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教授古诗词陶渊明

1.杜甫.朱熹.陆游.陶渊明的古诗和解释和赏析

春夜喜雨 杜甫 好 雨 知 时 节,当 春 乃 发 生。

随 风 潜 入 夜,润 物 细 无 声。 夜 径 云 俱 黑,江 船 火 独 明。

晓 看 红 湿 处,花 重 锦 官 城。 这是一首描绘并赞美春雨的诗。

题目中的“喜”字统摄全篇。全诗八句,虽没出现一个“喜”字,但诗人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首联写春雨的来到:“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一个“好”字,表达了诗人对春雨的赞美。春天是植物萌发、生长的季节,正需雨,它就下起来了。

诗人用拟人手法,盛赞春雨善解人意,似乎懂得人们的心愿一般。 颔联刻画春雨的特征:“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它伴随着和煦的春风,趁着夜色悄悄地飘洒大地,绵绵密密,无声无息地滋润着万物,不求人知,无意讨好。春雨具有这样高尚的品格,诗人格外喜欢。

颈联写春夜雨景:“夜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诗人希望好雨能下个够,他开门出来看,只见天上乌云密布,地上也是黑沉沉的,连小路也看不清,只有江中船上的渔火露出一点亮光。

尾联“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是诗人的想象:春雨过后的翌日拂晓,整个锦官城里必然是一派花团锦簇、万紫千红的景象,那一朵朵湿漉漉、沉甸甸、红艳艳的鲜花,一定更惹人喜爱。花是如此,那田里的庄稼也肯定会茁壮成长。

春雨给大地带来了蓬勃生机,给人们带来了丰收的希望,诗人怎能不赞美春雨呢! 春日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指晴日,点明天气。“泗水滨”点明地点。

“寻芳”,即是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主题。下面三句都是写“寻芳”所见所得。

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

“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第三句“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

“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东风面”借指春天。

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

而此句的“万紫千红”又照应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时新”。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语言具体写出光景之新,寻芳所得。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

其实诗中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

“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染万物的春风。

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 示儿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

“元知”,本来就知道;“万事空”,是说人死后万事万物都可无牵无挂了。但接着第二句意思一转:“但悲不见九州同”,唯独一件事却放不下,那就是沦丧的国土尚未收复,没有亲眼看见祖国的统一。

这种遗恨从生前留到死后。在生命弥留之际,心情更为沉痛。

诗的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他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光复失地。

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结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活着的时候已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

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 这首诗用笔曲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

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诗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

2.怎样给幼儿讲述李白,杜甫,王维,陶渊明,等这些诗人

只有背诵古诗,讲解古诗就好,不要讲解诗人。诗人的经历太过复杂了,怎么是一两句话可以讲清楚的呢?列举几首:

年代:唐 作者: 李白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年代:唐 作者: 杜甫

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年代:唐 作者: 王维

《红豆》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年代:魏晋 作者: 陶渊明

《饮酒 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关于花的品德古诗词

要树德,不要积怨。

宁固穷以济意,不委曲而累己。【出处】晋·陶渊明《感士不遇赋》【讲解】济:( 对事情) 有益。

意思是:宁愿固守穷困以有益于心意,不愿低声下气去劳累自 己。不自信而人孰信之?不自度而安度人?【出处】清·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九 【讲解】度(du ó) :揣度,认识。

如果不相信自己,那么别人谁能相信你?如果不能认识自 己,那么怎能认识别人?意谓人既要自信,也要有自知之明。宁为兰摧玉折,不作萧敷艾荣。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讲解】兰摧玉折:喻有节操才能的人死亡。萧、艾:古人以为恶草,比喻奸邪小人。

敷、荣:指花叶繁盛。意思是:宁可做兰草美玉被摧残,也不做萧艾之类恶草而繁茂。

丈夫贵不挠,成败何足论?【出处】宋·陆游《入瞿唐登白帝》【讲解】丈夫:指有才能有抱负的人。意思是:大丈夫贵在不屈不挠,成功与失败有什么值 得顾虑的!布衣可终身,宠禄岂足赖?【出处】三国魏·阮籍《咏怀》【讲解】布衣:平民。

宠禄;因恩宠而得到的爵禄。意思是:富贵无常,不足羡慕,不如召 平( 原为秦东陵侯,后沦为平民) 东门种瓜,可以安享天年。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出处】 《国语·周语》【讲解】学习美好的东西,就象登山一样不容易;学习不好的行为,就象山崩一样迅速。

卑而不失义,瘁而不失廉。【出处】 《晏子春秋·内篇》【讲解】卑:谦恭。

瘁:这里指贫困。意谓谦恭而不失于礼义,贫困而不失廉洁。

也可理解 为谦恭而有分寸,贫困而不志短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出处】 《礼记·大学》【讲解】广:开阔,坦率。

胖(p á n) :安泰舒适。意思是;拥有财富能装饰房屋,具备良好 的品德能有益身心,心地坦然就会显得安泰舒适。

勉力勤事以致富,砥才明操以取。【出处】汉·王充《论衡·命禄篇》【讲解】奋发努力,勤恳工作,从而达到富有;磨炼才能并使情操光明,从而求得高贵。

意 谓富贵要凭实干和德才换取。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出处】唐·柳宗元《江雪》【讲解】 通过冒雪" 独钓" 于寒江的渔翁形象,反映作者在政治革新失败后始终不屈的精神面 貌。多见者博,多闻者知;距谏者塞,专己者孤。

【出处】汉·桓宽《盐铁论·刺议》【讲解】知:同" 智" 。距:同" 拒" 。

专己:刚愎自用。意谓多看的人知识广博,多听的人聪 明;拒绝别人意见的人闭塞,刚愎自用的人孤立无助。

意谓人要多见、多听;接受意见而不 自以为是。以天下之功为功,而不功其功,此之谓大公。

【出处】清·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二 【讲解】把天下人的功绩作为功绩,但不把那功绩认作自己的功绩,这就叫做最大的公心。" 功其功" 的第一个" 功" ,意动用法,把……认作自己的功绩,此句话劝戒不要贪天之功以为 已有。

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张衡传》【讲解】这句话的意思是:不担心地位不高,而担心道德修养不高。

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出处】 《庄子·田子方》【讲解】对于人来说,没有比思想颓废、精神萎靡更可悲的了,至于躯体的死亡,那倒是次 要的。

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出处】清·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讲解】释:解除,免除。

这句话的意思是:不以自己的利益为利益,而让全天下的人们得 到利益;不以自己的祸害为祸害,而要让全天下的人们免除祸害。此为作者对理想政治的赞 美。

天下自有公论,非爱憎异同能夺也。【出处】宋·陆游《跋东坡谏疏草》【讲解】这句话的意思是:对于某人某事,天下的众人自然有公正的评论,不是哪个人的爱 憎和看法的不一能够改变的。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出处】三国·诸葛亮《诫子书》【讲解】不清心寡欲就无法使志向明确,不平心静气就无法达到远大的目标 贵不凌贱,富不傲贫。

【出处】 《晏子春秋·内篇问下》。

4.古诗赏析(4分)《饮酒》 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小题1:闲适自然(闲适、恬静、悠闲等等,意近均可)

小题2:本句是妙手偶得之笔,是不经意中道出的“绝妙好辞”,可谓是浑然天成,不工而工。其中“见”字就传达出了这种“不经意”之意。

小题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课内古诗词赏析题,这是考查文学常识和诗意的题型,很简单,只要上课认真听讲即可。当然从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也可以分析出来。

小题2:

试题分析:这样的题型考查诗歌的炼字炼句,一字化石成金,诗歌的炼字就更需留意。此题课内讲解时应该很详尽,相信学生们掌握的应该很扎实,但要注意回答时要写清原诗用字好在何处,换字哪与诗意相悖。

5.教授魔性解读古诗 当事人是哪个学校的教授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教授戴建业

以下为事件新闻原稿,供参考: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戴建业火了。有人说,他普通话不标准,是大学课堂里的一股“泥石流”,但网友纷纷表示想听……

“你以为陶渊明种豆种得蛮好,实际上草盛豆苗稀,要是我种得这个水平,绝不写诗。”最近,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的一段讲课视频火了。

先来看看网上流行的几个戴教授讲课片段。

评讲陶渊明的诗《归园田居》,普通的老师会从诗的韵律、意境评讲。而戴老师的方式是这样的:“种个鬼田”“要是我种得这个水平,我绝不会写诗”。

八卦的戴教授还喜欢挖掘名人隐私:“三个人搞得蓬头垢面,都没有成仙,那才是一代浪漫的人。”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这首悼念亡妻的古诗,经戴教授的解读后,突然画风一转,“这个XX,没有半个月就跟别人恋爱!”

6.描写品德的古诗词

1、《陋室铭》

作者: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

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成为有灵力的水了。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觉得简陋了)。

苔藓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说说笑的都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无学问的人。

可以弹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声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2、《石灰吟》

作者: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译文:

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

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3、《岳阳楼记》

作者: 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译文:在天下人担忧之前担忧,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

4、《画菊》

作者: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译文:

菊花开放的时候,百花已经凋谢。只有她独自开在稀疏的篱笆旁边,让人心生喜悦,觉得与众不同。

更不同的是菊花宁愿保留芬芳枯死枝头,也决不被北风吹落。

5、《芙蓉楼送辛渐 》

作者: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译文:

迷蒙的烟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清晨送走你,孤对楚山离愁无限!朋友啊,洛阳亲友若是问起我来;就说我依然冰心玉壶,坚守信念!

7.清代古诗《竹石》赏析

古诗:竹石

竹 石

(清)郑 燮

yǎo dìng qīng shān bù fàng sōng

咬 定 青 山 不 放 松 ,

lì gēn yuán zài pò yán zhōng

立 根 原 在 破 岩 中 。

qiān mó wàn jī hái jiān jìn

千 磨 万 击 还 坚 劲 ,

rèn ěr dōng xī nán běi fēng

任 尔 东 西 南 北 风 。

作者背景

郑燮(1693-1765年),字克柔,号板桥、板桥道人。江苏兴化人。生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父亲郑立庵是县私孰教师,教授几百名学生。郑燮自幼随父亲读书,爱读历史书和诗文词集,博学强记,所读的书都能背诵。少年时在真州毛家湾读书。康熙秀才、雍正壬子年(1732年)到南京乡试中举人。干隆元年丙辰1736年赴北京礼部试,中进士。干隆七年1742年出任山东范县令。干隆十一年1746年调任潍县县令。郑燮为官,爱民如子,任潍县县令时,正逢荒年,不顾他人阻扰,开仓贷粮,令老百姓写借条,救活一万多人;还大兴土木,修建水池,招收饥民工作就食。当年入秋又歉收,郑燮把老百姓的借条,一把火烧掉;潍县老百姓感戴他的恩德,为他建立生祠堂。郑燮对于民事处理公正,十二年没有一件冤案。干隆十三年1748年,干隆游山东,封郑燮为书画史,郑燮自刻印章一枚:《干隆东封书画史》。

郑燮为官清廉,后来因老病罢官客居扬州,身无长物,只有廖廖几卷图书,便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被世人称为“三绝”。其诗宗陶渊明、陆放翁,画竹似苏东坡。郑燮的书法揉合行书、草书,自成一体,自号“六分半书”,后人称为“板桥”体。

著作有《板桥诗钞》、《板桥词钞》、《板桥家书》、《板桥题画》、《板桥先生印册》等自刻本行世。

注词释义

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诗人是著名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是他题写在竹石画上的一首诗。

立根:扎根、生根。

原:本来。

破岩:破裂的岩石缝隙。

磨:折磨,挫折。

击:打击。

坚劲:坚韧、刚劲。

任:任凭。

尔:你。

古诗今译

咬住了青山就决不肯放松,

根须已经深扎在岩石之中。

历经千万次磨炼更加坚韧,

任凭你东西南北来的狂风。

名句赏析

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佳。既是赞美了岩竹的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风神;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她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长就了一身特别挺拔的丰姿,决不惧怕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郑燮不但咏竹诗美,而且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用他的话说是“画竹子以慰天下劳人”。所以这首诗表面上写竹,其实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岩竹一样刚强勇敢。

词义

竹子咬定青山豪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千种磨难万种打击,仍然坚韧不拨,不管你刮的是什么风。

8.教授魔性解读古诗 事件是怎么回事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戴建业火魔性解读古诗爆红网络。

以下为事件新闻原稿,供参考: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戴建业火了。有人说,他普通话不标准,是大学课堂里的一股“泥石流”,但网友纷纷表示想听……

“你以为陶渊明种豆种得蛮好,实际上草盛豆苗稀,要是我种得这个水平,绝不写诗。”最近,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的一段讲课视频火了。

先来看看网上流行的几个戴教授讲课片段。

评讲陶渊明的诗《归园田居》,普通的老师会从诗的韵律、意境评讲。而戴老师的方式是这样的:“种个鬼田”“要是我种得这个水平,我绝不会写诗”。

八卦的戴教授还喜欢挖掘名人隐私:“三个人搞得蓬头垢面,都没有成仙,那才是一代浪漫的人。”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这首悼念亡妻的古诗,经戴教授的解读后,突然画风一转,“这个XX,没有半个月就跟别人恋爱!”

9.我们应该怎样学习诗词——叶嘉莹访谈

□王一澜 (以下简称王):叶先生作为诗词研究的名家,可否为当今读者推荐诗词研究的入门书籍?■叶嘉莹 (以下简称叶):要想做古典诗词研究,真正入到诗词研究的门里去,不能光靠读哪本书。

因为诗词的入门之法不在书中,而在吟诵中。 □王:您的诗词研究是如何入门的呢?■叶:我小的时候读书是从中国的古典念起的。

最初念的是四书。诗词方面,最初读 《诗经》、楚辞。

如果说入门给我启发的,那就是背 《唐诗三百首》。我家里的长辈,父亲、伯父都喜欢吟诵,他们常拿着调子唱。

我小时候一方面背 《唐诗三百首》,一方面听他们吟诵。没有人刻意教我,但是我听得多了,自然也吟诵,吟诵惯了,便掌握了诗的韵律。

我从 10岁时开始作诗,当时伯父见我背了很多诗,就给我出了个题目:用诗韵十四行的韵咏月。因为背的诗多,所以对诗的平仄韵律比较熟悉,我从来没有做过不合律的诗。

要想学中国古典文学,吟诵是非常重要的。不仅在于读哪些书,还在于你要把书背熟了;不仅背熟,还要吟诵,你就进到古典文学的门里去了。

□王:只有吟诵才能体会古典文学里的韵律之美?■叶:对了。现在的入门书我并不了解,而且我也不认为只读这些书就可以入门。

但是我可以根据我的经验,介绍入门的道理。我小时候就背熟、吟诵,但是现在回想,为什么特别是中国的古诗词,一定要吟诵才能入门?我认为这是中国语言文字的特性决定的。

汉字与其他所有民族的文字都不一样,是单音独体。比如 “花”,一个字一个音,在英语中是 “flowers”,就是好几个音。

“天”,一个字,没有韵律; “蓝天”,两个字,还是没有韵律, “蓝天白云”,中间就有了一个停顿。因此,单音独体的字,要想有韵律,最简单最原始的就是二二的停顿。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国最早的 《诗经》是四言体,二二的节奏。从周朝开始,我们国家就有了吟诵的传统。

《周礼》记载太师教国子诗歌入门,用 六个方法:兴、道(通“导”)、讽、诵、言、语。“兴”即兴发感动,让小孩子体会诗歌作者内心深处感发的感情。

“兴”可以随便联想。李商隐有一句诗 “丹丘万里无消息,几对梧桐忆凤凰”,有的人就会把 “几对”联想为数量词,以为是几对梧桐树的意思。

这是错误的联想。这里的 “几对”其实是 “多少次面对”的意思。

老师引导你正确地理解诗歌的意思,即为 “道”。“讽”,《周礼》的注解是 “不开读之”,即为背,背下来才真的能够体会诗的幽微深厚的意蕴和美。

背下来还不够,然后还要 “诵”。 《周礼》注解说是 “以声节之”。

诵要有节奏、声调。所以说吟诵的时候就对诗歌有一种更细致深刻的体会和感受。

“兴、道、讽、诵”这四个方法是读诗最重要的。兴,内心要富于感发,感发也不能胡思乱想,要有正当的途径,然后你要会背,会吟诵。

自周朝始我们形成了吟诵的传统。那个时候,诗是要背的,而且要吟诵、歌唱的。

诗歌中的五言体、七言体也是结合我国语言文字的特色自然发展出来的。汉武帝建立乐府,搜集各地方的歌谣或是名人的诗篇作品,然后配合音乐来歌唱。

管理乐府的官员李延年曾向汉武帝唱了一首诗:“北方有佳人,遗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汉武帝惊闻有美女如此,原来是李延年的妹妹,此人就是后来的李夫人。

李延年唱的这首诗,基本上五个字一句。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一句是八个字,但“宁不知”三个字是衬字,基本上按照节奏韵律就是五个字一句。

《汉书》记载李延年 “为新变声”。自此开始有了五言诗。

北方的诗歌音乐系统,从 《诗经》开始到乐府诗歌,由四字一句发展为五字一句。南方也有个音乐的系统,是楚国的楚辞。

楚辞最有名的作品当然是《离骚》。《离骚》很长:“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前面六字、后面六字中间一个兮字,这样一句话太长,不方便创作和歌唱,所以这个体裁没有被后来的诗人继承,而是被写赋的人继承了。楚国除了屈原的这个长篇《离骚》以外,楚国真正流行的,是他们祭祀鬼神的诗歌——— 《九歌》。

《九歌》也有长短不整齐的句子,但是其中有一种形式,被后人广泛传承,那就是前三字后三字,中间一个兮字:“入不言兮出不辞,陈回风兮载云旗,乐莫乐兮新相知。悲莫悲兮伤别离。”

这是七字一句。所以楚汉之交,楚霸王项羽《垓下歌》唱的是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汉高祖刘邦 《大风歌》唱的是:“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再发展到了曹魏时期,魏文帝曹丕有诗:“秋风起兮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七个字一句。

这就是七言诗。中国古典诗歌整体的演进是与我们语言文字单音独体的特色分不开的。

无论是 《诗经》的四言体、乐府的五言体、或者是楚歌的七言体、还是魏文帝《燕歌行》的把 “兮”字取消的七言体,基本的节奏都是二二、二三,或者二二三。同时这种基本的节奏一定是循环的,不仅是每一句内部有平仄的配合平衡,一串诗下来,同样有循环往复的节奏。

比如 《离骚》的开头:“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