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清平调》这首古诗怎么写《清平调词三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共三首七言乐府诗。第一首从空间角度写,以牡丹花比杨贵妃的美艳;第二首从时间角度写,表现杨贵妃的受宠幸;第三首总承一、二两首,把牡丹和杨贵妃与君王糅合,融为一体。全诗构思精巧,辞藻艳丽,将花与人浑融在一起写,描绘出人花交映、迷离恍惚的景象,显示了诗人高超的艺术功力。 作品名称 清平调词三首 作品别名 清平调词、清平词三首、清平调三首 创作年代 盛唐 作品出处 《全唐诗》 文学体裁 七言古诗 作品原文 清平调词三首 其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其二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其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2.清平调是一首李白作的诗吗,谁能给我发过来,翻译也要有三首的名称: 清平调三首作者: 李白 原文 清平调三首①李白 其一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②。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③。 其二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④。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⑤。 其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⑥。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⑦。 注释 [注释] ①清平调:题为乐府调名,实际上这组清平调是李白用七绝格律自创的。 ②槛:栏杆。华:花。 ③群玉山:神话传说中西王母所居的仙山。瑶台:传说在昆仑山,是西王母居住的宫殿。 ④红艳:指牡丹。云雨巫山:指楚王与巫山神女欢会事,典出宋玉《高唐赋》。 ⑤飞燕:汉成帝宠妃赵飞燕。 ⑥倾国:喻美色惊人。 典出汉李延年《佳人歌》:"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⑦解释:消散。 沉香:亭名,沉香木所筑。 赏析 [赏析] 这三首诗第一首以牡丹比贵妃,歌咏她的美艳;第二首运用典故,以带露之花比贵妃得宠;第三首兼咏贵妃和牡丹。 这组诗构思精巧,咏花咏人,紧密结合。诗中"云想衣裳花想容"等都是清新自然的佳句。 李白《清平调》三首赏析 清平调 ·李白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槛杆。 【赏析一】 有关李白的这三首《清平调》,是李白在长安期间创作的流传最广、知名度最高的诗歌之一。据说在唐玄宗开元年间,宫中曾经在兴庆池东面的沉香亭畔,栽种了不少名贵的牡丹,到了花开时节,紫红,浅红,全白,各色相间,煞是好看。 一日,唐玄宗骑着心爱的照夜白马,杨太真,即杨贵妃则乘了一乘小轿,一同前来赏花,同时带着当时宫中最著名的乐师,即大名鼎鼎的李龟年。李龟年看到皇帝与杨玉环兴趣盎然地在赏花,便令他那班梨园弟子拿出乐器,准备奏乐起舞为皇上与贵妃助兴,唐玄宗却说到:“赏名花,对爱妃,哪能还老听这些陈词旧曲呢?”于是急召翰林学士李白进宫,李白进得宫来,略一思索,便有了主意,很快下笔如飞,一挥而就,在金花笺上写了三首《清平调》诗送上,唐玄宗看了十分满意,当即便令梨园弟子奏起丝竹,李龟年展喉而歌,杨贵妃拿着玻璃七宝杯,倒上西凉州进贡的葡萄美酒,边饮酒边赏歌,不觉喜上眉梢,唐玄宗一见愈发兴起,忍不住也亲自吹起玉笛来助兴,每到一首曲终之际,都要延长乐曲,重复演奏,尽兴方止。 杨贵妃饮罢美酒,听完妙曲,遂款款下拜,向唐玄宗深表谢意。这段出自《杨太真外传》的传奇故事,也许有不少夸张、虚构的成份。 但是不容置疑的是,虽然历史上描写皇帝身边女子的诗歌数不胜数,但是要论起既能够得到当事人的喜爱,又受到后人一致好评的却不多,而其中最著名的恐怕非李白这三首《清平调》莫属了。 李白对于他这次突然被召入宫,所要写的特定题材有着一种非同寻常的准确把握,即紧紧抓住了唐玄宗当时的特殊的心理,从“赏名花,对爱妃”这一特定的角度切入,从而一下子就使得全诗不论在立意谋篇上,还是在修辞手法上,都显得游刃有余,又得心应手。 不过,要在创作时事先想得如此周全完备,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首先,这要得益于李白与生俱来的那种“视同俦为草芥,戏万乘(sheng 音剩)若僚友的”气质。 清人赵翼说得好:“挥洒万乘之前,无异长安市上醉眠时,此何如气也”(《原诗》)。李白本来是带了一腔的抱负奉召来到西京长安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 他本来以为这次到了首都就可以实现他“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伟大政治理想,可是万万没想到的是,唐玄宗只不过把他当做了太平盛世的一种点缀而已,所以对于这种强加的御用文人的角色,李白的内心感到非常痛苦与失落。杜甫曾在《饮中八仙歌》一诗中活灵活现地描绘了李白醉卧长安的放浪生活:“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李白以他极为特殊的“待召翰林”的身份,再加上他天生的傲骨,所以哪怕是在皇帝与贵妃面前,也从来都是自在从容、不卑不亢的,唯其能够如此,才不会在这种事先毫无准备,突如其来,又只能写好不能写坏的即时创作前忙了手脚,乱了方寸。 因为此时皇帝的兴致正高,贵妃娘娘也在一旁翘首等待,换了别人,恐怕也只有写出一般的应景文字而交差而已。所以说从容构思,立意独到,坐等可待,文思敏捷,正是《清平调》诗最主要的,也是常人望尘莫及的难能可贵之处。 这组诗一共写了三首,其中第一首最为出色,“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而这其中最令人拍案叫绝的又是一开始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所有立意、构思都是从这一句实际逐渐展开的。句中两个“想”字,化实为虚,虚实结合,把唐玄宗此时最为得意的“名花”与“爱妃”非常巧妙地联系起来,天上那多姿的彩云,犹如贵妃翩翩的霓裳(chang 音常),而眼前娇艳无比的牡丹,恰似贵妃的花容月貌,盛开的牡丹和美艳的妃子,正所谓是“国色天香。 3.李白清平调词三首是属于绝望句吗《清平调词三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共三首七言乐府诗。 第一首从空间角度写,以牡丹花比杨贵妃的美艳;第二首从时间角度写,表现杨贵妃的受宠幸;第三首总承一、二两首,把牡丹和杨贵妃与君王糅合,融为一体。全诗构思精巧,辞藻艳丽,将花与人浑融在一起写,描绘出人花交映、迷离恍惚的景象,显示了诗人高超的艺术功力。 清平调词三首其一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其二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其三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4.李白的三首《清平调》全诗谁会清平调三首① 李白 其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②。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③。 其二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④。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⑤。 其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⑥。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⑦。 注释 [注释] ①清平调:题为乐府调名,实际上这组清平调是李白用七绝格律自创的。 ②槛:栏杆。华:花。 ③群玉山:神话传说中西王母所居的仙山。瑶台:传说在昆仑山,是西王母居住的宫殿。 ④红艳:指牡丹。云雨巫山:指楚王与巫山神女欢会事,典出宋玉《高唐赋》。 ⑤飞燕:汉成帝宠妃赵飞燕。 ⑥倾国:喻美色惊人。 典出汉李延年《佳人歌》:"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⑦解释:消散。 沉香:亭名,沉香木所筑。 赏析 [赏析] 这三首诗第一首以牡丹比贵妃,歌咏她的美艳;第二首运用典故,以带露之花比贵妃得宠;第三首兼咏贵妃和牡丹。 这组诗构思精巧,咏花咏人,紧密结合。诗中"云想衣裳花想容"等都是清新自然的佳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