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不见

1.品析古诗《不见》杜甫从修辞手法角度

本诗写于杜甫初居成都之时,时值李白被流放到夜郎而获释,诗人得此消息,悲喜交加,便做此诗.

首联中“不见李生久”无一奇字,平白浅显得如村巷俚语,却饱蕴深情,奠定了下文明白晓畅却蕴情至深的笔调.“不见”亦是诗歌题目,与“久”搭配,如飞白直呼,充分表现了诗人与李白分别日久后的情不能已.“佯狂”是古代不得志儒生的行为特征之一.儒生接受的教育决定了他们入世的人生观(学而优则仕),达则兼济天下.而世事纷扰,仕途险恶,许多人的人生目标难以实现,却又不想丧失儒家“修身、齐家”的处事标准,不想与尔虞我诈的现实媾和,便常抱有“世人皆醉我独醒,世人皆浊我独清”的观念,高蹈而去,洒脱不羁,甚至说佯狂似癫.如此,出世的行为与入世的愿望在他们的内心纠结不清,人生又如何能轻松快活.作为同样不得志的杜甫双怎能不理解好友李白深深的抑郁与浓浓的哀伤呢?所以说,“真可哀”三字写的又何止是李白一人的生活和心态呀?分明是写出了诗人与所有失意文人的生存状态.

颔联中的“皆”与“独”字要仔细体会,李白才高学富,为人狂放,本就招人嫉恨,又因永王李璘一案招致祸端,“世人”便对他一片喊杀之声,而诗人虽与他分手多年(15年之久),却仍坚信好友的气节与人品,道出“我意独怜才”,这在人人明哲保身的世俗社会是何等的难能可贵,只此一言,便可让诗人担负不小的风险,如此,一可见李杜二人友情之醇深,二可见杜甫的耿介、真爽的气节.此二句足以让我们为他们真挚、纯朴的友情喝彩!

颈联上句写李白的奇才.李白少有才名,“八岁思即壮,开口咏凤凰.”杜甫也曾赞其“李白斗酒诗百篇”.其才思之敏捷使多数人只能望其项背.“千首”并非确指,即言其多,下句的“一杯”也非确指,即言其少.李白的酒量与才气一样大,“但使主人能醉客,不问何处是他乡”“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足见其好酒,但身世飘零,连酒也不能尽情而饮了.其才之高、其生之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人生不幸,酒可浇愁,可酒也偏不易得,李白的遭遇又怎是一声叹息可了得?

“匡山”是李白曾经居住读书的场所,从上文要以看出诗人是极其理解、同情李白的不平遭遇的,“惺惺相惜”让诗人道出对好友的期待:头已白,莫如归来.既可以与友相聚,又可寄情山水,读书论文.笔者每读至此,心中便情感激荡,一为诗人对李白的衷心祝福,二为李杜人的至情.

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多沉郁顿挫,雅丽精工,而本诗却一反常态,用字平白,甚至有些俗,却字字含情,令人心动.能如此,便要有出奇的才气,更要有发自内心的真情,二者有机结合,就酿出了一坛入口平淡,却回味无穷的诗中美酒.

2.不见什么但见什么的古诗

春江花月夜

【作者】张若虚 【朝代】唐代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小题1:①对比手法。(1分)通过 “皆欲杀”和“独怜才”的对比,突出表现了杜甫与“世人”态度的对立(1分),突出了对李白的理解和同情。(1分)

②对比手法。(1分)李白敏捷的诗才和飘零天涯的遭遇,形成鲜明的对比。(1分)突出了杜甫对李白的哀怜。(1分)

③直抒胸臆。(1分)杜甫不装点景物,直接表白情感,直说“不见”、“哀”、“怜才”,情真意切,质朴自然(1分),写出了对友人的一往情深。(1分)

小题2:(2) ①对好友的挂念,②对李白怀才不遇、因而疏狂自放的哀怜和同情。③为李白的命运担忧,希望他叶落归根,终老故里。④希望好友相聚。⑤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每点1分,任答三点得满分。)

小题1:

试题分析: 首先,颔联用了一个“反对”,产生了强烈对比的艺术效果。“世人”指统治集团中的人,永王璘一案,李白被牵连,这些人就叫嚷要将“乱臣贼子”李白处以极刑。这里“皆欲杀”和“独怜才”,突出表现了杜甫与“世人”态度的对立。“怜”承上“哀”而来,“怜才”不仅是指文学才能,也包含着对李白政治上蒙冤的同情。其次,这首诗在艺术上的最大特色是直抒胸臆,不假藻饰。这首诗就是用的倾诉心曲的写法,不装点景物,感情深厚,同样产生巨大的艺术感染力。本诗语言看似平常,却写出了对友人的一往情深;另外通过散文化使精工整饬的律体变得灵活多姿,便于传情达意,如本诗用虚字转折诗意,使对偶不切等。这种律诗改变了传统的妃青俪白、四平八稳的老调,增强了律诗的表现力。

小题2:

试题分析:开头一句,突兀陡起,好像蓄积于内心的感情一下子迸发出来了。“不见”二字置于句首,表达了渴望见到李白的强烈愿望,又把“久”字放到句末,强调思念时间之长。紧接着第二句,诗人便流露出对李白怀才不遇、因而疏狂自放的哀怜和同情。 “真可”两字修饰“哀”,生动地传达出诗人无限叹惋和同情的心事。深情的怀念最后化为热切的呼唤:“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诗意承上“飘零”而来,杜甫为李白的命运担忧,希望他叶落归根,终老故里,声声呼唤表达了对老友的深长情意。“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