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指导学生巧用记忆法背诵古诗词理解记忆 就是通过理解古诗的意思来记古诗。 一些简单的古诗学生一读就懂,不必多讲,如《咏鹅》《春晓》。一些较难的,由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可以让理解力稍强的孩子来解释,要是没有人会的,就由老师来稍作解释,要言不烦地点拨即可。 遇到一些较美的句子或名句时,我也会和学生一起品味,用欣赏的眼光去看诗,去记忆。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会告诉学生这一句是传唱千古的名句,告诉我们只有站得更高才能看得更远。 如“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千山鸟飞铯,万径人踪灭”“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等等,我会领着学生去感受它的对仗工整,体会用字的精致。不一定要人人都懂,只要能意会就行。 即使连意会都做不到也没关系,在古诗抑扬顿挫中就自然领悟了诗文中某些无法或无须言说的神韵,熟读而后成诵,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了一定的阅历,是会不解自通的。这就是古诗——中华五千年的瑰宝独有的魅力。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前人对这一点已总结得很精辟了。 2.小学古诗词教学反思小学古诗词教学反思是一个很需要研讨的问题,必须引起教材编写、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一个是选材,是否合乎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是否对古文字词能把握。二是如何把古诗传授给学生,需要把握那些重点。 达到什么程度。个人认为,这些问题不是一两句话能解决的。 在这个栏目也不适当。下面的文章可做参考。 小学生古诗词教学反思 由于古诗中所描写的景物事件、人物与学生生活的年代有一定距离,学生们并不能很好把握它的内涵。在十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我总结出古诗教学的几点方法: 一、反复吟诵,陶冶性灵 古人有“七分诗三分读”的说法,可见在学习古诗时朗读的重要性。 通过吟诵古诗可以提高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进而增加其艺术修养。所以古诗教学中必须要重视反复朗读。 就朗读的指导而言,应分三个阶段进行。 初读,感受诗意。 古诗的朗读必须注重节奏和音律,要做到抑扬顿挫,要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这些在初读古诗时就应让学生有所感受,使学生达到意会的程度。 精读,加深理解。初读是较为朦胧的理解,第二阶段的朗读要设置一些问题或引导学生发现一些问题,再与分析相结合,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中朗读巩固,呈螺旋式交替纵深发展。 品读,深化理解。在这一阶段的朗读时要引导学生品味诗的关键词句,理解诗的表现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插上想象的翅膀,在脑海中描绘诗中的具体情景,感受诗歌的艺术力量,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简而言之,反复朗读是古诗教学中的主要方法,指导朗读时必须要有目的(不是光把诗背熟),要循序渐进。既加深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又陶冶了情操。 二、巧妙分析,理解诗意 1、借助历史,使学生正确、深刻地理解诗意。 在唐宋浩瀚的诗海中,有大量的古诗是诗人对当时社会状况所产生的一种心声,及对人生遭遇的一种感慨。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在了解创作背景后,才能对诗意有全面、正确地领悟。有了一定的历史知识,我们便可以正确理解到“山外青山楼外楼”,并不是南宋的繁华景象,而是苟且偷安的证据;“西湖歌舞”并不是升平气象,而是亡国之音;“游人醉”并不是对太平盛世的陶醉,而是乐不思蜀的醉生梦死之态。 教师如能恰如其分地引导学生搜集资料,适当补充一些与诗歌有关的历史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消除一些由时代造成的隔阂,还可锻炼学生课外积累能力和自学能力。学生学习古诗时,是有历史的“东风”可借的。 2、围绕重点词句展开分析。 大部分诗,它的内容是围绕一个词或一句话展开的,这就是诗中的重点词句,这些词句往往是诗人思想感情的一个集中点,或是全诗内容所围绕的一个中心,抓住重点词句有利于理清全诗的思路及诗人所要表现的思想。 在教学中,必须重视找重点词句的方法,并将它作为分析的切入口或“破译”诗意的重点。例如《早发白帝城》是李白在唐乾元二年春天遇赦,离白帝城乘舟东下时所作的。 全诗采用叙述和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创造出一个富有神话色彩的艺术画面:晨曦初露,彩霞满天,从白帝城飞出一叶扁舟,沿着滚滚长江顺流直下;两岸猿声,不绝于耳;层峦叠嶂,夹道迎接。 好一幅长江三峡行舟图啊!看来全是写景,诗人是怎样在写景中抒发自己的感情呢?我们可以用抓关键词句的方法来再现这个意境。诗一开头,诗人用一“辞”字,把告别白帝城时的气氛写得十分自然而亲切,接着用“千里江陵一日还”相对照,表现了诗人轻松愉快之情。 猿声用“啼不住”修饰,足见诗人心情的喜悦。而以“轻”饰“舟”,足见诗人心情的轻松。 通过这些关键词、句的点染,诗人披霞乘舟,顺江东下的鲜明形象便历历在目,其欢快喜悦之情也溢于言表。描绘了诗歌的“境”,点出了诗人的“情”,学生的想象自然会进入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产生共鸣。 三、适时拓展,提高能力。 我国古代有许多优秀的诗歌都充满了诗情画意,古诗的教学,一定要将学生领入诗的意境,体验诗人的感情,诗情画意地教古诗,教出古诗的诗情画意。 如:教学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一诗时,我引导学生在充分理解每一句诗意的同时,把诗句变成一幅优美的风景画,让他们自己动手绘出一幅彩画,使他们在体验创作乐趣的同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在学生动手绘图以后,我再引导学生演一演“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中的蝶和莺,让画面在学生面前立体化起来、活起来;学生在扮演诗中角色的时候,充分调动了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把诗句没有绘出而生活中有的声音动态想象出来,极大地丰富了画面,也成功体验了诗的意境。 学习完这首古诗后,我采用以诗引诗的方法,让学生把学过的《春晓》,课外画一画,学生在似曾相识的意境中,再次体会到了生活的诗情画意和诗人热爱春天的情感。 四、古诗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古诗教学中既要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也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对诗歌有充分地理解,才能有力地驾驭全诗,才能正确引导学生掌握诗中“有生命的东西”,才能给学生一个充分施展主动性的天地。 教材入选的古诗多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程度而选定,容易理解接受的五言或。 3.小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创设补白情境小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创设补白情境 摘 要:补白教学是一种课堂教学艺术。教师运用的恰当合理,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积极地思维,培养他们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不同的补白情境,让补白贯穿于教学中,使孩子发挥自己的想象,让读书具有个性化,具有创造力。本文阐诉了几种创设补白情境的方法,和大家共勉。 关键词:小学;语文;补白;情境 在语文教材中,许多文章都有作者有意的留白,留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在教学时,教师要注重对文章中的留白进行个性化的补充,根据教学内容创设补白的教学情境,发挥学生独特的创造力,引导学生给文章“留白”的地方进行个性补白,合理地补上课文语言的空白、情感的空白以及意境的空白,使他们在学习中独立的思考,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还能有效的提高学生课堂教学的参与度,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在恰当的地方进行个性补白,如何创设教学情境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创设生活情境,结合实际进行补白 知识来源于生活。教师创设生活情景,引导学生进行个性补白。这样会深深吸引学生学习课文内容的求知欲,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真实感觉。这时学生的头脑中就会重现生活的情境,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情境进行补白,畅谈自己的生活,感受自己生活的幸福。 教学三年级《风筝》第三自然段第二至四句“一个人用手托着,另一个人牵着线,……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这部分就是介绍孩子们放风筝的过程,孩子们学到这里是特别希望自己也身处其中,感受放风筝的乐趣。笔者抓住学生的这个心理特点,及时地在课堂中播放学生在操场上利用各种方法放风筝的情境,学生看到这样的情境,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每个学生都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于是,笔者结合设置的生活情境问:“你们放风筝时,有比课文中的小朋友更好的技术吗?你有什么难忘的感受 4.小班古诗照镜见白发教案校本教材——古诗《照镜见白发》教学设计 主备:刘志新 协备:张新娟 程翠霞 王永芬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6个生字,理解字词的意思,能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通过朗读理解古诗的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背诵并默写课文,学会学习一般古诗。 2、过程与方法:利用课件引导学生看图,读诗、品句进行总结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的诗意,懂得珍惜时间。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体会诗人为美好时光空空流逝而深感惋惜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意,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1、启发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或看到的珍惜时间的诗句,(学生结合实际自由说)。 2、电脑演示:多媒体配图播放珍惜时间名言,听配乐朗读古诗。 3、教师简要介绍作者张九龄(学生注意听):《照镜见白发》是唐代诗人张九龄所作,他写的诗语言朴素,文字简练,寓意颇深,很有名。 二、整体感知: 1、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得连贯,注意读准下列字音:“发”是多音字,在诗中读四声,“宿”是二声。“蹉跎”“形影”要读准确。(学生自读初步感知) 2、指名说说诗中写了什么意思?(边读边思考)。 三、深入理解 1、结合图片与实际理解前二句诗。 (1)边读、边看电脑演示,边想,这两句诗大致写什么意思(看图自悟提醒学生抓住“白发”理解,讨论)。 (2)你是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提示学生根据所查字义来分析)充分想象。 (3)结合讨论,具体理解字词。 (4)边读边看多媒体图片,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电脑显示古诗,学生答出来词义后,电脑再显示答案,最后,屏幕上清楚地展示古诗及注释,有助于学生理解诗句意思)。 第一句:宿昔:宿是怀有,昔是以前(是指任宰相期间)。青云志:凌云壮志,志向远大。 第二句:蹉跎:蹉跎岁月,这是指作者被罢免宰相贬出京城做了荆州长史这个闲官之后无事可做,时光流逝而无所作为,虚度年华。白发年:白头发的年纪,形容自己老了。 2、仿照上面两句的学习方法,读讲后两句。 四、准确把握。 1、自读全诗,说说诗的意思。学生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 多媒体出示全诗译文: 以前,做宰相时,报效国家,日理万机,志向远大。 现在,做了长史,无事可做,蹉跎岁月,虚度华年。 谁知道照镜子时,才看到自己头发白了,老了。 我深深感到孤独,只是自己的形体与影子相怜。 2、指名读。 3、指导朗读:启发谈话:多么值得珍惜的时光啊!我们应带着什么感情朗读这首诗呢? (1)确定读诗情感(惋惜、遗憾) (2)自己试读 (3)和同学交流 (4)指名读,读读评评,并配乐朗读。 五、课外拓展: 古诗中,描写珍惜时间的还很多,你还知道哪些古诗?说一说大家自学一下,如《秋浦歌》《金缕曲》(学生自学,师点技) 六、总结方法:掌握了阅读方法后我们就能自学古诗啦,望大家通过自己的努力多学古诗。 5.诗歌教学中如何巧用想象想象在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它既是创新的基础,同时又是一种极其可贵的思维品质。我们知道,古典诗歌出现在读者眼前的只不过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像,不懂得进行艺术的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③在诗词教学中怎样充分发挥想象作用呢? 1 创设适当情景,诱发合理想象 前人告诉我们,教有常法,教无定法。我们认为,无论任何一首诗词,在一定的教学阶段,教师都必须根据诗词内容,结合生活实际,精心创设一定的情景或意境,从而激发学生想象的欲望,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大胆地进行想象,引发他们想象的兴趣,达到想象的最佳效果,最终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我们知道,不仅是古典诗词,就是现代诗歌,其特点都是言简而意赅,形近而意远,在短小的篇幅里要表达丰富的内容,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自然不可能按照一般的时空顺序来进行字词逐一的排列组合,也不可能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全部一股脑儿地直白地呈现出来,因为那将不成其为诗。而只能是选取具有典型的意象,根据诗人语言习惯和一定的语法规则,有机地进行语言整合,形成具有作者独特个性的诗篇。如果教师不懂得这一规律,而只是一味地要求学生憨读、死记、硬背,最终只能是以其昏昏,使人昏昏。 2 善于激活文字,重视形象创造 激活文字,重视形象创造在诗词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如果做不到这一点,诗词教学便无从谈起。如果不善于激活文字,重视文学形象的创造,那么,古典诗歌出现在学生眼前的,只不过是一行行了无生机的文字符号。在诗词教学中,只有善于展开想像,对诗词进行合理的再创造,出现在头脑中的才不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是一幅幅色彩各异,独具特色的生动画面。只有这样,才可能使学生进入作者所创设的诗词意境之中,充分理解作品的深刻意蕴。例如王维的 《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空山、新雨、秋、明月、松林、清泉、浣纱女、莲花这些诗歌中的意象,如果教学中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积极创设诗歌情景,那么,在我们的脑海中就会呈现出这样的画面: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再加上初秋的傍晚,清新的空气,美妙的景色,是那么宜人;雨后无尘的碧空,如洗的松针,洒满松林的皎洁月光,清澈见底的涧水,流水冲击石头,发出淙淙的响声;竹林深处,不时传来一阵嬉闹的笑语声,那是洗衣的妇女们正要结伴归去;莲叶摇动,渔船即将返航顺水而下――通过想象,才会让学生在脑海中留下一幅幅鲜活的画面,而读者也因此在想象中获得了美的体验,不仅感受到山村的清幽明洁,而且还能感悟到作者超脱世俗、隐居山林、闲怡自适的独特心境。 3 留意填补空白,注重扩展想象 稍有美学常识的人都知道,对于文学作品来说,任何一个文本都存在着意义和空白的不确定性,这几乎成了定律。诗词尤为突出。诗词中的空白,自然是指各意象之间的“断裂地带”。而这一“断裂地带”却又和书法作品的飞白近似,形断而意连。如崔颢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诗句中,晴川―汉阳树―芳草―鹦鹉洲,几个意象之间,就有明显的断裂地带, 也就意味着,各意象之间有着应需想象才能达到构成一幅画面的的填充空间。这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所说,“画在有笔墨处,画之妙在无笔墨处。”诗词犹如绘画,其妙处就在于在该留下空白的地方,恰到好处地留下空白,以收言近而意远之效。教学中,这样的空白,不仅要让学生能够看出,并且还要善于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已有语文知识进行填充。可以说,懂得这一点,就懂得了诗词教学的大半。 4 加强比较阅读,训练延伸想象 在诗词教学阅读中,对于那些诗词意蕴相近或相反,句式相同或相似的诗篇,教师也可训练学生将其进行联想,并把这种联想看作一种特殊的想象方式,以收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如由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联想到崔颢《黄鹤楼》里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不过联想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注重效果,不要只停留在表面上,更重要的是要联想到诗歌所表现的内在本质。 5 加强写作训练,培养想象能力 想象的培养最终应该或者说要有意识地落实到写作上来。对于语文学科来说,文学作品的阅读目的最终在于锻炼学生创造想象的能力,使其应用于文学的写作活动中。在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利用他们学过的诗文,展开充分合理的想象,对诗词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和扩展,或者改写,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想象的主题和线索,以培养学生独立的想象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