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宋词"更漏子"的解释更漏子 玉炉香(一作烟),红蜡(一作烛)泪,偏照(一作对)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一作来)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一作心)正(一作最)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李冰若《栩庄漫记》曰:“飞卿此词,自是集中之冠。”此词在温词中确为很有分量的一个。正如唐圭璋先生所评述的那样:“此首写离情,浓淡相间,上片浓丽,下片疏淡。”(《唐宋词简释》)上阕是温词惯常写法:华堂锦室与美丽的思妇的组合。前三句写室内,炉烟袅袅着,蜡烛滴着红泪,照着秋意满堂,本来就难成眠的人儿,被这明暗不定的烛光搅得更加愁肠百结。“偏”字,突显出一种物情与人情的乖离。后三句掉转笔头写女主人公,“薄”,“残”,是主人公辗转难眠情状的具体写照,下一句的“长”“寒”正是紧扣这儿而来,这三句,以视觉、知觉、触觉等多种感觉不厌其烦地强化着主人公的难眠,针脚很是细密。 下阕一改上阕的繁言缛句,直下淋漓快笔,情语景语有机融为一体。“人烟寒(一作空)橘柚,秋色老梧桐。”(李白:《秋登宣城谢脁北楼》) “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清初《广群芳谱·木谱六·桐》)梧桐在华夏文学长河中带着浓厚的衰飒秋意,它紧扣着上阕的“秋思”。“不道离情正苦”,直抒情语,点明上阕后三句之因,并将“秋思”具体指向于别后的苦恋。末三句,从听觉写“三更雨”。“滴到明”,主人公听了一夜的雨声,定是整夜未成眠,可见离情之深,夜雨不像是落在梧桐叶上,倒更像是滴滴砸碎在人的心里,这比起“惊塞雁,起城乌”来,可以说是已经愁肠万断了。宋人聂胜琼“枕前泪共阶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鹧鸪天·别情》)便是此末三句的遗响。“叶叶”“声声”的叠用,把“长”“苦”从声音的角度具象化,作者以叠字的方式将声音拉长,从而实现雨声由夜至晓的绵延。[南朝]梁·何逊《临行与故游夜别》有这样一句诗:“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正与此词境状相似,笔者私意,词人或许自觉不自觉地化用了这个诗句。 清代谭献对此词的下阕评道:“似直下语,正从‘夜长’逗出,亦书家‘无垂不缩’之法。”(《清人选评词集三种·谭评词辨(卷一)》)评得不甚明了。俞平伯先生解释为:“后半首写得很直,而一夜无眠却终未说破,依然含蓄;谭意或者如此罢。”(《唐宋词选释》)而陈廷焯却不看好下阕的直语,“不知‘梧桐树’数语,用笔较快,而意味无上二章之厚。”(《白雨斋词话》卷一)但他在早些时候的《云韶集》卷一中又有这么一句;“遣词凄艳,是飞卿本色。结三句开北宋先声。”“开北宋先声”确是很有先见的,惜其没有展开进一步的论述,没头没脑地搁置这么一句就天不管了。清人谢章铤对此词亦是很有一番见地;“温尉词当看其清真,不当看其繁缛。……‘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语弥淡,情弥苦,非奇丽为佳矣。”(《赌棋山庄词话》卷八) 白居易《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黄升《酹江月·夜凉》:“此情谁会,梧桐叶上疏雨。”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梧桐夜雨意象不断出现于历代文人笔下,具有了一种文化性质。在这个文化阵容里,温庭筠这首《更漏子》将离情别绪添入其内涵当中,成为不可或缺的一分子。 2.温庭筠《更漏子》的词更漏子温庭筠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这是一首非常温婉抒情词,是温庭筠众多诗词中一首非常具有分量的了。整首词情中有景,景中有情,甚至还能从中听到当时叹息声和雨声。纵观全词,看似是一个个物象的连接,实际上是作者内心思绪的起承转合。将内心的悲伤思念用文字的触觉、视觉乃至听觉表达出来。全词看似写景,实则写情。整首词的特殊在于意象的选择,每一个意象实际上都蕴含着一个作者或者是与作者相关的人的情思。“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放着红色蜡烛和珍贵的玉炉烟熏的房间,自然能够想象到这不是个普通的房间,而是某女子的闺房,文中的“泪”不仅仅是蜡泪,更是伤心女子的泪,烛光照在那华丽的墙上,映衬的画的颜色,看到的却不是自己的夫君,唯有望烛落泪空相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说的是画好的眉毛颜色淡了,两鬓的发丝也乱了,等候的时间太久太久,衣服和枕头都寒了,却还不见夫君的归来。前一句写的是室内的情形,以新婚闺房为例,通过这一典型的场景表现思妇对爱人的思念,读之情感更加深沉浑厚,给人以仿佛就在那房间旁边的真实感。。人也在哭,等候的时间太久太久,甚至还能从中听到当时叹息声和雨声。后一句则把重点放到了女子的身上,没人照顾,鬓云残。“梧桐树,三更雨,“叶”或许代表着“夜”,一声为雨声,读之情感更加深沉浑厚,不道离情正苦。“玉炉香,也掉了整晚的泪,却还不见夫君的归来,两鬓的发丝也乱了,每一个意象实际上都蕴含着一个作者或者是与作者相关的人的情思,唯有望烛落泪空相思,给人以仿佛就在那房间旁边的真实感。“眉翠薄,而是某女子的闺房,一声为哭声,景中有情。一叶叶。全词看似写景,自然能够想象到这不是个普通的房间,一声声,及梧桐雨,“滴答”作响的雨声毫无顾忌的在窗外飞溅,且没人管。整首词的特殊在于意象的选择。纵观全词,红蜡泪,文中的“泪”不仅仅是蜡泪,实际上是作者内心思绪的起承转合,思念之情自然会在时间的催促下显得更加深刻,偏照画堂秋思。“一叶叶,是温庭筠众多诗词中一首非常具有分量的了,雨下正值三更,夜长衾枕寒”说的是画好的眉毛颜色淡了,不知道还要等多久夫君才会回来呢更漏子温庭筠玉炉香。整首词情中有景,三更雨,衣服和枕头都寒了。 梧桐树。雨水滴滴声落,更是伤心女子的泪,空阶滴到明”中作者采用了叠词的手法。 这是一首非常温婉抒情词、视觉乃至听觉表达出来,不道离情正苦”出现了古代文人常用的代表思念的意象,且都是从当时的环境中选取代表性的意象加以表现女子内心的焦虑和迫切不安,看似是一个个物象的连接,说明女子确实已经等到已经很晚了?下阕则是建立在上阕的基础之上的,以新婚闺房为例,鬓云残,女子整晚都在等待。将内心的悲伤思念用文字的触觉,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放着红色蜡烛和珍贵的玉炉烟熏的房间,看到的却不是自己的夫君,它也应该有某种隐含的意义,梧桐叶在这雨哭人泣的伤感情景之中哗啦啦的被摇曳了整晚,此词伤感的意境就这么显现出来了。前一句写的是室内的情形,夜长衾枕寒,映衬的画的颜色,直到天明,一声声,通过这一典型的场景表现思妇对爱人的思念,因为女子无从知晓自己的夫君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更是使女子伤透了心,天在哭,既写物又写人。以静态的物写女子内心的变化,空阶滴到明,烛光照在那华丽的墙上,实则写情。眉翠薄,出了能够协调整首词的韵味之外 3.温庭筠的《更漏子》谁知道温庭筠《更漏子》赏析 更漏子 玉炉香(一作烟),红蜡(一作烛)泪,偏照(一作对)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一作来)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一作心)正(一作最)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玉炉中点燃的缥缈之香,红烛已经熔成点点的眼泪,这么一丝光亮偏偏照在画堂中掠起她不尽的愁思。眉翠间的色彩已稀疏淡薄,鬓边的头发也逐渐衰残,别后之夜是如此漫长,虽有锦被绣枕,但却孤寂冷寒。 庭前的梧桐树,三更半夜的风雨,不顾离愁别绪正在掠人受苦。掉落的每一叶梧桐叶,摔下的每一滴的雨声,一直朝着寂寞的台阶敲打到天明。 4.求一首很出名的词《更漏子》更漏子 春叶阑,春恨切, 花外子规啼月。 人不见,梦难凭, 红纱一点灯。 偏怨别,是芳节, 庭下丁香千结。 宵雾散,晓霞辉, 梁间双燕飞。 -------------------------------------------------------------------------------- 【注释】 ①阑:残,尽,晚。 ②丁香结:此处谓固结不开,犹人之愁固结不解。 【评解】 子规声声,夜月沉沉,已经是夜阑人静的时候了。 而人既不见,梦又难凭。独对孤 灯,彻夜无眠。 转眼“宵雾散,晓霞晖”,梁间双燕,令人益增愁思。这首春宵怀人的 小词,情景兼融,婉丽多姿,为“花间”名篇之一。 【集评】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此词上阕言春夜之怀人。质言之,人既不见,虚索 之梦又无凭,则当前相伴,惟此一点纱灯,照我迷离梦境耳。 下阕言春日之怀人,霞明 雾散,见燕双而人独也。 栩庄《栩庄漫记》:如此首之婉而多怨,应为其压卷之作。 更漏子 赵长卿 烛消红,窗送白,冷落一衾寒色。 鸦唤起,马行,月来衣上明。 酒香唇,妆印臂,忆共人人①睡。 魂蝶乱,梦鸾孤,知他睡也无? 赵长卿词作鉴赏 此词相当通俗浅白。 上片描写自己旅店中晨起上路的情景,下片则叙旅途夜宿时回忆和怀念伊人的情思,通篇充满了一种凄清缠绵的感情。 诗人写离人早行,最为绝妙的莫过于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商山早行》)两句,它只把几件具有代表性的景物叠合起来,就给人们勾勒了一幅“早行”的图画。 欧阳修曾称赞它写道路辛苦见于言外(《六一诗话》),手法确实不凡。比较起来,赵长卿的功力自然不及。 不过,赵词却也另有自己的妙处,那就是描写细致真切,善于使用动词(温诗中则全是名词的组合,无一个动词)。试看“烛消红,窗送白,冷落一衾寒色”三句,其中就很富动态:红烛已经燃尽,窗外透进了晨曦的乳白色,折射到床上的被衾,气氛显得凄清、冷落,由此一夜间之孤衾冷卧可知。 “冷落一衾寒色”,更如“寒山一带伤心碧”那样,直接以词人的主观情绪“涂抹”在客观物象之上。营造冷清氛围更进一步的反映了作者的心境。 这是上片的第一层:写“早行”二字中的“早”字,或者也可说是写“早行”之前的“待发”阶段。接下来再写“早行”之中的“行”字(当然它仍紧紧扣住一个“早”字):“鸦唤起,马疾行,月来衣上明。” 首句写“起”,次句写“行”,第三句回扣“早”字。窗外的乌鸦已经聒噪乱啼,早行人自然不能不起。 鸦自呜耳,而词人认作是对他的“唤起”。诗词中写鸟声每多以主观意会,此亦一例。 “唤起”后,词人只得披衣上马,由马驮着,开始了他一天的跋涉。“驮”同“驼”,通驮。 词人由马驮之而行,写其了无意绪,不得不行之情状。《西厢记》写张生长亭分别后的“马迟人意懒”,可为“马行”句注脚。 自己的心绪怎样呢?词中没有明说,但“月来衣上明”一句婉转表出。 前人词中,温庭筠曾以“灯在月胧明”来衬写“绿杨陌上多离别”的痛楚(《菩萨蛮》),牛希济也以“残月脸边明”来衬写他“别泪临清晓”的愁苦(《生查子》)。 赵长卿此词也使用了和他们同样的写法,它把离人上马独行的形象置于月光犹照人衣的背景中来描绘,既见出时光之早,又见出心情之孤独难堪,其中已隐然有事在。此为上片。 上片着重叙事,但作者心情已显露无遗。 旅情词中所谓“事”,通常是男女情事,或为夫妻或为情侣之别后相思。 但是上片写到结束,我们似乎还只见到了心情苦闷的男主角,而另一位女性人物却尚未出现。因此下片就通过词人的回忆来勾画出她的形象。 “酒香唇妆印臂,忆共人人睡”,这是本片的第一层:追忆离别前的两件事。第一是临寝前的对坐饮酒,她的樱唇上散放出酒的香味;第二是枕榻上啮臂誓盟,她的妆痕到现在似乎还残留在自己的臂膀上(此句变化用元稹《莺莺传》的某些意境)。 这两件事,一以见出她的艳美,二以见出她的多情。所以当词人在旅途中自然会把她的音容笑貌、欢会情事长记心头。 第二层三句,则衔接上文的“睡”字而来;分别前共睡时如此温存,而孤身在外,无人相伴“魂蝶乱,梦鸾孤,知他睡也无”,字三句实为倒装,意为:自别后不知她睡得安稳否?即使她没有失眠,那么夜间做梦也肯定不会做得美满。“魂蝶乱”与“梦鸾孤”实是互文,合而言之的意思是:梦魂犹如蝶飞那样纷乱无绪,又如失伴的鸾鸟(凤凰)那样孤单凄凉。 词人在此饱含深情的笔触,既表现了他那番“怜香惜玉”的情怀,又何尝不可以看作是他此刻“自怜孤独”的叹息,同时又补写出自己这一夜岂不也是这样。 在宋代描写男女恋情和别绪的大量词篇中,赵长卿的这首《更漏子》算不上是名作。 词中某些场面,甚至还稍涉艳亵。不过,由于它的笔法比较通俗直露,语言接近口语,加上作者感情的真挚深厚,所以读后仍能让人感到一种伤感缠绵的气氛,不失为一篇可读之作抒写别情离愁的。 赵长卿的词集名为《惜香乐府》,此亦足以觇其香艳词风之一斑。 温庭筠 柳丝长,春雨细, 花外漏声迢递。 惊塞雁,起城乌, 画屏金鹧鸪。 香雾薄,透帘幕, 惆怅谢家池阁。 红烛背,绣帘垂, 梦长君不知。 【简析】 春夜思远,无边惆怅,全由花外漏声引出,切入。 5.诗词:更漏子温庭筠的~更漏子温庭筠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 眉翠薄,鬓云残, 夜长衾枕寒。梧桐树,三更雨, 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 空阶滴到明。【简析】 秋夜寒冷漫长,对于心有牵挂的思妇来说最为难捱。 一片寂静使室外空阶的雨声、叶声显得异常清晰,一阵接一阵,一声连一声,仿佛是在有意折磨她敏感而脆弱的心。上片写室内,香烛偏照,容貌不整,夜长衾寒,已见孤寂冷清;更何况有下片所言雨打梧桐、空阶滴到明的声声入耳,怎能不使人缠绵悱恻、整夜难眠!其意境之萧瑟凄凉,对后代女词人李清照的创作深有影响。 6.更漏子 柳丝长的背景温庭筠更漏子·柳丝长 柳丝长,春雨细,花外漏声迢递。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 香雾薄,透帘幕,惆怅谢家池阁。红烛背,绣帘垂,梦长君不知。 简析 春夜思远,无边惆怅,全由花外漏声引出,切入自然,传写有序。塞雁、城乌因漏声迢递而惊起,均为拟想之景,合理入情;而屏上的金鹧鸪依然如故,于一动一静间寓有情与无情。下片由外至九全为闺房陈设,“惆怅”与“梦长”互为因果。“谢家”则微露主人身份,愈见其思之苦之痴。王国维《人间词话》从此词中拈出“画屏金鹧鸪”句来概括飞卿词的特色,亦可见其向为人称。 赏析 这首词是一首抒写女子春夜相思愁苦的春怨词。词的上片写女子春夜难眠的情状。作者由景写起,以动寓静。柳丝亦如情丝,细雨亦湿心田,如此长夜,思妇本已难眠,却偏偏总有更漏之声不绝。“惊”“起”雁、乌,更惊起独守空房的相思女子。寂寞中听更漏声,仿佛石破天惊,甚至连画屏上的鸟都已被惊起,女子的朦胧情态一扫而空,惆怅更重。上片写景似乎单纯,但处处都可见情,“惊”“起”的气氛笼罩全片,为下片的叙写情怀做了极好的铺垫。 词的下片直接写人,以静寓动。香雾虽薄却能透过重重的帘幕,正像相思的惆怅挥之不去,驱之还来。过片三句写尽了闺中女儿怅惘寂寞的心思。最后三句说,任红烛燃尽,把帐帷落下,本以为可以不再听、不再看便不再思了,未料想,相思却入梦,只是梦里有君君不知啊!下片写人兼写境,以女子的心境来写女子的环境,实际上暗中写出了“君”的无情和冷漠,由“君”的“不知”更写出了女子的“惆怅”和凄苦,是以情视景、以景见意的写法,委婉含蓄。 全词动中有静、静中寓动,动静相生,虚实结合,以女子的情态反映相思之情的无奈和愁苦,语轻意重,言简情深,含蓄蕴藉,曲致动人,是婉约词的风格。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庭筠工于造语,极为绮靡,《花间集》可见矣。《更漏子》一首尤佳。 胡元任云:庭筠工于造语,极为奇丽,此词尤佳。《花间集评注》引尤侗云:飞卿《玉楼春》、《更漏子》,最为擅长之作。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更漏子》与《菩萨蛮》同意。“梦长君不知”即《菩萨蛮》之“心事竟谁知”、“此情谁得知”也。前半词意以鸟为喻,即引起后半之意。塞雁、城乌,俱为惊起,而画屏上之鹧鸪,仍漠然无知,犹帘垂烛背,耐尽凄凉,而君不知也。陈廷焯《白雨斋词话》:“惊塞雁”三句,此言苦者自苦,乐者自乐。 7.更漏子 温庭\ 玉炉香,红蜡泪更漏子 温庭筠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 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更漏子》一调为助教所创,同调六首皆与更漏有关。 此调四十六字,分上下二片,平仄换韵,上片两仄韵两平韵,下片三仄韵两平韵。三句一换韵,一韵表达一个相对独立的意群,以韵律的平仄转换,实现意群之间的过渡。 全曲节奏感层次分明,因为五言奇句的停顿感明显强于六言偶句,层次就出来了。相邻三字句的平仄相反,及韵律的平仄互换,使得本曲音节和婉,诵之和谐优美。 不过,温词中总是有一些凄怨,或隐或现。助教坎坷生涯,打磨了一肚皮不合时宜,即使在这花间尊前,也要发些怨气。 看来,助教之词道多为怨声所载。好在此曲音节和婉,凄怨也表现的怨而不怒,风采依然。 “玉炉香,红蜡泪”,起首一个三字对,先表现一下。对偶需要功力,好的对偶给人极强美感,全章文采顿出。 造化赋形,肢体必双。对称是激发人的美感的一种重要形式。 对偶依托对称性作用,是构造文学美感的重要手法。律诗就把对偶作为必备形式,一联好对甚至能使全诗挤入名作。 助教是对偶高手,五字对尤为高超。“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都是流传千古的名句。 本曲八个三字句,有三副对联,只有双押韵的那两句不对偶。后来词人写此调也有不用对偶的。 这副三字联,很精致,可以看出作者挑选名物,表现规定气氛的功力不凡。只六字,光、色、香、形都有了,却没有声,意在营造一个优美而寂静的意境。 其中,“泪”是关键字。炉香袅袅,烛光融融,本是很浪漫的,着一“泪”字,气氛一下子改变了。 “偏照画堂秋思”,写出了场景,——“画堂”,华美幽雅的住所;也指明了季节和人的情思。这句看来有点虚,其实也是构造意境的笔法。 除了画堂之外再无别的景物是为了突出场境的寂静,“偏”字渲染了物情与人情的乖离,加深了凄怨的情调。首三句组成写景的意群。 “眉翠薄,鬓云残”,翠眉专指女子用黛螺染的眉毛。“眉翠薄”是画眉的黛色褪去了,“鬓云残”,头发也乱了。 这联暗示秋思之深之切,以至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夜长衾枕寒”,突出了人物的感受。 寂寞孤独,就倍感凄清寒冷,长夜漫漫。白居易诗云:“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此句意同,但含蓄多了。次三句写人。 下片纯以写景抒情,直写梧桐夜雨,一泻而下。看似明白无余,其实情寓景中,颇耐回味。 下片还有一个结构上的看点。整片是上片最后一句的展开。 如把下片比作一副字画,“夜长衾枕寒”就是那卷轴,“夜长衾枕寒”已下,梧桐夜雨图就势而出。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这三句平仄格律特殊,句句押韵,两个三字句平仄相同,形成了急促的音节。节奏加快,情感波动。 这两个三字句不对偶,也加快了时间顺序的进行,因为对偶将人的思绪引向空间方向,延缓了时间顺序的流逝。三更半夜万籁俱寂,雨声历历可闻。 “不道”一词两解,既有不料到之意,又有不理会之情。读者自去体会那种自怨自艾、怨天尤人的心情。 梧桐有着浓浓的秋意,李白诗云:“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正所谓"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梧桐夜雨紧扣上片的“秋思”,秋意中包含的无穷无尽的凄凉悲戚,供人们回味。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末三句具体描写雨声。 以叠字表现繁叶促音,精妙。“空阶”,“空”是落空的空,空设一个台阶,没有来人,屋中人闭门不出。 此即雨打梨花深闭门的意思,极度的寂静。“滴到明”,雨从半夜下起,一直滴到天明,暗示屋中人彻夜无眠。 末三句影射题目,桐叶滴水,持续一夜,不就是一个更漏子吗?一树梧桐有多少叶子,就有多少个更漏子,为人敲击时辰,测度无眠。 本词下片极其精彩,整个下片都是名句。 写作手法高超,夜雨滴空阶,用了二十三字,都不觉多,真是超乎寻常的文字组织能力。在一泻而下的句势里,仍有含蓄,彻夜无眠,还未点透。 下片通过对夜雨的描写,营造了一个幽深僻静的意境,成为诗词中经典之境,对后人极俱影响。如宋人晏几道的“卧听疏雨梧桐”;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细雨”;聂胜琼"枕前泪共阶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万俟咏“窗外芭蕉窗里灯。 空阶滴到明”,……。 古人将本词推崇为温词第一。近世注重戏剧小说,常以情节取胜,本词居《梦江南·梳洗罢》之后,列第二。 和下片疏淡不同,上片遣词华丽,如玉炉、红蜡、画堂等等,这些词句渲染了屋中人的优雅风韵,才使得屋外雨下得感人。不能因下片的精彩,看不到上片的功用。 遣词华丽是温词特色。晚唐诗设色浓重,助教把这一风气带到词中,形成崇雅抑俗的词坛传统。 诗词是高雅艺术,不宜夹杂俚声俗语。《蕙风词话》提到词外求词之道,只有两条。 一是多读书,二就是谨避俗。强调,“俗者,词之贼也。” 试看一首咏雪诗:“江山一笼统,井口一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这诗音韵相协,幽默诙谐,但通篇都是大白话,就不是古典诗词。遣词讲究一些,即使不是精品,尚可入流,白话过多,不成诗词。 近世提倡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