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宋词中押韵

1.宋词怎么押韵

我来回答一下,希望对你有帮助:

关于词牌: 词是韵文文体之一,又称"曲子词",即歌词。它本来是为配乐歌唱而写的诗。由于它是配乐歌唱的,所以每首词都有或至少曾经有过一个乐谱。每个乐谱都必定属于某种宫调(类似今天的C调、G调之类),有一定的旋律、节奏,这些东西的总和就是词调。每种词调都有一个名称(如《西江月》、《清平乐》),这个名称就叫词牌。可见,词牌的押韵之类要看具体的词牌

关于平仄: 要区别平仄,先要懂得四声。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古代汉语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二声;「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按传统的说法,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实际上,古代的平仄可以大致上和现在的“四声”对应起来。一般来讲,“平”是一、二声,“仄”是三、四声。当然,这种说法并不是太科学、太准确,但基本上还是正确的。

现在,我把你需要的词牌给你写下来:(括号内以及⊙表示可平可仄)

钗头凤(又名《折红英》)

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二韵),平平仄(二韵),中平平仄,仄平平仄(二韵)。仄,仄(叠二韵),仄(叠二韵)。

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二韵),平平仄(二韵),中平平仄,仄平平仄(二韵)。仄,仄(叠二韵),仄(叠二韵)。

莺啼序

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韵)。⊙⊙仄,⊙仄平平,仄⊙⊙仄平仄(韵)。⊙⊙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韵)。仄⊙平⊙仄,⊙平⊙⊙平仄(韵)。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韵)。⊙⊙仄,⊙仄平平,⊙平仄仄⊙仄(韵)。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韵)。仄⊙平,⊙仄⊙平,⊙平平仄(韵)。

雨霖铃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平仄。仄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沁园春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平平仄仄(上一下四),(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上一下四),(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上一下四),(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或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上一下四),(仄)仄平平.

疏影

平平仄仄(韵)、仄仄⊙仄⊙(句),⊙仄平仄(韵)。⊙仄平平(句),⊙仄平平(句)⊙⊙仄⊙平仄(韵),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韵),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韵)

平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仄(韵),⊙仄平平。⊙仄平平。

⊙仄平平平仄(韵),⊙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韵),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韵)。

暗香

暗香

⊙平⊙仄(韵)

仄⊙平⊙仄(句)

⊙平平仄(韵)

仄仄⊙平(句)

⊙仄平平仄平仄(韵)

⊙仄平平仄仄(句)

平仄仄(豆)

⊙平平仄(韵)

仄⊙⊙(豆)

⊙仄平平(句)

平仄仄平仄(韵)

平仄(韵)

仄⊙仄(韵)

仄仄⊙仄平(句)

仄⊙平仄(韵)

仄平仄仄(韵)

平仄⊙平仄平仄(韵)

⊙仄平平仄仄(句)

平仄仄(豆)

平平平仄(韵)

仄仄仄(豆)

平仄仄(句)

仄平仄仄(韵)

长相思

仄(仄)平,仄(仄)平(叠后二字),(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仄(仄)平(叠后二字),(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2.宋词中的押韵要注意什么,一般有哪些规则,可以按照词牌名的不同来

首先,诗词中所谓的韵,大致等于汉语拼音中所谓的韵母,比如“公”的拼音是gong(第一声),g是声母,ong(第一声)就是韵母,声母总在前,韵母总在后。然后在看冬dong,宗zong,聪cong,就可以发现它们与公的韵母都是ong,它们就是同韵字,也就是可以拿来押韵的字,一般韵都放在句尾,所以通称“韵脚”。

了解韵的基础知识后,再具体从宋词来讲:

宋词大致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到90字)、长调(91字以外),又有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的区别。单调一般是小令,比如《如梦令》《渔歌子》等。双调就是双阙,前后两阙字数相等或基本相等,平仄相同,比如《踏莎行》《江城子》,当然也有前后两阙字数与平仄不同的,这个在后面具体举例。一般都是单调跟双调,三叠四叠很少见,就不讲了。

至于格律,小令的格律最严格,中调相对宽松,长调就更为宽松。下面我从小令、中调、长调、这三个类型(其中包括单双调)各举1个词牌的例子来简略讲解宋词的格律,其中【】表示这个字是要押韵的,()表示这个字可平可仄。[ 亲问押韵,所以平仄我不在这里具体讲了,最简单来讲,第一二声为平,第三四声为仄,例:天(第一声),娘(第二声)是平;我(第三声),去(第四声)是仄 ]

1、十六字令 十六字,小令,单调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详解:通过这个,亲可以发现,韵都是押在句尾的。而这个词牌的第二与第十二个字,也就是括号中的字,是可平可仄,不受平仄限制的,其他的字都要严格遵守规定的平仄。

例:十六字令 宋 蔡伸

【天】。休使圆蟾照客【眠】。人何在?桂影自婵【娟】。

【】内的字为押韵,该词具体押的是[下平声]的一先韵。

2、破阵子 六十二字,中调,双阙相同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平】。

详解:韵依旧押在句尾,括号内的字可平可仄,其余的字严格遵守规定的平仄。

例:破阵子 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内的字为押韵,该词具体押[下平声]的九青韵

3、永遇乐 一百零四字,长调,双阙,两阙不同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

详解:同以上两首,句尾押韵,括号内的字可平仄,其余字严格按照规定的平仄。

例:永遇乐 宋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内的字为押韵,该词具体押[入声]的一屋韵。

宋词格律是很复杂的,要掌握那么多纷繁复杂的词牌格律是很难的。亲若是想填词,可以熟悉几个自己中意的词牌,专门填这几个,填得多了,对于平仄押韵就熟悉了,不必每个词牌都很精通。

亲要是想学习诗词的格律呢,我推荐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中华书局出版的,这书对于格律的学习是很有好处的。

呵呵,打了这么多字,还是发现好像没有讲的特别清楚,唉,格律是很复杂滴,这样吧,亲还有想问的地方可以HI我或者给我留言,具体到个别词牌再探讨。

PS:本人才疏学浅,以上若有谬误之处,恳请谅解与指正。

3.诗词中的押韵怎么理解

[转帖]诗词创作知识讲座(基础课):第一讲 押韵与平仄 转载时请保留本行信息:由 雪暖九月 加帖在 两岸中文自修网(zw100.com) 时间:2007-1-2 19:20:37 诗词创作知识讲座(基础课):第一讲 押韵与平仄 梅花院落 一、关于押韵 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

广义上来说,诗词曲(上到诗经,下到现在) 、中外流行歌曲、民歌等等都要用韵,顺口溜也用韵。这些就是押韵了。

为什么押 ,顺口呗,这个地球人都知道。把读音里韵母相同的字押在一起,通常放在句尾( 有规律的),所以也叫“韵脚”。

大多是隔句放一个韵字,细看情况就多了,后面再 说。 我真正接触词韵是读龙榆生先生的《唐宋词格律》(网上可到此处看电子版: ),那里面列举了一些词牌。

我当时对着韵书码字,因为读得不少,填得很顺,便以为自己会填词了:)当时对格律的理解是:韵字看拼音韵母,略似现代流行歌曲的韵脚,不过分个平仄。平仄则是依据四声:一声二声(阴平、阳平)属于平,三声四声(上声、去声)属于仄。

那时候还不知道什么入声。后来古诗读得多了,总觉得有些不对劲:怎么他们写的东西读出来也不好听呢?韵字读音也不一样,有些声调也怪。

比如: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桥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传李白《忆秦娥》) 月、咽和别、绝、节、阙怎么能押韵到一起呢?再后来就知道原来有古今音的区别,古人原来不是象我们这样读的。于是慢慢接触了诗韵和词韵:这都是一个过程。

韵的知识在我看来比较简单,这些内容在一个相对的时期内是固定不变的,可以比较容易讲清楚。只要接受古今音的不同,再加上一本韵书,问题就解决了。

是 个硬功夫,死标准(无论旧韵新韵)。 那依什么韵书呢?就说我吧,和老夫子们一样,写诗是百分之百的《平水韵》,填词是百分之百的《词林正韵》。

我不反对新韵,语言总是要发展的,这些韵律也是千百年积累的经验总结,谁敢否认它继续发展的必然性?我在论坛里读诗的话,如果有人用新韵写了,我就用新韵去读;用平水、词林的,我就用旧韵去读。只要格律没有什么问题,绝无异议。

那为什么还要遵循旧韵呢?问题的答案很简单:懒。一个关键的问题在于读。

我们读,读的都是古人的作品,都依的是旧韵。如果我们都用新韵来读,很多诗不但出了格、乱了律、还错了韵,读起来没有丝毫的韵律美了。

就是网络上的作品,绝大多数名家也都用旧韵(其实就我所知,毫无例外)。用今韵来读古诗,其美感大大地打了折扣。

举例子吧: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遥[看]瀑布挂前川。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白,今音就只好读做bái。那么读读吧,这些名句都那么衰,格律是别提了。

其实呢,按照旧韵来读,简单。白bò,看kān,石(入声,且读成去声shì),斜siá(北方人且读成xiá),儿ní,合(又是入声,读如去声hè),郭kuò,十(入声,且读成去声shì)。

现在重新读读,哦,古人写得还不错嘛,也蛮好听的。 另一个问题在写了。

有人说,没事,我可以用新韵写,用平水韵来读。两大韵体系,呵呵,烦不烦呀!其实用新韵写也不简单。

如果用《中华新韵》(参见 .cn/yjy/Article_Show.asp?ArticleID=418)平声十八部,分阴阳变成三十六部,呵呵,比平水韵还多(不过基本不用记吧,如果你的拼音足够好,普通话还说得过去)!儿化音怎么办(上面还有个例子呢)?那些要求用入声韵填写的词牌呢?还有,很多词句,今古音不同,循了今音就不好往作品里放了,让仿作成为大难题。想想我都头大。

和我一样头大的人开始抱着一本韵书就不放了,这多轻松。 那抱哪一本呢?既然入门,就抱公认最简单的吧。

诗韵取《平水韵部》(网上很多,随便举一个: /website/flyness/fly/sc/cy/c1.htm)。一般读王力先生编的小册子就行了( /wanglishilv.htm)。

我这里不列出具体的条陈了。其实关键在于怎么去运用这些韵书。

我的经验有 几个。 一是开始的时候多查。

经常会出现用错的情况 . 当然还有个方法问题。我经常开始的时候经常用的方法有两个。

一个是把平水韵放到word里面,自己对它进行仔细校对。想用哪个韵字或查是否出错时,就用“查找”这个命令,比较方便。

二个是用诗词软件。用稻香老农的作诗机( /oldpeasant/web/shuoming.htm)、李自力的诗词总汇( /)等。

这个比较省时间,可以一下检索出韵字和格律的失误。我不反对用今天的方法来对付旧韵:因为当今社会,诗词毕竟是余事。

尤其是网友,不过就是有点爱好,让大家去背《声律启蒙》《笠翁对韵》什么的太不现实,又想写点缠缠绵绵的平平仄仄,这就是一个替代背功的方法。 再一个是读的时候有意识地注意。

4.诗词中的押韵怎么理解

任何文学体裁都是有其特点以及写作规范的,中国的古代文学更是如此。

例如骈文、赋或者科举中的八股文、应试诗等等,都有它们各自的写作规范和要求。 这里宋词不谈,作为诗,包括古体诗以及近体诗,虽然其中也有详细的分类,但是总体上而言,诗(这里特指古诗,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现代的自由体诗、散文诗除外!)最基本的、共同的写作规范就是押韵。

不同类型的诗可能押韵的要求不一样,但是都是必须押韵的。有人可能说,未必古诗都押韵吧,《诗经》里面的诗就没有押韵!《诗经》里面的诗当然也是押韵的,现在觉得不押韵,那是因为文字的发音随着时代的变迁已经无法复原了。

有人可能说,我写诗就是不按照格律,不想押韵,否则会干扰我的表达。其实,这种说法是不成立的,原因很多。

我只说一个,写诗不押韵,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就好像一个足球运动员跟裁判说:你不能判我越位,因为会影响我进球的!我想谁要是真的这么说,可能会被裁判红牌罚下场的,因为他不认同这项运动的共同规则,那么就无法和其他人一起参与了。 诗,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是有它的写作规范的,如果不按照这个规范进行诗的创作,那么你创作出来的就不是诗。

虽然在古代诗人的作品中也有偶尔变通的地方,甚至个别大家也曾经出现过格律上的错误,但是从总体上来看,古代诗人都是严格按照诗的写作规范进行创作的。大家都知道,中国古代诗人以及他们遗留下来的作品都是数量极大的,除了他们那个时代没有的事物之外,我相信现代人能够从古代诗词中找到针对任何一种自然风貌、人情世故、心绪愁肠等等的描述。

问题在于用同样的写作规范,前人可以写尽人间事物,我们却说不行了,“这样会干扰我的表达”,那么这是写作规范的原因还是我们自己的原因呢? 诗歌作为一种脍炙人口的艺术形式,那么就有它自己的艺术美。个人认为,诗歌的艺术美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

1、文字美,诗词通过文字表达作者的思想,如何用准确、生动的字词表达出作者的意思,这是诗歌写作中最基本的功夫,也就是炼字、炼句,也是诗歌文字美的基本体现,杜甫《月》: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这里的“吐”、“明”,不但准确描述出了当时的景物,深深体会一下,就可以领悟到“吐”、“明”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静结合,无比生动,真是炼字之及至,千古之绝唱; 2、意境美,诗歌的意境也是诗歌的内涵所在,一首好诗所表达的意境不但明确、深邃而且使读者可以回味无穷,产生强烈的心理共鸣。

3、音律美,诗也被称作诗歌,可见诗与歌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我们知道在古代的时候,有不少诗可以用于吟唱的,例如唐太宗李世民所做的《秦王破阵乐》就是在当时的大型典礼上用于歌唱的。

汉高祖刘邦在乡宴中即兴击筑而唱的《大风歌》,项羽在垓下被围时所唱的《垓下歌》也是如此,当然并不是每首诗歌都适合于唱的。 我们还必须注意到一点,诗不是用来看的,而是用来读的,古人称作“吟诗”。

很多古代俗语中“诗”都是和“吟”这个动词联系在一起的,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吟诗作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诗歌为什么要读出来?这就是因为诗歌本身的音律美,特别是格律诗,不发声是体会不出来的,所以我建议各位作者在创作诗词的时候一定要读,同时在鉴赏他人的作品时也要读,否则诗词的美平白失去了三分之一。

诗词为什么要押韵呢?因为押韵的文字不但顺口易记,而且好听!举一个现代口语中的例子,一个新员工刚到公司和老员工打招呼,可以说“我是新来的,请多多关照”,也可以说“新来乍到,请多多关照”,两种表达的意思都是一样的,但是明显后者说起来更加顺口,听起来也舒服。用韵(押韵)的文章一般称作韵语。

其实也不仅仅诗词要用韵,有很多文学创作形式都是用韵的。 古代文献中很多都是用韵的,全部用韵的如《老子》;部分用韵的如《庄子》、《吕氏春秋》、《淮南子》,后代的《汤头歌诀》,以及古代政府的很多告示,古代的格言“嘉言”,古代的兵书如《三略》、《六韬》、古代的医术如《灵枢》、《素问》等等也都是用韵的。

熟悉古代文学的同修应该知道,其实在古代韵语是非常发达的,也是很占优势的表达形式。 不仅仅是这些古代典籍,即使是民间的民谣、谚语、民歌以及各种地方戏曲的唱词也都是或多或少的用韵的。

有人可能说,我还是不知道用韵有什么好处!大家应该知道,强调音律美的艺术形式,诸如诗、词、戏曲的唱词、歌曲的歌词(部分)之所以都用韵,那么只能说明用韵能够加强这些艺术形式的音律美。 其实,所谓自由体诗(现代诗)也是需要用韵的,很多现代歌曲的歌词也是用韵的(歌曲毕竟不是诗词,所以大部分不是全部用韵的,但是都有用韵的成分在),当然这些现代的作品用的不可能是古韵,而是现代的韵。

最根本还是:诗歌都是要押韵的,不押韵的不是诗。 入门从严,俗话也说“严师出高徒”。

现代的大陆华人中,一般而言,语文根底,特别是古文修养一般都是比较差的。加之现代的“普通话”与《平水韵》、《词韵简编》等的语音差之甚远了,一个人要学。

5.诗词中的押韵和平仄是怎么一回事

学习格律就不能不了解汉字的四声及平仄。简单的说,四声及平仄就是汉字发音的抑扬顿挫。至于是怎么出现的,就只能说是古人在经过长时间的写作以及对汉语发音规律的总结出来的。我们现在所说的“平上去入”的古音划分是到了齐、梁时期才被文人发现的。“平上去入”构成了古汉语的四声,平声包括阴平、阳平,分别对应现代汉语普通话的1声和2声;上、去、入合起来叫仄声,上、去声分别对应现代汉语普通话的3声和4声,入声在现代已经消失,被划分到其他的三声中。因此: 古代汉语中:平声即平声, 仄声:上、去、入声现代汉语中:平声:1、2声, 仄声:3、4声。1、规则 (1)每两字为一个节拍段,五字句形成2/2/1/和2/1/2/两种格式,七字句则是在五字句前加上一个节拍段,形成2/2/2/1/和2/2/1/2两种格式 (2)同句内平仄交替,对句内平仄对立。 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3)相邻两联中,前一联的下句和后一联的上句必须平仄相粘(niān)。 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4)“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一口诀是指处在奇数位置的字可违拗平仄要求,但处在偶数位置的字必须严守平仄规则。但须注意,如果一联中出句违拗了平仄规则,则在对句中相应位置的用字就须予以补救,即使用相应的违拗法则。(如上句中第三字该用平声字而用了仄声字,则在下句中第三字用平声字,而不能死守格式仍用仄声字) (5)古诗中的古入声字须灵活判断,有时可借助方言读音来推测认定,这是因为方言中还保留着很多入声声调。 2、近体诗的平仄常见定式和变式 第一式:五言平起,七言仄起 如首句押韵,应作: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第二式:五言仄起,七言平起 如首句押韵,应作: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6.求唐诗·宋词的押韵规则

唐诗的押韵

押韵就是诗词中在句子的末了一字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音调和谐优美,富有音乐感。押韵的那个字就叫韵脚。近体诗在押韵上也有一定的规则:

第一,押韵句必须是偶句。首句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例如王之涣《登鹳雀楼》只押偶句,首句不押;而李商隐《夜雨寄北》则首句也入了韵。

第二,押韵的字必须是平声,不押韵句子末尾的字必须是仄声。所以看某一诗句是否是韵句,不仅要看末尾的字是否韵相同或相近,还要看是不是平声字。比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第一句“空山秋雨后”,尽管末尾的“后”字与下面诗句的韵脚“秋”、“流”、“舟”、“留”韵腹、韵尾相同,但因为它是仄声字,所以就不是韵脚了。

第三,押韵的字必须一韵到底,中间不可以换韵,除了首句押韵的字以外,邻近的韵不可通押。

唐代古体诗的押韵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韵句并非一定是偶句,单句也可以押韵。例如李白《将进酒》的最后几句:“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裘”、“酒(单句)”、“愁”为韵脚,二、三、四句都押韵。

第二,韵脚可以押仄声韵,也可以平仄互押。例如上诗中“裘”和“愁”为平声,而“酒”为仄声(上声)。

第三,不必一韵到底,中间可以换韵。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共十八句,用了九个韵,其中有两处是邻韵合押的。

不过古体诗中也有一些作品在押韵方面追求格律诗的形式,有一定的规则,如杜甫的《垂老别》,全诗一共三十二句,偶句押韵,一韵到底。唐诗的用韵有专门的韵书,韵部分得很细,但读音大多数是和普通话对应的。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