了唐王朝的巨大变化。 因此,后人称他的诗为“诗史”。杜甫的诗篇留下来的有1450多首。 在创作方面,他继承发展了《诗经》以来的优秀传统。作为中国古典诗坛的集大成者,他“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承继先贤,启迪后学,成为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顶峰,又被后世尊为“诗圣”。 杜甫故里纪念馆,位于巩义市站街镇南瑶湾村,背靠笔架山,前临界泗河,杜甫生于此,并在此度过少年时代。尽管他在故乡的时间不长,但是一生中始终怀念着家乡,给我们留下了怀乡的著名诗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秋风楚竹冷,夜雪巩梅春,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无比眷恋。 清雍正五年(1727年),河南府尹张汉重修并立“诗圣故里碑”一通,乾隆、同治及民国年间又多次立碑。 杜甫故居坐东向西,现在宅院长20米,宽10米,院内有东西向瓦房3间,硬山式灰瓦顶,东侧有房2间,北侧有一窑洞,洞口为砖砌墙壁,洞高3米,宽2米,深20米。 院内西墙上嵌清代张议草书“诗圣故里”碑一通,为“唐工部杜文贞公碑记”。 1962年成立杜甫故里纪念馆,郭沫若亲书“杜甫诞生窑”和“杜甫故里纪念馆”。1963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将之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并拨专款多次进行修葺。 4.白居易的故乡在哪白居易 (772~846) 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 原籍山西太原,祖上迁下陕西渭南。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生平 他生于“世敦儒业”的中小官僚家庭。生地郑州新郑(今河南新郑县)。 11岁起,因战乱颠沛流离五、六年。少年时读书刻苦。 贞元十六年(800)中进士,十八年,与元稹同举书判拔萃科。二人订交。 以后诗坛元白齐名。十九年春,授秘书省校书郎。 元和元年(806),罢校书郎,撰《策林》75篇,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授县尉。作《观刈麦》、《长恨歌》。 元和二年回朝任职,十一月授翰林学士,次年任左拾遗。四年,与元稹、李绅等倡导新乐府运动。 五年,改京兆府户曹参军。他此时仍充翰林学士,草拟诏书,参与国政。 他能不畏权贵近,直言上书论事。元和六年,他因母丧居家,服满,应诏回京任职。 十年,因率先上疏请急捕刺杀武元衡凶手,被贬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次年写下《琵琶行》。 开始“吏隐”,在庐山建草堂,思想从“兼济天下”转向“独善其身”,闲适、感伤的诗渐多。元和十三年,改忠州刺史,十五年还京,累迁中书舍人。 因朝中朋党倾轧,于长庆二年(822)请求外放,先后为杭州、苏州刺史,颇得民心。文宗大和元年(827),拜秘书监,明年转刑部侍郎,四年,定居洛阳。 后历太子宾客、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职。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 在洛阳以诗、酒、禅、琴及山水自娱,常与刘禹锡唱和,时称刘白。会昌四年,出资开凿龙门八节石滩以利舟民。 75岁病逝,葬于洛阳龙门香山琵琶峰,李商隐为其撰写墓志。 诗歌理论 白居易的思想,综合儒、释、道三家。 立身行事,以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为指导思想。其“兼济”之志,以儒家仁政为主,也包括黄老之说、管萧之术和申韩之法;其“独善”之心,则吸取了老庄的知足、齐物、逍遥观念和佛家的“解脱”思想。 二者大致以白氏被贬江州司马为界。白居易不仅留下近3000首诗,还提出一整套诗歌理论。 他把诗比作果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的观点,他认为“情”是诗歌的根本条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同上),而情感的产生又是有感于事而系于时政。因此,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必须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 他继承了《诗经》以来的比兴美刺传统,重视诗歌的现实内容和社会作用。强调诗歌揭露、批评政治弊端的功能。 他在诗歌表现方法上提出一系列原则: “辞质而径”,辞句质朴,表达直率; “言直而切”,直书其事,切近事理; “事核而实”,内容真实,有案可稽; “体顺而肆”,文字流畅,易于吟唱(《新乐府序》)。他的这种诗歌理论对于促使诗人正视现实,关心民生疾苦,是有进步意义的。 对大历(766~779)以来逐渐偏重形式的诗风,亦有针砭作用。但过分强调诗歌创作服从于现实政治的需要,则势必束缚诗歌的艺术创造和风格的多样化。 文学创作 白居易曾将自己的诗分成讽谕、闲适、感伤和杂律四大类。大体上,前三类为古体,后一类为近体。 前三类大致以内容区分,但有相交。四类诗中,白氏自己比较重视前两类,认为讽谕诗反映了“兼济之志”;闲适诗显示出“独善之义”;都是他人生目标的直接体现。 感伤诗和杂律诗则“或诱于一时一物,发于一笑一吟,率然成章,非平生所尚”(《与元九书》)。讽谕诗是白诗中的精华。 代表作有《新乐府》50首,《秦中吟》10首。它们广泛反映了中唐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重大问题,着重描写了现实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 这些诗措辞激烈,毫无顾忌,突破了“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在古代批评时政的诗歌中十分突出。讽谕诗在形式上多直赋其事。 叙事完整,情节生动,人物情节细致传神。另一部分讽谕诗则采用寓言托物的手法,借自然物象寄托政治感慨。 这两类作品都是概括深广,主题集中,形象鲜明,语言晓畅明白。部分《新乐府》还采用“三、三、七”言句式,有民间通俗文艺的痕迹。 闲适诗多抒写对归隐田园的宁静生活的向往和洁身自好的志趣。不少诗也宣扬了知足保和、乐天安命的思想。 但也有些诗从侧面表现对现实的不满,说明他追求闲适只是无可奈何的解脱。感伤诗以叙事长诗《长恨歌》、《琵琶行》最为著名。 《长恨歌》歌咏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婚姻爱情故事,既有“汉皇重色思倾国”的寄讽,更有“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感伤和同情。《琵琶行》则有“天涯沦落人”的遭际之感,且语言成就突出。 此二诗叙事曲折,写情入微,善于铺排烘托,声韵流畅和谐,流传甚广。白氏还有不少赠酬亲朋篇什,情真意切,挚朴动人。 但这类诗中较多叹老嗟病,伤往悼亡的伤感色彩及度脱尘嚣的佛家思想。杂律诗在白诗中最多,以一些耐人寻味的抒情山水小诗较著名,白描手法,寥寥几笔,生意盎然。 另有一些铺陈故实、排比声律的长篇排律和杯光酒影、艳情风月的小诗,也颇为时人效仿。白诗在当时流传广泛,上自宫廷,下至民间,处处皆是,其声名还远播新疆和朝鲜、日本。 白诗对后世文学影响巨大,晚唐皮日休、陆龟蒙、聂夷中、罗。 5.尧舜故里在哪儿湖南是中华文明的最早发祥地,是中华龙凤文化的最早家园,根据丰富的历史典籍、出土文物和方志家谱等民间民俗文化资料研究证实: 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太皞伏羲氏公元前5800年左右诞生于湖南怀化的洪江高庙; 炎帝神农公元前5080年辛巳诞生于湖南怀化的会同连山乡; 黄帝轩辕氏公元前4660年左右诞生于湖南的长沙寿丘(即今岳阳君山的轩辕之丘); 帝少皞青阳氏公元前4600年前诞生于湖南怀化芷江县; 颛顼公元前4491年诞生于湖南怀化会同县的若水镇(或洪江的高庙); 尧帝放勋公元前2317年甲申诞生于湖南株洲市攸县皇图岭镇; 舜帝重华公元前2277年甲子,诞生于湖南永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县。 此外, 战神蚩尤和"霸九州""平九土""步十日四时"的江淮"水正"共工等人亦于公元前4300年以前分别诞生于湖南娄底市的新化大熊山麓和怀化洪江的高庙。 6.庄子故里在哪里庄子名周,是先秦道家学派主要创立者之一,著有《庄子》一书。道教兴起后,庄周被尊为南华真人,《庄子》被尊为《南华真经》。他的哲学思想,以“清静无为”为主,鄙视富贵利禄,否认鬼神存在,认为一切事物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思想具有一定的辩证因素。他的文章想像丰富,辞藻华丽,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和幽默气氛,是先秦诸子哲理政论中文学艺术因素最为浓郁的篇章,对后世影响极大。然而,历史上记载庄子的故里极为简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仅说:“蒙人也。”并未指明何国何处之蒙。蒙地在战国时曾有三处,庄子故里究竟在哪一处,歧说不一,至今争论末息。 一说山东冠县。裴驷《史记集解》曰:“《地理志》,蒙县属梁国。”梁国即魏国,魏迁都大梁后又称梁国、魏国疆土犬牙交叉于列国之间,西起今陕西,中经河南;河北,东至山东。战国时,有一个蒙县设在今山东冠县境内,《汉书·地理志》也曾说蒙县属梁国,所以庄子的故里在山东冠县。 一说河南商丘。司马贞《史记索隐》引刘向《别录》云:庄周,“宋之蒙人也”。宋国为殷商后裔,其地位于今河南东部,以及接近河南的山东、安徽、江苏的部分地区。商丘曾是宋国都城。《史记·宋微子世家》言:“杀滑公于蒙泽。”《集解》注引贾逵语曰:“蒙泽,宋泽名也。”又引杜预的话说:“宋地梁国有蒙县。”原来,这个“梁国”不是指魏国,而是指宋国的某地,它内有一县,叫做蒙县。郦道元《水经注》于汲水系蒙县下曰:“即庄周之本邑也。 (庄周)为蒙漆园吏,郭景纯(郭璞)所谓漆园有傲吏者也。悼惠施之没,杜门于此邑。”饭水自西向东,流经河南商丘之北。可见,庄子故里应在河南商丘。 一说安徽蒙城县。《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楚威王闻庄周贤,派使者持重金去请他,并许以为相,庄周不为所动,笑辞楚使,终身不仕。张守节《史记正义》也曰:“庄子钓于濮水之上,楚王使大夫往,曰:‘愿以境内累。’庄子持竿不顾。”据《水经注·淮水篇》记载,“濮水即沙水之兼称”,而当年沙水即流经今安徽涡阳、蒙城一带。北宋元丰元年(1078),曾建庄子祠午安徽之蒙城县,苏轼为之作《庄子祠记》,当时王安石《蒙城清燕堂》诗,有“民有庄周后世风”句。既然安徽蒙城县有庄子祠,庄子故里就该在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