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点描写十三四岁少女的诗词曲定子 红霞一抹广陵春,定子当筵睡脸新。 赋红梅 公主檐间睡起时,匀红行绕大安池。 北人未识春迷眼,妃子偏怜酒入肌。 更若施朱疑太赤,不须生女白如脂。 由来风骨都相似,岂为丹青别赋诗。 无题 妆浅颦深约绮疏,小郎新拜执金吾。 弘中言语分明怨,裀上腰肢誉拟扶。 翠复鸳寒慵半草,红牙马暖罢檽蒱。 地人商略心头事,潜向花间卜此姑。 傃梅 梅蕊年年破腊时,玉花飞舞集鸾池。 独将艳色添真色,任尔冰肌映雪肌。 带恨不妨红作泪,洗妆终见白凝脂。 可怜渠有风流句,只作歌词不作诗。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栏,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长天, 下有渌水之波澜。天长路远魂飞苦, 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 日色欲尽花含烟,月明欲素愁不眠。 赵瑟初停凤凰柱,蜀琴欲奏鸳鸯弦。 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 忆君迢迢隔青天, 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 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 九歌 秋兰兮麋芜, 罗生兮堂下。 绿叶兮素华, 芳菲菲兮袭予。 夫人自有兮美子, 荪何以兮愁苦? 秋兰兮青青, 绿叶兮紫茎。 满堂兮美人, 忽独与余兮目成。 入不言兮出不辞, 乘回风兮载云旗。 悲莫悲兮生别离, 乐莫乐兮新相知。 荷衣兮蕙带, 儵而来兮忽而逝。 夕宿兮帝郊, 君谁须兮云之际? 与女沐兮咸池, 晞女发兮阳之阿。 望美人兮未来, 临风怳兮浩歌。 孔盖兮翠旍, 登九天兮抚彗星。 竦长剑兮拥幼艾, 荪独宜兮为民正。 春阳 兰若生春阳, 涉冬犹盛滋。 愿言追昔爱, 情款感四时。 美人在云端, 天路隔无期。 夜光照玄阴, 长叹恋所思。 谁谓我无忧, 积念发狂痴。 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於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以为美,美人之贻。 美人对月 斜髻娇娥夜卧迟。 梨花风静鸟栖枝。 难将心事和人说。 说与青天明月知。 汉春宫 春已归来, 看美人头上, 袅袅春幡。 无端风雨, 未肯收尽余寒。 年是时燕子, 料今宵梦到西园。 浑未办黄柑荐酒, 更传青韭堆盘。 却笑东风从此, 便熏梅染柳, 更没些闲。 闲时又来镜里, 转变朱颜。 清愁不断, 问何人会解连环? 生怕见花开花落, 朝来塞雁先还。 两片月 美人梳洗时,满头间珠翠。 岂知两片云,戴却几乡税。 寄美 这诗就是两句 莫怪红巾遮面笑,春风吹绽牡丹花。 怨情 好好学习 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美人图 春色关心万种情,酒杯聊寞可怜生。 折花比对佳人面,把臂相同觉命轻 杂诗 美人才地太玲珑,我亦阴符满腹中。 今日帘旌秋缥缈,长天飞去一秋鸿。 好了 就到这里了 如果有什么问题。请向 一个人也美丽 求助。 2.《最爱是中华》本周提问中有一问是:用来形容少女十三四岁的四字词垂髫总发。” 束发,又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 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40岁(男)——不惑之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束发而就大学;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女孩7岁——髫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语出《诗经》,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60岁——花甲、平头甲子。 古代年岁的别称 总角; 至出嫁—— 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男)——弱冠; 100岁——期颐:指女子成年待嫁:“被褐振裾。” 弱冠:指男子20岁,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及笄:指女子15岁; 男孩8岁——龆年。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 24岁(女)花信年华。 待年。《大戴礼记·保傅》。” 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不满周岁——襁褓; 20岁(女)——桃李年华、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以后称童年为“总角”。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 幼年泛称——总角、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2~3岁——孩提:指青少年。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30岁(男)——而立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知非之年、知命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潘岳《藉田赋》:指童年。 3.从小到大年龄的词语例如豆蔻 指十三四岁的女孩1.初度:指初生之时。 2.襁褓:泛指背负或包裹小儿所用的东西。后特指未满周岁的小儿。 3.孩提: 2~3岁的儿童。4.总角:泛指儿童时代。 5.垂髫:指童年。6.始龀:龀,儿童换牙,脱乳齿换恒齿。 刚换牙,指七八岁小童。7.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 也有人用作泛指十三至二十岁。8.束发:指青少年。 一般指15岁左右,因为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9.及笄:指女子15岁,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10.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11.弱冠:指男子20岁。 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12.而立:指30岁。 13.不惑:指40岁。14.知命:指50岁。 15.花甲:指60岁。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 16.古稀:指70岁。17.耄耋:泛指老人。 耄,八九十岁的年纪;耋,七八十岁的年纪。18.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 19.黄发:指长寿老人。20.鲐背:指长寿老人。 21.期颐:指百岁。 4.十三四岁的女孩叫豆蔻,那么十五六的女孩子叫什么啊我复制的,里面有好多呢,你可以看看,我看了还不错。 古人创制了各式各样的年龄称谓,很多今天还在继续使用。 0岁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2岁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孩提:指2——3岁的儿童 8岁 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 借指幼年。在这里,“总”就是聚拢束结的意思。 总角之交(幼年就相识的好朋友)。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童龀[chèn]:龀,《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 “童龇”,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也有说成“髫龀”的,如《后汉书·董卓传》:“其子孙虽在髫龀,男皆封侯,女为邑君。” 9岁 九龄:为9岁。 13岁 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十三:为13岁。 15岁 及笄:笄[jī],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 “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志学:为15岁。 志学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15岁为“志学之年”。 束发: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16岁 二八:为16岁。 20岁 加冠:指二十岁。 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指刚成年。 指二十岁。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 “弱冠”即年满20岁的男子。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 弱冠是男子二十岁。 30岁 而立(而立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30岁为“而立之年”。 而立之年:指三十岁。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始室:三十岁。《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40岁 不惑(不惑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40岁为“不惑之年”。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50岁 艾:古称五十岁的人为“艾”。 《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艾称年老的。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 “知命”是“知天命”的缩略语。 知天命: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50岁为“知命之年”。 知命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50岁为“知命之年”。 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54岁 六九年:即五十四岁。 60岁 耳顺、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岁。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60岁为“耳顺之年”。 高龄:敬辞,称老人的年龄,多指六十岁以上。 花甲:天干地支配合用来纪年,从甲起,六十年成一周,因此称六十岁为花甲。 花甲:我国古代用干支记时间。所谓干支,是天干地支的简称。 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顺序搭配成六十个单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称“花甲”。把这种记时间的词语移用到记人的年龄上,就以“年届花甲”或“花甲之年”来指人到60岁了。 花甲:指六十岁,用干支纪年,错综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 花甲之年:指60岁。 还历之年:指60岁。 下寿:古人以六十为下寿,下寿:指60岁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