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描述务实的诗句有哪些1. 大人不华,君子务实。【出处】王符的《潜夫论》 释义:卓越的人不追求虚有其表,有修养有名望的人致力于实际。 2.名与实对,务实之心重一分,则务名之心轻一分。【出处】王守仁的《传习录》 释义:排斥虚妄,拒绝空想,鄙视华而不实,追求充实而有活力的人生。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出处】《论语·为政》. 释义: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4.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出处】《论语·宪问》. 释义:君子会羞耻他的言语大过了行动。 5.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出处】《墨子·修身》. 释义:只有学识是远远不够的,更要去身体力行。 一.王符 王符(约85年~约163年):字节信,汉族,安定临泾(今甘肃镇原)人,东汉政论家、文学家、进步思想家。 二.王守仁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 三.《论语·为政》 《为政》篇包括24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四.《论语·宪问》 本篇出自《论语》,共计44章。主要内容有:作为君子必须具备的某些品德;孔子对当时社会上的各种现象所发表的评论;孔子提出“见利思义”的义利观等。 五.《墨子·修身》 修身,是指修养身心,修身的具体行为表现日常生活中就是择善而从,博学于文,并约之以礼。 2.关于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诗歌秋已接近尾声 江南的风依旧很柔很轻 在铺满月光的小径上 我与散落的花瓣交换着心情 / 生命里总有一份爱情 美丽得无法用笔墨来形容 低眉间总有一个剪影 穿过一袭夜色与心灵慢慢的靠拢 / 我轻轻的闭上眼睛 倚在风中温柔的聆听 想在一朵落花的轮回里 记取我与你的前世和今生 / 你用一朵花开做为约定 我用掌心托起一份永恒 已是满地碎红的院落中 还会不会演绎下一场重逢 / 采一朵明媚种于墨香中 任季节辗转,任往事如风 洗尽铅华的文字里 你依旧是那片最美丽的风景 / 在文字里怀念一段曾经 在梦中与你一路同行 那个埋在心底的结 终究长成了一种执著的痛 / 梦,跌落在一弯月色中 落花,把心事说给秋天听 原以为荒芜了的故事 又在秋风拂过的地方开始泛青 / 风啊,请停一停 不要惊醒那朵彩色的梦 我已听到了青石板上 传来了那串熟悉的脚步声 •••••• 3.急诗文摘句分类: 求 新 终日乾乾,与时偕行。——《周易·乾·文言》:一天到晚谨慎做事,自强不息,和日月一起运转,永不停止。 日新之谓盛德。——《周易·系辞上》:每天都有新的变化才是大德。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系辞下》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大学》:如果能每天除旧更新,就要天天除旧更新,不间断地更新又更新。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担心) ——《宋史·王安石列传》 德贵日新。——康有为《论语注》卷九 惟进取也故日新。——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者日进也。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进而不退者。 ——程颢.程颐《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 为学须觉今是而昨非,日改月化,便是长进。——朱熹《朱子语类》卷八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鹊楼》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务 实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 君子以说的多.做得少为耻。 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墨子·修身》:读书人虽然有学问,但是亲身实践才是根本。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修身》:路程虽近,不走就达不到目的地;事情虽小,不做就成功不了。 善言古者必有节于今,善言天者必有证于人。——《荀子·性恶》 谨于言而慎于行。——《礼记·缁衣》 君子强学而力行。——杨雄《法言·修身》 实事求是。——《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 百闻不如一见。——《汉书·赵冲国传》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董仲舒传》 事莫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王充《论衡·薄葬》 名必有实,事必有功。——荀悦《申鉴·俗嫌》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文心雕龙·知音》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自 强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象》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第三十三章 不怨天,不尤人。——《论语·宪问》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孟子·告子下》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荀子·修身》 能胜强敌者,先自胜者也。——《商君书·画策》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 眼前多少难甘事,自古男儿当自强。——李咸用《送人》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乌江》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朱熹《答巩仲至》 4.急求表达稳健、务实的成语或诗词王符的《潜夫论》说:“大人不华,君子务实。” 王守仁的《传习录》说:“名与实对,务实之心重一分,则务名之心轻一分。”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出处】《论语·为政》。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出处】《论语·宪问》。 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 【出处】《墨子·修身》。 务实就是讲究实际、实事求是,这是中国农耕文化较早形成的一种民族精神。 孔子不谈“怪、力、乱、神”,就已把目光聚焦在社会生活上。王符的《潜夫论》说:“大人不华,君子务实。” 王守仁的《传习录》说:“名与实对,务实之心重一分,则务名之心轻一分。”这些思想,就是中国文化注重现实、崇尚实干精神的体现。 它排斥虚妄,拒绝空想,鄙视华而不实,追求充实而有活力的人生,创造了中国古代社会灿烂的文明。务实精神作为传统美德,仍在我们当代生活中熠熠生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出处】《论语·为政》。 【大意】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明智的态度。 【提示】古人要求做人诚实,表现在学习方面,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而且,这种诚实更是智慧,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本身就是一种进步。如果以不知为知,不仅不诚实,而且会影响自己的进步。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出处】《论语·宪问》。 【大意】君子以说得多、做得少为耻辱。 【提示】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使自己的言行一致,如果只是夸夸其谈,而在行动上一事无成,那就会被别人视为“言论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 【出处】《墨子·修身》。 【大意】读书人虽然有学问,但是亲身实践才是根本。 【提示】在先秦的诸子百家中,墨子是最讲究实际行动的。 他和他的弟子,都在实践中推行墨家的施政思想。自古以来也有许多思想家、学问家在知与行的问题上作了有益的探索。 李时珍走遍了南方许多省,收集民间药方,逐一加以验证,写成了不朽的药学名著《本草纲目》。仅仅靠书本知识而缺乏实践的人,是很难成为大学问家的。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出处】《荀子·修身》。 【大意】路程虽近,不走就达不到目的地;事情虽小,不做就成功不了。 【提示】任何一项事业都要靠实践去完成。 成功的路就在自己的脚下,如果不能脚踏实地去走,永远沉浸在美妙的幻想中,那只会一事无成。 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必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 【出处】《荀子·儒效》。 【大意】听说过而没有亲眼见到,虽然听得很多,必定会有许多是错误的;见到了而不能理解,虽然记住了,必定会有许多是虚妄的;知道了而不去施行,虽然知识丰富,也必定会遇到困扰。 【提示】在古人看来,耳闻、目见、心知、力行,是认识事物的四个途径,但以“力行”最为重要。因为“力行”不仅可以检验通过前三种途径所获得的知识,而且还可以进一步促进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把握。 善言古者必有节于今,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 【出处】《荀子·性恶》。 【大意】善于谈论古代的人必然要在现今寻找依据,善于谈论天道的人必然要在人事上寻找证明。 【提示】无论说什么话,如果想要让别人相信自己,那就必须有充分的证据。 而证据往往表现出事物的关联性,所以,一定要用发展的、辩证的眼光看问题。 谨于言而慎于行。 【出处】《礼记·缁衣》。 【大意】说话要严谨,行动要慎重。 【提示】这句话告诫人们,一个有修养、有道德的人应该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所以,在“言”“行”之前都要深思熟虑,切不可凭一时冲动而鲁莽行事。 君子强学而力行。 【出处】扬雄《法言·修身》。 【大意】有道德的人勉励自己学习并且努力去行动。 【提示】强学和力行,都要求一个人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努力读书学习,需要有毅力钻研进去,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同时要缜密思考,把所学和所用有机结合起来。 所以,学习不是最终目的,学以致用才是更重要的。 实事求是。 【出处】《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 【大意】从客观事实中去研究,得出规律。 【提示】河间献王刘德,是汉武帝的弟弟。他一生好学,不爱虚夸。 平生的最大嗜好是收藏古书,遇到民间送上善本书,他都找人来誊写一遍,然后把抄好的书给人家,自己保留原本。唐朝人颜师古评论他这种行为“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是指他所珍藏的古书都是真正的好本子,所得古书中所讲内容也都符合古代事实。 这就是“实事求是”的原意。后人把这句话引申为对一切事都应当尊重事实,从实际出发,凭事实说话。 百闻不如一见。 【出处】《汉书·赵充国传》。 【大意】听别人说一百次,不如自己亲眼看一次。 【提示】虽然“耳闻”与“目睹”都是人类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但在许多情况下耳闻的真实性却值得怀疑,因为经常会被传言所蒙蔽,只有自己亲眼所见才更为确实。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出处】《汉书·董仲舒传》。 【大意】站在深潭边上希望得到里面的鱼,还不如回去赶快编织渔网。 【提示】凭空想像而不去实践,正如想品尝鱼的美味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