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在唐诗里孤独漫步下载

1. 在唐诗里孤独漫步

在唐诗里孤独漫步

1.一个人撑伞在雨中漫步的诗词

《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宋代:晏几道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

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

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译文:

深夜梦回楼台朱门紧锁,酒意消退但见帘幕重重低垂。去年的春恨涌上心头时,人在落花纷扬中幽幽独立,燕子在微风细雨中双双翱飞。

记得与小苹初次相见,身着两重心字香熏过的罗衣。琵琶轻弹委委诉说相思滋味。当时明月如今犹在,曾照着她彩云般的身影回归。

《春寒》

宋代:陈与义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译文:

二月的巴陵,几乎天天都刮风,料峭的春寒给园林的花木带来了灾难,叫人担心害怕!

娇嫩的海棠,毫不吝惜鲜红的花朵,独自在寒风冷雨中默默开放着。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晏几道跟一些歌女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的《破阵子·柳下笙歌庭院》有“记得青楼当日事,写向红窗夜月前,凭伊寄小莲”之句,写的就是歌女。这首《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也不过是他众多怀念歌女词作中的一首。

这首词抒发作者对歌女小苹怀念之情。比较起来,这首《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在作者众多的怀念歌女词中更有其独到之处。

这首《临江仙》含蓄真挚,字字关情。词的上阕“去年春恨却来时”可说是词中的一枚时针,它表达了词人处于痛苦和迷惘之中,其原因是由于他和小苹有过一段甜蜜幸福的爱情。时间是这首词的主要线索。

《春寒》

这首绝句与其说是写春寒,不如说是咏海棠。说到咏海棠,自然忘不了苏轼的《海棠》诗:“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其实,这两首海棠诗都是借海棠写自己。

这首诗的前两句是铺垫。“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联系到下文,不仅有风,而且有雨,春寒料峭中,日日风雨,凄冷无比。更何况诗人还流离失所、漂泊无依。由己及物,想到满园即将吐蕊发芽的花木,禁不住有些担心。

2.行走在古诗里作文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儿时读这首李清照的《声声漫》,就喜欢第一句,叠字形式很有趣。长大一点,了解到作者的悲哀,诗词的凄凉。

初中时,知道了李清照生活的背景,生于书香门第,文采出众,晚年却连遭国破,家亡,夫死之痛,再读它时,却要忍不住流泪,不知其原因,“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深深印在脑海中。现在再拿起这首词,感到有一种无形的力量敲击着我的心,她的爱国思想,亡夫之痛表现在句里行间,一幅冷冷清清的画面,一张孤独凄凉的山水画。

这首诗使我每逢秋天,都不尽想起这首诗。常读常新,这是诗词给我感受,随着年龄的增大,认知事物的能力增强,感情的丰富,让我对许多诗词有了新的认识,仅仅几个字或更多一些,但份量却是其它文体难于比拟的。

遨游在诗词中,惊叹于“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门。”的气势,折服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的壮阔,陶醉于“随风。

3.求卢梭的诗文:孤独散步者梦想

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让·雅各·卢梭)(1712——1778)是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

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等。 公元1770到1778年间,巴黎的郊外,有一片招人喜爱的风景区和几条穿过葡萄园和草地的小径。

那时,曾有一位孤独的老者,每日流连于郊外的自然景色中,幻想、追怀、冥思——“时有动人的遐想涌上心头”。这位与自然默默对话,并籍此来意识到自己存在的孤独老者,就是墓石上铭刻着“自然之子,真理之子”的卢梭。

卢梭思考的触角向多方掘进。他坚持“自然神论”的观点,强调人性本善,信仰高于理性。

他认为人生而平等,一切权利属于人民,反对专制、暴政,呼吁建立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提出“天赋人权说”。他发出“返回自然”的号召,主张教育目的在培养自然人,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

智者的思想往往不见容于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卢梭被迫踏上了颠沛流离的漫漫流亡之路。为了回击那些污蔑与谰言,他在自传《忏悔录》中将自己的灵魂坦然裸示。

他说:“不管末日审判的号角什么时候吹响,我都敢拿着这本书走到至高无上的审判者面前,果敢地大专说:‘请看!这就是我做过的,这就是我所想过的,我当时就是这样的人!” 在法国的传记文学中,卢梭留下了三部永传后世的作品:《忏悔录》、《对话录》和《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梦》;三部著作,三种体裁,三种笔调;如果说《忏悔录》是一部编年史,《对话录》是一部心理分析小说,那么,最后这部《梦》便是一部散文诗。写这部作品时,卢梭已到垂暮之年,已完全放弃了与敌人周旋和与命运斗争的徒劳的努力,一切听天由命,因此心境恬适,十分悠闲,落笔为文宛如信步咏哦,把十篇《散步》写成了十篇优美的散文诗。

就性质来说,这十篇文章是文学作品,但就内容来说,它们又是研究卢梭一生行事和思想发展轨迹的不可不读的著作。 我从来不认为人的自由是在于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恰恰相反,我认为人的自由是在于它可以不干他不想干的事:我所追求的和想保有的自由,是后一种自由。

——卢梭《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梦》。

4.八上古诗《汉乐府》、《野望》、《早寒江上有怀》三首诗分别的艺术

《长歌行》赏析 这首诗从“园中葵”说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复回打比方,说明光阴如流水,一去不再回。

最后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愤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后悔。这首诗借物言理,首先以园中的葵菜作比喻。

“青青”喻其生长茂盛。其实在整个春天的阳光雨露之下,万物都在争相努力地生长。

何以如此?因为它们都恐怕秋天很快地到来,深知秋风凋零百草的道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一个人如果不趁着大好时光而努力奋斗,让青春白白地浪费,等到年老时后悔也来不及了。

这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出言警策,催人奋起。 这是汉代乐府古诗中的一首名作。

诗中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来说明应该好好珍惜时光,及早努力。诗的前四句,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明媚的春景,园子里绿油油的葵菜上还带著露水,朝阳升起之后,晒干了露水,葵菜又沐浴在一片阳光中。

世上的万物都在春天受到大自然雨露的恩惠,焕发出无比的光彩。可是,秋天一到,它们都要失去鲜艳的光泽,变得枯黄衰落了。

万物都有盛衰的变化,人也有由少年到老年的过程。时间就像大江大河的水一样,一直向东流入大海,一去不复返了。

我们在年少力强的时候如果不珍惜时光,好好努力的话,到老的时候就只能白白地悲伤了! 《野望》赏析 《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皋是水边地。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

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

“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下面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然而,王绩还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律诗。自从南朝齐永明年间,沈约等人将声律的知识运用到诗歌创作当中,律诗这种新的体裁就已酝酿着了。

到初唐的沈佺期、宋之问手里律诗遂定型化,成为一种重要的诗歌体裁。而早于沈、宋六十余年的王绩,已经能写出《野望》这样成熟的律诗,说明他是一个勇于尝试新形式的人。

这首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情——景——情这一反复,诗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层。这正符合律诗的一种基本章法。

《早寒江上有怀》赏析 这是一首抒情诗。“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这两句是写景。

作者捕捉了当时带有典型性的事物,点明季节。木叶渐脱,北雁南飞,这是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

但是单说秋,还不能表现出“寒”,作者又以“北风”呼啸来渲染,自然使人觉得寒冷,这就点出了题目中的“早寒”。 落木萧萧,鸿雁南翔,北风呼啸,天气寒冷,作者活画出一幅深秋景象。

处身于这种环境中,很容易引起悲哀的情绪,所谓“悲落叶于劲秋”(陆机《文赋》),是有一定道理的。何况远离故土,思想处于矛盾之中的作者呢! 这是一种“兴”起的手法,诗很自然地进入第二联。

作者面对眼前景物,思乡之情,不免油然而生。“襄水”,亦即“襄河”。

汉水在襄阳一带水流曲折,所以作者以“曲”概括之。“遥隔”两字,不仅表明了远,而且表明了两地隔绝,不能归去。

这个“隔”字,已透露出思乡之情。作者家住襄阳,古属楚国,故诗中称“楚云端”,既能表现出地势之高(与长江下游相比),又能表现出仰望之情,可望而不可即,也能透露出思乡的情绪。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看来句意平淡,但细细咀嚼,是很能体味到作者炼句之妙、造意之苦的。 如果说第二联只是透露一些思乡的消息,带有含蓄的意味,而又未点明;那么第三联的“乡泪客中尽”,不仅点明了乡思,而且把这种感情一泄无余了。

不仅自己这样思乡,而且家人也在盼望着自己的归去,遥望着“天际”的“归帆”。家人的盼望,自然是假托之词,然而使思乡的感情,抒发得更为强烈了。

“迷津欲有问”,是用《论语?微子》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长沮、桀溺是隐者,而孔子则是积极想从政的人。

长沮、桀溺不说津(渡口)的所在,反而嘲讽孔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见用,引出了孔子的一番慨叹。双方是隐居与从政的冲突。

而孟浩然本为襄阳隐士,如今却奔走于东南各地(最后还到长安应进士举),却是把隐居与从政的矛盾集于一身,而这种矛盾又无法解决,故以“平海夕漫漫”作结。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已至黄昏。

这种景色,完全烘托出作者迷茫的心情。 本诗二、三两联都是自然成对,毫无斧凿痕迹。

第二联两句都是指襄阳的地位,信手拈来,就地成对,极为自然。第三联“乡。

5.古诗苑漫步——相见欢作文

相见欢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我是一个亡国之君,我对不起大唐!”李煜这样想着,自己罪孽的历史又涌上心头。

由于自己的昏庸无道,使有着几百年辉煌历史的唐朝盛世断送在自己手里。由于贪生怕死,自己投降了宋朝,成为世人的笑柄。

而今,虽然能够苟活于世,但自己的良心却受到了极大的谴责。此时,李煜心底泛起了一种莫名的哀伤

远处,一声凄厉的鸦鸣打破了夜晚的宁静。李煜迈着沉重的步伐,踏上每一层台阶,来到了西楼。

此时已经是秋天,而李煜仍然穿着一件薄薄的衣衫。他的目光里,充满着向往与悔恨——望向长安。

头上的月亮像一把镰刀,又细又长,发出清冷的光,照的人不觉寒气透骨。李煜不由得打了个冷颤,一回头,看到院子中一棵梧桐树,树叶已经泛黄,有的正随风飘落,在空中飞舞,像一只只翩翩起舞的蝴蝶,美丽极了,但是却被锁在这深墙大院之中,忍受着孤独的折磨,对自己的美丽,也只能孤芳自赏,何其悲哉?回头想想,自己的处境不也是这样的吗?被锁在宋朝这个“金笼子”里,欲出不得,是怎样的一种苦,怎样的一种痛啊?!李煜轻轻地叹了一口气,目光又望向长安,悠悠的乡愁,萦绕在心头,挥之不去。

但,家在哪里?国在哪里?没有了,一切都没有了!一切都是一场梦,一场被自己亲手打破的美梦!李煜靠在栏杆上,呆呆的看着,就这样看着,周围的一切都很平静,然而,他的心里早已波澜起伏!对自己的痛恨,对国民的愧疚,对故乡的怀念,紧紧地揪住了他的心。他忘不掉,也不想忘掉,即使那一双双充满怨恨的眼睛让他心惊胆战,让他万分痛苦,他仍然选择了记住,因为那一段充满血腥,充满污秽的肮脏往事正是激励他改过自新的最大的动力!由于那触景而生的思国之情,他立志要重新做人,然而,他并不知道,上天并没有给他机会。

那声鸦啼,否定了他的一切。

李煜的身影,亦在那声鸦啼中,变得越来越远。

6.如何理解评析纳兰性德的金缕曲(生怕芳樽满)

纳兰带了一些神秘色彩,他最触动人心的地方,就是言浅意晦。

你以为自己读懂了他,可实 际上,也许只是窥探到其中最浅的一层。他的心里有一片海,有些角落,是我们永远去不到的地 方。

这样说或许唐突,但每一个人,的确都是从自己的角度来释读着他。 喜爱他,并不仅因诗词,更因他凄美一生,洁白品行。

细观历代诗丛词林,其实天才名流如 过 江之鲫,清丽脱俗的有,豪放不羁的也有,多少美好的篇章如同穿林打叶之声,让我们的耳际 眼前目不暇接。窗前月下,多少文人骚客欣赏过同一片淅沥雨,共享过同一片月光,为同样的残 花落叶生出不同但殊途同归的心伤。

但唯独他,一生就好比一阕凄美的词,叫人不忍卒读,又情不自禁。 读纳兰的词,时而觉得亲近,仿佛他就在唾手可及的地方,时而又觉得疏远,好似从来不曾 参透过他。

其实只要以诚相待,把心思静下来跟着他的笔墨走,他的心,就算走不进,也可以尽 量走近。他是那般认真的人,花前月下,拈着格律写诗,掐着词谱填词,把自己不足为外人道来 的话,都诉诸和寄魂于丹青笔尖,融融浸淫其间,空气里都散着诗情画意,很容易把我们诱进那 种气氛里,悠悠然不知归途。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你我非纳兰,却可以透过一本《饮水词》的书卷,努力地洞悉着他镌 刻在纸面里的纹路。

尤其在潇潇夜雨的时候,如窃贼一般把自己潜进去,仿佛到了三百多年前 的那扇茜纱窗下,用最诚挚的耳朵和心灵,倾听“痩尽灯花又一宵”的寂寞。 《金缕曲》,似思故人,又似怀伊人,其实不重要Q纳兰作词之时的场景情形,我们没有必要 非要完完整整地还原,终归是思念,管他对象是谁,个中的情谊能懂即可。

这首词,据说作于孤馆。纳兰并不是怕寂寞的人。

可是,他却一直在孤单,一直一个人,走 过繁华街道的时候他孤单,途经萧条驿站的时候他孤单,他的生命里浸染了各种各样的孤单。 读这样的词,最好还是在深夜,天地清静的时候,人声渐渐绝了迹,唯独自然的动静开始悄 然显露。

泡一壶清茶,细细地品尝,让那种怀念的气息从舌尖开始弥漫。在紫砂杯暗红的汤色 里,沧桑和渴望一起而来。

他的词里含独有的陈年味道,只有懂得品味的灵魂,才能在静谧与哀 婉中,读出那种挥之不去的殇。 “生怕芳樽满。

到更深、迷离醉影,残灯相伴”,芳樽,即是酒杯。 我们的现实世界,已经太 过直白,许多古时候美好动人的词汇,都已经不被人记得和知晓了。

任思绪漫步在古典诗词里, 就好比徐徐地打开了一卷丹青,那个叫纳兰容若的男子跃然在脑海里,他容颜不老但满面愁容, 手里握着雕刻了精美纹路的酒樽,低头沉思。 寂寞空庭,春晚梨花,孤零的他,却伴着半明不灭的青灯一盏,嗟叹那些蹉跎成惘然的大好 年华。

借酒消愁,反而起了副作用。诗仙李白一生贪杯,也权威式地声明“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 消愁愁更愁”。

微醺的时候,满地的光影摇动,记忆也变得斑驳阑珊,仿佛随时都会喷薄而出〇 记忆有一道锁不住拦不起的栅栏,一有风吹草动,就会密密匝匝地侵袭过来,让他无所适从。 凉夜,九曲回廊蔓延到幽静的庭院深处,森森的竹林在晚来风中轻摇慢摆,发出窸窣的摩擦 声,让宁静的夜里终于有了一点不平凡的响动,又搅乱他的那片心池,激起些许涟漪,再也无法 平静。

那个夜深难寐的人,站在一袭月光里,低声泣诉着夭折的缘分,绵密成丝的情肠。 “依旧回 廊新月在,不定竹声缭乱”,月还是旧时月,竹每年都有衰老和新发,而人,好似是从前那个人,又 好似不再是——时光催老了人心,憔悴了旧容颜,他在白驹过隙的夹缝里,渐渐地进行了人生最 残酷的苍老。

“问愁与、春宵长短”,夜长,夜短,当愁绪袭来的时候,时间忽然变得难以琢磨了。 他的夜, 比一生都悠长;而他的一生,却感觉比一夜还短暂。

还记得从前那些旧的时光片段,琐碎地拼不 出最初的形状。那时他与哪位女子在花树之下眼波流转,无声胜有声;那时他与哪位男子对诗 填词,有了惺惺相惜意?只是后来,佳人倾城难再得,良友策马下江南,留得他一人,拖着病躯独 对料峭春寒,此情此景,怎一个凄凉了得? 春天里花团锦簇,人人都爱其繁盛之美,可几人了解,花开越盛,花败越重。

满枝的翠绿绯 红到了末,也不过凋零,剩空落落的枝叶和寂寞的秋冬。相对于塞外北国,纳兰更爱江南,不只 是因为他的好友多来自那里,更因为北方的两季过于荒廖。

一树树的残花落下,随着风缤纷成 雨,树枝萧条,他站在花雨里衣袂飘飘,却是,“人比疏花还寂寞”。 “向梦里,闻低唤”,最寂寞莫过于他,置身锦绣里却显得形单影只,因为心事从来没有人能 懂。

他在梦里紧一声慢一声地唤,过去的人,其实听不见。纳兰的许多哀调愁词,是唱给自己 听,至于别人能不能懂,他是不会在意的。

词人有且独有的这一份清高与自恋,叫人爱不释手。 “此情拟倩东风浣。

奈吹来、余香病酒,旋添一半。”东风,在诗词里多代指春天,李白在《春 日独酌》里说:“东风扇淑气,水木荣春晖”,东风解冻的时候,春便来了。

可它还有一意,说天长 路远,难以相见,生人做死别。《红楼梦》里有“千里东风一梦遥”,就是此意。

7.远行,是一首独自漫步的诗,

这算不上一首诗,且理路不顺,用词不达。也许还少一句。或本就多写了一句。

重编组一下你就知其意了.~~~~~

独自云游在逍遥, 有人出走在外还过得很好。

舍弃伊人空对月,留下了谋人没事干。

情为桥头望夫石. 愿意像望夫石坚贞,守望,盼归。

远行数十载君再临,数十载远行有人再归来。

双双化做彩蝶舞。愿双双化做彩蝶舞。

有问题的是第四句‘数十载’是多少年哪?是有生之年那?还是百年以后?还是多用了个‘十’。

若有生之年~~~他们还舞得动吗?化不成蝶啊。

若百年以后~~~又不需‘数十载’有个实数。

若是数载那整篇的意思只是记录了一次欢快经历。

若勉强写个标题‘梦游神归’或‘梦神归’。通篇意思恍惚又因用‘君临’一词得名。

整篇看是有‘生为望夫石,死愿化彩蝶’~~~发誓的意思。

至于无法忘记~~~能写出来就说明这段感情已经是过去式了,写出来纪念一下。

因为整篇都没有当下的词句或情感的流露。当然也没有被骗的愤恨。

别想得那么严重,她自己都不清楚,在表达什么。只是有感而发的练习吧。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