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宋词谱校正

1.【词一定要有词牌吗

楼主最大的疑问是词牌既然限定了格式为什么还有同牌不同词的情况——词牌也像词一样,都是一个从无到有、从附属到独立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里,许多牛人比如李清照提出“词别是一家”、柳永开创慢词长调、苏轼创豪放一排——这些牛人一方面打破传统诗歌独霸文坛地位,为词争取一席之地甚至是比肩而立,另一方面创设了大量词牌,为词张本,问题就来了:同一个词牌由不同牛人创设,虽然力求格式一统但还是有很多词牌出现了两个甚至多个版本,比如《江城子》、《青玉案》都有不同版本,这一点可以归于词的发展表现,也可以理解为词的繁荣,从长远发展来看统一格式是潮流,毕竟经过前人反复锤炼、吟咏而在音韵、形式诸多方面都堪称经典的词牌流传至今大多趋于一个统一版本了,两个版本都不多了,多个版本的就更少了——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是词这种古典文学形式式微的表现……现代人填词大多依循名家作品,有名人撑腰当然不怕在音律方面落人笑话.。

2.词一定要有词牌吗

楼主最大的疑问是词牌既然限定了格式为什么还有同牌不同词的情况——词牌也像词一样,都是一个从无到有、从附属到独立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里,许多牛人比如李清照提出“词别是一家”、柳永开创慢词长调、苏轼创豪放一排——这些牛人一方面打破传统诗歌独霸文坛地位,为词争取一席之地甚至是比肩而立,另一方面创设了大量词牌,为词张本,问题就来了:同一个词牌由不同牛人创设,虽然力求格式一统但还是有很多词牌出现了两个甚至多个版本,比如《江城子》、《青玉案》都有不同版本,这一点可以归于词的发展表现,也可以理解为词的繁荣,从长远发展来看统一格式是潮流,毕竟经过前人反复锤炼、吟咏而在音韵、形式诸多方面都堪称经典的词牌流传至今大多趋于一个统一版本了,两个版本都不多了,多个版本的就更少了——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是词这种古典文学形式式微的表现……现代人填词大多依循名家作品,有名人撑腰当然不怕在音律方面落人笑话。

3.关于诗词,格律的问题

白香词谱、人间词话先丢一边;

学格律王力跟龙榆生两个就够你消化了。

普遍认为是先学诗后学词,

我觉得这两个之前你应该先搞清中古音韵,至少分清楚平仄,不懂入声的还要先辨清楚入声;

然后是学对仗,不学写什么诗词?背背声律启蒙也不错

近体诗一旦让你懂了,王力那本就可以少去翻它;接下来你大概就很快懂得照谱填词,其实应该更早,因为我就是从词学起,后来绕回去学诗,两个几乎一起学的。词谱多,所以唐宋词格律是要经常翻出来,以及后边的词林正韵。

剩下的像什么诗话词话、诗词集,大概就是用来充实思想语言等。

顺序应该是这样:

近体诗正经律句、部分易懂的拗句→词的中短篇→近体诗拗救→词的长调

4.唐宋时代的音乐谱流传于世的有哪些

现存最早的唐代词谱为敦煌出土的一本唐曲谱抄本,记录了急、慢曲子共二十五首。

现存宋代曲谱属于官谱的有王骥德的《曲律》等,属于词人自 度曲的有姜夔的《白石道人歌曲》等。宋代时候的曲谱已经开始在一定范围 内使用了。

北宋吕谓老《倾杯令》中说:“筝按教坊新谱,楼外月生春浦。” 可见这些音谱并非仅仅存在于音乐行业,并且到了后来,曲谱开始在列肆 (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市场)中买卖,流传就更加广泛了。

但是宋人填词,刚开 始往往是单曲,后来有人喜欢这谱,又给写了词,然后才慢慢发展成为词调, 格式才慢慢固定下来的。

5.怎样填词 花间意

谈谈如何填词 ——填词入门之一 许多诗友都喜欢“词”这一文学奇葩,但苦于不知如何入手。

有的诗友,诗写得很好,但对“词”却难得真谛。其实,应该说,“词”比诗好写。

关键是你要体味到“词”的韵味,而在填词时要再度体现出“词”的这种韵味。这是填词的要诀。

因此,要想填好词,就必须多读多背唐宋人的“词”。从中体味“词”的真谛。

那麽,从何著手方能学会填词呢?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逐一介绍。 1、填词必备的基本知识 词有两个基本特徵: 一是:依谱填词,与一般歌曲先有词后有曲不同。

这里的“谱”乃指词牌固有的用於演唱的曲子。并非“钦定词谱”的“谱”。

二是:词句受到平仄律韵的影响,基本以新兴的近体诗的律句爲主,与以往的乐府诗或一般民歌不同。 词的第一个特徵,即用於演唱的曲谱,现在已经失去,只剩下唐宋人的例词和清人根据唐宋词人的例词而制定的所谓“词谱”。

其实,清人的“钦定词谱”不是词谱,而是唐宋词人例词的平仄律格式。只是他们愿意叫做“词谱”而已,而非唐宋词人所依据填词的谱子(即一个词牌固有的演唱曲谱)。

因此,我们现在所谓填词,只不过是依照前人的例词格式去填写而已。前人的例词很多,那麽,我们究竟按谁的平仄律格式填写好呢?这个问题,后面将会探讨。

词的第二个特徵,则是我们今天填词必须懂的一个条件。那就是説,要想学会填词,你首先要会辨别字的平仄声调,要懂得基本的格律知识。

此外,你要学会辨别例词词句的节奏和轻重音节。例如戴叔伦的《调笑令》一词: 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

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 明*月,明*月,胡笳|一声|秋*绝。

其中,符号“|”为音步(又称“节拍”)划分符号,也就是说,其中的六言词句的节奏为:双音步+双音步+双音步。带“*”号的字为每句的重读音,重音通常语气重一点,时间稍微拖长一点,而且,重音前的音步读的要快一点。

这就是节奏和语气。你按此读读看,找到感觉了没有?再如欧阳修的《蝶恋花》一词: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诗词句子除了平仄律格、音步节奏以外,还有“语气”这一要素是不容忽略的。

因此,一个句子是否流畅,不仅取决於节奏的安排,还取决於语气的安排,这两要素决定著诗词句子的语感。语气的安排,主要是重读音的用字安排,假如重读音字位上你用的是轻读音的字,譬如词尾字或某些虚词,则读起来就很拗口。

诗词写作,这是一忌。通常,二言、三言词句,重读音在第一个字位;四言、五言,重读音在第三个字位;六言、七言词句,重读音在第五个字位。

八言及其以上词句,往往被分成两个意段,各意段重读音按字数多少套前而定。 2、可以先模仿,后归律 这个标题的意思是说,你可以先不考虑平仄律格的问题。

先从“节奏”和“语气”两个方面著手,开学填词。这种写法叫做“借”,就是“借其形,蕴其味”;虽然不合平仄律格,但却有了词的韵味。

笔者曾写过不少这样的“借”词(已辑集出版)。不妨於此举一两例: 误会(借《卜算子》) 不是不爱卿,实乃事缠误。

卿疑我伤心似绞,肠断异乡旅。 情爱无可猜,痴心从未疏。

彩云归兮我心朗,芳音悦心舒。 一路雨(借《忆江南》二首) 一路雨,若泪洒离程。

细雨霏霏缠绵意,骤雨倾下无限情。 相思胜雨浓。

一路行,天开复归程。 思卿心热比天热,天晴不及爱卿情。

相思伴我行。 请读读看,以上几首“借”词,有没有词味呢?所以,填词的关键是如何把握词的韵味和如何体现词的韵味了。

要想达此目的,必须先从词句的节奏和语气这两个方面下手,方可有词句的语感,方得词的韵味。 注意,如果你还未体味到一个词牌下的词所体现出来的词之韵味,而只是按“钦定词谱”的平仄去遣词造句的话,则你写出来的词,虽然合律格,但却不是一首好词,或者,根本就算不上词。

所以,要想学填词,首要的是多读多背唐宋词人的例词,深深地体味个中的韵味之真谛,方能写出好词来。 3、谈谈词人的“个性化处理”(以下仅对懂格律者而言) 有的人喜欢按“钦定词谱”填词,其实,“钦定词谱”只给了一些例词的平仄律格式,从这个格式中,你是体味不到词之韵味的。

笔者从来不按“钦定词谱”填词,要想填哪一词牌,可先找唐宋词人的例词,首先去读,体味人家的词中韵味,特别是语感。至於平仄律格式,你只要分析一下他们的句式即可得出,甚至你可以根据例词用字的实际情况,即可知道其平仄句式,根据例词,就可以填写。

到此程度,就可以临屏和词了,即使你不熟悉的词牌,你亦可以按照人家的平仄用字情况,填写出一首词来的。 其实,唐宋人的例词中,有好多句子是不合格律的。

所以,黄志浩先生认爲:词句受到平仄律韵的影响,基本以新兴的近体诗的律句爲主。这就是说,词句只是“基本以新兴的近体诗的律句爲主”,并非全部是律句。

这正是“词律远宽松於诗律”的佐证。这些不合律的词句,纯粹是词人个人而为,而非词谱(这。

6.明清时代的词谱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唐宋时期的音谱都是有谱有词的,谱用来协律,词用来制词。

按谱填词,首先按的应该是音乐。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像姜夔、周邦彦等一样精通音 乐,作词难免舍音谱而取词谱了。

到了明清时代,音谱都散失了,只有文字 的词谱出现。音谱消失的原因,除了有些词人不懂得音乐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乐曲变动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按照音谱填词的人就更少了。到了后来, 音谱完全消失,就只剩下词谱了。

清代康熙年间的《词谱序》中说:“词之有图谱,犹诗之有体格也。……夫词寄于调,字之多寡有定数,句之长短有定式,韵之平仄有定声,杪忽无 差,始能谐合。

否则,音节乖舛,体制混淆,此图谱之所以不可略也。”可 见,明清的词谱以《词律》、《词谱》最为完备。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