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诗草读后感800字作文读古诗《草》有感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每当听到或看到白居易的这首诗,我的心会都会为之一震,一种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草,原本是一种很平凡的植物,原野上遍地都是那茂盛的野草。它一年中要枯萎一次,但又会繁荣一次;野外的大火烧不死它,春风一吹,它便努力汲取大地的滋养,钻出泥土,把满目的苍翠送入我们的眼帘。 这首诗歌颂了原野小草的顽强的生命力。在野外,不,不仅在野外,它在大火中那顽强的生命力值得颂扬。它顽强地跟大火斗争到底,因为它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我要战胜一切,我有顽强的生命力! 小草的这种顽强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就好像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的中国健儿奋勇夺金。更如残奥会上的运动员,身残而志不残,我们都为之振奋,为之倾倒。小草就是有了这样的顽强,小草就是有了这样的不歇,才有了一岁一枯荣的生命历程。 回想我自己吧,就因为成绩还过得去,常常会放松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常常一有挫折就想打退堂鼓,这说到底就是却少了一种小草般的顽强精神。就说说这次的体育达标吧,因为我长得比较胖,跑步成绩实在不怎么样,以前能跑个“及格”已经是很满足了,但是因为有了小草的这种顽强精神鼓舞了我。回家我常常让爸爸陪着我跑步,通过持之以恒的锻炼,这次我竟然能取得“良好”的成绩。但是我还不满足,我要坚持锻炼,刻苦训练,用小草般顽强的精神再接再厉,争取向“优秀”进军。 小草你就看着我吧! 2.草白居易《草》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离(lí)离(lí)原(yuán)上(shàng)草(cǎo) 一(yī)岁(suì)一(yī)枯(kū)荣(róng) 野(yě)火(huǒ)烧(shāo)不(bú)尽(jìn) 春(chūn)风(fēng)吹(chuī)又(yòu)生(shēng) 远(yuǎn)芳(fāng)侵(qīn)古(gǔ)道(dào) 晴(qíng)翠(cuì)接(jiē)荒(huāng)城(chéng) 又(yòu)送(sòng)王(wáng)孙(sūn)去(qù) 萋(qī)萋(qī)满(mǎn)别(bié)情(qíng)。 3.《草》这首诗中表现小草精神的诗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唐代 白居易 《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 这首诗中表现小草精神的诗句是: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 【词语解释】 1。 离离:繁盛的样子。 2。 原:原野。 3。 荣:繁盛。 4。 远芳侵古道:伸向远方的一片野草,侵占了古老的道路。远芳:牵连一片的草。 5。 晴翠接荒城:在晴天,一片绿色连接着荒城。 6。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两句借用《楚辞》“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典故。 王孙:贵族。这里指的是自己的朋友。 萋萋:草盛的样子。 【诗文赏析】 这是一首应考习作,相传白居易十六岁时作。 按科举考试规定,凡指定的试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相类似。《赋得古原草送别》即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诗的首句“离离原上草”,紧紧扣住题目“古原草”三字,并用叠字“离离”描写春草的茂盛。 第二句“一岁一枯荣”,进而写出原上野草秋枯春荣,岁岁循环,生生不已的规律。 第三、四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写“枯”,一句写“荣”,是“枯荣”二字意思的发挥。 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只要春风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 第五、六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用“侵”和“接”刻画春草蔓延,绿野广阔的景象,“古道”“荒城”又点出友人即将经历的处所。 最后两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点明送别的本意。 用绵绵不尽的萋萋春草比喻充塞胸臆、弥漫原野的惜别之情,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韵味无穷。 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写景抒情水**融,意境浑成,在“赋得体”中堪称绝唱。 据宋人尤袤《全唐诗话》记载:白居易十六岁时从江南到长安,带了诗文谒见当时的大名士顾况。 顾况看了名字,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 但当翻开诗卷,读到这首诗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两句时,不禁连声赞赏说:“有才如此,居亦何难!”连诗坛老前辈也被折服了,可见此诗艺术造诣之高。 【作者简介】 古代山西诗人中,名气最大的要数白居易了。 他是继李白、杜甫之后唐代又一位大诗人,世称李杜白为唐代三大诗人。 白居易,太原人,出身于仕宦之家,高祖、曾祖、祖父俱为官,父亲为朝奉大夫、襄州别驾、大理少卿,累赠刑部尚书右仆射。 因其祖、父俱在河南作官,所以居家河南。白居易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正月二十日生干河南新郑县东郭宅。 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阳,享年75岁。 白居易出生时,李白已逝世10年,杜甫也去世2年。 时代需要大诗人,白居易适逢其时。他因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又绝顶聪明,五六岁便学写诗,9岁便能够辨别声韵,加之家庭和社会给予他很大的刺激和督促,他青少年时代读书特别刻苦。 后来忆及当时读书情况,他说:“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生疮,手肘成胝。”少年时代又曾经过颠沛流离的避难生活,对社会各方面都有所了解。 这些原因,造就了白居易这位杰出的诗人。 白居易16岁时,已经写出不少可以传世的好诗,其中最有名的是五言律诗《赋得古原草送别》。 据说白居易初到长安,去拜见老诗人顾况。顾况闻他名居易,便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恐不易。” 及读到这首诗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大为赞赏,说有这样的文笔,居长安不难。这首诗,确见白居易才情非凡。 (参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